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语是人们企图通过神灵来实现某种愿望的语言信息,而咒术则是人们利用语言召唤神灵来帮助自己的一种巫术行为。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最早的咒语是“祝”。
《说文解字》卷一上:“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①刘晓明先生说:“(祝)从儿从口,像巫师或祭主跪地以口朝天之状,表示巫师与祭主用口向神明祈祷、祝颂,也即以语言交通神明,因而祝暇之词就成为最早的咒语。”②《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③《礼记·郊特牲》:“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④此咒语相传为伊耆氏所作,原是腊月祭祀时的祝词,故称为“伊耆氏腊辞”。从其内容上看,是关於农业的禳灾咒语。
咒语的有效性,建立在万物有灵进而可以相互感应的原始信仰基础之上,而道教则将其归之於神。在古老的观念中,语言的意义就在於与所指事物是同一的,“占有”了某一词语,就控制了此词语所指代的事物。詹鄞鑫先生分析说:“对於原始人而言……既然万物都被认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那么,能够理解符号意义的就不仅仅是人类自身,还应该包括自然万物。於是,作为符号的语言,以及後来终於出现的文字,就不仅仅是人际交流工具,必然还被运用於人同万物的交际。作为巫术最主要表现形式的咒语,以及後来随文字产生而产生的符箓,就其功能的出发点而言,正是被用於人类与万物交际的工具。”⑤人类文明初创之时,人们就赋予语言以神奇的魔力。《淮南子·本经》:“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高诱注:“苍颉始见鸟跡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作雨粟。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⑥此处的“书”指文字,但亦可将其宽泛地理解为语言。语言可以作用於鬼神,如北宋时已传世的《枕中经》所载的一则消灾去厄咒语——光君曰:“子欲过度三灾九厄,应作是言:‘我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吾居其中,常如赤子。日为功曹,月为主簿,雷公使者,在吾左右。风伯雨师,在吾前後,六甲直符,周匝围绕,青龙扶吾左,白虎扶吾右,朱雀导吾前,玄武从吾後,北斗覆吾头,天罡指吾足,腾蛇在吾手,为吾灭殃咎。……令敕千鬼万神,各还本乡,当吾者死,背吾者亡,速出奔迸,隐匿深藏,天丁力士,斩杀不祥。急急如律令。’”⑦
此种情形具有普遍的意义。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所有的语言结构同时也作为赋有神话力量的神话实体而出现;词语(逻各斯)实际上成为一种首要的力,全部‘存在’(Being)与‘作为’(Doing)皆源出於此。在所有神话的宇宙起源说,无论追根溯源到多深多远,都无一例外地可以发现词语(逻各斯)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几乎所有伟大的文化宗教的创世说中,词语总是与至尊的创世主结成联盟一道出现的;要么它是主使用的工具,要麽它就是第一源泉——主本人,像所有其他的‘存在’和‘存在’的序列一样,都是从这个源泉中衍生出来的。”⑧正因为如此,咒语在巫术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的巫术都有咒语的应用,只不过有时是默念而已。
就一般情况而言,咒语句式整齐,类似於谣谚。例如,《博物志》卷八保存的《止雨咒》:“天生五谷,以养人民,今雨不止,用伤五谷,如何如何,灵而不幸,杀牲以赛神灵,雨则不止,鸣鼓攻之,朱绿绳萦而胁之。”同卷《请雨咒》:“皇皇上天,照临下土,集地之灵,神降甘雨,庶物群生,咸得其所。”⑨另外,咒语的使用是与其他巫术活动相伴随的。例如,《岁时广记》卷五引《岁时杂记》:“元日,京师人以麪为蛇形,又以炒熟黑豆煮鸡子,三物於元日四鼓时,用三姓人掘地,逐件以铁钉各钉三下,咒曰:‘蛇行则病行,黑豆生则病行,鸡子生则病生。’咒毕,遂掩埋之。”⑩
中国古代咒语的历史渊源十分悠久,在以後的发展中,它又具有了新的特徴。佛教咒语对它的丰富,是这种新特徴的主要表现之一。此处,我们举一些宋代的例子。
宋无名氏《五色线》“主夜神咒”:“夜行及寐可却恐怖、恶梦。咒曰:‘婆珊婆演底。’”(11)《夷坚志》补志卷一四“主夜神咒”有更为详细的表述:
