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密宗信仰研究》 第一章 密宗在中土的流传 三、密宗寺庙与密宗石刻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寺庙是密宗的重要物质遗存。

    《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法云寺,西域乌场国胡沙门僧(昙)摩罗所立也。……佛殿僧房,皆为胡饰……京师沙门好胡法者,皆就摩罗受持之,戒行真苦,难可揄扬。秘咒神验,阎浮所无。咒枯树能生枝叶,咒人变为驴马,见之莫不忻怖。”①严耀中先生指出:“‘法云寺’条文中的‘胡’,是将法云寺和洛阳城内其他佛寺区别开来,将法云寺内由摩罗主持的佛法和一般的佛法区别开来的一种称呼。显然,摩罗所行虽也是佛法,然和当时已在中原流行的佛教颇为不同,故称目为‘胡法’。摩罗所行的胡法……即当是新从乌杨国传来的陀罗尼咒法。”②

    长安的大兴寺是唐代密宗的中心。密宗大师不空师徒长期活动在这里。同时,许多重要的密宗典籍也是在这里译出的,如《不空羂索咒经》、《大法炬陀罗尼经》、《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大威德陀罗尼经》、《千转陀罗尼神咒》、《药师如来本愿经》、《大云轮请雨经》、《宝星陀罗尼经》、《大乘密严经》、《金刚顶经》、《摄大毗卢遮那念诵仪轨》等等③。

    长安的青龙寺也是唐代密宗的重镇。青龙寺的前身灵感寺建於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唐初武德四年(621)寺废,龙朔二年(662)立为观音寺,景云二年(771)改为青龙寺,会昌五年(845)寺废,次年恢复,改名护国寺,北宋元祐元年(1086)後废毁。密宗高僧不空惠果曾於唐大历至贞元间在此传授密宗,因在青龙寺东塔院设灌顶道场,时称秘密瑜伽大师④。惠果就是在长安的青龙寺亲自为从日本入唐求法的空海灌顶,授予空海遍照金刚密号,并将密宗大法及诸尊瑜伽全部传授空海。空海回国後,得到嵯峨天皇弘通密宗的敕许,在高雄山寺立坛授法,“东密”由此形成,法系不绝,传承至今。

    唐代扬州有棲灵寺。《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开成三年十二月廿三日”条:“无量义寺僧道悟来相见,自道解真言。行有棲灵寺文琛法师,传闻得真言法。近者闻道三论留学僧常晓住彼寺,於琛法师房受真言法。”⑤

    唐代开封有相国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相国寺”:“(相国寺大殿)西门之南王道真画志公变、十二观音像;西门之北,高文进画大降魔变相,今并存之。”同书卷三“高文进”:“(高文进画)大殿後擎塔天王,如出墙壁。”⑥擎塔天王即毗沙门天王,是显赫的密宗护法大神(详後)。

    唐代江西安福有尊胜寺。清《江西通志》卷一一二:“牌胜寺:在安福县治西。唐僧慧建,明洪武间立为丛林,统院六,曰崇福,曰重兴,曰南台,曰延福,曰白云,曰瓦棺。李时勉有碑记。”⑦所谓“尊胜”,与密宗文献《尊胜陀罗尼经》有关(详後)。

    唐代云南有尊胜寺。《大清一统志》卷三七八:“尊胜寺:在[大理府]赵州南一百里,唐时张建成入庙,赐以浮图像及佛经。建成归,建寺藏之。”⑧

    唐代除地上的密宗寺庙外,还有地下的密宗建筑。1981年8月24日,陕西法门寺塔半壁坍塌。1987年,为修复新塔,相关人员发掘塔基,竟然发现了塔下的地宫,从中出土逾千件盛唐文物。经过专家鉴定,整个地宫的设计是按照唐代皇室所尊崇的密宗表法、修持、观想的曼荼罗的图样进行立体化规划的⑨。陕西法门寺,古称阿育王寺,因藏有释迦牟尼舍利而闻名。有唐一代,自太宗始,每三十年开塔一次,前後共有七位皇帝前往迎奉佛骨,陕西法门寺从而具有国寺的身份。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迎奉佛骨,事在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地宫中的供养物应该为此次迎奉前後之物。大量出土文物上的密宗图像纹饰,充分说明了密宗的兴盛。

