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乘玄论》卷一的“二谛义”中,包括了对于中道问题的集中阐发,提出的基本原则是以八不和二谛分析中道原理,“初就八不明中道,后就二谛明中道”。①在同文卷二,吉藏又专门讨论了八不,分为六个方面的讨论。这两部分涉及的内容,吉藏在其他相关的作品,特别是《中观论疏》中又有阐述。此处先简述吉藏对于中道一般原理的理解,再分析其八不中道和二谛中道原理。
一、中道的含义
1.释“中”
中道之“中”,吉藏提出四种解释,即:“一、依名释义。二、就理教释义。三、就互相释义。四、无方释义。”②依名释中,中有实、正、离偏诸义,实是实相、真实等义,正是正法,表示离邪见,离偏表示离却边见。就理教释中,中以显示不中为目的,因为,“诸法实相非中非不中,无名相法,为众生故,强名相说,欲令因此名以悟无名,是故说中为显不中”。③互相释中,中和偏相互对释,由此显示中的含义。中以偏为义,偏以中为义。因为,“中偏是因缘之义,故说偏令悟中,说中令识偏”。④无方释中,指中有无量之义,可以概括一切经论。这也体现出其判教的意义。
2.因缘和中道义
吉藏思想体系中“中道”思想的直接理论资源是《中论·观四谛品》中的一首著名的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无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⑤这一“是”空、假、中的偈,吉藏称之为“三是义”。⑥空、假名、中道,都有同样意义,而因缘则是解释这一切的基础原理。吉藏这样解释此偈:
略明因缘凡有三义:一者,因缘是空义。以因缘所生法即是寂灭性,故知因缘即是空义。二者,因缘是假义,既无自性,故不得言有,空亦复空,故不得言空,为化众生,故以假名说,故因缘是假义。三者,因缘是中道义。即此因缘离于二边,故名为中道。⑦
诸法由众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性,称其为空。但为了化导众生,而说假名,假名的特征是离有见离无见,所以又是中道。中道的提出也是为了防止人们对于真俗二谛的执着,“明假有而不住有,故非有;假空而不住空,故非空。非空非有,即是中道”。⑧依中道的意义,对于中道也不能执着,“借中以弹二,二去,不二亦舍,即了悟也”。⑨
吉藏认为,《中论》的第一品《观因缘品》就体现了中道的意义,这也是从因缘角度论中,“观此正因缘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去,故此因缘即是中道”。⑩
吉藏称这种中道为“第一义”,“第一义即中道”。(11)中道又是三论宗人所称的诸法实相,为“中道实相”,“所言照世者,中道实相能生正观,明照世间,故云照世”。(12)
中道之“中”和不二法门之“不二”,吉藏认为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强调的是离二边,是道之一,中对治的是偏,不二对治的是二。他说:“不二之门,则中实之理。以一道清净,故云不二。远离二边,目之为中。中对偏以受称,不二待二以得名。约义不同,体无有异。”(13)他反对不二之门为深,中道之门为浅的说法。
3.理中:三种中
吉藏曾这样释“中论”概念,认为“中是所诠之理,论是能诠之教”。(14)因此,“中”就有理和教之别,作为所诠之理的“中”,或“理中”,吉藏继承传统的说法,强调三种中道,对此三中的诠解就是教,是中之“论”。吉藏说:“所诠之中则三种中道:世谛中、真谛中、非真非俗中。能诠之教即论此三中。”(15)
三种中道的内容是:“不生不灭为世谛中道,非不生非不灭为真谛中道,二谛合明中道者,生灭非不生灭。”(16)二谛合明中道即“非真非俗中”。世谛中和真谛中为“各明中道”,分别从此二谛谈中道,非真非俗中是合明中道。这三种中道当然也是法朗的看法,但吉藏在叙述法朗的观点时,加入了自己的解释和发挥,并不完全是述而不作。
在这一问题上,吉藏批评成实师的三种中道观。成实师的世谛中道,依三假明中道,即依因成假、相续假和相待假明中道。吉藏认为,诸家成实师的三种中道观的根本的缺陷都是“有所得,终恐不离断常”。(17)都落入有得之见,最终还是不离断常两边。而真正的中道义显无得之理,不落断常之中。他又说,成实师“虽有三种中道,捡之无所无当,故但有语言,非佛法中道也”。(18)
吉藏又破地论师的中道观。他归纳地论师的中道观是:“阿梨耶识本来不生不灭,古今常定,非始非终,但违真故起妄想。故彼云,六识炽恼随覆梨耶,名为如来藏。后修十地之解,分分断除妄想六识。六识既尽,妄想之解亦除,显真成用,名为法身。”(19)以阿梨耶识为真,六识为妄,除六识显阿梨耶之后证得的法身具有不生现生、不灭现灭、不因不果的中道特征。吉藏认为,法身本有,不由任何原因而得。由因而得则不是本有。另一方面,如果法身本有,为何以中道规定之?
