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四、刻经与著述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有明一代,共雕成三部官刻本汉文大藏经、三部私刻本汉文大藏经和六部藏文大藏经。

    1.《洪武南藏》,又名《初刻南藏》

    这是明代第一部汉文大藏经官刻本。

    洪武五年(1372年)春,明太祖朱元璋敕令会集四方名僧,于南京蒋山寺点校藏经,随即开雕①。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以后,又陆续将中土各宗之要籍,特别是大量的禅宗语录予以重新校订,编纂入藏②。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全藏雕刻完成。经版存于城南天禧寺。

    此藏共分678函,编号由千字文“天”字至“鱼”字,计收录佛典1600余部,7000多卷。装帧形式和版式与《碛砂藏》大体一致,即采用梵夹本,每版30行,折为五页,每页6行,每行17字。

    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全藏开放流通③。永乐六年(1408年),天禧寺遭火焚毁,经版亦尽被大火吞噬④。此时距全藏雕成仅十年,故传世印本甚少。

    1934年,四川崇庆县上古寺发现一部当年由蜀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所赠之《洪武南藏》印本。然已有残缺,并杂有部分补抄本和坊刻本。此印本今藏于四川省图书馆。

    2.《永乐南藏》,又名《明南藏》、《南藏》

    这是明代第二部汉文大藏经官刻本。

    《洪武南藏》经版遭焚毁后不久,明成祖朱棣即诏名僧东白善启、心渊居敬等校勘底本,筹备重刻大藏经事宜⑤。

    《永乐南藏》开雕的确切年代未见记载。学术界一般认为其始刻于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完成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⑥。

    此藏分作636函,编号由千字文“天”字至“石”字,共收录佛典1610部,6331卷,装帧一依《洪武南藏》,为梵夹本,每版30行,折为5页,每页6行,每行17字。

    《永乐南藏》刻版完工后,经版藏于大报恩寺,由礼部祠祭清吏司主管,全国各地寺院均可以请印,故其传世印本颇多。

    在编排次序方面,《永乐南藏》参照的是元代《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的分类法,而非唐代《开元释教录略出》的分类法。《洪武南藏》及前此刊刻的各版大藏经,实质上均系依循《开元释教录略出》,并增补《略出》未收和《略出》以后新译之佛经以及宋元时期新编入藏之中土佛教著述而成。其分类法均为先分大小乘,再各别进分经、律、论,并将宋代及其后新编入藏之佛经和著述交互夹杂地附于其后。这种编次,常给人以凌乱无序之感。

    《永乐南藏》参照《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藏”、“乘”分类法,先分经、律、论,再各别细分大小乘;宋元时期陆续入藏之著,则分别附于相应之“藏”的末尾,从而形成如下编次:

    (1)大乘经,204函,千字文编号由“天”字至“贤”字,收录佛典533部。

    (2)小乘经,46函,千字文编号由“克”字至“当”字,收录佛典 243部。

    (3)宋元时期入藏诸大小乘经,37函,千字文编号由“竭”字至“安”字,收录佛典300部。

    (4)西土圣贤撰集(附唐译密乘典籍补遗),19函,千字文编号由“定”字至“优”字,收录典籍150部。

    (5)大乘律,5函,千字文编号由“登”字至“从”字,收录佛典 26部。

    (6)小乘律,50函,千字文编号由“政”字至“交”字,收录佛典 58部。

    (7)大乘论,50函,千字文编号由“友”字至“华”字,收录典籍 91部。

    (8)小乘论,71函,千字文编号由“夏”字至“漆”字,收录典籍 37部。

    (9)续入藏诸论,5函,千字文编号由“书”字至“罗”字,收录典籍23部。

    (10)中土撰述,146函,千字文编号由“将”字至“石”字,收录典籍153部⑦。

    这种分类编排法,其后即成为各种续刻藏经之典范。

    3.《永乐北藏》,又称《北藏》

    这是明代第三部汉文大藏经官刻本。

    此藏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在北京开雕,至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1440年)完成。