    宋代剡县(今浙江塖县西南)有“尊胜寺”。宋高似孙《剡录》卷八:“尊胜寺:在小坡陀中山,枕四明山。寺之山曰清泉山。宋永嘉二年曰厚山院,会昌废,天福六年建治东四十里。”⑩

    宋代郴州有尊胜寺。宋元阅《郴江百咏·尊胜寺》:“老僧不复识丛林,只说幽棲是息心。可惜一溪东去水,更无轩石称登临。”(11)

    辽国圣宗时期的辽阳府延昌寺也是一个密宗寺庙。1984年和1988年,考古工作者分别在延昌寺北塔地宫和天宫发现了大量的密宗文物,其中有瑜伽密宗五方佛、三身佛等曼荼罗造像(12)。

    元代浙江杭州有尊胜寺。《浙江通志》卷四〇:“曲水流觞亭:《嘉靖仁和县志》,在县内尊胜寺,又有望江亭。”(13)

    据《扬州画舫录》卷四,清代扬州的重宁寺中,其佛像有“人头数珠”、“骷髅棒”等密宗法器(14)。

    冯福京等修《昌国州图志》卷七“吉祥寺”载,吉祥寺是咸平年间由“善诵神咒,乡民归敬”的“真有(大?)悲者”所建(15)。

    明代智旭《见闻录》:“泉州庄奇显,癸丑科榜眼。年少嗜酒,忽一日饮於承天寺,醉後望藏经所,见有法师讲《大佛顶经》,遂大怒,取案上经掷地,以脚踏之,又仆韦驮像於地。数月後,以脚踢一厮,误中柱上,脚指破裂成异疮,渐肿至身,楚痛异常,见韦驮诘责而死。”(16)

    清代江西金谿县有尊胜寺。《江西通志》卷一九:“县丞廨:在县治东南尊胜寺左,今废。”(17)

    清代陕西双溪县有尊胜寺。《陕西通志》卷二九:“尊胜寺在州西四里。”(18)

    安徽来安县文物工作者曾发现清代曹寅撰写的《尊胜院碑记》,此碑建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碑文十六行,计四百六十六字,记载了自元朝至正年间到清朝前期三百多年间尊胜禅院的兴衰过程(19)。

    除寺庙外,石刻也是密宗的重要物质遗存。吕建福先生说:“在某种程度上说,密教是大乘佛教偶像崇拜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造像以及对佛像的供养崇拜在密教中十分炽盛。”(20)密教的造像在佛教传统的造像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佛像戴宝冠、多首多臂、多结手印等等。

    从现存的物质遗存来看,北方密宗造像大都集中在唐代武则天在位时期,主要分布在与洛阳毗邻的龙门石窟、太原西南的天龙山石窟、武则天家乡的川北石窟以及位於东西交通要道的敦煌石窟。龙门擂鼓台北洞外侧刘天洞(开凿於天授三年,即公元692年)有大日如来像,这是国内最早的大日如来像。敦煌莫高窟在初唐时期就已出现了十一观世音菩萨等密宗造像,开元以後密宗造像渐多。敦煌莫高窟现存的密宗壁画题材中,主要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79、113、148等窟)、千臂千缽文殊菩萨(238、258、361等窟)、不空羂索观世音菩萨(148窟)、如意轮观世音菩萨(148等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55、454等窟),此外还有许多毗沙门天王像。

    五代和宋朝依然流行供奉密宗神像,观世音以及明王、天王的石窟造像仍在继续,而四川地区的石窟造像则由川北发展到川中安岳、大足一带。大足石刻是这一时期密宗流行的生动见证。在数万躯造像中,瑜伽密教题材的造像最引人注目。如北山石窟,密教造像在晚唐、五代、两宋造像中都各占约三分之二。而同时期的大足龙岗山石窟也有许多密宗造像,密宗题材占二分之一以上(21)。

