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善系元叟行端和尚会下竹泉法林、梦堂昙噩、楚石梵琦、愚庵智及、行中至仁、古鼎祖铭、性原慧明诸弟子,于元末各据吉祥座,激扬宗旨,陶贤铸圣,引得四方学俪如云归岫,争就炉篝锻造。再传弟子辈中的牧隐文谦、灭宗宗起、昙石德祺(上述三人嗣法竹泉法林)、岱宗心泰(嗣梦堂昙噩)、莹中景瓛(嗣楚石梵琦)、空叟忻悟、独庵道衍(上二人嗣愚庵智及)、南石文琇、性海善法、雪心明显(上述三人嗣行中至仁)、象原仁淑、天渊清濬、白庵力金(上述三人嗣古鼎祖铭)、无作慎行(嗣性原慧明)等人,均为明初传芳不朽、垂范将来之大僧。
牧隐禅师(1316—1372年),讳文谦,福州长乐人,俗姓方,自幼颖悟异常,读书过目成诵。11岁,出家于邵武安国寺。得度游方,抵法席盛极一时之蒋山太平兴国禅寺。昙芳守忠禅师会中有位所铁山首座,亦福建人,人称“宿德”。文谦屡屡亲近,请示禅要。所首座见其恳切,指示参“狗子无佛性”话。日久颇有省发,遂趋所首座前:“赵州被我捉败了也。”所首座道:“无字聻?”文谦挥拳便打。所首座进问:“离此一拳,落在甚么处?”文谦提起坐具,摵之曰:“更少个什么?”所首座道:“放汝三十棒。”①
急欲就大宗师印证之文谦,旋即离开蒋山,谒即休契了禅师于镇江金山寺,受命掌记室。继闻竹泉法林禅师之道化,径奔杭州灵隐寺,展大礼:“自远趍风,乞师一接。”竹泉法林禅师轻挥拂子:“末入门来,接心了也。”文谦再请:“因风吹火,用力不多。”竹泉法林禅师问:“书记近离甚么处?”曰:“金山。”竹泉法林禅师进问:“金山与焦山斗额是第几机?”文谦道:“不辞向和尚道,只恐不信。”②竹泉法林禅师为之印可,纳为法嗣,仍令掌记室。
末几,牧隐文谦禅师奉行宣政院檄,出世住台州觉慈寺,后迁鸿福寺。
洪武五年(1372年)春,明太祖朱元璋诏征高僧十人,于钟山法会演法。牧隐文谦禅师与一时之选,召对武楼。次日,朱元璋驾幸钟山崇禧寺。牧隐文谦禅师对扬称旨。朱元璋大悦。
不久示微疾,告别诸弟子:“吾今日去矣。”众请留偈,遂援笔大书:“有世可辞是众生见,无世可辞是如来见。踏倒须弥卢,虚空无背面。”③书毕,端坐而化。世寿五十七,坐夏四十六。阇维舍利无数。
灭宗禅师(?—1390年),讳宗起,浙江天台人,家世不详。从竹泉法林禅师得法后,相继住持苏州虎丘、天台万年诸刹,后隐居石桥庵,长年禅坐,坚贞修持,不求闻达。晚年,应僧录司之举不得已出住云岩寺,仅一载便谢去。
灭宗宗起禅师为人简淡,严正静重。坐化前,将平昔法语悉付一炬。现留存于世的,仅一偈而已:“穹窿山顶铁船浮,直接南湖万顷秋。谩说国师遗旧业,今逢开士继徽猷。髻螺山好排簷拥,法雨泉甘绕舍流。莫谓西来无祖意,未曾开口已先酬。”④
昙石禅师,讳德祺,江苏太仓人,俗姓胡,生卒年失考。早年出家于兴福院,得度后,初参大慧派硕德、湖州天池元翁信禅师。旋至杭州中天竺,叩竹泉法林禅师之门。后者爱其向道之笃志,留为侍者。继升掌藏钥。竹泉法林禅师迁住灵隐寺后,又令居第二座。承侍既久,尽得乃师末后一著。
其后,归太仓营建净慧庵。与若干志同道合之禅侣,晨钟暮鼓,说法度人。遇士大夫来访,只与谈禅,不及世故。若机不契禅,则泛引《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等大乘经典为之开喻。凡聆其指教者,莫不油然生起正信。致使本邑黎庶,翕然归敬。
晚年,应四众坚请,开法慧扫寺。虽不遇其时,但能恪遵丛林清规,以法道自任。寂后异香满室。众人无不异之。
岱宗禅师(1327—1415年),讳心泰,别号“佛幻”,浙江上虞人,俗姓孙。少小聪颖无匹,7岁入乡校读书,过目成诵,极得师长钟爱。15岁,依等慈寺沃州达公习学佛典,继礼其徒闻叟爱公剃染。于开原寺受具足戒后,行脚游方,登径山见古鼎祖铭禅师。古鼎和尚欲留为侍者,心泰拒而弗就。十年后,因闻梦堂昙噩禅师说法天台国清寺,诸方宿衲争相趋归,遂往叩谒。
甫一见面,梦堂昙噩禅师即颇为器重:“汝从何来?”答曰:“上虞来。”“来作甚么?”心泰道:“特来礼和尚。”梦堂昙噩禅师进问:“礼我作么?”曰:“学佛法耳。”梦堂昙噩禅师作吃惊状:“若是佛法,我这里一毫也无。”心泰踏前一步道:“和尚说底!”⑤梦堂昙噩禅师许令入室。久久得窥堂奥。
介庵辅良禅师董灵隐寺法席后,延请岱宗心泰掌记室。
明太祖洪武初年(1368年),应白庵力金禅师疏命,岱宗心泰禅师出世住姚江龙泉寺,继迁上虞东山国庆禅寺。洪武十三年 (1380年),礼部举住中天竺。深受浙江布政使王钝所敬重,竭力为其外护。
