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的布局如何
惠焕章,贾鹏
汉长安城,指的是西汉王朝在长安的京师之地,其位于渭河南岸的龙首原畔,在今天西安城的西北部。此城在西汉统治的二百余年里,这里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亦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城市之一。
据有关历史资料的记载,汉长安城轮廓为一个规则的正方形,除东墙南北略显垂直外,其他三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曲折。关于这一建筑现象的缘由,有学者认为与汉代盛行迷信思想有关。长安城的布局是依照天象星座的分布而建筑的,南北的曲折各自象征天上的南斗、北斗两组星座,这样就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了,因此,汉长安城也叫“斗城”。但也有学者认为,汉长安城的建筑是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关。据水文部门的勘测结果显示,渭河河床在汉代比现在要偏南一些。而该河床由于受地质运动的影响,大约以250年/华里的速度向北推移,汉长安城因北临渭河,城西北角正好位于渭河的拐道之端,渭河在长安城畔由西南流向东北,故城墙只好依河曲折而建。此外,南城墙也由于要适应*(左氵右皂)河的流向,也出现了曲折的现象,这些都是与西汉迷信思想无关的。
汉长安城在东、南、西、北各开有三座城门。其分别是,东墙由北向南依次为:宣年门、清明门、霸城门,南墙由西往东为西安门、安门、覆盎门,西墙由北向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北墙由西向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其中西安门又名便门,西渭桥依门而过。霸城门又叫青门,直通东方要道。横门连接中谓桥,直达咸阳塬。覆盎门又叫杜门,南抵杜城。每座城门有三条通道,中门道宽7.7米,两侧门道各宽8.1米,门道之间相隔4.2米。12座城门相对,构成城内九条纵横的街道。城内大街为“三途开列”,即是把道路分成三条,正中间为皇帝辇道,左右两条供城中百姓官吏使用通行。汉长安城内的建筑以宫殿为主,除此之外,大量的官署,诸侯列卿的府宅邸所,也占去了不少的面积,而一般的百姓宅院则显得十分狭小。汉长安城内的宫殿主要是指皇宫即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三座殿堂群落。此外,还有北宫、桂宫、明光宫等。未央宫是西汉王朝的政治中心,其位于汉长安城的西南部,即今西安市三桥镇以东,西叶寨和北叶村以西,柯家村以南的范围。它坐落在龙首原上,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长安城,宛如一条蜿蜒而卧的巨龙,气势磅礴,好不威风。长乐宫是汉长安城诸宫殿建造最早、毁坏最迟的宫殿群,在这里曾经上演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该宫位于长安城东南部。据考古探测,宫垣东西长2900米,南北宽2400米,周长10600米,面积约6平方公里,约占长安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建章宫为汉武帝太初元年建于长安城西的上林苑区,此宫“度比未央”,是汉代宫殿中最富丽堂皇的。宫城周长20余里,四面各有一座宫门,整个建章宫内辇道相连,千门万户,由此使得西汉侈靡之风盛行。
汉长安城的布局,充分显示了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比如说对于水力的充分运用。当时的工匠们利用了城南的滈河、潏河和城西的沣河水源,并改造了*(左氵右皂)河水道,从城西将活水引入城内,通过“石渠”流入各宫,既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又解决了饮用水的问题。此外,汉长安城在建筑上也非常出色,它继承了我国高台建筑和土木结构的传统工艺,并将冶金铸造、彩绘等建筑手工业的成果综合用于了宫殿建筑,还将玉石、云母、琉璃等作为装饰材料,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工作的细致到位,才使得汉长安城的整个宫殿都绚丽辉煌起来了。
然而,可惜的是,由于西汉末年的战乱与农民起义军的破坏,宏伟壮丽的汉长安城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秦砖汉瓦和一派荒败的景象了。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改都他址,最终将之沦落为一方遗址,供后人释怀了。
汉武帝刘彻百谜/惠焕章,贾鹏.—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