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设立的太史令
惠焕章,贾鹏
与“太史公”是同一称谓吗
自秦始皇横扫六国而建统一的中华民族政权后,至汉武帝时代方出现专门用来记录前朝历史及帝王言行的史官,谓之太史令。然而因一部《史记》而声名鹊起的司马迁,却被人们称之为太史公,那么,当我们论及太史公司马迁时是否想过此太史公就是太史令,如果不是,那又当作何称谓来解释?对此,许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一部分学者认为,此两种称法其实都是指当时担当记载任务的史官称谓,即“官名说”,也就是说,这两者是同一称谓。三国时的如淳引卫宏的《当仪注》说“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太史公自序集解》引)。但是,这一观点并不能服众,据诸多学者翻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一书后发现,当时根本不存在“位在丞相上”的“太史公”这一官职,甚至连“太史公”这个称谓也不存在。书上所记载的史官名称乃是地位并不高的“太史令”一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持“官名说”的学者便牵强附会地认为,这是司马迁遵从楚国的习惯,因为楚国“公”和“令”两字可以通用,如“县令”可称为“县公”。此外,在《左传》、《战国策》、《淮南子》等古籍中均可找到“公”、“令”相通的例证来。另外,他们还认为“公”是“官”的通假字,这是因为“工”可以表示“官”的义项,而“王”与“公”又互通,所以“公”即是“官”的意思。显然,这种观点是难以令众人信服的。
由此看来,“太史公”被解释为“太史令”表现的显然有些牵强,那么,这“太史公”的称谓又该作何解释呢?于是,有人就提出了“尊称说”。而持此论的学者又分为多个派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太史公”是别人尊称司马迁而加之的,其依据是东汉学者桓潭在《新论》中的说法。书载曰:“太史公造书,书成亦东方朔,朔为平定,因署其下。太史公者,皆朔加之者也。”而三国的韦昭则持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这一尊号乃司马迁外孙——第一个把《史记》公布于世的人——杨恽加的。他说:“说者以为谈为太史公,失之矣。《史记》称迁为太史公者,是外孙杨恽所称”(《武帝本纪集解》引)。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太史公”是司马迁尊称其父司马谈的,唐代的颜师古就持这种看法。“谈为太史令耳,迁尊其父,故谓之公”(《汉书·司马迁传》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认为:“非三公不得称公,……太史公者,司马迁称其父谈,故尊而公之”。从以上各种说法观点来看,似乎都理有所通,但从《史记》记载的内容来看,“太史公”的应用范围要宽泛的多,不仅指称其父,自称而且还兼指其父子二人。但是,这又出现了矛盾,即司马迁倘若要尊父的话,那么自称则不可能;如果二者兼顾,则尊字无以体现。
由此可知,关于“太史公”是否为汉武帝所设立的太史令一职,史学界持否定态度的居多,此外,“太史公”究竟作何解释,也没有一致的看法,这一切都有待于历史学家们去进一步的研究了。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