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南北朝、隋及唐初,主要是北方的地论学和南方的摄论学;第二时期是唐贞观十九年(645),玄奘自印度取经还抵长安,翻译了大量唯识论典,其高足窥基在继承玄奘唯识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唯识宗(也称慈恩宗、法相宗)。
研究唯识学的学者颇多,但往往忽略了唯识学与法相唯识宗之间的区别,在概念上出现混用的情况。事实上唯识学与唯识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不同之处在于:唯识学是佛教的重要基础理论,而唯识宗是一个佛教宗派。为了便于阐释和理解,我们将玄奘引入的唯识思想称为新唯识学思想,而将玄奘之前的唯识思想称为旧唯识学思想。唯识学作为一种思想,没有宗派界定,生命力较强,任何佛教宗派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都可以借鉴其思想进行圆融会通;唯识宗作为一个佛教宗派,与唯识学在组织形式上有极大的不同,它比较注重自己的祖统(道统、灯统),即传承家法的祖师谱系,具有鲜明的正统意识,且有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强调教理的完整与独立。一旦这种宗派的传承性中断,虽然其思想仍然会存在,但是作为宗派就消亡了。二者的联系在于唯识宗是唯识学发展过程中系统化、组织化的反映,唯识宗要以唯识学的理论为思想基础。
为了更好地把握唯识学的传承,我们首先探究一下玄奘与唯识宗的关系以及玄奘与圆测的关系。法相唯识学思想的引入者是玄奘,虽然在《宋高僧传·窥基传》篇末附文有“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唯祖与宗,百世不除之祀也”的叙述①,但是事实上玄奘所传思想并非仅唯识一种,玄奘本人既“本无心创宗立派”,也“没有重视宗派的组织工作”②,其精力主要是放在“争取人间帝王的支持,护佛弘法”③、在经典的翻译和佛学的统一上,玄奘所译几乎已涉到印度佛学的全部内容,即所谓的五科佛学④,因其忙于译经,无暇自主弘扬,也就是说唯识宗并不是玄奘创立的,而是作为玄奘的秘传弟子窥基在完全继承玄奘的唯识思想基础上创立的⑤。关于圆测与玄奘、窥基的关系,陈景富在《圆测与玄奘、窥基关系小考》一文中已经论证了圆测与玄奘在前期是同学关系,在后期是同志关系⑥。圆测作为“同志”研习唯识思想时,既有对法常、僧辩二师传授的早期唯识学的继承,同时又有在自修、研习玄奘新翻著作后对法相唯识学的糅合。因其学术独到,自成体系,史称西明系。这就是说,唯识宗的实际创立者是窥基,而非玄奘。如将玄奘作为新唯识思想的传承源头来看待,唐代唯识学的传承可分为三支:第一支以窥基的慈恩宗为主,即唯识宗的发展传承;第二支主要以圆测为首的西明系的发展传承;第三支是研习唯识学,但是学系不明,没有具体传承的一系的发展。
一、唯识宗的正统传承谱系
唯识宗自窥基创立之后,传承不过三代,即窥基—慧沼—智周。下面分别介绍他们的经历及其著作。
窥基,俗姓尉迟,十七岁得玄奘指导出家,二十五岁参加译场,有“百部疏主”之称,创立了“慈恩”一宗。玄奘所译《成唯识论》,即是出于他的建议。他所撰《成唯识论述记》被后世治此学者奉为圭臬。
慧沼,一作惠沼(或惠照),俗姓刘名玄,祖籍彭城,后迁淄州,因此亦称淄州沼。十五岁时受度出家。青年时已博通经藏,讲《法华》《般若》《涅槃》等经。咸亨三年(672)始从窥基、普光受学。慧解超群,被称为“山东一遍照”。他是慈恩宗的嫡传。慧沼的著作现存有十种(见表1),共40卷。玄奘所传的瑜伽唯识学,由窥基的传述,建立了以三乘五姓说为主的慈恩宗,窥基是慈恩宗的奠定者,智周为传播者,而作为他们中间枢纽的就是慧沼。玄奘的学说虽然通过窥基等诸大弟子记录下来,但有许多微言奥义未能一一笔之于书。同时玄奘在世时,门下对于教理的见解本来就不一致,作为继承慈恩嫡传的慧沼,就担当了力排异说的任务。
慧沼的弟子最著名的首推智周。智周(667—723),俗姓徐,濮阳人,十九岁受戒,二十三岁入慧沼门下,得慈恩宗嫡传。学成后,行化诸郡。在玄奘门下的慈恩、西明两系的论争中,慧沼著《成唯识论了义灯》等书,驳破圆测等异说,而阐发了窥基所传的微言奥义。智周即继承慧沼的事业,继续著述,专弘基师一系之说,以上三人的情况详见《宋高僧传》《开元释教录》等。
智周的著作,很多是辅翼或解释慧沼的著述的。据《东域传灯目录》所载有十三种,现存十种(见表1)。此十种著作,除《大乘人道次第》和《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外,都是禀受师承的记述。此外,他的著作还有存目无书的三种:即《因明入正理论纂要记》1卷、《因明人正理论断记》1卷、《瑜伽论疏》40卷。他对于自宗的学说,只限于祖述师传,并没有显著的发展。后慈恩宗势力骤衰,著述亦渐次零落。
二、西明系的传承
西明系的传承创立者是圆测,困圆测长期居住西明寺而得名。