4.四重阶级
与三种中道相联系,吉藏承法朗,也强调四重阶级(20),但是他更加明确了四重阶级和三种中道的关系以及各自的特点。吉藏说:
前明二谛中道,是因缘假,名破自性二谛,故名为中。第三双泯二假,称为体中。故前语有四重阶级。一者,求性有无不可得,故云非有非无名为中道。外人既闻非有非无,即谓无复真俗二谛,便起断见,是故次说而有而无以为二谛,接其断心。次欲显而有而无,明其是中道有无,不同性有无义,故次明二谛用中双弹两性。次欲转假有无二,明中道不二,故明体中。(21)
对于三种中道的总结之语,《大乘玄论》卷一的表述更精确些:“前明二谛中道,是因缘假,名破性中。第三双泯二假,称为体中,亦名因缘表中道。”(22)由此可知,三种中道,吉藏以世谛中道和真谛中道为因缘假,破性中或破自性二谛,以二谛合明中道为体中、因缘中道。
四重阶级之第一重,以非有非无为中道,是性空中道,破性中。吉藏以初章义来说明性无:“初章四句,求性有无不可得故,言非有非无名为中道。”(23)更准确地说,是以初章四句中的后节理内义来证明的。
第二重,而有而无为中道。此有无都是假,称假中道。
第三重,中道有无,即假有假无,不是性有性无,有而非有,无而非无,是用中,从用的方面论中道。
第四重,假有和假无,二而不二,是体中,从体的方面论中道。
吉藏又将四重阶级的特性分别概括为假前中(第一重)、中后假(第二重)、假后中(第三、四重)。“初、非性有无以为中者,此是假前中义,次、而有而无名为二谛,是中后假义。次、假有非有,假无非无、二谛合明中道者,此是假后中义。”(24)
吉藏又用中前假和中后假来概括,中前假的基本特点是“未说体中……从用入体”,(25)中后假的特点是“说用中体中竟,方说而有而无。正是动而常寂,寂而常用,乃是方便智化众生”。(26)中后假又有“从体起用”的特征。这是从动态的角度谈四重阶级的特征。
5.教中:四种中
从能诠之教的角度,吉藏又对中进行两种区分,第一是三中说:“能诠教中,但中有三。”(27)即对偏中、尽偏中和绝待中。此和破邪所显之三种正是对应的。第二是“四中”说,即在三中之后加“成假中”(28),“所言四中者,谓对偏中、尽偏中、绝待中、成假中也”。(29)
对偏中,“对断常之偏明中”。“约所诠之理对破偏病,故名为中”。(30)针对大小乘学人的常、断偏执而言中,明不常亦不断。
尽偏中,是指偏执除尽而显之中,但这种中还是用一个“中”的名称来表达。“立于中名,欲尽于偏病,故名尽偏中。”“尽偏中者,盖是洗净断常,故强名为中,虽尽于偏,而有于中。”(31)
绝待中,非偏非中,偏和中不相对待,但也用一个“中”的名相来表达。“绝待中者,本对偏病,是故有中,偏病既除,中亦不立。非偏非中,为出处众生强名为中,谓绝待中。”(32)吉藏以《大般涅槃经》中的小涅槃、大涅槃和绝待涅槃为例将其区别为两类。小涅槃和大涅槃虽然都是绝待的,但这种绝待仍然是有待,小涅槃是针对于苦乐而说的,大涅槃则是针对于绝苦乐而说的。绝待涅槃,则不以苦乐为对待,不知何以称之,勉强称其为涅槃。吉藏称所谓的绝待中就如同绝待涅槃,“中义亦然,须深见此意”。(33)
成假中,以非有非无之中,显示有无之假,假有假无,以中来体现。“成假中者,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由非有非无,故说有无,如此之中为成于假,谓成假中也。”(34)理无有无之别,为教化众生而说有无,有无是假,非有非无是中。
6.中假义
在讨论成假中的问题时,吉藏曾说:“就成假中,有单遍、疏密、横竖等义,具如中假义说。”(35)中假义的基本含义是:“不有有则非有,不无无即非无,非有非无,假说有无,此是中假义也。”(36)吉藏认为,“中假”二字,“中”破性执,破除对自性的执着,“假”为释疑,假说有无,亦是有无之义,对此的怀疑可以消除。
但进一步而言,吉藏认为不能简单地将“非有非无假说有无”理解为中假义,这一表达背后体现的是“不自”即无自性的理念,缘起性空理念,没有自性而非有非无。“问:非有非无假说有无,是中假义不?答:非也,此明有无义耳。良由有不自有,故非有,无不自无,故非无。”从这个意义上说,假说有无反而成就了有无,“非有非无,假说有无,即有无始成也,故是始明有无义耳”。对此加以否定,才是真正的中假义,“不言非有非无是中、有无即是假,得意密取此语名为中假,亦无所妨”。这是对于中假义的正反两种表述。
吉藏将中假义运用于分析各种具体的中道理论中,比如他从假的角度论二谛中道:“假生假灭等是世谛,假不生假不灭是真谛,故具明中假义也。”(37)假生假灭和假不生假不灭,都具有中道的意义。“此假名因缘二谛能通不二中道,故是中假义具足。”(38)对照上述中假义的正面表达,假说有无,就是假有假无,实际体现的则是非有非无。同理,假生假灭,就是假说生灭,体现的也是非生非灭之中道。假不生假不灭也是如此。
