《安康名胜故事》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和杰出的书法家——沈尹默,1883年6月11日,诞生于风景如画的安康汉阴山城,并在这里度过了二十余年的青少年时光。
谚语道:“花开在春天,学习在少年”,“聪明在于学习。知识在于积累”。汉阴时期,是沈尹默艺术人生长河中源头性和关键性的发展阶段。源远流长的汉水文化,雄奇秀丽的秦巴山水,南北交融的移民文化,加之书香世家的严格陶养和温馨融洽的骨肉亲情,形成了沈尹默平和淡泊的性格,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中合为美的审美观念和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此时诗词和书法兴趣的培养,更是其艺术生命的源头,决定了沈老一生的事业追求和建树,他早年留学日本,先后任北大教授(长达16年)、河北教育厅长、北平大学校长。解放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职。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沈尹默曾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国、胡适、高一涵等北大六教授轮流主编《新青年》。他在《新青年》发表的《月夜》,被称为我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沈老艺术成就以书法为最,海内外公认“其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真入宋四家”,他的艺术人生将在汉阴筹建的《三沈纪念馆》中陈列,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拍摄的“中国二十世纪百位名师”系列电视文献片中的一部《一代名师——沈尹默》,于2002年内通过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上海等各省市教育电视台向国内外播放。
刚正不阿
1932年,他出任北平大学校长。国民党政府办了遏制学生运动,下令开除学生,他愤然辞去校长职务,到上海担任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他去重庆,监察院长于右任邀他任监察委员,祖国山河破碎,大半沦与敌寇,国民党政府腐败,他愤然执笔为文,弹劾国民党政界要员孔祥熙、宋子文等人,还请进步监察委员签名联署。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他不满国党政府的黑暗腐败,于1946年提出辞呈,卜居上海。以卖字为生,甘愿过清苦生活。然而于右任仍命监察院按时电汇俸薪,尹默坚决拒收,并为此专程去南京当面恳辞。
尹默卖字度日时,仍不废吟诗填词,习画墨竹。其中一首墨竹诗曰:
不畏李广弯弓,敢当米颠下拜。
时承君子清风,静动两无相碍。
他写竹自娱,以诗明志,不为世俗权贵折腰,而对艺术却孜孜不倦追求。
诗词大家
沈尹默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组成部分的文学萆命又是以新诗歌为开端。而新诗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新青年》四卷一号上,作者有胡适、沈尹默、刘半农。1918年元月,《新青年》四卷一号上发表了他的三首诗——《鸽子》、《人力车夫》和《月夜》。后来,他的《月夜》和《三弦》,一直是人们称道的好诗。《月夜》被认为是我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主张文学革命的现代诗人康白情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具备新诗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并认为此诗“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与尹默并称我国新诗开拓者的大学者胡适,对尹默的诗倍加推崇。胡适在驳斥一些人把白话诗说得一无是处时,就列举尹默的《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读罢这首新诗,胡适理直气壮地说:“几百年来哪有这样的好诗!”