成祖朱棣永乐元年(1403年),岱宗心泰禅师升住径山,从学者甚众。永乐四年(1406年),朝廷因纂修《永乐大典》而诏岱宗心泰禅师进京。僧录司以其年耄,馆于天界寺闲居以俟。次年辞归径山。永乐六年(1408年)谢去院事,退居寂照庵。十三年(1415年)十一月示微疾,十四日作偈别众:“八十九年,为僧到老;末后一句,不道不道。”⑥掷笔而逝。荼毗后,众弟子收遗骨于等慈寺建塔供奉。
鉴于当时佛法日趋式微、外道排佛言论甚嚣尘上之势,岱宗心泰禅师曾特撰《佛法金汤编》十卷。该书集录自西周昭王至元顺帝之间,我国历代与佛教有关之帝王、宰臣、巨儒、名士等398位护法者的传记及其护持佛教之语要,既供排佛者反省,复用以补救人心世教。全书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刊行。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幻为如惺将其重编成十六卷,再次刻印。后又收入《嘉兴藏》之《续藏》。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日本承应二年),此书更东传日本,影响颇巨。
莹中禅师(?—1382年),讳景瓛,别号“笑轩”,檇李(今浙江嘉兴)人,俗姓姚,父名桂卿,母茆氏。景瓛自幻岐嶷,有出尘之志。父母识其志趣,送至同郡兴福寺,礼法云和尚习教。然犹壹郁不怿。圆具后,走天宁永祚寺礼楚石梵琦为师,始惬素抱。一日,趋乃师座前叩问:“父母未生以前……”话未完,楚石梵琦禅师突作狮子吼:“那个是你本来面目!”⑦景瓛当下有省。
其后,主法径山兴圣万寿禅寺的竺远正源禅师(虚谷希陵和尚之嗣),爱其英伟,招为侍者,旋升记室。
不久,景瓛往依法叔行中至仁禅师,日参夕请,智证渐增。
洪武元年(1368年),应善世院“演梵善世利国崇教大禅师”觉原慧昙举荐,莹中景瓛禅师出世住海盐天宁永祚寺。洪武四年(1371年),行中至仁禅师出主虎丘灵岩山寺,莹中景瓛禅师竭诚辅翼。两年后,行中至仁禅师迁主苏州万寿山报恩光孝禅寺,莹中景瓛禅师仍锐意相从。一日,与同参道友山塘行次,同参举大慧宗杲遣侍者与张居士书故事,至“拖个死尸路上走”一句时,莹中景瓛禅师廓然大彻:“先师用处,我识得了也!”⑧自此识融智开,内外无碍。行中至仁禅师谢事后,莹中景瓛禅师应众坚请,嗣主万寿山法席。
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天下僧徒必须习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三部大乘经典。莹中景瓛禅师自此昼演三经,夜则禅坐。其解说经义,言简理丰。
洪武十五年(1382年),应僧录司之选,莹中景瓛禅师迁住青州华严寺,并在此圆寂。嗣法弟子素蕴,后住昆山荐严寺弘法。
空叟禅师(1337—1391年),讳忻悟,江苏吴县人,俗姓钮,父名本华,母吴氏。9岁入郡城龙兴寺,依白云闲公祝发。圆具大戒后,于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至杭州净慈寺参愚庵智及和尚。后者识为大器,诘曰:“如何是永明旨?”忻悟道:“某甲新到,只见一湖水,不识永明旨。”⑨愚庵智及和尚准其入室为侍者,既而命典藏教,复居第二座。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中天竺懒庵禅师请忻悟分座说法,表率四众。后辞归乡里,吴郡诸山请居天平寺,忻悟坚拒不就。帝师闻其道誉,锡以“圆慈正济禅师”尊号。
洪武元年(1368年),善世院令居感慈寺,亦不赴。洪武三年(1370年),空叟忻悟禅师勉强起应,出住浙江崇宁万寿寺,鼎力起废。洪武十一年(1378年)迁住杭州中天竺,募施建天香阁。后因灵隐寺虚席,奉僧录司命,改主灵隐法席。一时,学者裹粮鳞萃。然不久即遭逮捕。个中原因,同时代人应该不难弄清;至于“灯录”的作者,就更有义务也必然会去查个水落石出。但是,南石文琇在其《增集续传灯录》中却一反常态地只字未提,且字里行间显见其讳莫如深。箬庵通问亦语焉不详:“以前住持旧事逮至京。”⑩不过,从“逮至京”三字可以推断,此案与“雄猜”、“滥杀”、“刻薄寡恩”、“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共富贵”的朱元璋一系列戕害高僧大德之冤狱不无关系。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五月三日,空叟忻悟禅师在被押解进京途中“病卒”,临终书偈:“我年五十五,踏断死生关,夜半日卓午。”(11)门人道净等依法荼毗,舌根、数珠不坏。
