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宗门懿范·临济宗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明代,禅宗依然一枝独秀。其中,临济宗缵前朝之善、居简、松源、祖先四大支系发展之余绪,于明初依然龙象迭现。然由于朝廷的严厉钳制,不久即相继趋于沉寂。直至明朝中、后叶,随着官方掌控的削弱,才重新呈现出一抹生机。四系之中,仍以祖先系最为繁盛。

    四系之外,于元季明初名重释林、声闻阙庭的禅门宗匠,尚有一源永宁、壁峰宝金、逆川智顺、杰峰世愚诸位。他们均为杨岐派宿衲,其传承(一直上溯至杨岐方会和尚)分别为:

    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开福道宁——大沩善果——大洪祖证——月林师观——竹岩妙印——金牛真——无用贤宽——一源永宁

    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开福道宁——大沩善果——大洪祖证——月林师观——竹岩妙印——金牛真——无用贤宽——如海真——壁峰宝金

     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圆悟克勤——护国景元——焦山师体——荆叟如钰——空岩有——元翁信——铁关法枢——逆川智顺

    杨岐方会——白云守端——五祖法演——圆悟克勤——护国景元——焦山师体——荆叟如钰——空岩有——元翁信——止岩普成——杰峰世愚

    一源禅师(1292—1369年),讳永宁,号“虚幻子”,通州(今江苏南通)人,俗姓朱。6岁入乡校,9岁弃俗,走利和广慧寺出家, 12岁剃度。圆具大戒后,游历诸山老宿之门,均无所契。19岁上焦子山精修禅定,夜不倒单,苦行五年。继走淮西太湖山谒无用贤宽禅师。入见毕,问何方人士,永宁答以“通州”。无用贤宽禅师进问:“淮西近日盈虚若何?”永宁对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无用贤宽禅师大喝。永宁拟进语,无用贤宽禅师又喝。永宁拟退,无用贤宽禅师震威大喝不止。永宁大骇趋出,自是罢游,坚依席下。一日,无用贤宽禅师举“云门须弥”公案,永宁言下豁然省悟。无用贤宽禅师复举证道偈相诘:“掣电飞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元路。速道,速道!”永宁对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无用贤宽禅师大喝,永宁问:“喝作么?”无用贤宽禅师蓦道:“东瓜山前吞扁担,捉住清风剥了皮。”永宁闻言,汗如雨下,顿时五体投地:“今日方知和尚用处。”①此后三年,又蒙多方锻炼,终成美器。临别前,无用贤宽禅师殷重付授,并嘱道:“逢龙即止,遇水即居,金鸡玉兔,鞭影长驱。”②

    辞别师尊后,永宁又历参虚谷希陵、元叟行端、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宗匠。继至广德大洞,缚茅而居,发愤正修。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常州道俗请住宜兴龙池。永宁以其名符师尊悬记,欣然赴请,缔构“禹门兴化庵”。复效法高峰原妙和尚“坐断死关”故事,于悬崖峭壁之上,斫木为栈,缚柴为室,足不越阃,一心禅寂。学子闻风,遐迩坌集。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一源永宁禅师迁主李山禅寺。不久,奉诏集沙门1700人,阅《大藏经》七日,继又升座说法,感得祥瑞并出。住三年,退归龙池。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应请主常州天宁万寿寺法席,经八年,轮奂鼎新,雄冠诸刹。顺帝赐“本觉妙明真净禅师”尊号。其后,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华藏寺、天童寺,一源永宁禅师均坚辞不就,又退归龙池。至正八年(1348年),奉旨入觐,说法于龙光殿,获赐金襕法衣,兼以玉环,加号“佛心了悟大禅师”。继而,奉旨函香至五台山,祥瑞再现。翌年,陛辞南还,途经扬州,镇南王波罗普化率妃嫔,从受大戒。其后,又相继住持善卷、慈慧诸刹。入明,复退归龙池。

