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大宛国是否与汉武帝的“天马情结”有关
惠焕章,贾鹏
太初四年,即公元前101年,大汉天国20万精兵铁骑引戈大宛,行数千里之遥,终于拿下大宛,并得“天马——汗血马”。《汉书·礼乐志》有关于得“汗血马”后刘彻所做的一首《天马歌》为证:“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天马徕,出泉水,虎脊两,化若鬼。天马徕,历无草,径千里,循东道……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大宛所居何处?汉武帝刘彻为何要兴兵于大宛呢?这一举动与“汗血马”真的有关吗?围绕这几个问题,学界一时众说纷纭,说法迭出。
第一种说法是,武帝时期常与匈奴兵作战,而骑兵多用,汉国马种不良,故欲寻觅良驹种马,得悉大宛国其马优于乌孙马(匈奴兵常用马匹)。于是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数遣使节赴大宛准备用重金购买,“不予”,因而恼羞所致。《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记载武帝当时情绪云:“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遂下令举国备战。事实上,汉帝国当时确为大宛等西域诸邦所轻,《汉书·西域传》载:“自乌孙以西至安息,近匈奴。匈奴尝困月氏,故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到国,国转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物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所以然者,以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如此状况,武帝焉能不伐大宛,以堂堂大汉天威遣使,区区大宛竟“敬酒不吃吃罚酒”,伐大宛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二种说法是,汉武帝为显其武攻,控制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则必须征服大宛。这是因为,大宛国西可抵安息、大秦、南则达身毒,乃军事要冲,堪称西域的“夺命十字”,如此重要的地域,令爱好扩张的汉武帝刘彻能不心动吗?况大宛在锡尔河上游,乃塞族人,作为少数民族,亦应收归大汉朝廷下。这是伐大宛的第二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乃是缘于汉武帝刘彻的“天马情结”,即与汉武帝的爱马癖有莫大的关系。这一点得到认可的亦很多。有考古证明:1981年,在今陕西省兴平市汉武帝茂陵发现出土了一尊鎏金铜马。该铜马与现今土库曼斯坦的阿哈——捷金马近似。其制作精美,工艺复杂,为西汉极品,故从武帝刘彻死后亦将该“汗血马”陪葬的情况下可知其生前尤爱“天马”。因此,这一尊鎏金铜马成为爱马成癖的汉武帝伐大宛的主要动机的铁证。
笔者个人认为,汉武帝刘彻伐大宛的动机,决非单一一种情况,当是综合当时各种情况,权衡利弊后作出的决策。当然,封建朝代的帝王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也不排除其感情用事,但为何有“一石三鸟”的便宜事而汉武帝不愿意做呢?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