至于吉藏对于中假义的单遍等多层次分析,在下文讨论二谛中道时再加以阐述。
执着于中假者,吉藏称为中假师,“若执初章、中假者,是中假师”。(39)成为一病。
二、八不中道
1.八不在佛法中的地位
八不之名出自《中论·观因缘品》第一:“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40)
吉藏非常强调八不在佛学中的地位,视其为“诸佛之中心,众圣之行处”。(41)在佛教思想中,则“竖贯众经,横通诸论”。(42)又云:“八不者,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原。”(43)他曾从十个方面分析八不在佛学中的地位(44),实际上是以八不理论统摄一切佛法。这也是类似于判教的看法。
其一,八不阐明了十二因缘的不生不灭思想,具足《大般涅槃经》所说的境界佛性、观智佛性、菩提果性、涅槃果佛性和中道佛性之“五性”。
其二,八不阐述了“雪山全如意珠偈”(45)的意义。此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吉藏认为,上半偈体现的是无生灭生灭义,下半偈体现的是生灭无生灭义。八不之中,否定性实生灭,是其上半偈意,强调无假生灭,是后半偈意。
其三,八不体现了《大般涅架经》中的“本有今无偈”义。此偈云:“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吉藏认为,此偈上半为无三世三世义,就是无生灭生灭义,后半为三世无三世义,就是生灭无生灭义。
其四,八不体现了三种般若的意义。三种般若即《大品般若经》中的实相般若、观照般若和文字般若。
其五,八不体现了《维摩诘经》中不二法门的意义。
其六,八不体现了《法华经》的基本意义。
其七,八不就是《华严经》中讲的正法。
其八,八不体现了如来的两种法身,即真身和应身。
其九,八不体现了一体三宝,具有归依三宝的意义。
其十,如法朗所言,八不破大小乘、教内教外一切主张有所得的人。因为这些人的执着,都落在生灭、一异、断常、来去八计之中,
2.八不对治
八不对治的对象,一般而说,即生灭等八计,以破此八计表示破一切偏邪。吉藏指出,比如僧佉和萨婆多部计于常,卫世师、僧祇部计于断。僧佉和大众部计于因果一体,卫世师与上座部计因果异体。毗昙师执着于内出,成实师执着于外来(46)。
吉藏特别强调,提出八不为四种有偏邪之见的人而说,为阐提人说不生不灭,为声闻人说不常不断,为外道说不一不异,为独觉及初发心菩萨说不来不去。阐提人分为两类,一是邪见阐提,二是婴儿阐提。邪见阐提否定一切法,主张一切法皆灭。婴儿阐提主张诸法决定有,所以称为生。对此两种阐提说诸法不生亦不灭。声闻人有两种执着,一是执着畏惧生死,想断生死,是断见。二是向往涅槃寂静,是常见。对此两种人,说诸法不断亦不常。有两种外道,一种主张我与阴(五蕴)一,另一种强调我与阴异。对此两种人说诸法不一不异。独觉喜好观因缘,而不好利他,初发心菩萨或始行菩萨乐于利他之行,不乐于观因缘,但两者都认为有来有去。对此两类人说诸法不来亦不云。
从对治之法的角度看,这四类人所执之法成为四障,八不对治的就是此四障,对治阐提憎背大乘障、外道计执一异障、声闻怖畏生死障和独觉与始行菩萨来去障(47)。
3.八不的中道意义
吉藏的中道,又称为八不中道,他常表达这样的意思:“八不则是中道。”(48)“中道即不生不灭八不义也。”(49)从八不明中道,吉藏曾引法朗的三种“方言”而阐述(50)。
从破邪显正的角度,吉藏阐述了八不的中道意义,即通过破邪,先显二谛中道,再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三种中道的批评而正显三论宗的三种中道。他从破三种偏邪说明这一点:
一者,如五百部等执定性有即世谛,堕性有,故成偏邪。二者,方广执定性空即真谛,堕在偏邪。为破此二偏,故申因缘空有为二谛,即二谛始正,三者即世所行亦云有三种道,世谛明不常不断中道,真谛明不生不灭中道,二谛合辨非真非俗中道。但考责三中,皆不成中,堕在偏邪,故今对此偏邪明八不,正于二谛,成三种中道,故三中得正。(51)
这样,吉藏将三种中道和八不联系起来,他曾谈到八不有两种意义,其中之一就是三种中道,“八不者有二种意:一为显三种中道,二为灭诸戏论”。(52)
对八不的中道意义的正面分析,吉藏谈到了八不明中实义和中假义。