    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一源永宁禅师示微疾,嘱弟子裁制纸质内外衣。十五日,自兴化庵移居崖顶茅蓬。十七日沐浴毕,换上纸衣,索笔书偈:“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③书毕,吉祥而化。阇维牙齿、舌轮及所持数珠不坏,五色舍利无数。嗣法弟子季山仁奉、报本昭洪、芙蓉志恭、显德绍善,入明后影响式微。

    壁峰禅师(1308—1372年),讳宝金,陕西永寿人,俗姓石。6岁从云寂温法师习内外典。受具足戒后,遍诣讲肆,穷性相之旨,代座演法,四辩飞驰,闻者耸听。后遇一禅者,颇为其惋惜:“观君谈论,如望梅也,其能止渴乎!”④宝金闻诘大惊,随即更衣参禅,谒如海真禅师于西蜀晋云山。蒙示道要,疑情大发。苦参三年,尘劳渐息,定力大进。继入蛾眉山,涧饮木食,肋不沾席,又精进三年。一日,于纯清绝点、境寂人忘之际,忽闻伐木声而大悟。下山诣晋云求证。如海真禅师反复勘验,并总变三十二圆相。宝金一一无滞。如海真禅师赞叹肯可:“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并嘱其“宜往朔方,大行吾道。”⑤宝金遵嘱,入五台山秘魔岩,结灵鹫庵,隐居正修。不久,声光远溢,英才辐凑,檀护四来。

    至正八年(1348年)冬,顺帝遣使者诏壁峰宝金禅师至京城,慰劳优渥,赐金纹伽黎衣。继命建坛祈雨,赐“寂照圆明大禅师”尊号,诏住海印寺。壁峰宝金禅师力辞弗就,称病还旧隐。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诏壁峰宝金禅师至南京,留居大天界寺,时常召入宫中,问以佛法大意及鬼神情状。

    洪武五年(1372年)六月四日,壁峰宝金禅师与四众言别。弟子智信请留偈,壁峰宝金禅师道:“三藏法宝,尚为故纸,吾言何为广⑥言讫,正襟危坐,夷然而逝。世寿六十五,僧腊五十九。荼毗牙齿、舌根、数珠坚润宛然,五色舍利无数。

    壁峰宝金禅师毕生谦抑自持,每闻己过,必稽首感怀:“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友。宁无生我,不可无教我。有生而无闻,几于牛马者有之;生而有闻,至于圣贤者有之。是以师友之德,父母之德也。盖父母生其身,师友能生君子圣贤者也。世有爱佞己而恶宣过者,乃下愚人也。”⑦曾制《华严佛事》,梵音清雅,四十二奏,盛行于世。

    逆川禅师(?—1373年),讳智顺,浙江瑞安人,俗姓陈。7岁依叔父慧光出家,18岁习《妙法莲华经》,仅三个月即能通诵其文。继依水心法明寺横云岳法师力究三观十乘之旨,又从毒海清法师为纲维。不久,毒海清法师入寂。智顺痛感世相无常,并觉义学虽益多闻,却难御生死。于是更衣入禅,走福建天宝山,参铁关法枢禅师,得领心要。真积既久,触发妙机,四体轻清,如新浴出室,目前大地,倏而平沉。继而,水滨林下,放旷自如。复历抵湖江诸宿衲门庭,无一相契,遂飘然回天宝山举所悟求证。铁关法枢禅师告以“此第入门耳,最上一乘,则邈在万里之外也。”并嘱其“悉弃前解,专于参提上致力,则将自入阃奥矣。”⑧智顺词色俱丧,愧惶交加。继奋大愤志,励精五月,廓然大悟。铁关法枢禅师以宗门公案,俯仰折旋,智顺一一俱答,遂蒙印可。后又执侍巾瓶,掌藏室,分座说法。

    至正六年(1346年),铁关法枢禅师迁化。逆川智顺禅师继主天宝山法席。其后,又历主报恩、归原、东禅、雪峰诸刹,高提祖印,号令人天,善巧圆融,说法接人。同时,又奋力庄严塔庙,前后于福建、浙江两省兴建大道场十余处,葺宗补旧,不可枚举;意在为信众远罪迁善提供极难得之机会。朝廷钦其德风,特赐“佛性圆辩禅师”尊号及金襕法衣。

