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汉帝陵概况 > 西汉帝王葬俗

  [下一记录]

西汉帝王葬俗-汉代葬俗

韩养民,韩小晶


  汉代无论至高无上的皇帝还是达官显贵,人人重视“事死如事生”的先秦礼制,对死者的坟墓修建,要按照活着之时的规格来设计,建筑得十分华丽。因此每个帝王陵墓都记载着一个王朝的历史,记录着每个王朝在历史风雨中的发展进程,也凝结着数百万人的智慧和创新,揭开帝王陵墓神秘的面纱,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尚和生活习俗。
  厚葬之俗
  提起厚葬,人们自然想起咸阳五陵原上或洛阳北邙山上一座座高大的坟丘,栉比鳞次。其实兴建坟丘,不始于秦汉,而是春秋后期形成的制度①。到了战国中期,坟墓的形制,封土高低、大小甚至所种林木的多少,都成为不同等级的标志。其中高大如山丘者称“陵”。
  坟墓称陵,首先因其高大。这种礼制始作俑者为赵肃侯。据《史记·赵世家》载,前335年,赵肃侯“起寿陵”,这不仅是古代君王坟墓称“陵”之始,而且是中国历史上为活着的君王修建寿陵的最早记载。至于秦,是从秦惠文王称王之时代仿三晋制度,开始修建坟墓。从此秦国凡君主之坟也称为“陵”。到了“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之时,他的坟又称“山”或“骊山园”。近年秦始皇陵园出土的铜铭文中有“骊山园”三个字。这些帝王的陵墓之所以称为“陵”或“山”,不仅仅因为秦人是以高大为美的审美观念,更重要的是以山陵之大显示墓主人是封建等级制中最高一等。在这一观念形态的支配下,把国君的去逝,也称之为“山陵崩。”
  秦汉时代帝王陵墓不仅修筑得高大如山陵,而且墓旁有建寝制度。寝是皇室宗庙后殿或墓侧藏先人或墓主衣冠之处②。这种制度是秦继承先秦遗风而形成的。在寝中布置饮食生活用具,设立官吏,要像活人一样,每天负责给墓主献食数次。秦始皇陵旁出土有“骊山飤官”的铭文,“飤”与“饲”相同,飤官便是供给饮食的官吏。
  按照古礼,墓面向东方,处于陵园的西南,以西方为尊③。汉承秦制,陵寝制度大致相同。陵园朝东方向,陵墓在西部,作覆斗形,有方形的墙,四门设阙。陵寝在墓的一侧,陪葬区布置在陵墓的东北或东方。但汉代墓称“陵”者不限于皇帝,王公也可称“陵”。应劭《风俗通义》卷十“陵”条说:“陵有天生自然者。今王公坟墓,名称陵也。”应劭是灵帝、献帝时代的人,他所记汉代制度,应是可信的。《后汉书·明帝纪》与《章帝纪》曾记载,明帝、章帝曾先后东巡,至鲁,祠东海恭王陵;至定陶,祠定陶恭王(元帝子刘康)陵。也正好说明这一点。迄至汉魏之际,依旧沿袭这一制度,分封的藩王之墓,仍称陵④。
  在秦汉葬俗中厚葬成习。秦始皇陵已是众所熟知的典型。它南踞骊山,北临渭水,墓顶树木葱郁,周围风光秀丽,气势雄浑,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墓中有宫殿及百官位次,珠玉珍宝不可胜数。用水银造江河大海,机械转动,水银流注,又用人鱼膏作烛,在墓中燃烧,令工匠特制弓弩,如有人穿坟入内,弓弩便可自动放射。
  汉代帝王依然实行厚葬。《晋书·索琳传》云:
  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
  就是说要把一年贡赋的三分之一作为修筑皇帝陵的费用。如果此说不误,那么汉代皇帝群中寿命最长的汉武帝,执政54年,他的茂陵就要耗费汉代鼎盛时期18年的贡赋,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吃惊的数字。据《长安志》引《关中记》云:西汉陵墓一般高汉尺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惟茂陵高十四丈,方一百四十步。近年考古工作者实测,茂陵现高46.5米,顶部东西长39.5米,南北宽35.5米,陵底边长240米。陵园垣墙长430米,南北宽414.87米,墙基宽5.8米。这个数字与《关中记》所载,基本上是一致的。
  茂陵规模之大令人瞠目结舌,而埋葬珍宝之多也使后世为之惊叹不已。据文献记载:陵中“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几百九十物”(《汉书·贡禹传》)。及至武帝死时,“陵中不复容物”(《新唐书·虞世南传》)。相传墓中还有外国赠送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杂经三十余卷。尽管这些丰富的葬品被赤眉抢去一部分,可时隔二千年后的今天,在茂陵仍遗存着极为丰富的珍贵文物,近年当地群众交献的鎏金兽头银盘、金饼等文物达118件,还出土了我国稀有的铜犀牛尊等。
  除茂陵外,汉代其他皇帝的陵墓规模之大、殉葬品之多,也是十分惊人的。就是被时人称颂的节俭皇帝的代表——汉文帝,也是如此。据文献记载,他修“霸陵”,不以金、银、铜、锡为饰,而专用瓦器。但晋建兴年间发掘霸陵时“多获珍宝”(《晋书·索琳传》)。至于昏庸的成帝修陵寝“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取土东山,与谷同价” (《汉书·扬雄传》),弄得国库空虚,民穷财尽,“公家无一年之畜,百姓无旬日之储,上下俱匮,无以相救”(《汉书·谷永传》),更是骇人听闻了。
