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年谱》 六五岁 公元六六四年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唐高宗麟德元年(甲子)

    谱主事略

    玄奘六十五岁,正月一日译《呪五首经》一卷,大乘光笔受。据《开元录》八,译于玉华寺玉华殿。

    玄奘因多年劳累,力疾翻译,至《大般若经》译讫,自觉体力衰竭,死期已近。正月三日玉华寺译经诸僧殷勤启请翻译《大宝积经》。《大宝积经》为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大宝积经论》一:“大乘法宝中,一切诸法差别,义摄取故;所有大乘法宝中诸差别相者,彼尽摄取义,故名曰宝积。”全经有四十九会、七十七品,唐以前历代曾译出其中一会或数会分别单行,至菩提流志新译三十六会三十九卷,又甄取以前所译各本共二十三会八十一卷,彙合成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成为全本。玄奘见众情专一,遂勉强翻译数行,《行状》作四行。踌躇一会,便收起梵本,向众僧道:“此经部轴与《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慈恩传》十。从此绝笔翻译,并对徒众预嘱後事。

    正月三日,玄奘往芝蘭等谷礼辞俱胝佛像,遂绝翻译。《慈恩传》十、《续传》四、《行状》略同。

    初九日因脚跌伤胫,病势沉重,至十七日遂命弟子嘉尚具录所翻经论合七十五部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别撰《西域记》一部十二卷。案玄奘所译经论,《慈恩传》十作“合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续传》四作“总有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行状》作“总翻七十五部,合一千三百三十一卷”。《塔铭》作“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内典录》作六十七部,一千三百四十四卷。惟《开元录》与《图记》同作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今以《开元录》译目对校并合,故《开元录》所载是。尚有五百八十二部未见翻者。《行状》。又录造俱胝画像弥勒像各一千*,又造素像十俱胝,又写《能断般若》、《药师六门陀罗尼》等经各一千部。

    二月五日夜半与世长辞。《慈恩传》、《行状》、《续传》同。《慈恩传》十:“法师病时,检校翻经使人许玄备以其年二月三日奏云:‘法师因损足得病。’至其月七日,敕中御府宜遣医人将药往看。所司即差供奉医人张德志、程桃捧将药急赴。比至,法师已终,医药不及。”

    玄奘逝世消息传到长安,文武百官以及僧俗人等莫不悲悼,高宗为之罢朝数日,二十六日敕玄奘葬事所须并令官给。三月六日又敕翻经事且停,已翻成者,准旧例官为钞写,自余未翻者,总付慈恩寺守掌勿令损失。三月十五日又敕“玄奘法师葬日,宜听京城僧尼造幢盖送至墓所”。玄奘遗柩还京“安置慈恩寺翻经堂内,京城道俗奔赴哭泣者日数百千”。四月十四日,遵照玄奘遗嘱,葬于浐水之滨白鹿原,《元和郡县志》一万年县:“白鹿原,在县东二十里,亦谓之霸上。”《长安志》十一万年县:“白鹿原在县东南二十里,自蓝田县界至浐水川尽,东西一十五里,南接终南,北至霸川尽,南北一十里,亦谓之霸上。”五百里内执拂的不计其数。《慈恩传》十:“而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万余人,……是日缁素宿于墓所者三万余人。”案送殡者人数众多当系事实,《慈恩传》所载似夸大其辞,末可尽信。总章二年(669)有敕徙葬玄奘于樊川北原,营建塔宇。《慈恩传》十《塔铭》:“今塔在长安城南三十里,初高宗塔于白鹿原,後徙于此。”《元和郡县志》一“万年县”下:“樊川,一名後宽川,在县南三十五里。本杜陵之樊乡,汉高祖樊哙食邑於此。”

    神龙元年(705)敕在两京各建一佛光寺,追諡玄奘为大遍觉法师。《开元录》八:“其佛光王即中宗孝和皇帝初生之瑞号也,创登皇极敕为法师於两京各置一佛光寺,并度人居之,其东都佛光寺,即法师之故宅也。复内出画影,装之宝轝,送慈恩寺翻译堂中,追諡法师称大遍觉。”

    有关人物与大事

    道宣在西明寺撰次《大唐内典录》十卷,编集《广弘明集》、《集古今佛道论衡》,六月在清官精舍编辑《集神州三宝感应通录》一卷。一名《东夏三宝感应录》。以上据《开元录》八,原书记、跋。

    玄则撰《禅林妙记後集》二十卷。《广弘明集》二十。

    会宁泛海至诃陵洲。《求法高僧传》上:“会宁律师,益州成都人也。……溥善经论,尤精律典,思存演法,结念西方,爰以麟德年中杖锡南海,泛舶至诃陵洲。”《宋僧传》三略同。案麟德年号仅二年(664—665)。《传》云“麟德年中”,未能确定其在元年抑二年,兹约系于是年。

    道世表奏道士郭行真、李荣、田仁会等私窃佛经文句修改道书,请加查勘。遂付官拷打乃承认,因流配远州。《珠林》五十五,《通载》十二。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