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史稿》 第三章 隋唐佛教撰述 第一节 注疏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隋唐佛教撰述之丰富,当不下于南北朝,但其数目亦难估计。按隋开皇时,法经目录载有五千三百一十卷。仁寿时,彦琮目录内有五千又五十九卷。①大业时智果目录则载有六千一百九十八卷,其所以较《法经录》约多一千卷者,盖有经律论疏及记一千一百二十七卷。②今约举其成数,中国佛教撰述在隋大业前者,盖将及一千卷。《法苑珠林》卷一百《杂集部》曰:

    翻译方言,卷数五千。英俊道俗,依傍圣宗,所出文记,三千余卷。……历代隐显,部帙散落,虽有大数,不足者多。寻访长安,减向千卷。

    是则唐高宗时,长安所有亦不过千卷。然《珠林》复曰:

    唯闻庐山东林之寺,即是晋时慧远法师所造伽蓝。纲维住持,一切诸经,以及杂集,各造别藏,安置并足。知事守固,禁掌极牢。更相替代,传授领数,虑后法灭,知教全焉。

    东林寺盖藏有译本五千卷及文记三千卷,惟此文记中必有隋至唐初之著作,则隋前中国佛教撰述亦不过二千数百卷。至唐元和中僧人合注疏及开元至贞元中新译立为别藏,计共四千九百余卷。查贞元《续开元录》,载新译经论及念诵法一百九十三卷,若于东林别藏中,减新译及隋唐前撰述之数,则隋代至元和中撰述约不下二千卷。此中当有重出遗漏,不能即据为定数,然隋唐撰述之富,抑亦可知矣。兹分类述本期佛教撰述之概略于下。

    第一节  注疏

    隋唐注疏,至为丰富,又极重要。一因翻译既多,研究益繁,注疏家恒揉合百家之言,因而卷帙巨大,如澄观之《华严疏》六十卷,《演义抄》九十卷,礼宗《涅槃注》八十卷,明隐《华严论》六百卷,如净等释《四分律》六十卷;疏抄重叠,如《成唯识论》有《述记》,有《了义灯》,有《演秘》,均所常有。因译人口翻梵文,常加以讲解,如玄奘弟子所传,多印度大师口义。奘师曾授普光以沙婆多师口义。此项注疏,更为可贵。一因义理渐彰,见解纷歧,树立宗派者恒以一经论为主干,如三论宗之《中》、《百》、《十二门》,贤首之《华严》,天台之《法华》,法相之《瑜伽》、《唯识》,禅宗原主《楞伽》,慧能以后乃重《金刚般若》。而往往一经同派之疏解,亦各分门户,如《四分律》有法励、怀素之疏;《唯识论》有窥基、圆测之记,则其立说不同之有名者也。注疏遂为研究各宗本末枝流之主要书籍矣。此详第四章“隋唐之宗派”。

    注疏名目各殊,而性质亦不同:其专分一经之章段者曰科文;其随文解释字句者曰文句;其随文解释义理者曰义疏;而此中因师口授,笔记所得,则谓之述记;其总论一经之大义,恒不随文出疏,而分门以释全书之内容,则常曰玄义;其集前贤注疏而成一书者曰集注,如唐道世之《金刚般若经集注》,敦煌本之道液《净名经关中疏》亦属此类。按液代宗时人,见《开元续录》。其疏之注释常曰疏抄;其字音之训释,则称为音义或音训,凡此名目繁多,不能具列。

    注疏既多,颇难毕举,即音义一项,已著录者亦有二十余部,其他可知矣。日本醍醐天皇延喜十四年(五代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令僧人进各宗章疏,仅据当时日本所传,且载六朝人章疏及他项论著,然唐人注疏究居其大半,亦可谓盛矣。

    ①  上二数据《开元录》。

    ②  此据《隋书·经籍志》,其中所谓“记”者,未必全为中华撰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