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大师(1535—1615年),讳袾宏,字佛慧,浙江杭州人,俗姓沈。幼习理学,17岁补诸生,德行文章,俱极一时之选。后受友人影响,痛感人生如白驹过隙,遂矢志出世,栖心净土,于案头立“生死事大”四字,以自警策。27岁丧父,31岁母亡,离俗之志益坚。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春,与妻子汤氏诀别:“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①径投西山性天理和尚祝发(妻子汤氏不久亦出家)。从昭庆寺无尘律师受具足戒后,祩宏即单瓢只杖,遍访名山,历参知识,行头陀行,辛苦万状。继入京城,参遍融真圆和尚于龙华寺,受六度万行之嘱:“无贪利,无求名,无攀缘,贵要之门,惟一心办道,老实持戒念佛。”②复谒笑岩德宝和尚于柳巷,请求开示。后者语含妙机道:“阿你三千里外求开示我,我有甚么开示你?”③袾宏恍然。辞归,过东昌闻樵楼鼓声,蓦然省悟,述偈道:“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④不久,孤锡南还,寓金陵瓦官寺,大病濒死,几为主者舁就荼毗。病愈至湖州南浔,住豆腐桥废祠,苦行三年。又五与越中禅期,发愤精进,终不识邻单姓氏名讳。
隆庆五年(1571年),袾宏回杭,乞食梵村。因爱云栖蓁莽萧萧,山水幽胜,遂临流结茅,吊影寒岩,危坐念佛。梵村一带多虎患,村民每年罹虎害者不下20人。袾宏以大悲愿力,为讽经施食,虎患遂宁。又逢大旱,村民屡请祷雨,祩宏于是“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如足所及。”⑤村民由此知其为有道高僧,遂争相亲近,踊跃营构,陆续建起禅堂、法堂、寮房。四方衲子闻风奔集,法道大振,蔚成丛林。世称“莲池大师”、“云栖大师”。但其本人始终不肯以“师”礼自处,惟愿与众同修而已。
佛陀设戒、定、慧三学,以普化群生。三学次第,决定以戒为首:“先于尸罗善清净故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如实知见故能起厌。厌故离染。由离染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证无所作究竟涅槃。如是最初修习净戒。渐次进趣,后证无作究竟涅槃。是故三学如是次第。”⑥佛垂般涅槃前,复又垂垂叮咛,嘱诸比丘,以戒为师,依戒而住。
但时至末法,不仅教网灭裂,禅道不明,而且,南北戒坛,久禁不行。
莲池大师既发愿广行利导,力振颓纲,便不能以秽器贮醍醐,而必须先固根本,精严律制。于是,首先着手删定律仪,发明梵网,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心地品菩萨戒义疏发隐》诸书,显发轻重开遮之隐微。为了不致与朝廷明禁相违背,悲智弘深的莲池大师又令受戒者自备三衣,由维那唱名,书记宣约,于佛像前弘誓受戒。进而,为防止操持懈怠,复令众人半月半月诵《梵网经》及《比丘诸戒品》。自是,门庭峻整,戒香薰郁,布萨之严,杰出诸方。学戒传衣者,趾错肩摩,远近争归。
莲池大师早年行脚参方,多从参究念佛得力。炉篝弘开后,鉴于当时禅、教二门之流弊,特撰《阿弥陀经疏钞》,贯通性相,融会事理,力阐净土一门,以作狂澜砥柱。认为净土之为教,肇始于释迦世尊,阐扬于历代贤圣。而念佛法门,可分四种:(1)持名念佛;(2)观像念佛;(3)观想念佛;(4)实相念佛。“虽有四种之殊,究竟归乎实相而已。”⑦《阿弥陀经》有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⑧此段经文,既是世尊金口所宣之妙法,又是万世“持名念佛”法门从出之大原。末法众生,障重垢深,观想难成;相较之下,持名念佛“最为往生净土之要。”而且,“若其持名深达实相,则与妙观同功。”⑨故莲池大师直劝行者持名念佛,并于云栖道场,约请净侣,纯摄一心,燃香计时,励行持名念佛。又轮僧次以巡香,悬过牌而书罚;内外有约,东西有铭;昼夜提撕,以阶昏散。数十年间,会中得念佛三昧者,不计其数。
莲池大师认为,念佛法门,兼通终圆,普摄三根,世间无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宝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
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养,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