予为礼部郎日,斋宿祠宫,与宋才成、裴侍郎夜语及神异事。宋云:“吾旧苦畏,梦人授一偈,纔数位,觉而忆之,每独处临卧,辄诵百过,觉心志自然,不复恐。”予曰:“非所谓婆珊婆演底乎?”宋惊曰:“未尝言,君何以知之?”予言:“不唯知其名,且能究所出。”宋请予道本末,予曰:“始读段成式《酉阳杂俎》,载主夜神咒,曰婆珊婆演底,持之夜行及寐,可却恐怖恶梦,而莫晓其故。後读《华严经》,乃得其说。”宋即求经於近寺检视,经之言曰:“善才童子参善知识,至阎浮提摩竭提国伽毘罗城,见主夜神,名婆珊婆演底,神言:‘我得菩萨破一切众生痴暗法,光明解脱,我於夜暗人静,鬼神盗贼诸恶众生所游行时,密云重雾,恶风暴雨,日月星辰,并皆昏蔽,不见色时,见诸众生若入於海,若行於陆,山林旷野,诸险难处,或遭盗贼,或乏资粮,迷惑方隅,或忘道路,慞惶忧怖,不能自出,我时即以种种方便而救济之。为海难者求作船师、鱼王、马王、龟王、象王、阿修罗王以及海神,为彼众生止大风雨,息大波浪,引其道路,示其洲岸,令免怖畏,悉得安稳。一切众生,於暗夜中遭恐怖者,现作日月及诸星辰晨霞夕电,种种光明。或作屋宅,或为人众,令其脱恐怖之厄。为行旷野稠林险道藤萝所罥,云雾所暗,而恐怖者,令得出离云云。’其神力如此,盖不止夜眠一事也。”予每见人多疑惧怯魔,於是劝使诵持,多有验(12)。
《夷坚志》补志卷一四“观音洗眼咒”:
台州僧处瑫,中年病眼,常持诵《大悲咒》。梦观音传授法偈,令每旦咒水七遍,或四十九遍,用以洗眼,凡积年障翳,近患赤肿,无不痊愈。处跪受而寤,悉能记忆,如说诵持,不踰时平愈。寿至八十。其偈曰:“救苦观世音,施我大安乐。赐我大方便,灭我痴愚暗。除却诸障碍,无明诸罪恶,出我眼识中,使我视物光。我今说是偈,洗忏眼识罪,普放净光明,愿睹微妙相。”(13)
《夷坚志》补志卷一四“辟兵咒”:
姑苏庐彦仁,龙图阁直学士秉之孙也。宣和中居乡,梦与外兄张元英游行後圃,方冬摇落,而花卉秀茂,风景不类常日。道左一台极峻,有男子在旁,持幅纸,大书佛咒语九字为三行,曰:“唵阿游阿哒利野婆诃。”以授彦仁,曰:“能持此咒,可免兵难。”是时天下无事,殊不以介意,男子作色曰:“此事甚迫,独不惧邪?”彦仁异之,即跪受,连诵十数遍。既觉,笔踪历历在目,自尔日诵百二十遍。後数岁,中原大乱,胡马饮江,姑苏祸最酷。庐氏乡党邻里,死亡略尽,独彦仁一家,周旋踰年,虽童仆婢媼,无一伤者。绍兴二十九年,吕丞相孙大年来临安,与之同邸,日闻其诵咒,问之,具言其事(14)。
《夷坚志》支丁卷四“治汤火咒”:
里巫多能持咒语而蹈汤火者,元仲弟得其诀,为人拯治,无不立差。其但云:“龙树王如来,授吾行持北方壬癸禁火大法;龙树王如来,吾是北方壬癸水,收斩天下火星辰,千里火星辰必降。急急如律令。”咒毕,手握真武印吹之,即用少许冷水浇。虽火烧手足成疮,亦可疗(15)。
元无名氏《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後集卷二“江神送妪”:
杭州一老妪,年六十馀,尝诵《金刚经》,诵毕佩带於身。咸淳己巳中秋,到江头观潮,值潮头最高,澎湃冲击,吸没百余人,妪亦与焉。已而潮回,乃独送此妪於江之滨,俨然存活。人问之,则曰:“见潮神阅簿,言我曾诵《金刚经》,有功,送回阳世。”视之衣襟皆湿,惟所佩之经独乾(16)。
上书後集卷二“蛟畏佛经”:
吉、赣二江之界,地名曰造口,有居民二三十家,皆楼居以防水患。咸淳丁卯五月间,赣江之水涌至平地,水深一丈。方平退间,又骤长四五尺,浸过屋檐。诸人急视之,乃水面浮一乌牛,背负一大红蛇,在波涛中凝然不动。众以为蛟所变,拦水不去,各许神愿,牛亦不去。有一老人者,遂用白绢一方,兜裹《金刚经》一部,用力掷在水中,离牛五六寸。牛回顾之,即徐徐而下,水即随之而下,众人免於沉溺,经力之足以服恶孽者如此(17)。
佛教咒语在中土流布的同时,还汲取了道教的因素,“急急如律令”的使用就是突出的例证。
“急急如律令”是典型的道教法术用语。《太上洞渊北帝天蓬护命消灾神咒妙经》:“天蓬天蓬,九玄煞童,五丁都司,高刁北翁,七政八灵,上皓凶夔,长颅巨兽,手把帝钟,素枭三神,严驾夔龙,威剑神王,斩邪天踪。紫炁乘天,丹霞赫冲,吞魔食鬼,横身饮风,苍舌绿齿,四目老翁,天丁力士,威南御凶,天驺激戾,威北衔锋,三十万兵,卫我就重,辟尸千里,祛却不祥,敢有小鬼,欲来见状,鑊天大圣,斩鬼五形,炎帝烈血,北斗然骨,四明破骸,天猷天类,神刀一下,万鬼自溃。急急如律令。”(18)
下面,我们从《道法会元》中选择一些道教咒语。
郁离之精,使阳驱阴,玉清有召,日生火轮,急急如律令。真王有命,炼度雷霆。以咒为信,敢有不尊。随机应化,立起风云。急急如神霄玉清真王律令。(卷七六《取太阳具炁密咒》)
玉帝降命,炼度雷霆,威震霹雳,邪鬼灭形。金光交射,五炁腾腾。行事既毕,随吸归心。阴阳混成,我得长生……急急如玉皇上帝律令。(卷七六《归心咒》)
天魂地魄,日月交接。神归绛宫,炁返玉海。一如罡天,大圣律令。(卷七六《归魂咒》)