圆测(613--696)的传记资料,可考的史料不多,除赞宁所撰《宋高僧传》⑦中圆测及窥基传记中相关的记载外,还有宋复撰《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测佛舍利塔铭并序》⑧等史料。此外,高丽一然所撰《三国遗事》⑨中也有一条材料涉及到圆测,其他并不更见有用之记载。下面据以上材料,将圆测一生事迹作一大致勾勒。
圆测讳文雅,新罗人。15岁时入唐请业,曾就学于真谛一系的法常和僧辩。贞观中,由唐太宗敕度为僧,住元法寺,学《毗昙》《成实》《俱舍》《毗婆》诸论,玄奘回国后,他在西明寺辅助玄奘翻经一年,居终南山云际寺八年后,被西明寺僧邀请回寺,宣讲《成唯识论》。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迁化,享年84岁。他曾在译场充证义,著作很多,大部分是法相唯识学方面的章疏,现仅存《解深密经疏》8卷、《仁王经疏》3卷以及《般若心经赞》1卷,其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以《解深密经疏》最能反映他的法相唯识学立场。此《疏》由昙旷带到敦煌,由法成译成藏文,在甘州一带广泛流传,继又收编于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内,后来汉文所缺第10卷就是据《甘珠尔》藏文本转译得以补全。圆测在接受玄奘新唯识思想的同时,以自己对理解龙树、提婆的中观思想的理解,在某些方面也批判了新唯识思想。故在奘师门下,圆测一系被视为别系。
海东佛教史一般认为,法相宗在新罗的传播的系统次第是圆测—道证—太贤。因为圆测没有回国,而道证是已知的唯一学成归国的入唐研习法相唯识的新罗学僧,所以他对法相唯识学传入新罗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据《三国史记》载,武则天如意元年,道证自唐还国⑩。慈恩系慧沼、智周等人批判圆测,涉及道证的《成唯识论了义灯》等著作表明,道证是忠于圆测学系的。
太贤,又称大贤,自号青丘沙门,活跃时间为742--764年,为新罗景德王时期的著名大德。唐道峰法师在《梵网经下卷古迹记述迹抄》序中说,太贤为圆测门第道证弟子,初师华严,后入法相,其人卜迹幽闲,恒弹于琴,外隐德行,内怀光耀,可谓潜用韬光。景德王三十二年(753),他应诏入内殿,讲《金光明经》,以祈甘霖。他的著作很多,已知著作就达52种,和元晓、憬兴一起并称新罗三大著作家。可见太贤学识渊博,唯识造诣尤深,被尊为“瑜伽祖”。(这三位高僧的著作见表2)。
只因窥基唯识思想为玄奘正统传承,圆测西明系的很多思想著作皆已被毁,所以我们无法猜想当时西明系准确的发展状况。但通过正统唯识宗对圆测一系的反映。我们仍然可以窥见圆测一系的影响力。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交代一下两派为何产生了分歧。日本法相宗的善珠说:“西明慈恩共我一师,何决是非偏破西明?慈恩入室糅论文人,西明不然故今破耳。”(11)这说明,窥基与圆测之间的纷争纯由唯识义理理解上的不一致而来,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是圆测对于窥基主张参糅十释不同态度(12),而这一条也是后世学者据以非难窥基参糅十释的最早根据(13)。实际上,这种分歧在窥基与圆测二师均在世时就已有进一步地表现。窥基圆寂早于圆测十四年,此后,窥基弟子慧沼撰《成唯识论了义灯》驳斥西明之说,圆测法师曾亲自答问,对此,日本法相宗的信叡在其所撰《成唯识论了义灯抄》卷3中曾道及:“解云,此灯家难西明矣……西明法师自答灯主云……(14)”这种状况的出现,实是由于唯识论的注疏中以圆测与窥基两家分歧最多而来,而这正成就了所谓唯识一论的解释“天下分行”的局面(15)。再者对于“五种姓”的有无更是两家争论的中心。慈恩系五种姓学说把众生划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先天具有成佛的根,而另一部分即一阐提人则先天缺乏成佛的根性,不管后天如何修炼,都无法摆脱生死轮回的恶道,因而也就永远不能成佛。西明系则接受真谛等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思想,反对五种姓学说。
三、研习唯识学的其他高僧
我们把除唯识宗和西明系正统传承以外研习唯识学的高僧归为一类。这其中包括其唯识思想受玄奘影响,或未形成独立传承体系的高僧,也包括日本、新罗的高僧。在唐代,研习唯识宗的高僧不是借鉴唯识宗思想,就是借鉴圆测西明系的思想,本文不打算探究他们的倾向,目的是统计他们的数量以及总结数量所反映的问题。统计所依据的主要资料是《续高僧传》《宋高僧传》见表3
