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禅宗忏悔思想研究》第四章 惠能与神会的忏悔思想 引言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敦博本077号《壇经》1虽是惠能弟子所编撰,2但作为探讨惠能忏悔思想的一手资料应是无问题的。综观历来诸本《壇经》,几乎本本皆有「无相忏悔」的内容,尤其兴盛寺本、金山天宁寺本、大乘寺本三本,明确的分出「五、传香忏悔发愿门」一节,高丽传本、明版正统本二本则称为「传香忏悔第五」,元代宗宝本则编为「忏悔品第六」一节,凡此,皆可证明六祖惠能(638~713)及其弟子们都极为重视「无相忏悔」。3可是,我们观察一下学者对六祖惠能的顿教禅法之研究,发现大家多从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教外别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心识思想等角度上去研究,但「忏悔思想」部分则少有论述,这不得不说是研究惠能思想的一大缺失。

    近来学界如椎名宏雄、湛如、汪师娟、林妙贞、圣凯等人,曾对《壇经》的无相忏悔做过一些研究,为後人开辟了一条值得继续探索的新路。4不过,学者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对惠能所说的「无相」、「无相忏悔」与其「顿教禅法」间的关系并未全面而深入。笔者在本书第二章、第三章中,已先後论及达摩、慧可、僧璨、傅大士、法融、道信、弘忍、神秀等禅师的「无相」与「忏悔」,惠能作为弘忍的十大弟子之一,自然与历代祖师的忏悔思想有一定的承继与创新之处。众所皆知,惠能对诸祖禅法的吸收与容受是融通与殊绝的,他在无相戒壇法中,多处以藉教悟宗的方式说出「无相忏悔」、「永断不作」与「灭罪颂」等话语,则其忏悔思想肯定是超越凡俗的。问题是,惠能如何将达摩至道信、弘忍的忏悔思想与禅宗思想作一融会贯通?会通後的无相忏悔,与中国大乘佛教的天台、华严、净土等宗派之礼忏法有何差异?无相忏悔究竟与「无相戒」、「无相偈」、「无相颂」(「灭罪颂」)、「念佛」、「三昧」、「戒定慧」等概念的关系为何?这种关系下的无相忏悔,可有哪些思想义蕴?凡此种种,皆非无相戒与禅悟所可涵摄概括的。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正月十五日,荷泽神会(684~758)在滑台(亦称「白马」,在今河南滑县东)大云寺举行无遮大会,5与北宗神秀系崇远法师进行激辩,决定南正北傍与南顿北渐的禅门大问题,从当时人特别将他的弘法语言加以记录及其中的内容视之,神会亦涉及甚多「忏悔灭罪」、「罪性本空」、「戒律清净」的问题。他的顿悟禅法,直标「无念为宗」,故可权称其忏悔为「无念忏悔」,这种无念忏悔的内容、仪节与思想义蕴为何?与惠能的无相忏悔,究竟有何差异之处?与神秀的无生忏悔,有无交互影响之关系?凡此种种皆值得进行深入探论。

    为了解决上述疑云,笔者以敦博本077号《壇经》及杨曾文校编《神会和尚禅录》6中二人所说关系忏悔灭罪的内容为论述基点,参考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在第一节为「中国大乘佛教礼忏法与禅宗忏悔思想」,分「禅宗与中国大乘礼忏之关系」、「禅宗的明心见性与无相忏悔」二小节,先论中国大乘佛教礼忏法与禅宗忏悔思想间的因果承继关系,为惠能与神会的忏悔思想铺路;第二节为「惠能无相忏悔的思想义蕴」,以第一节的论述为基础,联结达摩至弘忍间禅宗忏悔思想的发展脉络,分「无相忏悔的内容」、「无相忏悔的仪节」、「无相忏悔的思想义蕴」三小节开展之,「无相忏悔的思想义蕴」部分又分「神秀与惠能的无相禅观」、「以三无功夫永断三罪障」、「以七礼一心融般若禅行」、「以活泼心戒智慧禅定灭罪」、「万法念念不住的正念忏悔」五点开展之;第三节为「神惠无念忏悔的思想义蕴」,在惠能无相忏悔的基础上,配合神会本身的无念禅法,分「无念忏悔之内容」、「无念忏悔之仪节」、「无念忏悔之思想义蕴」三小节开展之;「无念忏悔之思想义蕴」又分「不执罪福的愿罪除灭」、「三无漏学的清净无念」、「实相无相的般若忏悔」、「无住立知的正见无念」四层义蕴开展之。第四节为「圭峯宗密的《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分「加入宗密《圆觉忏》的原因」、「《圆觉忏》的内容、结构与忏仪」「《圆觉忏》与惠能、神会忏悔思想之差异」三小节开展之。