    入明后,逆川智顺禅师与钟山无遮法会之选。事毕,因清远怀渭禅师力荐,主净慈法席。

    洪武六年(1373年)春,朱元璋征有道高僧,以备顾问。逆川智顺禅师被选再至南京。留居四月,于八月二十日沐浴书偈,奄然化去。阇维获舍利无数。嗣法弟子鉴空慧心,曾被征入文渊阁,参与纂修《永乐大典》。寂后荼毗,“亦得五色舍利无数。”⑨

    杰峰禅师(1301—1370年),讳世愚,浙江衢州西安人,俗姓余。自幼好礼佛塔,20岁出家于兰溪显教寺。圆具大戒后,刺血书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5岁奋志参方,首谒古崖纯、石门刚二位禅德,继叩布衲祖雍、断崖了义等十余位善知识之门,无所开发。后栖止南屏山,力究己躬,连续三年足不出户。复谒止岩普成禅师于大慈山定慧寺。得其指示,疑情大发,屏绝众缘,如救头燃般地奋力提撕。一夕正参之际,忽闻邻席僧唱《证道歌》,豁然瞥地,穷极玄秘。蒙止岩普成禅师印可后,又执侍三载,荡涤积习。

    至顺二年(1331年),杰峰世愚禅师归隐西安,于乌石山福慧古刹废址,结茅而居,澄心摄念,发愤正修。虽然影不出山达16年之久,但却声光遐被,道价日隆,衲子骈集,恒至二三千指。朝廷特赐“佛智弘辨禅师”尊号。

    至正六年(1346年)冬,杰峰世愚禅师奉汇南行宣政院檄,出世广德石溪兴龙寺。其后,又开山古望、龙眠、宝盖、普润四刹,响化者甚众。

    洪武三年(1370年)十二月十日,杰峰世愚禅师训勉弟子精进行道毕,书偈一首:“生本不生,灭本不灭,撒手便行,一天明月。”⑩掷笔而逝。门人奉全身塔于乌石慈云院。得法弟子十余人,以无涯道永最为著名。

    无涯禅师(?—1420年),讳道永,号“非幻”,浙江衢州西安浮石乡人,俗姓吴。刚识字,即日课《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12岁,遵父命礼乌石山杰峰世愚禅师出家。初入门,杰峰世愚禅师作寻常问话:“何处来?”道永应声曰:“虚空无向背。”杰峰世愚禅师心下颇奇,抬手指刚铸成之寺钟,令作颂。道永信口成颂:“百炼炉中滚出来,虚空元不惹尘埃,如今挂在人头上,触著洪音遍九垓。”(11)杰峰世愚禅师大器之,欢然为之祝发。道永躬服劳勚,晨咨夕扣。亲炙既久,疑滞尽释,游刃肯綮,所向无碍,遂得师尊印可。

    永乐五年(1407年),无涯道永禅师因精通天文地理而被朝廷授钦天监灵台郎,继擢僧录司右阐教,敕住金陵碧峰寺。旋又被命住持灵谷寺,兴坠起废,声闻遐迩。十八年(1420年)闰正月二十八日示寂。停龛十三日,颜面如生。荼毗舍利累累。

    ①②  [清]自融、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18册,台北文殊文化有限公司,1989年,第1354页。

    ③  [清]自融、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18册,第1355页。

    ④⑤  [清]自融、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18册,第1355页。

    ⑥  [明]空印镇澄撰,印光大师增修:《清凉山志》卷三。

    ⑦  [明]空印镇澄撰,印光大师增修:《清凉山志》卷三。

    ⑧  [明]宋濂:《佛性圆辩禅师净慈顺公逆川瘗塔碑铭》,见《宋濂全集》第2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44页。

    ⑨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二十六,见《卐续藏》第134册,第 380页。

    ⑩  [清]自融、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18册,第1357页。

    (11)  [明]箬庵通问编、施沛汇集:《续灯存稿》卷八,见《卐续藏》第145册,第201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