独庵禅师(1335—1418年),讳道衍,字斯道,号“独庵”、“逃虚子”,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俗姓姚。14岁出家,从北禅虚白亮公习天台教观,又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12)因阅《四教仪图解》,剔其谬处,问虚白法师,虚白不能答,遂易教习禅。登径山参愚庵智及和尚,后者令掌记室。自此十余年间,朝咨夕叩,尽得旨要,声誉洋洋聿起于江海间。出世首住临安普庆寺,后又相继驻锡杭州天龙寺、嘉定留光寺弘法。
洪武十五年(1382年),孝慈高皇后崩。太祖朱元璋诏选高僧诵经荐福。事竟,因僧录司右善世季潭宗泐禅师举荐,道衍被选辅侍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继而随燕王至北京,住持庆寿寺,出入王府,参与谋议。
惠帝朱允炆继位后,从兵部尚书齐泰和翰林学士、“同参军国事”的黄子澄之言,相继废黜、囚禁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湘王朱柏更畏罪自杀。独庵道衍禅师遂密劝燕王朱棣举兵。燕王犹豫不决:“民心向彼,奈何?”对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13)于是以其为军师,准备孤注一掷。
起兵之日,暴风骤雨忽作,檐瓦纷纷堕地。燕王大惊失色,全军上下沮丧之极。独庵道衍禅师挽狂澜于既倒,字字千钧地道:“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故风雨、瓦堕不仅不是大凶之征,反倒是大吉大祥之兆。同时,他主张以诛齐泰、黄子澄为出师之名,号其众曰“靖难之师”。(14)
燕军大败“平燕将军”盛庸、攻破房昭的易州水西寨后,独庵道衍禅师洞烛先机,竭力主张勿与朝廷的军队作一城一池之争夺,而应集中优势兵力,“疾趋京师”。燕王从其计,连败诸将于齐眉山、淮河、浦子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南京。
因此之故,《明史·姚广孝传》说他是辅佐燕王策划靖难之变的首要功臣:
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朱棣即帝位(是为成祖)后,鉴于独庵道衍禅师对靖难之图的贡献,授其为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又命其罢道辅政,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并赐妻妾、府第。“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15)对于“辅政”之命,独庵道衍禅师“不得已”而从之(16),但对所赐之妻妾、府第,则“皆不受”(17),一如既往地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清修自如而淡薄,禅诵比旧益加。”(18)
其后,独庵道衍禅师又监修《太祖实录》之重编,并与解缙等人一起负责纂修《永乐大典》22900卷。
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已重病缠身的独庵道衍禅师入觐北京,仍居庆寿寺。成祖朱棣多次临幸,询问后事,遂恳切跪求:“僧溥洽系久,愿赦之。”(19)南洲溥洽是惠帝朱允炆时之主录僧。燕军兵下金陵后,传言惠帝削发为僧,溥洽助其隐遁。朱棣遂惜别的事由囚禁溥洽,至此已关押十余年。因独庵道衍禅师临终泣求,方才命人开释。
三月二十八日,独庵道衍禅师敛衽趺坐而逝,世寿八十四,荼毗舌不坏,坚如金石,留下五色光彩之舍利若干。成祖诏命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并亲制神道碑志其功。
洪熙元年(1425年),仁宗朱高炽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