  与厚葬之风相适应的是,时人重视守冢成俗。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刘邦下令20家为始皇帝守冢,为楚王陈胜、魏安嫠王、齐愍王各派10家守冢。至于西汉诸帝陵,不仅迁徙山东豪强于陵旁,而且置县,设置陵令、属官、寝庙令、园长、门吏等官职,负责管理陵园,岁时祭祀。如汉武帝的茂陵就有五千人,为其守陵、浇树、扫陵等,并“以晦(阴历月终)、望(十五为望日)、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汉官仪》)。
  在帝王厚葬之风的影响下,一般达官、显贵互相仿效,相沿成习。文帝的窦皇后,幼年家贫如洗,其父钓鱼,坠渊而死。后来窦氏入宫,被立为皇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朝廷遣使者重新安葬皇后之父,起大坟于观津县城之南,高如大山,百姓号曰“窦氏青山”。名将卫青之冢象庐山,霍去病之冢象祁连山。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光武中兴时就曾感叹道:
  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仪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
  也就是许多厚葬者被发掘时,方知其咎。然而厚葬之风未减,到了章帝窦皇后修坟墓时,平夷民冢以千数,而修坟者万余人,仅外郡为其送木者达数千人,使六州十八郡之民为其服役。正如汉人王符《潜夫论·浮侈》云:
  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缕玉,檽梓梗柟,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
  显然,厚葬是汉代帝王葬俗的特点之一。
  正由于厚葬之风久盛不衰,但一遇到灾荒之年,贫者无衣无食,生活无门,只好去掘墓。所以王充说:“岁凶之时,掘丘墓取衣物者以千万数。”掘墓之事在汉代数百年间,屡有发生,层出不穷。见之于文献者,如武帝时有人盗掘文帝园陵瘗钱⑤;西汉末,赤眉自陇西再度入关时,曾于咸阳北原发掘西汉诸帝陵;东汉冲帝建康元年(145),安葬顺帝的宪陵封土未干,就被群众发掘,及至汉末,军阀横行,陇西军阀董卓率军东进洛阳,乃于初平二年(191),挖掘洛阳诸帝陵,盗去陵中珍宝,西逃长安。董卓是汉代历史上第一个盗墓的大军阀。此风一开,军阀竞相仿效,盗墓之事接踵而来,就连“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毫不例外。他曾亲率士卒盗墓,掠取金宝⑥。他的部将发冢者更是大有人在⑦。
  当年巍峨的陵墓,壮观的陵邑早已在二千余年的沧桑之中,化作了村庄、乡野,今日仅仅在乡野里,还可依稀可见断破了的城墙、孤独的土丘,然而在那广袤而深厚的黄土里,却埋藏着数不清的珍贵文物。农人在犁地时,犁铧下常有瓦当碎片,暴风骤雨后,会有铜镜闪现。可以预测,当科技发达,保护文物的新技术出现后,也许这里会有一个接一个博物馆,每个博物馆就像硕大无比的百宝箱,满箱珍宝闪闪。
  ①杨宽:《先秦墓上建筑和陵寝制度》,北京,《文物》,1982年第 1期。
  ②《后汉书·明帝纪》注引蔡邕《独断》云:“古者以为人君之居,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象朝,后制寝以象寝。‘庙’以藏主(按神主)列昭穆(按左昭右穆的次序排列);寝有衣冠、几杖,象生(指日常生活用具)之具,总谓之宫。……古不墓祭,至秦始皇有‘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续汉书·祭祀志》、《汉官仪》、《后汉书·明帝纪》注等记载,大致相同。
  ③《风俗通义》引《礼记》:“南向北向,西方为上。”
  ④《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注引《魏略》:陈思王上书曰:“陛下既爵臣百寮之右,居藩国之任,为置卿士,屋名为宫,冢名为陵。”
  ⑤瘗钱,即殉葬的钱币。《汉书·张汤传》注引师古曰:“瘗,即埋也,埋钱于园陵以送死也。”汉俗,凡丧葬皆有瘗钱,至唐后以纸钱代之。 
  ⑥《三国志·魏书·袁绍传》注引《魏氏春秋》:袁绍发檄州郡,数曹操罪道:“梁孝王,先帝母弟,……操率将校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掠)取金宝。”
  ⑦《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魏略》:郝昭说:“吾数发土冢,取其木以为攻战具。” 

风水与西汉陵/韩养民,韩小晶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