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自谓教外别传,盖谓灵山会中,如来拈花,迦叶微笑,即是付法。迦叶遂为印度禅宗初祖。秘密相传,以至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授法于菩提达摩。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时来华,是为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传慧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慧能。慧能世称为禅宗六祖,与其同学神秀分为南北二宗。此禅宗定祖之说之大略也。
禅宗传灯史自谓据《续法记》、《宝林传》诸书。《续法记》谓为梁僧宝唱受简文帝敕撰,根据那连耶舍与万天懿译“七佛至二十八祖传法事”。(见《景德传灯录》卷一)据诸种经录,耶舍译文宝唱之记均未载入,而宝唱亦非简文帝时人。②所谓《续法记》者,实因宝唱之《续法轮论》而伪造者也。至于《宝林传》,则唐金陵沙门智炬所造。禅宗传法之伪说,具在其中。今其书虽佚,然据唐宋人所引,则其伪撰之拙,实甚明显也。唐神清《北山录》注引《宝林传》多处,而斥之以“乖误极多”,并希“后之学者宜更审之”也。
今日所存最可据之菩提达摩史料有二:一为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所载;二为道宣《续高僧传》之《菩提达摩传》。杨衒之约与达摩同时,道宣去之亦不远,而达摩之学说则有昙琳所记之“入道四行”,此文为道宣引用,知其在唐初以前即有之,应非伪造。兹据此诸书考定菩提达摩之生平及学说大体如下:
菩提达摩者,南天竺人,或云波斯人。历游诸国,至于中华。自言已百五十岁。初在江南,后游嵩洛。在洛阳见永宁寺之壮丽,谓为各国所无,口唱南无,合掌连日。一生随处诲人禅法。北地道育、慧可从之学,达摩为之说入道四行。达摩谓入道多途,要唯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或遇爱憎甘心受之,是我宿作都无怨对;二随缘行者,谓于一切境,无喜无怒也;三无所求行者,谓无所贪求;四称法行,即性净圆明之理也。此入道四行,其后有人录之,流行于世。达摩又尝以《楞伽》授学者。以天平年(公元534年至公元537年)前灭化洛滨。或云遇毒卒。③
而禅宗史传之妄,略举四事以证:一谓秘密相传,不立文字。然则不但因有昙琳四行文已见其妄,而又有以四卷《楞伽》授学者(禅宗亦承认之),尤可反证。二《宝林传》谓达摩在东晋时使弟子至华传法,与庐山慧远共出《禅要经》。然计其年代,中经百二十岁,非情理所许。即使达摩寿至百五十岁,而《禅要经》为达摩多罗所造,非菩提达摩也。三谓杨衒之素喜佛事,听达摩说法。而不知衒之为反对佛教之人,唐初傅奕引之入《高识传》,(见《广弘明集》卷六)必不致向达摩卑辞求法。四谓达摩死后,宋云自西域归,于葱岭遇见。则此实不见于宋云《行记》。盖彼辈因其遇毒死去,附会此事,以示神异,证其非毒可死者也。
凡此伪史,以情推之,盖皆六祖以后禅宗各派相争之出产品也。且禅宗传法定宗众说纷纭,亦表现为其间各派之争也。盖道宣作《续高僧传》时并无传法定宗之说,且达摩至僧璨之禅法所据之教理为《楞伽》,而此派之大师多讲《楞伽经》,撰《楞伽》疏。又据《唐大证禅师碑》(《金石萃编》卷九十五)曰:
始自达摩传付慧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大通(即神秀),大通传大照(即普寂),大照传广德,广德传大师(指大证),一一授香,一一摩顶,相承如嫡,密付法印。
《唐法如禅师碑》(《金石续编》卷六)曰:
菩提达摩……传可,可传粲,粲传信,信传忍,忍传如(即法如),当传之不可言者,非曰其人,孰能传哉。
又《唐少林寺同光禅师塔铭》(《金石续编》卷八)曰:
禅师法讳同光,……及持钵东山,归心禅祖,大照屡蒙授记,许为人师。
而其时《宝林传》则有弘忍传慧能,并以衣钵为信之记载。盖各派竞以传统自任,而《宝林传》属于慧能一派(是为南宗慧能居宝林寺)。慧能本不识字,故又加秘密相传不立文字之语。因多属宝林余绪,故其所言,恒为南宗张目也。详考太繁,兹不再赘。④
达摩禅法教理(《楞伽》),惠可、道育以后渐流天下。(见《续僧传》卷二十五后)传至道信,其徒法融居牛头山,开牛头宗。而弘忍居黄梅之东山,遂为东山法门。忍发挥《金刚般若》之义旨,卒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弘忍之徒党益众,传有七百余僧。上座神秀者,于师死后,为武则天迎入长安,亲加跪礼,闻风来拜者日至数万。中宗即位,尤加礼敬。及神秀死,中宗令其弟子普寂统其法众,亦为时人所重,终于开元二十七年。(上据《旧唐书·神秀传》)先是神秀有同学慧能,虽曾受学于弘忍,然后实在南海印宗法师处出家。相传门徒法海据其言行录为《坛经》。此经影响巨大,实于达摩禅学有重大发展,为中华佛学之创造也。慧能之学说要在顿悟见性,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而慧能之后裔发展成于学理、禅行均非所重,而竞以顿悟相夸,语多临机。凡此诸说,虽不必为慧能所自创,然要非达摩本意也。北宗神秀,称为渐教,吾人虽不知其详,想或仍守达摩之法者欤。
六祖虽创顿门,然其宗实至荷泽始盛。荷泽大师名神会,年十四至曹溪(慧能所居之地,故能又名曹溪大师)谒慧能,得其法。天宝初(约公元742年)入洛大行禅法。先是两京之间,皆宗神秀。及神会至,渐修之教荡然,普寂之门衰歇。而南北宗之名由是始起。是时普寂、神会各立神秀、慧能为六祖,争端由是多矣。(参考《禅门师资承袭图》)
曹溪弟子有怀让者,世称南岳大师。让有弟子道一(亦号马祖)在肃、代二宗时,居于洪州,大扬让之教旨,于是有洪州宗(亦名江西宗),谓是六祖旁出之法。而神会之徒,遂成荷泽宗焉。(见《禅门师资承袭图》)洪州一派至唐末又分为临济、沩仰二宗。道一传百丈怀海,怀海传黄檗希运,希运传临济寺义玄,义玄建临济宗。灵祐参百丈怀海,后居沩山,弟子慧寂居仰山,是为沩仰宗。
慧能弟子有青原行思,亦为上座,其弟子有石头希迁。此派至唐宋之际,渐衍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曹洞宗创于洞山良价,其弟子为曹山本寂,故名。云门宗为青原下六世文偃建立,偃居云门光泰院。青原下八世文益生于唐僖宗朝,卒于五代周初,溢法眼禅师,故其宗称法眼宗。此青原行思下之三宗,合临济、沩仰为禅宗之五宗焉。其余自四祖以来,旁出派徒不可胜数,故宗密谓曹溪此类数可千余。至唐末他宗衰歇,而禅风益竞矣。兹撮其大派表列于下:
① 原稿于此注:以下半系旧作,无暇增改,读者鉴之。
② 据《续高僧传·宝唱传》,唱卒于梁武帝在位期间。
③ 见《旧唐书·神秀传》。又《北山录》注似引《宝林传》,作者为禅宗人,想必不妄证其祖死于非命也。
④ 参见神清《北山录·讥异》及注,并宗密《禅门师资承袭图》等。又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分禅宗为三家,《圆觉经大疏》分为七家,均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