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
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
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
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
因此,莲池大师普劝世人,不论男女僧俗、贵贱贤愚,都应具足信、愿、行,火急念佛。发愿真实修行之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缁衣道巾,“带发之人,自可常服念佛,不必定要敲鱼击鼓。好静之人,自可闭门念佛,不必定要入寺听经。识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千里烧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供奉邪师,不如孝顺父母念佛。广交魔友,不如独身清净念佛。寄库来生,不如见在作福念佛。许愿保禳,不如悔过自新念佛。习学外道文书,不如一字不识念佛。无知妄谈禅理,不如老实持戒念佛。希求妖鬼灵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以要言之,端心灭恶,如是念佛,号曰‘善人’;摄心除散,如是念佛,号曰‘贤人’;悟心断惑,如是念佛,号曰‘圣人’。”⑩
为匡正禅门执理废事乃至窃佛语为词章、以机缘成戏论等弊病,莲池大师于躬荷毗尼、力弘净土之同时,亦不废演法坐禅诸业,融通禅净、和会宗教,纂集黄檗希运、赵州从谂、永明延寿、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古拙俊明、楚山绍琦、天琦本瑞等历代真参实悟之禅门尊宿的开示法语及其苦行杂传,删繁取要,汇成《禅关策进》一书,以激励学人心志,助发禅喜,鞭逼前进。同时,藉剖露诸尊宿之参学过程——由起始之难入,中间之做工夫经历、劳苦次第,直至最终之廓尔神悟,以揭示参究要诀,显扬禅净双修,不出一心。
莲池大师愿海洪深,义天高朗,四心无量,六度齐修,孜孜荷担一代时教,以摄化学子,“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11)曾于净慈寺讲演《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七众咸臻,四民同集,星驰雾合,每至万人。撤讲下座之时,听者手捧香花,罗拜于道,至无措足之地。晚年,更是道风远播,化被朝野,从者如云。宋应昌、陆光祖、张元忭、冯梦祯、陶望龄、严讷父子、孙叔子、戈以安、蔡承植、虞淳熙、黄辉、庄广还、鲍宗肇、唐时、吴应宾、王在公、丁明登、朱鹭、黄翼圣、王尔康、唐廷任、郝熙载、王志坚、黄承惠、闻大晟、陈至善、周顺昌、马邦良、娄坚等著名士大夫,次第及门,征究大事。扣击之下,靡不心折,尽入陶铸,“监司守相,下车伏谒,及贤豪候参者,无加礼,不设馔,皆甘粝饭,卧败席,任蜥缘蚊嘬,无改容,皆忘形屈势,……非精诚感物,何能至是哉!”(12)这些名士,多出身进士,官居要职。故莲池大师特别诲示其务必比一般人更加倍地广行众善,“决不为保护己官而听一不合天理之嘱托!决不为保护己官而行一不义之事!决不为保护己官而殃一无辜之民!决不为保护已官而明知冤枉不为申雪!决不为保护己官而歇了当为之大利益功德!能然者,即此是千善,即此是万善,即此是万万善。”(13)
明嘉、隆以降,社会风气日趋奢靡。世人为图一己之口福,往往不惜多方掩取,百计搜罗,恣意杀生,广积冤业,以至鸟兽鱼鳖,山积食桌。莲池大师以大慈大悲之心,特撰《戒杀文》和《放生文》,力劝戒杀、放生。慈圣宣文皇太后阅后,感动嘉叹,特遣内侍赍紫袈裟一袭,斋金若干,南来献供并请问法要。莲池大师为其开陈要道。使者回,金归常住,衣奉高阁,终其一生而不曾披搭。