玉华帝子,太乙真人,灵根握固,与我同生,神光急收,魔道摧倾。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卷七六《收光咒》)(19)
水府神,水之精。驱雷电,运雷声。雷声发,震乾坤。黑猪吐雾,赤马喷烟。毒龙行雨,风伯导前。丁壬二将,水火之源。闻吾一召,速至我前。急急如律令。(卷一三一《召水府咒》)
太阳真火元明君,散阴斥雾耀霞明,四天光晃无织凝,南方丙丁速降灵。荧惑烈烈流金铃,九真老人佳瑞生。上帝敕摄追飞荧,阳华立现雨速晴。敢有拒逆罪不轻,上帝威灵速震摄。急急如上帝元散阴开晴律令敕。(卷一三一《祈晴咒》)
金精太极,玉华散光。祈雪立应,风火氤氲。皓翁大师,瑞雪太灵。太清太极,上清摄令。急急如律令敕。(卷一三一《祈雪咒》)(20)
这种表达方式在民间广泛存在。如《齐民要术》卷七记载了一篇《祝麯文》:“东方青帝土公,青帝神威。南方赤帝土公,赤帝神威。西方白帝土公,白帝神威。北方黑帝土公,黑帝神威。中央黄帝土公,黄帝神威。某年月某日辰敬启五方五土之神,主人某甲,谨以七月上辰,造作麦麯数千百饼,阡陌纵横,以辨疆界。须建立五王,各布封境。酒脯之荐,以相祈请。愿垂神力,勤鉴所愿。使出类绝踪,穴虫潜影。衣色锦布,或蔚或炳。杀热火喷,以烈以猛。芳越椒熏,味超和鼎。饮利君子,既醉既逞。惠彼小人,亦恭亦敬。敬告再三,格言斯整。神之听之,福应自冥。人愿无为,希从毕永。急急如律令。”(21)
在密宗文献中,“急急如律令”多有所见。如,唐一行撰《七曜星辰别行法》:“敕诸星鬼神等,无事莫行於人间,如违者,当须以法祭之。急急如律令。祭星宿之法,令用脯、纸钱等,一一皆依前件法,用不得欠小。”(22)
①《说文解字》第8页下,中华书局影印本,1977年。
②《中国符咒文化大观》第352页,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
③《山海经校注》第4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④《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454页上,中华书局影印阮刻本,1980年。
⑤《心智的误区——巫术与中国巫术文化》第12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⑥《淮南鸿烈集解》上册第152页,中华书局,1989年。
⑦《正统道藏》第34册第459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本书所引《正统道藏》均为此版本。
⑧《语言与神话》(中译本)第70—71页,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
⑨《博物志校正》第94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⑩《笔记小说大观》第20编第4册第2225页,台北新兴书局,1984年。本书引用《笔记小说大观》均为此版本。
(11)《笔记小说大观》第9编第2册第1004页。
(12)《夷坚志》第4册第1680—1681页。
(13)《夷坚志》第4册第1681页。这个故事被作为一种病例收入张杲《医说》卷四,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42册第92页。宗教常常依托医学与天文学为传播工具。据统计,仅《大悲咒》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治病合药经》中所开药方就有二十种,见曹仕邦《浅论唐代伽梵达摩译出密宗佛经中之药物知识》,收《唐君毅先生纪念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
(14)《夷坚志》第4册第1681—1682页。
(15)《夷坚志》第3册第996页。洪迈自注:“洪元仲说。”“龙树王如来”,即“龙树菩萨”。
(16)《湖海新闻夷坚续志》第194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86年。
(17)《湖海新闻夷坚续志》第196页。
(18)《正统道藏》第47册第669页。“急急如律令”有二解:或以为汉代公文中常用“如律令”表示同法律命令一样须迅速执行,咒语仿效之,也是令鬼神迅速执行之意;或以为“律令”是鬼神名,能行走如飞,“急急如律令”表示要如“律令”一样迅速。前一解为是。
(19)以上咒语见《正统道藏》第49册第330—334页。
(20)以上咒语见《正统道藏》第50册第94—95页。
(21)《四部丛刊》初编第62册。
(22)《大正藏》第21册第4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