沈尹默是现当代大诗人,其诗词成就在诗界早有定论。他一生写诗近万首、词数百阕。一次,一位日本著名学者问他:“哪位是你写诗的老师?”他微笑着回答:“我写诗不曾拜过老师,若说有,那就是曹雪芹了。”对方十分惊奇。他接着侃侃而谈:“在读《红楼梦》中的诗词时,我就用手遮住诗句中的一个字,假使我是曹雪芹,我应该用什么字。这不是在请教曹雪芹吗?”对方才恍然大悟,双方会意大笑。
其实,他不只是请教曹雪芹,也请教李白、杜甫、白居易、屈原、黄庭坚、陆游等等。他不赞成师承一家,主张“多师”。从他诗集中可以看出他是博采众长,“转益多师是汝师”的实践者。
他的诗以秀逸闻名诗坛,他的文友汪东以词称雄于世,有人问汪东何故不作诗?汪东哈哈一笑,说:“章士钊之豪放,沈尹默之飘逸,好诗已被他们作尽,我只好去填词。”
一代书宗
沈尹默一生,无疑于书法的成就最高。正行草书,无所不工。诗友书友刘季平称赞他的书法写了一首七绝:
知君刻意褚河南,一艺从头识苦甘。
若赌真书君第一,试言隶革我无三。
刘季平这位书法家,功力很深,但颇自负,自命隶草无第三,不得不称沈尹默正书第一。
沈尹默对自己的书法作品要求非常严格。在重庆时,他在家临《兰亭序》,并参以诸临本,写好以后,他从结构到笔法,从笔势到笔意,都认真推敲,反复琢磨,自己感到不满意,信手扔在字纸篓里。这时,恰巧书法家于右任(时任国民党监察院长)来看他,谈了一阵,发现字纸篓里有他临的《兰亭序》,立即取出来仔细欣赏,认为这幅作品刚柔相宜,控制得法,有出神入化的妙境,是能够流传的佳品。听了评价和劝告,他才装裱起来,章士钊、马衡、吴湖凡和朱家济诸位都在卷后题词,视为精品,这才得以保存。
转益多师,苦练成材
1907年沈尹默在杭州教书时,有一天,一位穿长衫的青年来看尹默,自我介绍说:“我是陈仲甫,是刘三的同事,在杭州陆军学校教文史,昨日在刘三墙壁上见到你的一首诗,诗很好,而字则俗在骨!”刘三就是江南名士刘季平,是沈尹默的好友。陈仲甫,即陈独秀,比尹默大四岁。初次见面,坦率提出意见,使沈感到羞愧难堪,但他并不反感,也不生气,襟怀坦白,虚怀若谷。事后,他对人说:“陈独秀对我直率而中肯的批评,的确使我茅塞顿开!我自幼受黄自元的影响太深了,取法不高,的确有些浪掷时光,如今一语会心,使我今后有了方向。”于是,他海纳百川,潜心研究书法理论,苦心不废临池练笔。他一生遍临诸家碑帖,会得前人书法。不论寒暑,每日以羊毫临一百张尺八纸,先用淡墨一纸写一宇,干后再一纸写四字,再干后将纸翻转随意挥写。如此持之以恒练习两三年,以书法名于“南社”。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世谓沈体,风行沪上,流传海内外,为人所崇。在北大任教时,当时北京大学的校牌就出自他的手笔。
他在《柬直之》一诗中写到:
转益更多师,俯仰四十年。
艺精良近道,探珠龙在渊。
这诗,正是他的文化品格和兼容精神的写照。
沈老患眼疾多年,晚年尤甚,他那副近视眼镜达一千七百度,离眼一尺远的字几乎看不清了,可他有磨穿铁砚之志,滴水穿石之功,依然坚持临池不辍,所写一寸大小的行书,纵有二三十行,挥毫写来,竟然没有一行歪斜,表明他已经不是依靠视力,而是凭靠他几十年临池的功底,令人折服,叹为观止!古往今来的书法家,恐怕无人能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尹默从事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创作近八十年之久,取得了多方面的书法艺术成就,为我国书法史册留下灿烂一页。《辞海》这样评价他:“沈尹默,书法家、诗人。”工正行草书,尤以行书著名。……晚年融会苏(轼)、米(芾)。精于用笔,清圆秀润中有劲健遒逸之姿。倡导以腕行笔,不主张模拟结构,于笔法、笔势多所阐发,著有《历代名家书法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书法管窥》等。”尹默楷书,唐以来千年中,无人可与之匹敌。其行书,被称为米芾之后800年来第一人,这是当之无愧的。
老树逢春
1949年,时任中央华东局书记兼上海市市长的陈毅,亲自拜访各界著名人士,第一个访问的就是沈尹默。一见面,陈毅握住尹默的手,亲切地说:“党和政府需要象你这样的知识分子。我进城后,访问知识分子,你是第一个。”是年,陈毅市长聘请他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不久,又经市政府报经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聘任为上海市政府委员。