    最後,针对惠能无相忏悔与神会无念忏悔的异同做一比较,并略言在南禅顿教思想上承先启後的特殊意义。

    1 笔者按:本书所用之《壇经》版本,系指邓文宽校注《六祖壇经》,即「敦博本《壇经》」,(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1版1刷)。邓教授系以甘肃省敦煌市博物馆藏077号的方册式钞本为底本,再参校伦敦英国图书馆的斯5475号、北京图书馆藏冈字四十八号(膠卷号8024)、旅顺关东厅博物馆旧藏本(西元959年)、北京图书馆藏有字七十九号等钞本,再从时代、地域、声韵与训诂等角度上重新校注的新本,其於校刊、断句、通同字上皆有更新、更流畅的判断,故本书引用《壇经》之内容,基本上即以邓注本为主。至於文字断句之有疑问者,会另参黄连忠《敦博本六祖壇经校释》,(台北:万卷楼,2006年5月初版)。

    2 关于《壇经》的作者是否为惠能之问题,学界一直有多种歧见,胡适、铃木大拙、关口真大、宇井伯寿、柳田圣山至印顺等,各有不同的理论与见地,参邱敏捷〈《壇经》的作者与版本——印顺与胡适及日本学者相关研究观点之比较〉,《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印顺导师与人菩萨行会议论文集》(十六),(台北:财团法人弘誓文教基金会,2006年5月),页1~38。笔者认为,不论从思想脉络、禅宗文化传承与中国大乘佛教思想发展诸点视之,敦博本《壇经》未尝不能视为是最接近惠能之思想文献。

    3 以上参:柳田圣山编,《六祖壇经诸本集成》,京都:中文出版社,1976年7月出版。其「无相忏悔」部分见邓文宽校注,《六祖壇经》,页53~54。

    4 椎名宏雄〈论唐代禅宗の礼忏について〉,东京:《印度学佛教学研究》v.20n.2(总40号),1971年12月,页269-274。湛如〈简论六祖壇经的无相忏悔—兼谈唐代禅宗忏法体系的形成〉,北京:《法音论壇》第3期(总151期),1997年3月,页13~20。汪师娟《敦煌礼忏文研究》,(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9月初版)。林妙贞〈试略「摩诃止观·十乘观法」中之「四誓愿」与「六祖壇经·忏悔品」中「四弘誓愿」之比较〉,台北:《海潮音》第83卷第2期,2002年2月,页8~13。〈唐代禅宗忏法新探〉一文,收於圣凯《中国佛教忏法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9月1版1刷),页307~329。

    5 唐·独孤及《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杨曾文校编《神会和尚禅录》,(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页18~19。

      6 杨曾文校编的《神会和尚禅话录》分「正编」、「附编」及「研究」三部分。「正编」部分包括敦煌写本B寒81、P.2045、敦博077「《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壇语》」,「唐·独孤沛撰《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顿悟无生般若颂》—附:《荷泽大师显宗记》」、「唐·刘澄集《南阳和尚问达杂徵义》」、「《洛京荷泽神会大师语》」、「《荷泽寺神会和尚五更转》」、「《南宗定邪正五更转》」、「五言律诗一首」等神会语录。「附编」部分包括「唐·宗密《神会七祖传》」、「门门比丘慧空撰《大唐东都荷泽寺故七祖国师大德於龙门宝应寺龙岗腹建身塔铭并序》」、「南唐招庆寺静、筠二禅僧《荷泽和尚传》」、「宋·赞宁《唐洛京荷泽寺神会传》」、「宋·道原《西京荷泽寺神会禅师传》」、「元·昙噩《唐神会传》」、「《慧能与神会》五则」、「《神会的禅法》四则」等传记资料。「研究」部分包括杨曾文的「〈神会及其禅法〉」、「〈神会著作及现存情况〉」、「〈神会的禅法理论〉」、「神会两首五更转和一首五言律诗的思想略析」、「有关神会的两篇铭文的注释」等作品。详氏著《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11月)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