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帝王陵 > 研究机构 > 专家学者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王学理


  王学理,1934年8月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96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汉研究室主任,并兼秦始皇陵兵马俑、汉鼎湖宫、汉阳陵等考古队队长、省文物局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现担当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顾问、中国秦文化研究会顾问、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大唐西市博物馆顾问。   
  参加并主持过的大型考古工程有:秦的首都咸阳、秦始皇陵园与兵马俑坑、汉鼎湖宫、汉景帝阳陵陵园等遗址的调查与发掘。出版的学术专著14部、历史考古读物3部、大型考古画册1部、《陕西考古学文献目录》2部,发表学术论文百篇以上。其论著字数,累计约450万字。 
  1985年所著《秦都咸阳》,是研究秦都咸阳从“兴”到“废”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其首先提出秦咸阳的范围应包括渭河南北的广阔地域,是个“有宫城而无廓城”、呈“有中心而无对称轴线关系的散点布局”的都城。其观点在1999年正式出版《咸阳帝都记》中,又以新的考古资料作了广博和深入的展开。1994年出版《秦始皇陵研究》一书,是研究秦始皇陵园、陵墓及其附属设施的历史、规模和解密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对修陵时间、“骊山徒”的身份、陵园布局与陵墓结构等问题,从科学技术上研究,构筑了以后对秦始皇陵园探索的框架;《秦俑专题研究》,通过“军事”、“兵器”、“艺术”和“科技”四个部分计29篇论文,全面研究了秦兵马俑的构成及其历史价值。肯定俑坑的属性是秦始皇陵墓的从葬坑而非“东门禁卫军”,四个坑取“陈兵”的形式,是由“阵”、“营”、“战”、“幕”组成以反映军事生活的主要内容。从此基本上终止了多年来对俑坑属性的学术争论。他首先把“秦俑艺术”作历史的和国内外的比较,真正地找到了它的历史地位。此书于1998年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被评为“是解读秦俑的佳作”。另外,其《秦陵彩绘铜车马》和《轻车锐骑带甲兵》两书,可说是对始皇陵园考古的补充研究与知识的普及化;《汉景帝与阳陵》、《秦都与秦陵》《苦寻秦帝国都城的壮美》和《咸阳原上的汉帝王陵园》,都是些专题性的综合或历史知识性读物;08年新出版《王学理秦汉考古文选》,涉及秦汉史、都城、陵墓及社会风俗等问题与评论等。合著有《秦俑一号坑考古发掘报告》(上下册)、《秦文化》、《秦物质文化史》(1995年获得“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著作鼓励奖)、《陕西历史地理沿革*历史地理述略》、《陕西古代简史》、《陕西风物志》等;写的历史考古读物有《秦陵兵马俑》、《秦始皇陵与兵马俑》、《走进世界八大奇迹》等;编撰的大型文图画册有《中国汉阳陵彩俑》、编导的录相资料片是《神韵卓然见汉风》。  事迹被收入《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当代历史学者辞典》、《中国专家学者辞典》、《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陕西文化人》(4)、《蒲城县志》、《中国人物志》、《世界名人录》、《世界科技名人录》、《世界华人杰出专家名典》(第一卷)、《中外名师录》、英国剑桥《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Biography》(23)等多种辞书和志书。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