    全藏分作636函,编号由千字文“天”字至“石”字,收录佛典1621部,6361卷。万历十二年(1584年),神宗朱翊钧因母后慈圣宣文皇太后施印佛藏之愿,敕令续刻包括《华严悬谈会玄记》、《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大乘起信论疏》、《肇论新疏》、《维摩诘所说经注》、《华严原人论》、《天台四教仪集注》、《教乘法数》、《佛祖历代通载》、《翻译名义集》、《百丈清规》、《二教平心论》、《禅源诸诠集都序》、《庐山莲宗宝鉴》、《大明十二孝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等在内的中土各宗著述36部,410卷,分作41函。其后,又续刻《永乐南藏》中的典籍5部,153卷,分作16函。这样,全藏便增至693函,1662部,6924卷⑧。

    《永乐北藏》之装帧亦采用梵夹本,字体和版心均比传统版式大,每版25行,折成5页,每页5行,每行17字。

    《永乐北藏》雕成后,经版藏于宫廷,由朝廷印刷,颁赐全国各大寺院。故其权威性比《南藏》更高,民间也罕能得见。

    4.《武林藏》

    这是明代汉文大藏经私刻本,也是我国最早之方册本大藏经。雕造地在杭州,时间约为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年)前后。

    据公元1982年发现之残本推断,此藏属于以《碛砂藏》或《洪武南藏》为底本覆刻所成。惜全藏已亡佚,仅存的残本不足以再现此藏全貌。故学术界对其能否成立,颇有疑问⑨。

    5.《万历藏》

    这是明代汉文大藏经私刻本。由明惠王选侍王氏发心倡刻,陆光祖、钱谦益、周天成、吴崇宗等名流显贵及其他信众助刻。刻造地在南京,时间为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之间,一说为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至清世祖顺治十四年(1657年)⑩。

    此藏在覆刻《永乐南藏》的基础上,又增收《永乐北藏》本万历十二年续刻入藏之各宗著述41函,36部,410卷,以及《天童密云禅师语录》13卷等典籍。全藏共计678函,千字文编号由“天”字至“鱼”字,收入佛典1659部,6234卷,装帧采用梵夹本,每版30行,折成5页,每页6行,每行17字。

    6.《嘉兴藏》,又名《径山藏》

    这是明代汉文大藏经私刻本。

    自第一部木刻本《大藏经》问世以降,历代所刻之大藏经,多为梵夹本,亦有少数(如《开宝藏》、《赵城藏》)属卷轴本。这两种装帧形式的大藏经,全都卷帙繁重。无论印造、流布或收藏、阅读,均相当不便,致使“遐方僻陬,有终不闻佛法名字者”(11)。另外,木质经版,印造愈多,字迹便愈加模糊不清,且岁久易腐朽。《永乐北藏》虽然经版完壮,字画清白显朗,但藏于禁中,未经奏请恩准,任谁都不敢擅便。

    有鉴于此,袁了凡、幻余法本以及被尊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等人,均曾先后谋划易梵夹本为方册本(即今所谓“线装本”)事宜。紫柏真可自少林寺南还后,更将此谋划付诸行动,与侍者密藏道开一起,在浙江嘉兴募刻方册大藏经,以普使见闻者,作金刚种子,并发大誓愿:“即有谤者,罪当自代。”(12)随即,得到陆光祖、冯梦祯、曾同亨、瞿汝稷等人的大力赞佐。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方册大藏经在山西五台山紫霞谷大钵庵正式创刻,纲维者相继为密藏道开(紫柏真可弟子)、幻余法本(云谷法会侍者)、体玄如奇(紫柏真可弟子)、澹居法铠(紫柏真可弟子)等人。四年后,以五台山冰雪苦寒,不便刻经,南移至浙江径山寂照庵继续刊刻。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以后,又分散在嘉兴漏泽寺、吴江接待寺、吴郡寒山化城庵、姑苏兜率阁、虞山华严阁、金坛雇龙山等处募刻。至清圣祖康熙十五年(1676年)全部完工。期间,又得到紫柏真可之门人、桐城居士吴用先大力资助,出资修复径山下院化城寺,作为贮藏经版之处,并蠲俸刻经数百卷。