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慈恩宗至智周时,其传承体系中断,即在公元723年左右,西明系在中国未形成自己的传承体系,但其发展最盛时期为圆测时期,也就是说玄奘唯识学得到朝廷的重视是在7世纪中期到8世纪中期,是玄奘唯识学发展的最辉煌的阶段,其后虽唯识宗消亡,但仍有大量研习唯识学高僧,且在讲经译场上多次宜讲唯识经典,敦煌出土的文书中有很多关于译场宣讲唯识思想的题记,如宋代淳化二年的《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蜜经卷》中译场列位中有“讲百法唯识论正法、讲因明”(16)等。这说明唯识学作为学术思想是很优秀的。再者法相宗与禅宗并无本质的区别(17),田光烈先生指出“达摩来华,即以四卷《楞伽》印心,《楞伽》以五法三自性谈法相,八识二无我谈唯识。《楞伽》固法相唯识学所宗六经之义也,是以瑜伽禅宗并无二趣。”(18)这就是说有僧人同时信仰法相宗和禅宗。例如,道昭是日本法相宗的创始人,亦是日本禅宗之开山祖师。法相宗没有完成的佛教中国化的使命由禅宗完成了。直至宋元成都大智齐琏禅师、吉州禾山德普禅师、白云端禅师(19)等等,既是禅宗的高僧,同时又研习唯识。
玄奘对于法相唯识学的传播与法相唯识宗的创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初唐以后,研习唯识学的一般都是对玄奘唯识学的借鉴与传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三个派系,即正统的慈恩宗,有重要影响力的西明系,以及显示唯识学鲜活生命力,但不属于某系的其他高僧的研习。梳理新唯识学发展的这一脉络,有利于理清唯识学与唯识宗,玄奘与窥基、圆测,玄奘与唯识宗之间的关系,同时凸显唯识学的地位。
*作者简介:杜斗城,兰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教授;王慧慧,敦煌研究院。
① 《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6页。
② 廖孝莲:《玄奘无心窥基有意——关于法相宗成立之真相的一点思考兼论玄奘之统一佛学的理想》,黄心川主编《玄奘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5--554页。
③ 杜斗城、杨富学:《唐玄奘的理想》,《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51--61页。
④ 据吕澂先生考定,公元五世纪之后的印度佛学,随着陈那、护法、法称、安慧、德慧等诸大论师的出世,又有那烂陀寺庞大的教学规模,其学科分类渐趋确立,这就是因明、对法、戒律、中观、瑜伽的五科佛学。五科之中,玄奘所译皆取其中的精要加以介绍。
⑤ 日本学者镰田茂雄先生在他的《中国佛教简史》中明确指出:“法相宗是由玄奘三藏从印度传到中国,后由慈恩大师窥基创立的一个宗派。”(日)镰田茂雄:《中国佛教简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16页。“这部《成唯识论》是世亲《唯识三十颂》的注释书,基以护法的这一学说为宗旨创立法相宗。”(同上第217页)学者蒋维乔在其专著《玄奘大师新传》后的附文《玄奘般若学的历史发展》中说:“回国后,以窥基法师之请,译十大菩萨之唯识论一百卷,合糅为《成唯识论》十卷,以传之。窥基法师扩而充之,作《成唯识论述记》六十卷,以开唯识宗。后人不察,以为玄奘三藏开唯识宗。”(蒋维乔:《玄奘大师新传》,台北: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90年版)。
⑥ 陈景富:《圆测与玄奘、窥基关系小考》,《南亚研究》,1994年第3期,第17--20页。
⑦ 《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9页。
⑧ 《卍续藏经》第88册,第384页中。
⑨ 《大正藏》第49册,第973页下。
⑩ 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新罗本纪》,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11) 善珠:《成唯识论了义灯增明记》卷3,第105页,《日本大藏经》唯识论章疏。
(12) 张志强:《圆测唯识思想研究——以<成唯识论疏>与<成唯识论>参糅问题为中心》,《哲学门》,2003年卷4,第5页。
(13) 胜又俊教:《关于佛教心意识的研究》第1章,山喜房佛书林,昭和六十三年。
(14) 僧叡:《成唯识论了义灯抄》卷3,第46页,《日本大藏经》唯识论章疏。
(15) “所著唯识疏钞,详解经论,天下分行焉。”见《宋高僧传》,第69页。
(16) 池田温:《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90年版,第535页。另在此书中有不少的译场列位中都提到唯识,这里不一一列出。
(17) 秦凤岗:《玄奘和中观、瑜伽学派》,《玄奘研究》第二届铜川玄奘国际学术研究会文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174页。
(18) 田光烈:《玄奘哲学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年版。
(19) 《景德传灯录》《续传灯录》中有大量的禅师学习唯识思想的记载,兹不一一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