所谓八不显示中实义,是通过对治偏邪而显示无偏非虚的中道义。吉藏论述说,一切大小乘内外持有所得观点的人,都有八计,障碍了中道正观,所以必须对治此类偏执之见,令其生不生不灭,乃至不来不出的“中实”之见。之所以称为“中”,对偏邪而言中,有生灭断常,是偏邪,无此生灭断常,是中。之所以称为“实”,八计是虚妄,实无此虚妄。
所谓八不显示的中假义,是由对于中实义的理解而进一步体认假名中道,“此假名因缘二谛能通不二中道,故是中假义具足”。(53)
吉藏又结合四重阶级而论八不中道:
前标八不,即是假前中义,末辨于假。前破此性,生灭有无不可得,故言非有非无称为中道。次重牒八不,得辨而有而无。而有而无即是假说有无,名中后假。假有无岂是有无?假有无非有非无,名为中道,谓假后中。(54)
假前中,是第一重阶级,明诸法性空。中后假,是第二重阶级,明诸法假名。假后中,是第三、四重阶级,这里突出的是第三重阶级。
4.八不和二谛的关系
八不和二谛的关系,上文也已经谈及了,此处强调吉藏的两层意思:八不即二谛,八不正二谛。
八不即二谛,是说八不的内容就是二谛,吉藏曾以生灭的四重演化而说明八不即四重二谛:
问:此四重二谛云何释八不耶?答:初、以生灭为俗,不生灭为真。次、生灭不生灭皆俗,非生灭非不生灭为真,第三、生灭为二,不生灭为不二,二不二皆俗,非二非不二为真。次明此三皆俗,不三为真。(55)
八不正二谛,是说二谛的原理由八不来阐明,八不使二谛的意义得加确立。吉藏说:“二谛因八不而正,即知八不为众教之宗归,群圣之原本。”(56)所以,不悟八不就不能悟二谛。
八不如何正二谛?吉藏的观点是,八不能正三种二谛或三种中道,三种中道正而一切法正。那么为何三种中道正就能一切正?因为诸佛依二谛说法,同时,二谛又统摄一切佛法,“以二谛总摄一切佛法,二谛既正,岂非一切正耶”?(57)
为什么要讲这两层意思?“八不即是二谛,云何以八不正于二谛?”(58)吉藏解释说,这也是从教化和破执的角度讲的,如果只说有无二谛,不说八不,有人会落入常见或断见,这样就不能成就中道,如果讲二谛而结合不生不灭、不断不常等,人们就会明了二谛就是中道。
三、二谛中道
1.中道是二谛之体
二谛和中道两者之间的关系,吉藏曾从一般的意义上谈,“虽二谛而常中道,虽中道而常二谛。二谛不碍中道,中道不碍于谛”。(59)但吉藏更强调中道是二谛之体。关于这一观点,吉藏认为自古以来共有十四家,而大致不出三家,即一体论、异体论和中道为体论(60)。三论宗人从摄山到兴皇,“皆以中道为二谛体”。(61)中道有三种,世谛中,真谛中,二谛合明中,那么究竟是以何种中道为体?吉藏强调是以真谛中道为体,“言中道为体者,真谛中道为体。真谛中道还是真谛,所以明中道为二谛体者”。(62)二谛是教,二谛教又分为于谛和教谛,何种二谛以中道为体?吉藏主张二者都以中道为体。先明教谛以中道为体,教二谛旨在阐明不二法门,指向中道之体,自然是以中道为体。“教门为通不二之理,故以中道不二为体也。此则明教谛不二为体如此。”(63)再明于谛也以中道为体,区分于谛和教谛,也是针对具体的原因,中道之理本身是无二的,因此于谛之体也是中道。“次辨于谛不二为体者,道无有二,于二缘故二。既知于二,即显乎不二,故不二为体也。”(64)同时,从二谛之教的宗旨来看,二谛教本身不是目的,了悟中道之理才是目的,“今明不二之理,如指指月,意不在指,意令得月”。(65)从这个意义上,才说二谛是中道为体。
由此来看成实师的观点,成实师也讲二谛以中道为体,吉藏指出他自己的观点和成实师的不同之处在于:吉藏主张有第三谛,即一实谛,一实谛是二谛之外的第三谛,而成实师不讲这个第三谛。吉藏主张二谛是教,而成实师主张二谛是天然之理;吉藏主张只有一实谛,方便开出二谛,如同《法华经》中所说,只有一佛乘,方便开为三乘,而成实师不讲一实谛,自然没有这样的看法(66)。成实师也讲三种中道,吉藏就追问,其三种中道中,以何种为二谛之体?“然彼有三种中道,今用何物中道为体耶?”(67)成实师不能具体说明以何种中道为体。
吉藏关于二谛以中道为体的另一层含义是,二谛本身就体现出中道的意义,“二谛远离二边名为中道”。(68)真谛之无,是不离有之无,虽无而有,无宛然而有,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俗谛之有,是不离无之有,虽有而无,有宛然而无,不坏假名而说实相。对于这种中道关系的理解,必须依智慧。由二谛生两种慧,有而宛然无,生出方便般若慧,无而宛然有,生出般若方便慧。由此两慧,而能不常不断。所以,“离二谛无别中道,即因缘二谛名为中道”。(69)
2.单句和复句
