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是千年古都,唐代曾经作为朝廷的“东京”与“西京”长安相对而闻名于世。其下属的嵩县地区,在西汉时称为陆浑。另一个地区登封也一直没有离开洛阳的管辖,登封的嵩山则是西京最重要的朝廷祭祀地。唐代这一地区曾经出现了两位同名的僧人,但是他们的生平事迹却大相庭异,一位是陆浑高僧圆敬,生前曾经受过朝廷的征诏,担任了僧录职官,长期住在长安。另一位是嵩山叛僧圆净,生前曾经参加反对朝廷的活动,最后被处死。本文拟对此二位僧人作一粗浅评析。
一、陆浑高僧圆敬
唐代陆浑嵩县籍的有名高僧是圆敬(728—792)和尚。据权德舆撰《唐故宝应寺上座内道场临坛大律师多宝塔铭并序》文曰:
京师东门二里所多塔者,沙门灵凑等为先大师荐祉尽敬之地也。大师讳圆敬,姓陈氏,河南陆浑人。报年六个四,经夏四十四,以贞元八年(792)春正月厌代入灭于保寿寺,越十有五日迁窆于龙首北原,距兹塔西北十余步。初大师入道,依本县思远寺微公,通《法莲经》。宝应二年(?—763)制度编僧籍于东京长寿寺,受具于白马寺本(一作奉)律师。口云无德义,言不信解,以为遵道,途而归(集作抵)都邑,涉门阈而跻堂皇,故尸罗毗尼以摄妄想,五部四分是为扄键,然后因定发惠,登最上乘。优婆鞠(一作匊)多由是道也。敷畅微妙,攘除痴冥,如一灯传照,一雨润物,弘我法者,可胜道哉。代宗朝征入内道场,累诏受兴善、安国、宝庆等寺纲首,又充僧录,寻授宝寿寺上座,赐律院以居,授瑜伽灌顶密契之法,讲《楞伽经》《起信论》,译《虚空藏经》,鉴义润文,世典群书,靡不该贯。无非宴座道场沃天心,以了义照佛日,于中禁郁为龙象,大拯斯人。将灭之夕,备申告诫,中夜累足,如期顺化。其智惠欤,其解脱欤,法子芯刍,缞服成列,仰护念慈衷之旨,舍莲华多宝之义。厥后十五年而功用成,丹素觚棱石轮火齐施于外,圣像真言多罗祗夜函于内。又以见凑公成就,付嘱而为上首,况不出户庭,持经万遍,愿力斯满,严饰斯崇,勒铭于兹,以示尘劫。铭曰:
三生不驻,如电如瀑。七情格攻,如虿如蝮。彼上人者,为世导师。乃精毗尼,以摄群疑。弘道日大,化缘斯毕。建兹严事,如地涌出。国门之东,万寓来同。斯为宝所,独(集作烛)耀无穷。①
圆敬铭文的撰写者权德舆是当时一代名人。《旧唐书·权德舆传》载:“德舆自贞元至元和三十年间,羽仪朝行,性直亮宽恕,动作语言,一无外饰,蕴藉风流,为时称响。于述作特盛,《六经》百氏,游泳渐渍,其文雅正由弘博,王侯将相洎当时名人薨殁,以铭纪为请者什八九,时人以为宗匠焉。尤嗜读书,无寸景暂倦,有文集五十卷,行于代。”②这样一名权势声震的文坛巨匠给圆敬大师作铭文,可以说圆敬本人的地位也不低也。
从权德舆的铭文中看出,圆敬是陆浑人,出家于陆浑思远寺,入僧籍于洛阳长寿寺,受戒于白马寺。代宗朝时被征入皇家寺院的内道场,曾经担任过兴善、安国、宝庆等寺的首座,又任过管理僧人部门的僧官——僧录,最后于保寿寺圆寂。荼毗时,法子僧人列队穿孝服排列,仪式隆重,这是佛教僧人葬礼中最高的等级了。圆敬所住持的兴善寺是唐代著名的译经场所之一,他本人也参与过译《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八卷的活动,担任了“证义”一职。此经从晋至唐,凡有五译。一是西秦沙门圣贤或云法坚,或云坚公,初译一卷,名《方等主虚空藏经》,或《加云所问经》,或《劝发菩萨庄严菩提经》。二是北凉昙无谶三藏译《方等大集经》六十卷。汉僧支谶及姚秦罗什又分别译出此《大集经》中的一部分内容。圆敬参与的是第五译,“以理义幽深,又别翻出耳。”③
圆敬在兴善寺期间,正是我国佛教译经活动继玄奘之后再次掀起的又一个高潮时期,这时主持译经活动的是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705—774)和尚,兴善寺则是译经的主要场所。不空是我国佛教密宗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师子国人。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渡海来中国,再抵洛阳。他在中国译出的主要是密宗的经典,受到了统治者的偏爱,给予很高的礼遇。不空为唐玄宗灌顶,住净影寺,又以祈雨灵验,赐号智藏,并赐紫袈裟等。不空的地位很高,长期住在大兴善寺,曾在安史之乱时,在大兴善寺行禳灾之法。作为大兴善寺主的圆敬,可能和不空之间有矛盾,所以不空在圆寂的前一年,专门上表《贬兴善寺寺主圆敬归河南思远寺制一首》,要求将圆敬发配回陆浑出家的寺庙——思远寺,其表曰:
大兴善寺寺主圆敬本配河南府陆浑县思远寺
右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奏;前件僧比将解检校僧事,不空遂举充兴善寺主。今得徒众如谦等状称,其僧自任纲维,侵损常住,毁圻僧舍屋,修自己私房,非理役使家人。手功已下,妾聚尼众止宿,不护嫌疑。见被京兆府推问,事迹彰露,恐令准法科绳,法门之中,实可愧耻。伏乞存其法服,不夺僧名。勒归陆浑本寺,许其改过,为国修持。