莲池大师毕生尚真实而黜虚浮,敦俭朴而薄华靡,崇戒德而励精修,实践躬行,数十年如一日。住持丛林,清规整肃,冠于诸方;量施利,酌厚薄,核因果,明罪福,养老病,公众僧,不渗滴水,不滥纤毫;五十年中,不曾妄用信施一文钱。律己更是谨密俭约,一丝不苟,虽粒米茎菜,未尝虚废。终身粗衣破衲,室中惟绳床草具而已。垂老躬自浣濯,不劳侍者。曾著三十二条自箴及“十可叹”、“三可惜”以自警,滴滴心血,一字一泪。故憨山大师赞叹道:“历观从上诸祖,单提正令,未必尽修万行。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即尘劳而见佛性者,古今除永明,惟师一人而已。先儒称寂音为僧中班马,予则谓师为法门之周孔,以荷法即任道也。惟师之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至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广运六度,何莫而非妙行耶!出世始终,无一可议者,可谓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也。非夫应身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哉!”(14)莲池大师应世之时,正值法门多事之秋。然而,云栖青山白云,悠然无恙;其流风余韵,身后犹存。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六月下旬,莲池大师入杭城,与诸弟子及故旧告别:“吾将他往矣。”还山后,下堂设茶,与众话别:“此处吾不住,将他往矣。”(15)七月初二日,命执事僧清理库房各项账目,一皆井井有条。当晚示微疾。翌日,大众哀慕,求付嘱。莲池大师令大家“老实念佛,毋捏怪,毋坏我规矩;”复问谁可主丛林,答曰:“戒行双全者。”(16)至七月初四日午时,西向端坐,口念佛号,安详而逝。世寿八十一,僧腊五十。八月二十三日,门人塔全身于云栖寺左山麓。
莲池大师曾多次深入三藏十二部,宗说兼通,解行并懋。所著除上述诸书外,另有《缁门祟行录》、《自知录》、《竹窗随笔》、《竹窗二笔》、《竹窗三笔》、《楞严摸象》、《正讹集》、《直道录》、《山房杂录》、《华严感应略记》、《水陆仪轨》等并行于世,沾溉后学。
莲池大师之及门弟子有数千人,以缙绅名士居多。出家弟子中,著名者有法振大铎、寓安广寄、闻谷广印、鹅湖广心、拂水广润、绍觉广承等。
法振禅师(1574—1618年),讳大铎,宛陵(今安徽宣州市)人,家世失考。童年入乡校读《论语》,至“朝闻道,夕死可矣!”起大疑问:“道何物耶,闻而可死?”塾师及诸饱学之士所答,均无说服力。一日遇行脚僧,大铎又问:“如何是道?”僧答:“此吾佛氏无上妙道,非世之仁义礼智而已也。”(17)大铎因此笃信佛教,顿舍世缘,礼行脚僧剃发。随后,行脚僧指其往叩莲池大师。大铎于是径造云栖,从莲池大师受沙弥戒。继依雪浪洪恩法师习请教义,然恒求悟自心。因不得其指,复归云栖。圆具大戒后,请益修心要诀。莲池大师授以念佛法门,示一心不乱之的旨,并付《禅关策进》一书,为参究之诀。
蒙示无上道要后,大铎还本郡,居石泷岩,闭关三年。以生死为唯一极大之事,单提一念。久久有省,复往云栖求证。获印可后,依众淘汰数年,再归本郡,入极为幽僻之华阳山,孤风绝侣,诛茅隐修。居常以橡栗松花充饥,不尚言句,一念孤明,奋志向上。晚年应缁白坚请,开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要义。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七月十八日,法振大铎禅师预知时至,沐浴更衣,口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偈,从容别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随后端坐念佛而逝。世寿四十五,僧腊二十八。憨山大师盛赞其“操履孤绝,超然似古隐山之流,此末法之难能者。嗟乎!若公之风,可使吾徒之贪者廉,狂者息,躁者静也;又何事踞华座为说法哉!”(18)
寓安禅师(?—1621年),讳广寄,浙江衢州开化人,家世失考。15岁出家,投本郡张公山无为法师为沙弥。好学多能,博雅游艺,颇得士大夫爱重。25岁猛省,尽情屏绝平生所学,精心为道。继而单瓢只杖,参访善知识,谒莲池大师于云栖。莲池大师以法器相期许,为授具足戒,开示念佛法门,“念佛无他伎俩,专在一心不乱。”(19)广寄于是谨束三业,严整威仪,单提一念,奋志精修:不久,受命充维那,调和内外,悦可众心。一日,莲池大师临众稀赞:“朝廷设官,以称职为最。岂惟国家,丛林亦然。梵语‘维那’,此云‘悦众’。若寄维那,可谓称职矣。”(20)居八年,归省受业师,于张公山闭关三年。坚凝正念,绵绵密密。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入黄山丞相原,诛茅隐居,一念不移,精进自策,大忘人世。见人不发一言,如愚若讷。有人问话,微微一笑而已。十余年如一日,以威仪摄生,以无言说法。晚年,缁白归信者甚众。