嘉靖九年(1530年),佞道排佛的世宗朱厚熜,对佛教僧人侑食太庙之隆遇极为恼火,故谕阁臣:“姚广孝佐命嗣兴,劳烈具有。顾系释氏之徒,班诸功臣,侑食太庙,恐不足尊敬祖宗。”(20)于是,尚书李时偕大学士张璁、桂萼等,议请移祀大兴隆寺,太常春秋致祭。世宗朱厚熜即刻照准。
独庵道衍禅师博学多才,诗画并佳。著有《佛法不可灭论》一卷、《道余录》一卷、《净土简要录》一卷、《逃虚子集》十卷,此外,还有《外集》一卷、《类稿补遗》八卷等。其中《道余录》一书,系逐条驳斥宋儒程颢、程颐、朱熹三人以一己之私意,肆意谬解佛法教义之种种奇谈怪论,为其护持佛教的代表之作。永乐十年(1412年)底,他在《道余录·序》中,对此书之缘起作了非常明确的交代:
余曩为僧时,值元季兵乱。年近三十,从愚庵及和尚于径山习禅学,暇则披阅内外典籍,以资才识。因观河南二程先生《遗书》,及新安晦庵朱先生《语录》。三先生皆生赵宋,传圣人千载不传之学,可谓间世之英杰,为世之真儒也。三先生因辅名教,惟以攘斥佛、老为心。太史公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古今共然,奚足怪乎!三先生既为斯文宗主,后学之师范,虽曰攘斥佛、老,必当据理至公无私,则人心服焉。三先生因不多探佛书,不知佛之底蕴,一以私意出邪议之辞,枉抑太过,世之人心亦多不平,况宗其学者哉?二程先生《遗书》中有二十八条,晦庵朱先生《语录》中有二十一条,极为谬诞。余不揣,乃为逐条据理一一剖析。岂敢言与三先生辩也,不得已也,亦非佞于佛也。稿成,藏于巾笥有年。今冬十月,余自公退,因检故纸得此稿,即净写成帙,目曰《道余录》,置之几案。间士君子有过余览是录者,知我罪我,其在兹乎!
此书后经李贽校阅,由钱谦益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刊版印行。
南石禅师(1345—1418年),讳文琇,江苏昆山人,俗姓李,父名福成,母沈氏。早年从同邑双江绍隆院比丘智兴出家。洪武四年(1371年),行中至仁禅师莅虎丘灵岩山寺阐扬大法,文琇欣然往参,师资证契,留为侍者,继升掌记室。后出世住普门寺,次迁灵岩山寺,旋升万寿山报恩光孝禅寺。声誉霭然,法席大振。
永乐四年(1406年),成祖朱棣诏求天下儒释道流深通文义者,参与纂修《永乐大典》。南石文琇禅师应诏而起,留京三年。书成后,又预报恩大斋会。继应僧录司公举,升主杭州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参徒云集。晚年归万寿松院隐修。
因不满圆极居顶《续传灯录》所录诸师机缘、行状、语要太过粗略,且多有差误,南石文琇禅师遂矢志广搜博考,于《续传灯录》所收之外另加增集,命名为《曾集续传灯录》,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完成。全书共分六卷,其中第一卷录大鉴下第十八世天童密庵咸杰至竹林庵;第二卷录大鉴下第十九世灵隐松源崇岳至半山嵩山晁;第三卷录大鉴下第二十世天童灭翁文礼至庆寿中和璋;第四卷最大鉴下第二十一世育王横川如珙至庆寿海云印简;第五卷录大鉴下第二十二世紫箨竺元妙道至乌石杰峰世愚;第六卷录大鉴下第二十三世天童了堂惟一至第二十五世松江松隐德然;卷末附《五灯会元补遗》,收录《五灯会元》所遗之大鉴下第十七世灵隐东谷光至郑州洞林宝共二十位善知识的行状、语要;另附佛光道悟、竺心觉真等六位未详承嗣者之行状、语要及化机。
永乐十六年(1418年)九月二十四日,南石文琇禅师吉祥示寂,世寿七十四,僧腊六十七。荼毗舍利垒然。嗣法弟子宗谧,后住苏州洞庭翠峰禅寺。
性海禅师(?—1409年),讳善法,别号“无说”,江苏吴县人,俗姓顾,幼依宝寿信庵谨公学出世法,继从其徒祖显剃染。洪武六年(1373年),行中至仁禅师应请主法苏州万寿山报恩光孝禅寺,善法往参。一日,行中至仁禅师考问:“兴化打克宾,你还会么?”善法对曰:“太平不用将军令。”(21)行中至仁禅师不肯,厉声喝退。既而,善法辞师行脚,抵杭州,遍游湖山。其时,空叟忻悟禅师正主法中天竺,力挽善法居藏司。善法虽终日心不放逸,孜孜参道,然终有疑碍不得释。后因访旧友走江阴,独行田埂上,正专心参究之际,忽闻农家小儿大声唤耕夫吃饭。善法触机大悟,喜不自禁。
洪武十三年(1380年),性海善法禅师出世住太湖秀峰寺。二十五年(1392年)迁虎丘灵岩山寺。居四年,谢院事隐居,终日禅坐。