在阐述二谛的中道意义时,吉藏特别从三个层面讨论了单、复问题。“就二谛明中道,此中有三意:第一、单义论单复。第二、复义论单复。第三、就二谛论单复。”(70)单复,即单句和复句。从一般的意义上说,单句是只强调对象的某一种特征,而忽略其相反的特性,复句则是相反的两种属性都能兼具。从吉藏的具体论述中可以了知其特点。
其一,以单义论单复。吉藏讨论了两类内容,一是“正明单复”,二是“互得相入”。正明单复的内容具体涉及到单假、单中、复假、复中的含义。“若偏说假有,不说无,是单假也。偏说假无,不说有,亦是单假。偏说一非有,是单中。偏说一非无,亦是单中。双说假有假无,是复假。双说非有非无,是复中。”(71)假的意义,是假有假无,假有不是性有,假无不是性无,有而非有,无而非无。如果谈假有不涉及其无的含义,是单假,言假无不涉及有的意义,也是单假。中的基本含义是非有非无,如果只讲非有或非无,都不成“中”的意义,都是单中。相反的情形,才是复假和复中。吉藏认为,单句是为利根人而设的,复句为钝根人而设。
互得相入,即由单、复、中、假的不同结合而产生的各种见解,吉藏分析成八种情形,即从单假入单中、从单中出单假、从复假入复中、从复中出复假、从单假入复中、从复中出单假、从复假入单中、从单中出复假,并阐述其具体的含义(72)。
其二,从复义论单复。也分为两种情形讨论,一是“正明单复”,二是“明出入义”。正明单复中假,从复义的角度阐述单假、单中、复假、复中诸种类型。“假有是俗谛,假无是真谛,此是单假。非有非无是中道,此是单中。假有假无为二,是俗谛,非有非无不二,为真谛,此是复假。非二非不二是中道,此是复中。正言非二尽有无,非不二尽非有非无,所以复中。”(73)
此一部分的明出入义,基本的表述和单义中互得出入一致,也是“从单假入单中”等八种,但具体内容有别,而且这里的单,是复义之单(74)。
从单义到复义,吉藏总结其层次深化,有两点。第一点,“单家之二谛,至复义时还是俗谛。单家之中道,至复义时,还成真谛。单家之中道,正尽有无二,未能尽不二。复家之中道尽不二也”。(75)据此,吉藏认为前浅后深。第二点,“复假之有无,犹是前单假之有义。复中之非有非无,犹是前单假之无义。复[中]之非二非不二,犹是前单中之非有非无也。但前直言有,便摄得[后]有无,只直言无,摄得非有非无,只言非有非无,便摄得非二非不二”。(76)据此,吉藏认为前者言略意广,为胜,后者言广意劣,有胜有劣。
其三,就二谛论单复。也从正明和出入两方面谈。
正明二谛单复,分别从俗谛和真谛分析,即俗谛明单复和真谛明单复。“假有是俗谛,假无是真谛,是[二谛]单假。复者,假有假不有,是俗谛复假,假无假不无,真谛复假。非有为中道,此是俗谛单中。以非无为中道,此是真谛单中。非有非不有,此是俗谛复中。非无非不无,此是真谛复中。”(77)
这一层次单复的“明出入”分析,则分为真、俗、真俗交络三种复杂的情形。前二者都有八句,“交络”则有十二句(78),但不外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中道的意义,阐明中道实相之理的不可说性。
由此可知吉藏这种分析的复杂性,论中,有单中、复中、复单中、复复中、俗谛单中、俗谛复中、真谛单中、真谛复中诸类。论假,有单假、复假、复单假、复复假、俗谛单假、俗谛复假、真谛单假、真谛复假诸类。再加以互入互出,则更为繁杂细密。
这些单复中假的内容,都属于“四中”之成假中,本质上又与中假义相关。与此相似的分析,还有疏密、横竖等。吉藏说:“就成假中,有单复、疏密、横竖等义,具如中假义说。如说有为单假,非有为单中,无义亦尔。有无为复假,非有非无为复中。有无为疏假,非有非无为疏中。不有有为密假,有不有为密中。疏即是横,密即是竖也。”(79)据此,单复和疏密、横竖在方法上是相似的,只是从更广泛的角度阐明中道之理,更加说明了实相的不可说性。
3.二智中道
从二谛中生二智,方便智和实智,沤和与般若。二谛是中道,因此二智也是中道,所以有二智中道的提出。此即是吉藏所说:“此二智由二谛中道而生。二谛既是中道,故二智亦是中道。二智谓方便及以实智。”(80)在吉藏的理论中,二智是在八不论中讨论的,《大乘玄论·八不义》第三部分的内容就是智慧中道。但八不也是通过二谛而生二智。
二智中道的具体内容,可以说,二谛中道有哪些理论,二智中道同理也有。吉藏特别说明,二智也具有三种中道,即方便慧中道、实智中道和二智合明中道。方便慧中道方法上同于世谛中道,“实方便不可定言方便,不可定言不方便,谓方便慧中道”。(81)实智中道在方法上同于真谛中道“方便实不可定言实,不可定言不实,名为实智中道”。(82)此两者为二慧各明中道。二智合明中道在方法上相当于二谛合明中道,“实方便则非方便,方便实即非实,非实非方便,谓二智合明中道”。(83)