    《嘉兴藏》分为《正藏》、《续藏》、《又续藏》三大部分。

    《正藏》以《永乐北藏》为底本刻造(末附《永乐南藏》有而《永乐北藏》所无之经论5部,153卷),分作210函,收录佛典1662部,6924卷。函号按千字文编次。

    《续藏》为新编入藏之中土各宗著述,分作95函,收录藏外典籍248部,约3800卷。函号不依千字文,而采用汉语“第几函”之方式表示。

    《又续藏》为新续之中土各宗著述,分作47函,续收藏外典籍(如各宗疏释,忏仪,特别是禅宗语录)318部,约1800卷。函号一依《续藏》。

    《嘉兴藏》装帧采用轻便之方册本,每版20行,折成正、反两页,每页10行,每行20字。每页均有边框、行线、书口。书口刻有部类、经名、页码、函号等内容。每卷之末,还刻有施刻者之愿文,书写者、校对者和刻工之姓名,雕版之时间、地点,本卷字数及所耗银两等文字(13)。

    《嘉兴藏》迄今保存完好。20世纪,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更以精装本的形式将其影印出版,分成40册,题为《明版嘉兴大藏经》。

    7.《蔡巴版藏文大藏经》

    这是以元代刻造的纳塘古版藏文大藏经为底本,并与其他各种写本校勘后,于甘丹寺雕版印行之藏文大藏经。具体的雕刻年代不详。但甘丹寺创建于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故可以断定,此藏的刻印时间当在永乐七年之后。此藏在诸多版本的藏文大藏经中占有非常重要之地位,后来的纳塘新版、德格版、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部分,全都是承袭此版而成的。惜版片已荡然无存。

    8.《永乐版藏文大藏经》

    这是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年)在南京根据纳塘古版覆刻之藏文大藏经。然当时只刻出“甘珠尔”。“丹珠尔”部分,仅有《般若论》、《中论》、《律论》、《对论》和二种《比量论》六部大论,作为附录附于其后。全藏共108帙,每一帙之前、后,均各有明成祖朱棣亲撰之《大明皇帝御制藏经赞》和《御制后序》。

    此藏对于流布纳塘古版藏文大藏经,贡献甚巨。其印本以朱砂或云硃刷印,故亦称“赤字版”,很是精美。惜版片早毁,仅有少量印本传世。且多有残缺——藏于布达拉宫之印本,缺2帙;藏于色拉寺之印本,缺5帙。

    9.《万历版藏文大藏经》

    这是《永乐版藏文大藏经》之复刻本,但其附录部分,扩增至42帙。雕版时间是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594—1605年),地点在北京。此藏版片亦已毁,印本流传甚少。

    10.《塔尔寺版藏文大藏经》

    此藏刻于青海湟中塔尔寺。与《永乐版藏文大藏经》一样,亦只刻“甘珠尔”,未刻“丹珠尔”。版片今已不存。

    11.《昌都版藏文大藏经》

    此藏刻于西藏昌都寺,仅有“甘珠尔”。版片已湮灭不存(14)。

    12.《理塘版藏文大藏经》

    这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之噶玛巴·红帽系第六世活佛却吉旺秋留居云南丽江传法期间,应丽江纳西族土司木增邀请,在勤优地方编纂、校订并雕成之藏文大藏经。

    此藏以《蔡巴版藏文大藏经》和纳西族土司木增家所供奉之写本为基础,再经与其他诸本校勘后刻制。始刻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竞功于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共分108函,亦只有“甘珠尔”,没有“丹珠尔”。全藏前录有藏、汉两种序言。经版刻成后,土司木增邀请噶玛巴·红帽系第六世活佛却吉旺秋在中甸康萨林寺为印版隆重开光;嗣后,藏印版于中甸境内小中甸木天王宫。

    清圣祖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后裔达尔杰博硕克图汗兵临云南,于中甸发现此藏经版,视为稀世珍宝,遂搬运至理塘寺存放,故后人称其为“理塘版藏文大藏经”。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全藏版片在兵火中焚毁殆尽,但有印本传世。