永乐七年(1409年)正月初一日示微疾。初十日,训诫门人:“吾世缘止于此矣。汝辈当勤道业,莫负出家之志。”(22)言讫,端坐泊然而逝。
雪心禅师(?—1415年),讳明显,檇李(今浙江嘉兴)人,俗姓陈。幼绝荤腥,稍长,奉父母之命,从海盐德藏寺荆翁珏法师习学内典。16岁得度,于杭州昭庆寺受具足戒后,喟然自叹:“出家以明佛心宗为要,若寻常碌碌者,名字沙门耳,何足取哉!”(23)遂更衣,走姑苏万寿山报恩光孝禅寺,参行中至仁禅师。展礼毕,行中至仁禅师和颜悦色地试探道:“汝是驱鸟沙弥,应法沙弥?”明显对曰:“和尚年尊,惜取眉毛好。”(24)行中至仁禅师见其年少英伟,颇器重之,留为侍者。亲炙既久,渐臻壶奥。继登杭州径山,叩复原福报禅师之门,后者令掌记室。自此,道誉日隆,龙象皆敬。
常州府僧纲司稔雪心明显禅师之德业,特命其出住古刹永庆寺。仅三载,殿堂像设焕然一新。继而,升主常州天宁寺,法席更盛。晚年退居长洲(今苏州)庄溪福济庵,日以禅诵自怡,士庶皈依者益众。
永乐十三年(1415年)四月初,雪心明显禅师示微疾。至十五日,沐浴更衣,端坐而逝。阇维舍利无数。
象原禅师(?—1380年),讳仁淑,浙江临诲人,俗姓陈。20岁,因仰慕径山元叟行端和尚道望,径趋往依之,获剃染。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昙芳守忠禅师继掌径山法席。仁淑受命掌内记。继而东游阿育王山,参雪窗悟光禅师,后者命职书记。古鼎祖铭禅师由补陀洛迦山迁主中天竺后,仁淑又至杭州造访。甫一见面,古鼎祖铭禅师劈面道:“书记带得阿育王舍利来么?”仁淑展两手曰:“是什么?”古鼎祖铭禅师呵斥:“笼统真如!”仁淑道:“当面蹉过。”古鼎祖铭禅师以竹篦扶之:“不是,不是!”仁淑顿时泪如雨下,踊跃道:“这回识破这老子了也!”(25)
古鼎祖铭禅师升住径山后,仁淑重叩其门,受命居第二座。不久,奉行宣政院之命,开法天目山大觉禅寺,师承古鼎祖铭和尚。
洪武元年(1368年),象原仁淑禅师奉善世院檄住嘉禾(今浙江嘉兴)天宁寺。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诏天下高僧于钟山启建大法会。象原仁淑禅师预其列,入觐奉天殿。不久,升住径山兴圣万寿禅寺。
洪武十三年(1380年)六月四日,体魄强健的象原仁淑禅师忽忽告别门人,随即坐脱。阇维得舍利如珠粘缀,脊梁骨化成一尊佛像,眉目分明,高寸余(26)。见者无不惊异,叹未曾有。门人起塔于径山凌霄峰下,塔名“归云”。
天渊禅师(1328—1392年),讳清濬(一名清浚),别号“随庵”,浙江黄岩人,俗姓李,幼学乡校,颖悟特异。13岁,至补陀洛迦山礼古鼎祖铭禅师,逾年剃发受具。古鼎祖铭禅师迁住中天竺后,命清濬居侍司;及升主径山,又命其掌记室。清濬随侍乃师,奋志坐究行参,无须臾忘向上事。一日,阅大慧宗杲和尚语录,至“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句,忽有省悟,急趋丈室禀师。古鼎祖铭禅师道:“我手何似佛手,作么生?”清濬回道:“合取臭口。”(27)古鼎祖铭禅师哈哈大笑。
其后,清濬遍阅《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维摩诘所说经》等大乘经典,深究义趣,智光日显。继至阿育王山,守佛照德光和尚塔院五载。后又挂锡东湖青山。
洪武元年(1368年),天渊清濬禅师应郡守之坚请而出世四明万寿寺。不久,又弃众归隐清雷峰中,缚茅而居。士庶挽留不可得,宋濂特为之作文相送,盛赞其才堪与浩初、袐演相媲美:
文辞之美者,见之于世,何其鲜哉?非文辞之鲜也,作之者虽精,而知之者未必真,知之者固审,而扬之者未必至,此其每相值而不相成。唐有柳仪曹而浩初之文始著,宋元欧阳少师而袐演之名未必能传至于今,盖理势之必然,初不待烛照龟卜而后知之也。
