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对汉武帝时代有何影响
惠焕章,贾鹏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7年),字长卿,小名犬子,蜀郡成都人,因羡慕战国时代赵国丞相蔺相如为人,故改名相如。少年时好读书击剑。成年后以能赋而闻名,被汉武帝任为中朝侍郎,其上奏谏文对汉武帝执政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武帝登基之后,读司马相如《子虚赋》而赞不绝口,遂笼络至身边为用。据史书记载,司马相如对汉武帝的影响,主要是从思想方面而言的,其作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29年)的《喻巴蜀父老书》对汉武帝一生开创宏伟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节选文段如下:“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龌龊,拘文牵俗,循诵习传,当世取说云尔哉!必将崇论宏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鹜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学者庄春波在他的著作《汉武帝评传》中,对这番话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司马相如此文是告诫汉武帝行事不必受古人成见、书本教条、世俗观念的束缚,要兼融百家,创业垂统,开拓前无古人的事业,为后代子孙建立恢宏的楷模。”的确,汉武帝后来的开疆拓土、武伐四夷确是受到了此文的影响。
此外,司马相如对汉武帝的影响还表现在“封禅”一事上。据史料文献记载,司马相如是汉武帝诸臣中较早建议封禅事宜的一位儒者。在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较为翔实准确地阐述:“司马相如在临近弥留之际,留下书卷一帧,劝谏汉武帝举行封禅大典。书中说道,上古封禅帝王,72位,到了周代,文王改制,创业垂统,但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举措,至梁父,登泰山,封禅而留名。现如今,我汉朝江山功德早已超越周朝,而圣上之德行,亦是不可限量,而今却仍旧以德薄自居,不敢言封禅之事,这样只会使上天失望,辜负了天神的好意,势必会造成王道的缺损、衰败。故而天降之符命,不可推却,圣上应当竭力去完成这件旷古卓绝之事,以拜谒天神,令我汉室江山世代相传。”此后,汉武帝果然开始预备封禅事宜,并最终于公元前112年举行了封禅大典,终于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当然,司马相如在对汉武帝劝谏的同时,也起到了一些消极的作用。比如,司马相如为了讨汉武帝欢心,极尽夸张铺排粉饰之能事,写下了《上林赋》、《天子游猎赋》、《大人赋》等辞赋文章,使得汉武帝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了豪华的上林苑以及各种亭台楼阁、宫殿堂廊,将西汉奢侈之风推上了巅峰,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大人赋》更使汉武帝沉迷于神仙事务中。可以说,西汉后期统治的动荡不安,与此类事情显然有莫大的关系,当然与汉武帝的个人行为也有关。不过,总体来说,司马相如对汉武帝的影响还是积极的成分多些。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