①《大正藏》第45卷19页下。
②《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4页上。
③《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4页中。
④同上。
⑤《大正藏》第30卷33页中。
⑥《中论疏记》卷十本,《大正藏》第42卷152页中。
⑦《中论疏记》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7页上。
⑧《中论疏记》卷十本,《大正藏》第42卷152页中。
⑨《中论疏记》卷十本,《大正藏》第42卷152页上。
⑩《中论疏记》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5页下。
(11)《中论疏记》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8页下。
(12)《百论疏》卷上之中,《大正藏》第42卷242页下。
(13)《净名玄论》卷一,《大正藏》第38卷855页下。
(14)《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2页上。
(15)同上。
(16)《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20页中。
(17)《大乘玄论》卷二,《大正藏》第45卷26页中。
(18)《大乘玄论》卷二,《大正藏》第45卷27页中。
(19)同上。
(20)四重阶级在本书第五章第三节法朗部分已有简要论述。
(21)《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11页中。
(22)《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20页上。
(23)同上。
(24)《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11页下。
(25)《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20页上、中。
(26)同上。
(27)《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2页上。
(28)吉藏先在《三论玄义》中提出“四中说”,后在《中观论疏》中提出“三中说”。而在《论疏》中对三中的解释均引《三论玄义》中的看法,吉藏常说“《玄意》已明”,即指《三论玄义》已明。
(29)《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4页中。
(30)《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2页上。
(31)同上。
(32)《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4页中。
(33)《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2页上。
(34)《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4页下。
(35)同上。
(36)《中观论疏》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28页上。下同。
(37)《大乘玄论》卷二,《大正藏》第45卷30页中。
(38)《中观论疏》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32页中。
(39)《中观论疏》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28页上。
(40)《中论》卷一,《大正藏》第30卷1页中。
(41)《大乘玄论》卷二,《大正藏》第45卷25页上。
(42)同上。
(43)《中观论疏》卷二本,《大正藏》第42卷20页上、中。
(44)《中观论疏》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29下—31中。