嗟夫!浩初、袐演,何代无之?其不白于当时,卒随烟霞变灭而无余者,岂有它哉?由其不遇夫二公故然尔。此余读天渊师之所作,其有感于中矣乎?天渊名清濬,台之黄岩人,古鼎铭公之入室弟子。尝司内记双径,说法子四明之万寿,近归隐于清雷峰中,盖法筵之龙象也。余初未能识天渊,见其所裁《舆地图》,纵横仅尺有咫,而山川州郡彪然在列。余固已奇其为人,而未知其能诗也。已而有传之者,味冲淡而气丰腴,得昔人句外之趣,余固已知其能诗而犹未知其能文也。今年春,偶与天渊会于建业,因相与论文。其辩博而明捷,宝藏启而琛贝焜煌也,云汉成章而日星昭焕也,长江万里,风利水驶,龙骧之舟藉之以驰也。因征其近制数篇读之,皆珠圆玉洁而法度谨严。余愈奇其为人,传之禁林,禁林诸公多叹赏之。余窃以谓天渊之才,未必下于袐演、浩初,其隐伏东海之滨而未能大显者,以世无仪曹与少师也,人恒言文辞之美者盖鲜,呜呼!其果鲜乎哉?方今四海会同,文治聿兴,将有如二公者出荷斯文之任,倘见天渊所作,必亟称之,浩初、袐演当不专美于前矣。或者则曰:“天渊,浮屠氏也。浮屠之法,以天地万物为幻化,况所谓诗若文乎?”是固然矣。一性之中无一物不该,无一事不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诚不可离而为二。苟如所言,则性外有余物矣。人以天渊为象为龙,此非所以言之也。天渊将东还,贤士大夫多留之。留之不得,咏歌以别之。以余与天渊相知尤深也,请序而送之。(28)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诏令于钟山建普度大会,驿召有道沙门十人,清濬居其一。事竣还山,赐赍甚优。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爰稽宋制,置僧录司,命天渊清濬禅师出任左觉义,其御制诰文曰:
夫僧者,立身于物表以化人,初不可烦以官守也。然而聚庐以居合众而食,钱谷有出纳,簿籍有勾稽,不有所司,何以能治?故僧官之设历代不废。今命尔僧清浚,为僧录司左觉义。尔其往慎乃职勿怠以私,使彼学道之从,安居饱食而不懈于进修,以称朕兴隆尔教之意。钦哉!(29)
洪武十九年(1386年),天渊清濬禅师奉旨于灵谷大斋会说法,感得瑞相屡现,“祥光发现,照耀林谷,万目咸睹,叹未曾有。”(30)当时,正逢僧录司右阐教、灵谷寺住持物先仲义(一作物先仲羲)禅师以疾请辞。太祖朱元璋遂命天渊清濬禅师以左觉义身份接任灵谷寺法席,并亲制诗十二章以宠其行。自此,道风远播四方,参学之士云屯水汇。天渊清濬禅师各随根器以加策励。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五月二十五日起,天渊清濬禅师陆续书别外护及僧录司诸同僚,训诫诸徒。三十日,泊然示寂。春秋六十五,坐夏五十一。阇维后,众弟子收遗骨塔于径山古鼎祖铭和尚塔左。
天渊清濬禅师于弘法之余,颇喜绘制地图。其所绘地图之精确度,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和阿拉伯的世界地图。故极受李约瑟、福克斯等欧洲各国学者的推崇和赞誉。
白庵禅师(1327—1373年),讳力金,字西白,吴郡(今苏州)人,俗姓姚,自幼颖悟异常,凡书一览即能记忆。7岁,请求母亲准其出家:“儿患世相不常,愿求出世间法。”母亲不肯:“出家甚苦,尔年幼弗堪。”曰:“儿心自乐之,想无苦也。”(31)自后屡请不已。父母知不可夺其志,遂送至吴县宝积寺,礼道原衍法师为弟子。11岁祝发并受具足戒,精研三观十乘之旨,得领枢要。道原衍法师迁主嘉兴德藏寺后,命力金为纲维。
不久,力金以名相之学不足了大事,更衣习禅,登径山谒古鼎祖铭禅师。后者一见,以法器相期,留侍左右。一日,古鼎祖铭禅师举德山宣鉴见龙潭崇信公案勘其功行:“德山见龙潭,因甚向吹灭纸烛处,方始瞥地?”力金道:“莫瞒某甲好。”又一日,古鼎祖铭禅师再试:“如来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声未绝,力金即抗声道:“和尚惜取眉毛。”(32)未几,因闻崖石堕深谷,直触宿机,廓然顿忘知解。古鼎祖铭禅师遂令掌记室,继令分座后堂,敷宣大法。灵雨霑润,四众为之折服。不久,复由后堂升前室。自是,声光烨烨,起于丛林间。
至正十五年(1355年),白庵力金禅师出世苏州瑞光寺,后迁嘉兴天宁寺。帝师嘉其道行,授以“圆通普济禅师”尊号。
洪武改元后,善世院擢学兼内外之高僧莅天下名山,疏聘白庵力金禅师补处杭州净慈寺。白庵力金禅师坚辞不受,退居同归庵,迎母奉养。
不久,明太祖朱元璋下旨,起其住持大天界寺。白庵力金禅师不得已应诏至阙,奏对称旨。朱元璋慰劳优渥。
洪武四年(1371年)春,朱元璋诏集三宗名僧十人及其徒二千,于钟山建广荐法会,命白庵力金禅师总持斋事。白庵力金禅师“灵承上旨,凡仪制规式,皆堪传永久。”(33)事毕,以母年耄,举时住径山的季潭宗泐禅师自代,复还庵居。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下诏于钟山再建广荐法会,敕白庵力金禅师于法会阐扬第一义谛。法会当日,大驾临幸。白庵力金禅师援经据论,披诘玄理,智辩纵横,机用迭发。太祖及莅会之公侯庶僚,靡不悦服。