    明代佛教著述,数量甚巨。其中,尤以禅宗作品居多。此外,居士著述之比重,亦较前朝明显增加。

    对历代励精图治之帝王化民成俗的规制设心措虑、颇有心得,对佛教本身固有的、不可替代的社会教化功能深知熟谙的朱元璋,于统有天下后多次明示:化成天下之根本,实在于匡正人心。人之心,触物而动,随念而迁,可谓至难持者。若上自王公贵族,下至走卒贩夫,均能遵循儒典、佛乘所示之禁邪念、绝贪欲之道操存制伏,则纵然不能上齐佛智,亦可上上升进为贤人君子。

    三界导师释迦文佛,行深愿重,演说利济众生之言教虽多,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赅摄般若甚深广大之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拳拳善诱,开演住修降伏、去迷就觉之道,《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斥小辨邪,宣示离名绝相之心地法门。此三经于举扬心要最切,实为迷途之日月,苦海之慈航。

    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于洪武十年(1377年)冬,特诏硕学高僧季潭宗泐、太璞如玘、竺隐弘道,就此三经裁度旨趣,重加笺释。新注撰成后,又命流布海内,俾学者广泛讲习;并命天下沙门,均须熟读这三部大经。

    因此,朱明一朝,有关上述三经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之注疏,多得异乎寻常。

    其中,关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注疏,著名者有:

    季潭宗泐、太璞如玘、竺隐弘道《心经注解》一卷;

    憨山德清《般若心经直说》一卷;

    藕益智旭《心经释要》一卷;

    紫柏真可《心经注解》一卷;

    紫柏真可《心经直谈》一卷;

    紫柏真可《心经要论》一卷;

    紫柏真可《心经说》一卷;

    雪浪洪恩《心经说》一卷;

    颛愚观衡《心经小谈》一卷;

    在参弘赞《心经添足》一卷;

    在参弘赞《心经贯义》一卷;

    费隐通容《心经斲轮解》一卷;

    永觉元贤《心经指掌》一卷;

    观光《心经释义》一卷;

    观光《心经释疑》一卷;

    弘丽《心经开度》一卷;

    正相《心经发隐》一卷;

    大慧《心经际决》一卷;

    大文《心经正眼》一卷;

    宋濂《般若心经解义节要》一卷;

    李贽《心经提纲》一卷;

    林兆恩《心经释略》一卷;

    诸万里《心经注解》一卷。

    关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注疏,著名者有:

    季潭宗泐、太璞如玘、竺隐弘道《金刚经注解》一卷;

    憨山德清《金刚经决疑》一卷;

    紫柏真可《金刚经释》一卷;

    藕益智旭《金刚经破空论》一卷;

    藕益智旭《金刚经观心释》一卷;

    独芳洪莲《金刚经注解》一卷;

    颛愚观衡《金刚经略谈》一卷;

    永觉元贤《金刚经略疏》一卷;

    月亭明得《金刚正眼》一卷;

    广伸《金刚经鎞》二卷;

    如观《金刚经笔记》一卷;

    圆杲《金刚经音释直解》一卷;

    屠根《金刚经注解铁鋑錎》二卷;

    韩岩《金刚经补注》二卷;

    曾凤仪《金刚经宗通》七卷;

    曾凤仪《金刚经偈释》二卷。

    关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之注疏,著名者有:

    季潭宗泐、太璞如玘、竺隐弘道《楞彻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四卷;

    憨山德清《观楞伽经记》八卷;

    憨山德清《楞伽补遗》一卷;

    藕益智旭《楞伽经玄义》一卷;

    藕益智旭《楞伽经义疏》九卷;

    一雨通润《楞伽经合辙》八卷;

    广莫《楞伽经参订疏》八卷;

    曾凤仪《楞伽经宗通》八卷;

    焦竑《楞伽经精解评林》一卷。

    关于《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之注疏,著名者有:

    憨山德清《楞严经悬镜》一卷;

    憨山德清《楞严经通议提纲略科》一卷;