(45)据《大般涅槃经》卷十四,释提桓因(帝释天)化作罗刹形象,在雪山述过去佛所说的半首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佛称其为半如意偈。后因佛之请而述出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正藏》第12卷450页上—451页上)。吉藏因此称之为“雪山全如意偈”。
(46)《中观论疏》卷二本,《大正藏》第42卷23页下—24页上。
(47)均见《中观论疏》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33页中。
(48)《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1页下。
(49)《中观论疏》卷二本,《大正藏》第42卷22页上。
(50)见本书第五章第三节法朗部分的内容。
(51)《中观论疏》卷二本,《大正藏》第42卷22页中。
(52)《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12页上。对于八不所灭的五种戏论,吉藏另有叙述,《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22页下。
(53)《中观论疏》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32页中。
(54)《中观论疏》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32页中。
(55)《中观论疏》卷二末,《大正藏》第42卷28页下。
(56)《中观论疏》卷二本,《大正藏》第42卷20页中。
(57)《中观论疏》卷二本,《大正藏》第42卷22页中。
(58)同上。
(59)《法华玄论》卷一,《大正藏》第34卷361页下。
(60)对这些不同观点的分析批评,见本书第六章第三节中的相关内容。
(61)《二谛义》卷下,《大正藏》第45卷108页上。
(62)同上。
(63)《二谛义》卷下,《大正藏》第45卷108页中。
(64)《二谛义》卷下,《大正藏》第45卷108页中、下。
(65)《二谛义》卷下,《大正藏》第45卷108页中。
(66)《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19页中。
(67)《二谛义》卷下,《大正藏》第45卷108页上。
(68)《中观论疏》卷二本,《大正藏》第42卷20页中。
(69)《中观论疏》卷二本,《大正藏》第42卷20页下。
(70)《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20页中。
(71)《大乘玄论》卷二,《大正藏》第45卷32页中。
(72)见《大乘玄论》卷二,《大正藏》第45卷32页下。另见《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20页下。
(73)《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20页下。
(74)见《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21页上。
(75)《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20页下—21页上。
(76)《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21页上。
(77)《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21页上。
(78)见《大乘玄论》卷一,《大正藏》第45卷21页。
(79)《三论玄义》,《大正藏》第45卷14页下。
(80)《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12页上。
(81)《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12页上。
(82)《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12页上、中。
(83)《中观论疏》卷一本,《大正藏》第42卷12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