洪武六年(1373年)冬,朱元璋以白庵力金禅师才智踔绝,谕令罢道辅政。白庵力金禅师断然谢退。未几,笃志称病,拒绝医药及饮食。十二月二十四日,委顺而逝。世寿四十七,僧腊三十六。停龛六旬,启而视之,容貌栩栩如生。荼毗数珠、顶骨、齿牙不坏,舍利无数。嗣法弟子敏机觉慧,汲汲求法,揭冲默以自励,出世嘉兴祥符寺,继分座于大天界寺,后主法保宁寺,刻苦精勤,能得住持之体。
白庵力金禅师识达本源,学赡内外,有幸得亲近者,无不敬之仰之。故其法叔楚石梵琦和尚特为赋词褒奖,称其“道迈古今,学兼内外。白牙香象,蹴踏而截流;金毛狮子,哮吼而踞地。机用可谓逸群,文章乃其游戏。青天白日,放古佛之瑞光;闹市红尘,阐湖南之祖意。直得大海波翻,须弥粉碎,少林不识,曹溪不会。却净慈道愈高,笑诸方进为退。乃吾古鼎铭兄之的传,妙喜杲祖之六世者也。”(34)
白庵力金禅师毕生以宗教为己任,视荣名利养为累赘。明太祖诏选名宿辅诸藩王,蜀王朱椿(朱元璋第十一子)师事见心来复禅师。正当见心来复禅师名溢京城之际,对朱元璋之禀性、为人洞若观火的白庵力金极其婉惜地叹曰:“复公其不免耳!”(35)结果,不幸被其言中。
无作禅师(?—1414年),讳慎行,别号“卐庵”,浙江临海人,俗姓毛,少小聪明,稍长,从雪窦寺寿松怀禅师祝发。圆具大戒后,才思泉涌,操觚成章,人称“小高僧”。
洪武十一年(1378年),慎行抵杭州,参性原慧明禅师于灵隐。后者问其自何而来,慎行告以四明雪窦。性原慧明禅师慧剑单提:“如何是三佛出处?”慎行曰:“一尚不可得,何况有三。”性原慧明禅师频频摇首:“未在,未在。”慎行对以“和尚因甚自生退窟?”性原慧明禅师厉声喝斥:“参堂去!”(36)慎行机下豁然,遂留为侍香。
性原慧明禅师俊伟光明,克肖前贤,主法灵隐寺后,力振坠绪,表率丛林。会下衲子对其上堂法语、小参训饬、临机偈颂等争相笔录,惟恐遗漏。慎行则不然——不用笔录,惟尚心记。而且,一经耳目,永不忘失。
洪武二十年(1387年),无作慎行禅师因杭州僧纲司举,出世大报国寺。二十九年(1396年),僧录司举任青州府僧纲司都纲,兼住持弥陀禅寺。成祖朱棣继位后,诏授僧录司左觉义,兼碧峰寺住持。
永乐十二年(1414年)正月初十日,无作慎行禅师示微疾。次日,训诫诸徒毕,端坐而逝。嗣法弟子宗南,后住苏州虎丘灵岩山寺。
明初应世的之善系上述大德,均为元叟行端和尚再传弟子辈。然另有一位活跃于明初的元叟行端和尚之直传弟子,他便是复原禅师。
复原禅师(1308—1391年),名福报,浙江宁海人,俗姓方,早年于余杭良渚崇福院出家为童行,旋至净慈寺谒石湖至渼禅师,后者一见,欢然为之祝发。继叩径山元叟行端和尚之门,得悟别传之旨。巾侍多年,升掌藏钥。出世慈溪芦山,继迁越州东山寺、四明智门寺。
洪武六年(1373年),复原福报禅师奉诏赴京,馆大天界寺,屡入内庭,应对称旨。留三年,赐还智门寺。不久,径山虚席,复原福报禅师奉命补处。二十一年(1388年)忽患重病,奄奄一息。侍者请留遗偈,复原福报禅师叱曰:“吾世寿尚有三年。”(37)已而病愈。越三年,一日忽拍手大喊:“阿呵呵,大众是甚么看取。”(38)言讫竟寂。嗣法弟子中,以无言能义最著。
无言禅师(1354—1423年),讳能义,别号“损庵”,浙江象山人,俗姓高,13岁出家于智门寺,后登径山见复原福报禅师,后者默识之,令专究《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能义聪明颖悟,不久便能讲诵通贯。继至四明雪窦寺主藏室,恍然有得,随即作偈述悟境:“扫空文字五千卷,流出胸襟一盖天。”(39)复原福报禅师深嘉许之。
其后,无言能义禅师出世余杭普宁寺,岿刹竿而皈四众。久而退席,隐居径山蒙堂精修。
永乐四年(1406年),成祖朱棣命僧录司遴选精通《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旨者。无言能义禅师被选,奉诏开演楞严大义,颇得成祖重视。十三年(1415年),又受命参与纂修《永乐南藏》,并总经藏之纲,极承眷顾。后应定岩净戒禅师之邀,赴南京灵谷寺分座说法,模范后学。