    憨山德清《楞严经通议》十卷;

    莲池袾宏《楞严摸象记》一卷;

    藕益智旭《楞严经玄义》二卷;

    藕益智旭《楞严经文句》十卷;

    颛愚观衡《楞严经悬谈》一卷;

    湛然圆澄《楞严经臆说》一卷;

    永觉元贤《楞严经略疏》十卷;

    一雨通润《楞严经合辙》十卷;

    戒山传如《楞严经截流》二卷;

    无尽传灯《楞严经圆通疏前茅》二卷;

    无尽传灯《楞严经玄义》四卷;

    妙峰真觉《楞严经百问》一卷;

    真鉴《楞严经正脉疏科》一卷;

    真鉴《楞严经正脉疏悬示》一卷;

    真鉴《楞严经正脉疏》十卷;

    一松《楞严经秘录》十卷;

    函昰《楞严经直指总论》十卷;

    大韶《楞严经击节》一卷;

    广莫《楞严经直解》十卷;

    乘时《楞严经讲录》十卷;

    真界《楞严经纂注》十卷;

    焦竑《楞严经解评林》三卷;

    钟惺《楞严经如说》十卷;

    陆西星《楞严经说约》一卷;

    陆西星《楞严经述旨》十卷;

    曾凤仪《楞严经宗通》十卷;

    钱谦益《楞严经疏解蒙钞》三十六卷;

    凌弘宪《楞严经证疏广解》十卷。

    明代关于佛教史传的著述,亦不逊于前朝。现存者有:

    圆极居顶《续传灯录》三十六卷;

    幻为如惺《大明高僧传》八卷;

    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六卷;

    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二十六卷;

    大闻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三卷;

    永觉元贤《继灯录》七卷;

    永觉元贤《建州弘释录》二卷;

    无尽传灯《天台山方外志》三十卷;

    蔤庵如卺《禅宗正脉》十卷;

    木陈道忞、吴侗《禅灯世谱》九卷;

    远门净柱《五灯会元续略》八卷;

    费隐通容《五灯严统》二十五卷;

    岱宗心泰《佛法金汤编》十六卷;

    憨山德清、高承埏《重编八十八祖道影传赞》四卷;

    朱时恩《佛祖纲目》四十一卷;

    朱时恩《居士分灯录》二卷;

    郭凝之《教外别传》十六卷;

    郭凝之、语风圆信《先觉宗乘》五卷;

    郭凝之、语风圆信《优婆夷志》一卷;

    夏树芳《名公法喜志》四卷;

    瞿汝稷《水月斋指月录》三十二卷;

    朱棣《神僧传》九卷。

    此外,明末四大高僧众多著作,如《紫柏尊者全集》、《憨山大师梦游全集》、《云栖法汇》、《阅藏知津》、《灵峰宗论》等等,均属阐扬正见、扫荡邪说、贻范当世、轨训将来之不朽作品。

    在广袤的雪域高原,朱明一代亦有多部极富史料价值之佛教史传类煌煌巨著问世。其中,懿采满目、见地精当、中外共许者,当推廓诺·迅鲁伯大译师之《青史》、衮噶坚赞之《噶当派源流》、巴俄·祖拉程瓦仁波切之《智者喜宴》和多罗那他之《多罗那他佛教史》。

    《青史》成书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四年(1478年)。作者廓诺·迅鲁伯大译师(1392—1481年)系噶举派大善知识,9岁出家,相继亲近包括宗喀巴大师在内的66位各派硕学高僧和印度班智达纳给仁钦,记忆力超人,所诵经书,过目不忘,通晓噶举、宁玛、萨迦、格鲁诸派所传大小显密教义,一生著述颇丰,留下文集十函。《青史》则系其一生之代表作。全书共分十五章,内容包括佛教教法来源,西藏历代王统,西藏前弘期佛教,西藏后弘期佛教,旧译密乘传承,阿底峡尊者、玛尔巴大译师、宗喀巴大师等硕德之懿范德行及其法系传承,萨迦派道果法传承,噶举派大手印法类传承,时轮大法传承,希解派三期传承,大悲观音法门及金刚鬘等法类传承,等等。全书采用宋仁宗赵祯天圣五年(1027年)传入西藏之干支历,按年代顺序叙述各派法脉传承与及展开之概况,对历史人物活动年代之考查尤为详尽、准确。

