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大业八年(壬申)
谱主事略
玄奘十三岁,隋炀帝敕在东都度僧,《行状》:“大业之际,诏度僧尼。”使人大理寺卿郑善果不次录取,始得出家於净土寺,法名玄奘。《慈恩传》一:“俄而有敕於洛阳度二七僧,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幼少不预取限,立於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见而奇之,问曰:‘子为谁家?’答以氏族。又问曰:‘求度耶?’答曰:‘然。但以习近业微,不蒙比预。’又问:‘出家意何所为?’答曰:‘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又贤其器貌,故特而取之。……时年十三也。”《塔铭》:“年十三,依兄捷出家于洛。”案古代出家为僧,其户籍另列“僧籍”,由政府认可给予度牒,详《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唐六典》卷四《尚书礼部》规定:“凡道士、女道士、僧尼之籍,亦三年一造。其籍一本送祠部,一本送鸿胪,一本留於州府。”《新书》卷四八《百官志·崇玄署》同。《宋会要辑稿》册二〇〇《道释》二之一“开坛传戒”云:“凡童行得度为沙弥者,每岁遇诞圣节开坛受戒。坛上设十座,释律僧首十阇黎说三百六十戒。授讫,祠部给牒赐之。”由此可知《旧书》本传作“大业末出家”,误。《续传》:“年十一诵《维摩》、《法华》,东都恒度,便预其次。”《开元录》同。《续传》所谓年十一,系指玄奘到净土寺为少年行者诵读《维摩》、《法华》之年,至十三岁方“东都恒度,便预其次”,经郑善果录取,法名玄奘,才正式出家为僧。
从景法师听受《湼槃经》,《慈恩传》一:“时寺有景法师讲《湼槃经》,执卷伏膺,遂忘寝食。”案《湼槃经》为佛经湼槃部的主要经典,相传是释迦牟尼将要逝世时畅演所谓“法身常住,扶律谈常”之旨所说的教法。湼槃是佛教徒所追求的“归真返本”的最高境界。“湼槃”有大小乘不同的说法,《湼槃经》也有大小乘二部:小乘《湼槃经》如西晋白法祖译《佛般若泥洹经》二卷、东晋法显译《大般湼槃经》三卷和东晋失译的《般若泥湼经》三卷,都是同本异译,出於《长阿含》中,译为《游意经》。它系阐述所谓八相成道化身的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入湼槃(逝世)前的情状;大乘《湼槃经》全经为北凉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湼槃经》十三品、四十卷,称为北本《湼槃》。南朝刘宋时慧观与谢灵运等再治前经为三十六卷,称为南本《湼槃》。佛教各教派一般通用北本,南本惟天台宗的章安为之作疏。《湼槃经》的疏解甚多,其著者如梁宝亮等《大般湼槃经集解》七十一卷,隋吉藏《大般湼槃经游意》一卷,隋慧远《大般湼槃经义记》、隋灌顶《大般若经疏》三十三卷、《玄义》二卷、新罗元晓《般若宗要》一卷,唐憬兴《大般湼槃经疏(述赞)》十四卷等。佛教徒在所谓“湼槃”“佛身”“佛性”等问题上繁琐地纠缠不休,各教派有它的现实要求,提出不同的说法和主张,成为佛教神学争论的焦点之一。玄奘矢志西游的动机之一就是为了解决“湼槃”、“佛性”问题。又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慈恩传》一:“又学严法师《摄大乘论》,爱好愈剧。一闻将尽,再览之後,无复所遗。”案《摄大乘论》为阿毘达磨大乘经十万颂中的摄大乘品释,无著撰。全论先总标纲要,下分十章详说其义。其体例比较严密,义理较为繁富,是大乘佛教瑜伽学派神学理论的提纲絜领的著作,为玄奘、窥基法相宗所依据的“六经”、“十论”之一。汉语有三种译本:一後魏佛陀扇多译二卷本;一真谛译三卷本;一玄奘译三卷本。其疏解著名的有道基《摄大乘论章》十五卷,慧恺《摄大乘论疏》二十五卷,窥基《摄大乘论钞》十卷,神泰《摄大乘论疏》十卷,玄范《摄大乘论疏》七卷,法常《摄大乘论疏》十六卷。
有关人物与大事
道宣十七岁,出家於长安日严寺。一作十六岁。
灵干卒,年七十八。《续传》十二,详年谱附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