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汉惠帝安陵 > 安陵陪葬墓

  

陪葬墓

刘庆柱,李毓芳


  (一)陪葬者及其墓葬
  见于文献记载,陪葬于安陵的有:鲁元公主、陈平、张苍、爰盎、扬雄等。
  鲁元公主是高祖和吕后的长女,“长”者为“元”,食邑于鲁,故称“鲁元公主”。她与张敖结婚后所生的女儿——张嫣,嫁给其弟刘盈,即孝惠张皇后。可能因为上述关系,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鲁元公主去世后,就陪葬于安陵。鲁元公主墓位于安陵以东900米,墓冢底边东西长140米,南北长 120米,高19米,其规模虽小于帝陵,但远远大于一般陪葬墓。
  张敖系张耳之子。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张耳去世,张敖嗣立为赵王。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张敖去世,与鲁元公主合葬于安陵。其墓在鲁元公主墓东60米,墓冢规模远小于鲁元公主墓。 
  陈平,阳武(今河南省原武县)人。家境贫寒,自幼喜欢读书,并好黄老之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先投奔项羽,楚汉战争中又归附刘邦。此后,在灭楚战争和巩固中央政权方面,他都立下了丰功伟绩。汉初他一直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吕太后崩,他与周勃合谋粉碎了吕氏宫廷政变,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文帝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78年),陈平死于长安。关于陈平的葬地,各种志书说法不一。《大明一统志》记载陈平墓有三处。其一在完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此地秦汉时代为曲逆县,高帝曾封陈平为曲逆侯,食邑于此。其二在阳武,位于今河南省原武县东南,此地乃陈平原籍。其三在永城县,今河南省东部。《河南府志》记载,洛阳也有陈平墓。陈平死于长安,当时他官居丞相,功勋显赫,葬于京师的可能性会更大些。京畿之地的陈平墓有两处,一在户县,一在咸阳。《重修咸阳县志》卷一记载,陈平墓在咸阳“东北三十五里,刘家沟北里许”。刘家沟村北,适在安陵陪葬墓区之内,即应为安陵陪葬墓。根据汉代葬仪,陈平墓在咸阳安陵附近的可能性更大些。至于所传的原籍阳武和食邑完县等处的墓葬,或为其衣冠冢。
  张苍,阳武人,曾为秦王朝柱下御史,擅长律历,因罪逃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投奔刘邦,曾经辅佐赵王张耳及其子张敖,后来调到朝廷,先在萧何相国府中领主郡国上计,后升为御史大夫,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代灌婴为丞相。张苍对西汉时代典章制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景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52年),年逾百岁的张苍去世,死后葬于安陵,与其曾辅佐过的赵王张敖同在安陵陪葬区内。
  爰盎,字丝。其父为楚国人,属于当地豪杰“群盗”,后被迁到安陵。吕后当政时,他从政于吕禄门下。文帝即位后,因其直言敢谏而“名重朝廷”,先后任郎中和中郎将。后来被皇帝疏远,调出京师,相继出任陇西都尉、齐相和吴相。景帝时调回朝廷,拜为泰常(即奉常)。文献记载,他与大将军窦婴相善,“诸陵长安中贤大夫争附两人,车骑随者日数百乘。”③吴楚七国之乱以后,他“病免家居”于安陵。虽居家中,皇帝遇到大事,还常派人到安陵请他出谋划策。后来,因得罪了梁王,被梁王派遣的刺客暗杀于安陵郭门外。爰盎死后就地安葬。《西京杂记》记载:爰盎的葬仪十分简单,“以瓦为棺椁,器物都无,唯有铜镜一枚。”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四川成都人,“少而好学”,崇尚文学家屈原和司马相如。汉成帝时,他已四十多岁,由四川来到京都长安游历,后经人荐举“待诏承明之庭”,复“除为郎,给事黄门”。此间他先后写了《甘泉赋》、《羽猎赋》和《长杨赋》等著名文学作品。他学识渊博,校书天禄阁,为保存古代文献作出了重要贡献。天凤五年 (公元18年)去世,他的弟子侯芭为其负土起坟于安陵。
  四皓墓传说在安陵。“四皓”即秦末汉初的四位德高望重的历史人物:东园公(即庾宣明)、用里先生(即周术,或称霸上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即崔广)。传说四皓隐居于陕西商山。西汉王朝建立初期,高祖刘邦敦聘他们四人,他们拒不出山。后来张良为吕后出谋,让太子刘盈卑词安车,与之同游。果然以后他们在确保刘盈的太子地位上起了重要作用。 
  四皓墓或为衣冠冢。四皓陪葬于安陵,似与历史上的周公、太公墓附葬于文王陵意义相同。关于四皓墓的位置,《重修咸阳县志》卷一记载:“四皓墓,在安陵旁。”联系到前述安陵南邻的四皓庙(或称四皓祠),可能二者相距不远。据此推测,四皓墓可能在聂家沟附近。
  安陵陪葬墓,现在保存封土者,均在安陵以东,主要分布在咸阳市秦都区窑店镇和韩家湾乡白庙村一带。地面上现在仍保存十二座墓冢。封土大多为圆锥形。陪葬墓分布基本上是东西一线,排列有序,或两墓并列,或几墓成群。
  (二)安陵陪葬墓的陪葬沟的发掘
  在安陵以东2000米的狼家沟东塬头,有一座安陵陪葬墓,围绕墓圹四周有陪葬沟,其东西长21米,南北宽19米。陪葬沟宽0.54米、深1.01米。沟的内壁以砖砌筑。从已发掘的南面一段(9米宽)陪葬沟来看,沟内埋葬的是陶制人俑和动物俑。其布局为南北排列六行,最北面一行为武士俑,面向东,俑高 44—46厘米,头戴紫色束发帻,两边有风带附系颏下,额前发际有黑、红两色抹带向后结发髻,被冠帻遮住。上身着淡绿色或红色短襦,右衽,上着红、白色勾画的甲衣,腰束红色带子,腿着淡绿色或紫色行膝,足穿淡色芒鞋。其余五行,每行由西向东均由陶牛、陶羊和陶猪组成,排列整齐,头亦向东。这种牛、羊、猪的组合,或许象征当时“太牢”祭祀礼仪。陶牛高28厘米,长43厘米,有的身敷黄色,有的未着色,头上有角或无角。陶羊高21~23厘米,长27~30厘米。有大小两种。陶猪高13厘米,长17厘米。陶羊和陶猪均未着色。该墓陪葬沟于1950年曾遭破坏,当时发现:西面陪葬沟北部,有舞蹈俑;北面陪葬沟西部有排列整齐的陶马和武士俑;东面陪葬沟虽未发掘,但其中亦应有陶俑。四面陪葬沟中的陶俑种类不尽相同。南面陪葬沟9米宽出土了武士俑84件、陶牛46件、陶羊 125件、陶猪23件,据此推算,整个南面陪葬沟约有武士俑196件、陶牛107件、陶羊291件、陶猪53件,共计843件。该墓四面陪葬沟均有陶俑,其排列密度亦当相近,估计陪葬沟中的陶俑总数约在三千件以上,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也是十分壮观的场面!
  ①《汉书·爰盎传》卷四十九,第2273页。 

西汉十一陵/刘庆柱,李毓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