1959年,他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后,陈毅又设宴招待,席间,就如何发展我国书法艺术向陈毅坦诚直言:“陈老总,新中国成立了这么多年,国际威望越来越高,围棋你倒很重视,有了组织,书法为什么不抓一抓呀?日本现在学书法的人很多,我们再不抓紧,今后怎么与人家交流?”陈毅认真地听取了他的意见和设想。尹默回沪不久,就收到陈毅托上海市政府转来回音,说尹默意见已向上席汇报,中央同意在上海成立书法篆刻研究会。1961年4月8日,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尹默任主任委员,为了普及书法艺术,举办了书法学习班、书法篆刻学习班,计学员400人,他不顾79岁的高龄,亲临现场挥毫示范,对于立志学书法的,不论年龄大小职位高低,都给予热情指点。沈老常激励学员说:“解放前,日本比我们重视书法,因此有人说书法在日本,这种说法到今天还能成立,那就是我们的耻辱了,我们一定要让人说,书法在中国。”为此,他意气风发,身体力行,为新中国成功培养并造就了一批书法人才。
1959年,沈老在北京参加全国二届人大会和二届政协会。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接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同沈老一见面就亲切握手,由衷地称赞说:“先生工作得很好。很有成绩,人民感谢您!”尹默谦虚的回答说:“我贡献很少。”毛主席说:“听你的口音,不像浙江话。”他回答:“早年生活在陕南。”接着尹默问毛主席:“现在各党派都要我参加他们的党,我是喜欢发表意见的人,你看怎么好?”毛主席笑着回答说:“党外好,党外好!”沈尹默将这句话铭刻在心,所以一直到溘然长逝,始终是无党派民主人士。
1962年,沈老在北京开会期间,毛主席召见章士钊、熊十力和尹默等五位老人座谈,座谈会的内容是中国诗歌,从《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1963年底,他又去北京参加人大会,带去祝贺毛主席七十大寿的《沁园春》词,由陈毅同志转呈。
1959年,尹默在北京开政协会,周恩来设茶点款待老年委员380余人,沈老亦在其列。周总理和大家亲切交谈,欢声笑语荡漾大厅,他感触很深,随即写下一首诗:
不知老至共开怀,长短随人各尽才。
几辈髭须浑染得,莫嗤独为后生来。
这首诗反映出周总理尊重老人,老人心舒气畅,精神振奋,愿为社会主义建设各尽其才,贡献余热。
1962年,上海文化单位举办了沈尹默书法展,以贺他八十大寿。他自撰一副对联展出:
已觉江山壮城廓,
更欣烟雨润桑麻。
尹默用“壮”和“润”来热情歌颂祖国大好山河与欣欣向荣的风光。
周恩来总理恰巧在这时因事到上海,忙里偷闲,前往参观欣赏书法艺术,赞美不已,希望得到沈先生的墨宝。他回家展纸挥毫,洋洋洒洒写了一幅毛主席《沁园春·雪》词,由于心情紧张,自觉写得拘谨,于是又写了一幅,请周总理挑选指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周总理朗朗一笑,说:“你写得全好么,我都要。”带回北京后,周总理把两幅墨宝分别挂在办公室和卧室里。这两幅作品凝豪放、清隽、劲健、遒逸于一体,被世人公认为东方文明永传之瑰宝。
(参考王友根、王涛《一代宗师沈尹默》及
《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
沈尹默与钱玄同
著名作家钱玄同爱发议论,喜开玩笑。与朋友言谈,常常庄谐杂出,风趣逗人,当然,他爱与别人开玩笑,别人反过来也喜欢开他的玩笑。沈尹默与钱玄同是多年的文友了,见面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谈笑风生。
鲁迅先生在绍兴八道湾居住时,他们都是鲁迅先生家的常客。有一次,钱玄同到鲁迅家去,主客坐在屋里亲切夜谈,突然下起雨来,而且愈下愈大,久久不停。八道湾本来地势低洼,大雨倾泻,院子很快积满了水,钱玄同跑不回去了,只得住下。翌日,天刚蒙蒙亮,他就起床了,神情有点疲惫,说是昨晚一夜都未睡好,问是啥原因,玄同说是房间里好像有人在走动。事后,佣人整理房间,发现床底下有一只大蛤蟆。
这件事被老朋友沈尹默知道了,就笑着说:“这一定是玄同大眼,所以蛤蟆来与他唔对了。”不仅如此,诙谐幽默的沈尹默,还特意拟翻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意,做了两句诗:
相看两不厌,
蛤蟆与玄同。
这件事本来有点风趣,再经过沈尹默一渲染,还做了两句诗,便不胫而走,飞扬千里,在朋友间又增加了一个笑柄。
出处: 《安康名胜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