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题材书画缘何受热捧?艺术魅力与精神力量的结合

日期:2013.11.15
分享到:

弘一法师作品


    石涛、八大山人、石溪、弘仁、弘一…如果把各拍卖行的拍卖记录细细整理一番,就会发现这批美术史上曾『遁入空门』的书画家的作品近年来格外受欢迎。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佛教题材书画作品抚慰了当下人们浮躁的心灵。事实果真如此吗? 

    现 象 
    据悉,在近几年的拍卖会中,涉及佛教题材的作品一直很受关注。 
    热点 佛教题材作品受追捧 
    近日,某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公布了一份关于“八大山人”和弘一法师作品拍卖的不完全统计记录,可以看出在古代艺术家中,“八大山人”的传世作品在市场上释出量比较多,截至2013年6月7日,“八大山人”个人作品上拍789件次,成交521件次,总成交额15.44亿元,单位均价达296.31万元。 

    而一直作为拍卖热点的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共上拍3996次(件),总成交额为62257万元,成交率为66.89%。在2011年匡时春拍“辛亥百年名人书法专场”中,19件弘一书法作品全数成交,总成交额5000多万元。在匡时2013年春拍“百年遗墨——民国书法专场”中,弘一法师1926年的楷书《华严经》以425.5万元成交。 

    有业内人士表示,大一些的拍卖行基本每一次拍卖都会有弘一法师的作品,而其热拍的原因除收藏价值外,佛教因素也是一大看点,很多人就是冲着这些作品的佛教题材去的,追捧涉及佛教题材的作品成为拍卖会一景。 

    画家 用作品传递佛教智慧 
    作为佛教题材画家,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李阳一直专注于佛教题材的绘画,他已经连续20年进藏创作佛教题材的作品。“大家喜欢这些作品是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让自己对生活态度有一个思考,而艺术家们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也会被佛教思想所感染,传递出佛教的智慧。也许就是因为人们能感知到这些作品带来的智慧,才会如此喜欢吧。” 

    和李阳一样,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张小琴也是一位佛教题材画家,她笔下的菩萨为很多人喜爱。“我这么多年一直画佛教题材的作品,在我看来,这些作品所表达的真、善、美的力量和我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想要传递的初衷是一致的。我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佛教,把佛教当做人生,把菩萨当做兄长、长辈,希望菩萨像母亲一样照亮人的心灵。”张小琴说,画家也许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解,才能为其他人传递他们需要的精神力量。 

    解析 
    佛教题材作品受追捧,是和佛教有关还是和艺术品的价值有关?画家、佛教研究者有着各自的理解。 
    观点一:借作品寻找心灵慰藉 
    “人们也许真的在寻找自己生活中缺失的东西。”李阳说,首先要肯定这些受捧画家们的作品确实是很有价值的,“他们的人生经历使他们能画出安抚人心灵的作品,他们的生活状态比较纯粹,所以他们的作品传递出的安宁,恰恰是生活状态很浮躁的国人现在所追求的东西,也就是大家现在所喜欢的‘禅’味吧。” 

    “我觉得人们喜欢这些作品是因为在生活中,很多人的心中充满困惑,他们在寻找心灵的寄托。”张小琴说自己一直觉得这些题材的作品寄托了人对心灵家园的追求。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表示:“一方面可以看出来,中国的佛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被认可的,它确实给人们带来了现实生活的指导和启迪。佛教作品大多是菩萨造像或者罗汉像,可以深刻体现佛教的某些深刻的道理,这对于有信仰或者有信仰倾向的人来说,有感召和引领的力量。”但是,在他看来还有一方面不容忽视,那就是佛教作品能给人以心灵的安静、智慧的启迪,“很多人买这些作品,就是因为吃饱喝足玩腻了,想要寻找一些心灵的宁静,或者生活压力太大寻找一些解脱和寄托。”李利安说。 

    观点二:大多数人是在凑热闹 
    那些收藏佛教题材作品的人,真的是真正理解了作品想要表达的含义,寻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吗?在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看来,也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人们喜欢这些作品,确实是因为现在人们出现了信仰危机,佛教题材作品的热卖,一方面是其艺术价值高。但是如果说,很多人买这些作品是安慰心灵,我不同意。说句实话,在中国,现在买艺术品安慰自己心灵的人很少,很多买画的人都不懂画,这种买卖热潮有点像当年的炒房产,大家更加关注的是这些作品会不会升值。”侯黎明说,在全中国真正懂的行家他觉得不会超过7个人,大多数人是在凑热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