中书门下牒大广智不空三藏
牒奉敕宜依牒至准敕故牒
大历八年七月十三日牒
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元载
门下侍郎平章事王缙
兵部尚书平章事李使
司徒兼中书令使④
从不空的表章可知,圆敬能够充当大兴善寺的寺主,系由不空举荐。但是后来要拿下他的寺主位置的还是不空本人。不空指责圆敬以公济私,奴役僧人,容留妾尼居住,违犯了戒律,“实可愧耻”,所以要将圆敬赶回老家。而不空要赶走圆敬的理由是由寺内僧人如谦提供的,说明这时寺内的斗争非常激烈,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根据权德舆撰《唐故宝应寺上座内道场临坛大律师多宝塔铭并序》所说,圆敬可能最后还是离开了兴善寺,到了别的寺庙,但是,他可能没有回到陆浑思远寺,最终在保寿寺住下来,并圆寂于此。学者徐文明先生曾经对圆敬的生平事迹作过详细考察,⑤笔者在这里就不再多述。
二、嵩山贼僧圆净
当时除了陆浑高僧圆敬之外,还有另一位嵩山贼憎圆净。《旧唐书》卷15《宪宗纪下》有“嵩山僧圆净被杀”条。该条云:“(元和十年)八月……丁未,淄青节度使李师道阴与嵩山僧圆净谋反,勇士数百人伏于东都进奏院,乘洛城无兵,欲窃发焚烧宫殿而肆行剽掠。小将杨进、李再兴告变,留守吕元膺乃出兵围之,贼突围而出,入嵩岳,山棚尽擒之。讯其首,僧圆净主谋也。僧临刑叹曰:‘误我事,不得使洛城流血!’”⑥
圆净参加的是唐朝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发动的一次叛乱活动。李师道是高丽人,父亲李纳曾为平卢淄青节度使。元和元年(806),李师道继承其兄李师古为帅,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他拥有平卢淄青十二州之地。这些地区都在现在山东与江苏地区,不仅富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作为当时最重要的藩镇之一,长期被地方割据者占领。唐宪宗在位,欲收回中央权力,改变割据情形,利用元和九年(814)九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又拒绝朝廷遣使吊祭,继而举兵叛乱,威胁东都洛阳事件,派兵讨伐,收归中央。此事对李师道是一个打击,李师道表面接受朝廷的指挥,声言讨伐吴元济,暗中支持吴元济对抗,又派人潜入洛阳搞破坏活动,给朝廷施加压力。宪宗力排万难,坚持用兵,元和十二年(817)七月,宰相裴度兼彰义节度使亲自领兵奔赴淮西,大败吴元济,结束淮西叛乱。李师道为了巩固自己的地盘,在吴元济败后举兵叛唐。元和十三年(818)七月,朝廷大兵庄境,李师道被手下都知兵马使刘悟所杀,淄、青、江州地复为唐有。
陆浑圆敬卒于贞元八年(792)春正月,终年六十四。嵩山圆净约与圆敬年龄相当。其反事之年当是元和八年(815),距离陆浑圆敬圆寂二十一年。《旧唐书》卷124《李正己传附李师道传》称嵩山圆净:“乃中岳寺僧圆净,年八十余,尝为史思明将,伟悍过人。”可知嵩山圆净曾经参加过安史之乱的战争。陆浑圆敬圆寂时世寿六十四,嵩山圆净被捕时亦已有“八十余”,如果陆浑圆净活到元和八年,那么其世寿也当为“年八十余”,所以两人的年龄是相当的。
嵩山圆净与李师道的关系非常密切。《旧唐书》卷154《吕元膺传》载两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是为同党。曰:
初,师道多买田于伊阙、陆浑之间,凡十余处,故以舍山棚而衣食之。有訾嘉珍、门察者,潜部分之,以属圆净。以师道钱千万伪理佛寺,期以嘉珍窃发时举火于山中,集二县山棚人作乱。及穷按之,嘉珍、门察皆称害武元衡者。元膺以闻,送之上都,赏告变人杨进、李再兴锦彩三百匹、宅一区,授之郎将。元膺因请募山河子弟以卫宫城,从之。盗发之日,都城震恐,留守兵寡弱不可倚,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李师道对圆净是非常信任的,圆净也是李师道反唐中的重要一员。李师道为了反唐做了不少精心准备。他为了遮人耳目,将在洛阳(伊阙)和陆浑买的几十处山田都交给圆净打理。圆净则将这些山田以做善事的名义,搭起山棚,收留门人,为将来起兵时做好准备。只是后来因谋杀宰相武元衡,被洛阳太守吕元膺破案,凶手供出圆净为主谋,使得圆净没有赶上参加李师道的反唐起事的兵战。不过元膺由于缉捕了圆净,心生警惕,因此“募山河子弟以卫宫城”,使李师道攻打洛阳兵败城下。
《李正己传附李师道传》曾经描述了嵩山圆净被捕的情况:
贼出长夏门,转掠郊墅,东济伊水,入嵩山。(吕)元膺诫境上兵重购以捕之。数月,有山棚鬻鹿于市,贼遇而夺之,山棚走而征其党,或引官军共围之谷中,尽获之。穷理得其魁首,乃中岳寺僧圆净,年八十余,尝为史思明将,伟悍过人。初执之,使巨力者奋锤,不能折胫。圆净骂曰:“鼠子,折人脚犹不能,敢称健儿乎!”乃自置其足教折之。临刑,乃曰:“误我事,不得使洛城流血。”死者凡数十人。留守御将二人、都亭驿卒五人、甘水驿卒三人,皆潜受其职署,而为之耳目,自始谋及将败,无知者。