定岩净戒禅师示寂后,灵谷寺虚席。时居东宫并于成祖屡屡大举亲征北元之时负“监国”重任的皇太子朱高炽(后为仁宗)颇属意无言能义禅师,故谕令入朝。无言能义禅师梵貌清整。朱高炽一见喜甚,授僧录司左觉义,赐锦衣一袭、貉裘暖帽靴袜并钞二百锭,遣中官专程护送回南京,主灵谷寺法席,举唱宗乘。其后,奉命再次晋京朝觐,升左讲经,寓居庆寿寺。不久疾作。皇太子朱高炽特赐医药,并多次派中官探视。化去前,无言能义禅师书偈一首:“已住阎浮七十年,皇恩如海浩无边;如今撒手西归也,万里无云月正圆。”(40)朱高炽览偈感慨万千,赐谕祭,命工部作龛。荼毗获舍利数十颗。门人请回南京灵谷寺供养。朱高炽继位后,复遣专使祭奠,以灵骨舍利归径山建塔奉安。
①②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62页。
③④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62、863页。
⑤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68页。
⑥⑦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68、869页。
⑧⑨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69页。
⑩(11) [明]箬庵通问编、施沛汇集:《续灯存稿》卷六,见《卐续藏》第145册,第138页。
(12)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姚广孝传》。
(13)(14)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姚广孝传》。
(15)(16)(17)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姚广孝传》。
(18) 参阅[明]箬庵通问编、施沛汇集:《续灯存稿》卷六,见《卐续藏》第145册,第138页。
(19)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71页。
(20)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姚广孝传》。
(21)(22)(23)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72页。
(24)(25)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73、863页。
(26)(27) 参阅[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64页。
(28) [明]宋濂:《送天渊禅师濬公还四明序》,见《宋濂全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04页。
(29) [明]大闻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二,见《大正藏》第49册,第930页。
(30)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64页。
(31)(32)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65、865—866页。
(33)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66页。
(34)(35) [清]自融、性磊:《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见蓝吉富主编:《禅宗全书》第18册,第1359页。
(36) [明]南石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五,见《卐续藏》第142册,第874页。
(37)(38)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四,见《卐续藏》第134册,第246页。
(39)(40)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五,见《卐续藏》第134册,第100、1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