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门徒之四——四川禅系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一、资州智诜禅系

    弘忍的又一弟子智诜,俗姓周,汝南人,随祖至蜀。年十三,“辞亲入道场,初事玄奘法师学经论”。后舍经论,投弘忍门下。不知何时归资州(四川资中)德纯寺,“首尾三十余年,化道众生”。长安二年(702)卒,年九十四。弘忍说他“兼有文性”,或许不是后人的附会。按他从玄奘学经论,当是他四十岁以后的事;他也确实撰写过《虚融观》三卷、《缘起》一卷、《般若心疏》一卷①。在以“不立文字”为特色的弘忍群徒叫,他的“文性”显示出另一种门风。

    以上是《历代法宝记》的记载。此记写在无住禅师死(774)后,距离智诜在世有七十余年,禅宗内部已发生重大分化,叙事多出自宗派偏见,不实之处甚多。其中提到,万岁通天二年(697),武则天敕张昌期请诜禅师赴京内道场供养;久视年(700),又分别请神秀、玄赜、玄约、老安等人入京,与事实出入不小。但所记的典故禅味十足,表现出另一种风格:

    则天咨问诸大德,和尚等有欲否?神秀、玄约、老安、玄赜等皆言无欲。则天问诜禅师,和尚有欲否?诜禅师……答有欲。则天又问:何得有欲?诜答曰: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则天言下悟。

    “不生不灭”本是般若空观的第一命题,这里以有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把“生”与“不生”对立起来,从而为一切众生包括诸大德在内的有欲作辩解,在佛徒中是相当大胆的言论。

    智诜有弟子处寂,绵州浮城县人,俗姓唐,诗礼传家。年十岁,父亡,投智诜出家,住资州德纯寺。开元二十年[732,另本作开元二十四年(736)]卒,年六十八。人称唐和尚。唐和尚传法给净泉(众)寺的无相禅师,即无住、神会之师,形成中唐著名的净众保唐禅系。

    二、南山念佛门禅系

    宗密在《圆觉经大疏钞》中还提到一派,叫“南山念佛门禅宗”,据说它的创始人也是弘忍门徒,法名宣什,“果州(四川南充)未和尚、阆州(四川阆中)蕴玉、相如县(四川蓬安)尼一乘皆弘之”。这些地区,当时隶山南西道。此宗的“秉承师资昭穆”,宗密时已不得知。其禅理属“息妄修心宗”,与神秀、智诜等同。在修持和传法上,又多与保唐相近,所谓“藉传香而存佛”:

    言“传香”者,其初集众礼忏等仪式,如金和尚门下,欲授法时,以传香为资师之信。和尚手付,弟子却授和尚,如是三遍,人皆如此。言“存佛”者,正授法时,先说法门道理,修行意趣;然后令一字念佛。初引声由念,后渐渐没声、微声,乃至无声,送佛至意;意念犹粗,又送至心;念念存想,有佛恒在心中,乃至无想,盖得道。②

    将念佛作为入禅的法门,在东山禅系中不乏其人,保唐系还形成了特定的仪式。宣什所行,是强调以“存心有佛”为寂静无想的手段,更为保唐所承袭。其独特处在于,师资授受,既不藉经典以标宗旨,也不用“衣钵”作信物,而是藉“传香”去实现。这种方式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在宋元以后的民间宗教团体中亦可见其遗迹。

    ①智诜所撰《般若心疏》现在。他采用的原本即是玄奘译本。内容与慧净的《心经疏》大同。关于慧净其人,《续高僧传》卷三有传。

    ②《圆觉经大疏钞》。


弘忍门徒分布状况图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