    晚唐以後,密宗在四川发展到相当的规模,据统计,四川密宗题材造像很多,其中以大足石刻最引人注目。大足石刻是现在重庆市大足县近1400平方公里境内所有石刻的“总称”。大足石刻有众多密宗神祇,有如意轮观世音菩萨、毗沙门天王、毗卢佛、诃利帝(鬼子母)、药师琉璃光佛、药师三尊、数珠手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华严三圣、地藏、地藏与十王、药师佛与药王、药上菩萨、药师与十二夜叉神将、白衣观世音菩萨、十一面观世音菩萨、药师变、十二圆觉菩萨、尊胜幢、准提菩萨、解冤结菩萨、十圣观音、大黑天神、孔雀明王、摩利支天女、广大宝楼阁等等(22)。

    晚唐以後,密宗在四川如此兴盛与柳本尊有关。柳本尊(855—942),嘉州(今乐山)人。据《唐柳居士传》,柳本尊“蔬食布衣,律身清苦,专持大轮五部神咒,盖瑜伽经中略出念诵仪也,诵数年而功成……以瑜伽经□为五部,而以毗卢为本,位居中央”(23)。所谓“瑜伽经中略出念诵仪”,即指《金刚顶瑜伽经中略出念诵法》,四卷,金刚智译,为密宗金刚部的主要经典之一。柳本尊弟子众多,建本尊寺院,传嗣不绝。後唐明宗、北宋神宗曾赐额。时至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大足僧人智宗(俗名赵智凤,1159—1249)以柳本尊为楷模,回乡复兴密宗,遂使大足石窟造像群达到空前规模。而作为大足石刻一个组成部分的宝顶山石刻,是以宝顶山大佛湾、小佛湾为主体的石刻群,侭管宝顶山摩岩造像具有“显”“密”兼收的意味,如有表现孝养故事的《父母恩重经变》、净土题材的《观无量寿经变》、禅宗题材的《杨次公证道牧牛颂》等等,但究其本质,仍不失为密宗道场(24)。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石窟也具有浓郁的密宗色彩。剑川石窟现存十六窟,开凿於南诏、大理时期,相当於中原的晚唐至两宋时期。剑川石窟中,十三个石窟有以密宗为题材的造像,而大黑天神像则反映了南诏大理时期密宗流行的特点(25)。

    ①《洛阳伽蓝记校注》第201页,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

    ②《汉传密教》第18页。严耀中先生以为,《太平广记》卷二一〇引《博物志》所记之“黄花寺壁”也具有浓郁的密宗色彩,可视为法云寺之前驱。参阅《汉传密教》第21—23页。

    ③参阅严耀中《汉传密教》第24—30页。

    ④参阅杨耀《青龙寺与密宗》,《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2期。

    ⑤《大藏经补编》第18册第19页,台湾华宇出版社,1985年。

    ⑥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2册第567页、第537页。

    ⑦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6册第685页。另见《大清一统志》卷二四九。

    ⑧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3册第94页。另见《云南通志》卷一五。

    ⑨参阅吴立民、韩金科《法门寺地宫唐曼荼罗之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⑩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5册第596页。

    (11)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6册第118页。

    (12)参阅《辽宁朝阳北塔天宫清理简报》,《文物》1992年7期。

    (13)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9册第526页。据《西湖游览志》卷七、卷一九及《西湖志纂》卷六,此尊胜寺原为宋代之福宁殿,元代改殿为寺。

    (14)李斗《扬州书舫录》第97页,中华书局,1997年。

    (15)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91册第310页。

    (16)《续藏经》第149册第480—481页。

    (17)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3册第647页。

    (18)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2册第537—538页。

    (19)卢茂村《曹寅尊胜院碑记》,《文物》1984年7期。

    (20)《中国密教史》第188页。

    (21)参阅阎文儒《大足龙岗山石窟》,《四川文物·石刻研究专集》,1986年。

    (22)参阅李良《四川石窟、摩崖造像综述》,《四川文物》2001年4期。

    (23)参阅陈明光《宋刻〈唐柳本尊传〉碑校补》,《世界宗教研究》1985年2期。

    (24)参阅郭相穎《再论宝顶山摩岩造像是密宗道场及研究断想》,《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1期。

    (25)关于大黑天神,我在後面还会专门提及。另外,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博什瓦岩刻,其产生时代与剑川石窟相当,二者在风格上多有相似之处,也被认为是密宗的物质遗存。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