嵩山圆净尚没有来得及参与举兵就在中岳寺被捕。面对朝廷的使臣,他铁骨铮铮,自置其足不弯腰,表现了应有的气节。特别是在临刑前,他还在告诫不要发生流血的情况,恪守了佛家慈悲怜悯不杀生的信条。
三、结 语
唐代洛阳地区,出现了两位截然不同的出家僧人。陆浑圆敬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位唐代佛教中陆浑嵩县籍的僧人。唐代佛教鼎盛,人才辈出,出家为僧的僧人很多,最盛时达二百余万人。在为数众多的僧人队伍中,圆敬依靠自己的实力,挤进了高僧的行列,并且担任了长安皇家内道场寺院的寺主,说明他确实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权德舆说他“世典群书,靡不该贯”,“彼上人者,为世导师。乃精毗尼,以摄群疑”,”独耀无穷”,等等,这些都不是赞美之词,而应是当时历史的写照。虽然圆敬后来与不空国师之间发生了冲突,并被赶出了兴善寺之皇家最著名的道场,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他是无能的,而应该看做是僧团内部冲突斗争的结果。当我们用历史来说明宗教,而不是用宗教来说明历史时,宗教以外的因素往往会影响到宗教僧团的权利争夺,所以圆敬在唐代僧团中的高僧地位是不能改变的,这已经在权德舆所撰的铭文中得到了证实。
另一位嵩山圆净的情况也比较特别。作为一名出家人,本应是置世事于人之外,不参与朝廷的政治斗争,但是嵩山圆净却没有能做到这一点,他深深地卷入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利争夺,并且为了这一争夺而付出了生命代价,甚而牵涉到数十人的生命。唐朝经过安史之乱以后,贞元之治与开元盛世的气息正在衰减,宪宗在削弱藩镇势力,加强朝廷集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被认为是唐代继太宗、玄宗之后的第三位有成就的君王,一度出现了“元和中兴”的情况。但是,由于国力削弱,连年用兵,朝廷财政枯竭,人口大量减少。特别是到了宪宗执政的元和年间,苛税如虎,百姓负担不起,只能逃亡。元和十四年(819)库部员外郎李渤上疏:“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一百余户,乡县本有三千户,今才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此皆聚敛之臣剥下媚上,唯思竭泽,不虑无鱼。”⑦社会的苦难加剧,使得一些人不满。嵩山圆净本来就是参加推翻朝廷的安史之乱的干将,“安史之乱”平定后,他大概是不得已才跑到出家人的队伍,但是他的心志与政治追求仍然没有改变,因此他参与了李师道的反唐斗争,最后被行刑斩首。
通过唐代两位同名僧人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陆浑圆敬是位居上层,地位显赫的高僧与名僧,他始终受到了名闻利养的待遇,代表的是中央地位,虽然他也曾经受过一些磨难,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高位。嵩山圆净是地方僧人,虽然也曾受到当地官僚的追捧,但是他只能是名闻一方,代表的是地方势力。所以两人的不同,也反映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又通过政治取向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由此说明,佛教从采就没有离开世间,也没有脱离过国家政治。
* 作者简介:于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杂志社社长。
① 《文苑英华》卷785。
② 《旧唐书》卷148,《列传》第98。
③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16。
④ 《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3,上都长安西明寺沙门释圆照集。
⑤ 参见徐文明:《圆敬律师略考》,载《伏牛山云岩寺佛教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嵩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08年。
⑥ 《旧唐书》卷148,《列传》第98。
⑦ 《旧唐书》卷171,《列传》第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