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初二日,寓安广寄禅师忽忽与门人诀别:“吾行矣,末后一事,汝等识之。”(21)言讫,跏趺而逝。露坐七日,颜面如生,“喜容可掬,唇红不改,手软如绵。”(22)后借龛收敛,供于丈室。
闻谷禅师(1566—1636年),讳广印,别号“掌石”,浙江嘉善人,俗姓周。13岁投杭州开元寺出家,一日指法界图问其师:“十界从心生,心从何处生?”(23)剃度师不能答。不久,闻仪峰方彖禅师结庐杭州清平山,遂往参,仍启前问。仪峰方彖禅师答曰:“汝要会,须从妙悟始得。”即令其参云门“露”字。后阅《五灯会元》,至“七贤女游尸陀林”公案,恍然有省,趋见仪峰方彖禅师。后者举当年报恩玄则禅师先后参青峰、法眼两大宗师,二师均答以“丙丁童子来求火”公案相诘:“青峰、法眼,一般恁么道,为甚有悟不悟?”广印对曰:“初以识心凑泊,所以不悟。后以直下承当,乃大悟也。”仪峰方彖禅师挥拳击案,厉声喝道:“恁么则汝大悟耶?”(24)复痛骂逐出丈室。广印吓得汗如雨下,自此忘死参究。24岁那年,仪峰方彖禅师回西蜀,广印走云栖参莲池大师,继谒无幻性冲禅师。随后,于法华山白云峰下结茅隐居,单丁苦究十年。因对洪州西山亮座主参马祖道一和尚因缘未决而疑情猛发。一日,睹黄瑞香花,触机大悟,述偈一首:“却是虚空讲得经,绿砖瓦砾正堪听。向来扭捏娘生鼻,错认葫芦作帝瓶。”(25)随即出山,趋云栖,从莲池大师圆戒。复走龙池,参幻有正传和尚。后者以“黧奴白牯”、“德山托钵”因缘勘辨,颇器之。回余杭后,闻谷广印禅师上径山首众坐禅,继住连居、永庆诸处。
万历四十年(1612年),闻谷广印禅师主持复兴杭州真寂院。四十六年(1618年),谢院事,退隐湖北黄安。继入福建,住南平宝善庵。晚年复归真寂院。崇祯九年(1636年)十二月十七日示寂,世寿七十一,僧腊五十八。门人塔全身于孔青山。
①④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七《云栖莲池宏大师塔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596页。
② [明]憨山德清撰,[清]高承埏补:《八十八祖道影传赞·附录》,见《卐续藏》第147册,第999页。
③ [明]箬庵通问编、施沛汇集:《续灯存稿》卷十二,见《卐续藏》第145册,第284页。
⑤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七《云栖莲池宏大师塔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597页。
⑥ 弥勒菩萨说:《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见《大正藏》第30册,第436页。
⑦⑨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普示持名念佛三昧》,见[明]王宇春等编:《云栖法汇》。
⑧ 参阅《大正藏》第12册,第347页。
⑩ 《云栖大师遗稿》卷三《普劝念佛》,见[明]王宇春等编:《云栖法汇》。
(11) [明]汰如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五,见《卐续藏》第134册,第111页。
(12)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七《云栖莲池宏大师塔铭》,见《卐续藏》第117册,第598页。
(13) 《云栖大师遗稿》卷二《答常熟瞿元初居士广*(左阝右兗)》,见[明]王宇春等编:《云栖法汇》。
(14)(15)(16)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七《云栖莲池宏大师塔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599页。
(17)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八《宣城华阳山道者法振铎公塔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13页。
(18)(19)(20)(21)(22) [明]憨山德清:《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二十八《宣城华阳山道者法振铎公塔铭》,见《卐续藏》第127册,第614、615、615、615、615页。
(23)(24)(25) [清]别庵性统:《续灯正统》卷四十二,见《卐续藏》第144册,第9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