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祖母窦太后为何权倾朝野
惠焕章,贾鹏
汉景、武两帝执政时期,曾试图用儒学来替换当时的“显学”——黄老之学,但均受制约。据历史记载,这幕后的制约者乃是一位老太婆,缘何两位帝王如此惧怕这位老太婆呢?究竟这位老人家是何方高人,其是何来头呢?
据历史记载,当初制约两帝的就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窦太后”。此人乃汉高祖朝赵国附近的一普通农家之女,因家境贫寒,卖身于皇宫中,被选中后以侍女身份陪侍于吕后左右。后来吕后当政,为了安抚对自己不利的刘姓诸侯王,便将窦氏赐予代王刘恒做妃。窦氏之所以能当上刘恒的妃子,还里还有一段小插曲。话说窦氏乃赵地人,本想趁此安抚机会将自己编入原籍赵地,于是便贿赂掌管此事的宦官。不料阴差阳错,宦官以为她原为代地人氏,顺便将她编入代地,为此窦氏还常怀恨在心。然而,到了代王刘恒那里,却被格外宠幸,并为刘恒生下一女二子,分别为刘嫖、刘启、刘武。之所以说窦氏颇有心计,就是从这里说起的,因为从她来后,代王其他妃子及所生子嗣皆遭不白之因而相继死去,遂被众多学者疑为窦氏所为。事实上,历史的发展证明了窦氏当初的所作所为是极为明智的。
以上这些只是窦氏计划的第一步,后来代王刘恒即位为汉文帝,窦氏为皇后,但这一时期窦氏还没有那么实权,真正执掌朝廷事务则是汉景帝刘启即位之后的事情了。由于多年服侍吕后及文帝,窦氏深谙宫廷斗争手段之残酷,于是一开始她就与朝中守旧大臣进行联络,积极谋划垂帘听政事宜,果然后来景帝执政时期诸事几乎无所不奏窦氏,武帝执政初期亦是如此。期间曾发生过三次“儒道互黜”事件,其分别是:汉景帝朝的“汤武革命”论、“《老子》”论和汉武帝时代的“新政”事件。在学者庄春波的著作《汉武帝评传》中关于此事件有详细的介绍,“汤武革命”论是一个极敏感的问题。道家代表黄生认为“汤武夺天下是篡弑,辕固反驳说:桀纣虐乱,民心归汤武,民心即天命,故汤武之立本身就是受命了……”其辩论本身有关君王权力更替问题,最终儒家失败。黄生的支持者就是窦太后,史称“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老子》”论是窦太后与儒者辕固生的直接对驳。窦太后为了进一步打击儒家言论,宣辕固生言《老子》,辕固生认为此书乃“家人言“,形容道家学说眼界过于狭窄,自私自利,小家子气,不足以治国平天下。而窦太后则“司空城旦书”来讥讽儒士只不过是隶属于司空的国家刑徒奴隶。辩论的结果是,窦太后命辕固生入野猪圈与野猪搏斗,对此,景帝惟一能给予的帮助则是递给辕固生利剑,而别无他法。汉武帝的“新政”事件是指汉武帝继位后,便准备启用儒家人士来治理天下,结果,窦太后知晓后,立即罢免了被武帝提拔的儒士,遣散回乡。由此可知,窦太后的权势在汉景、武两朝的确是异常强大的,毕竟,三次“儒道互黜”事件的结果,均是以代表帝王派的儒家败北而告终,这不能说不是一代帝王的悲哀。
为何一女子能执掌两朝帝王之权柄,而帝王却无可奈何?为何一普通女子能一步步从皇后至太后而太皇太后竟始终权力在握?为何进入代王府后代王诸妃及子嗣均不明而死?都成为一些不解之谜,因而,我们只能将我们迫切的心情交给那些历史学者、考古专家来破解了。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