    《噶当派源流》成书于明孝宗朱祐樘弘治七年(1494年),作者衮噶坚赞亦为噶举派高僧。全书分为三篇十章,内容包括噶当派之定义、特性、由来、异说、要典,噶当派的历史,阿底峡尊者及本派其他高僧大德之事迹,噶当派各支系的教义、风格、特质及传承概况,噶当派与藏传佛教其他各派彼此影响、相互学习之情形等等。本书视野广阔,叙述谨密;直至今天,仍是研究藏传佛教噶当派发展历史所不可或缺、最极重要之典籍。

    《智者喜宴》成书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因其刻版于山南洛扎代瓦宗拉萨寺,故又名《洛扎佛教史》。作者巴俄·祖拉程瓦仁波切(1504—1566年),系廓诺·迅鲁伯大译师和噶玛巴·黑帽系第八世活佛弥觉多吉弟子、乃囊寺高僧。著名著作有《入菩萨行论大疏》、《金刚亥母注释》、《历算论》、《智者喜宴》等。后者共分五部十七章,内容包括世界之形成,古印度简史,印度王统世系,佛教在印度之缘起与发展,吐蕃王统世系,藏传佛教各教派之兴起,诸大译师、大论师之事迹,噶玛噶举派传承历史,于阗、突厥、吐谷浑、中原汉地、西夏、南诏、蒙古等地区之王统及佛陀教法流通概况等等。全书气势宏大,史料丰富,学术价值甚高。

    《多罗那他佛教史》(又名《印度佛教史》,原名《印度圣地妙法如何弘传明示如意珠》)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由西藏大德所撰、讲述印度佛教发展历史之鸿篇巨著,成书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作者多罗那他系藏传佛教觉囊派著名高僧。全书以《布顿佛教史》为样板,共分四十四章,内容包括小乘佛教在印度阿阇世王时代至迦腻色迦王时代之传布情形,大乘佛教之兴起,龙树、提婆、无著、世亲等人之弘法著述活动,秘密金刚乘在波罗王朝和斯那王朝之兴衰过程,超戒寺之传承,佛陀教法传入锡兰、西藏之过程等等。本书早在19世纪中期即被译成德文,后又陆续出版了俄文本、英文本、日文本和中文本。其中有关印度佛教史之原始资料、特别是关于波罗王朝诸大寺学者之史料,尤其受世界各国学术界珍视。

    此外,宗喀巴大师总摄三藏十二部经要义,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之三士道次第,圆满无误地阐述从初发心直至证得无上菩提之修证过程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以及在综论秘密金刚乘四部教法基础上,重点教授无上瑜伽生圆次第,直示趋入解脱要道之《密宗道次第广论》,更是无与伦比之教授甘露藏和法王心髓,其清净传承,一直流布至今,不曾间断。

    ①  参阅[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卷二;[明]大闻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二。

    ②  参阅[明]圆极居顶:《续传灯录·序》。

    ③  参阅[明]大闻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三。

    ④  参阅[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卷三十一。

    ⑤  参阅[明]幻为如惺:《大明高僧传》卷三。

    ⑥  参阅罗伟国:《佛藏与道藏》,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99页;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第一卷《经典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24页。

    ⑦  参阅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第一卷《经典卷》,第425页。

    ⑧  参阅罗伟国:《佛藏与道藏》,第100页。

    ⑨  参阅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第一卷《经典卷》,第430—431页。

    ⑩  参阅罗伟国:《佛藏与道藏》,第100页。

    (11)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七《径山达观可禅师塔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592页。

    (12)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七《径山达观可禅师塔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592页。

    (13)  参阅罗伟国:《佛藏与道藏》,第101页。

    (14)  参阅罗伟国:《佛藏与道藏》,第88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