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汉帝陵概况 > 西汉帝陵陪葬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西汉帝陵陪葬墓-陪葬墓的封土形制

刘庆柱,李毓芳


  古代文献记载,王公的坟墓称“丘”,文武大臣的坟墓称封。远古时代,“封”其实并无严格界限,凡是坟墓大概都可称为“封”。因此《易·系辞传下》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树。”这里所说的“不封”,就指不筑坟。
  帝陵封土的出现,看来晚于一般墓葬。目前已知,一般墓葬出现封土约在西周晚期,可能到了战国中期才流行起来。大型墓葬在未出现封土前,在墓室上建有用于祭祀的“堂”。一般墓葬的墓室上可能不筑“堂”,而是以低矮的封土作为祭坛,好象露天的“堂”。从这点上讲,封土开始也是为了祭祠。后来,墓上的“祭墓”移建在墓旁以后,墓上的封土不但规模大了,而且外观也出现了不同形式。
  西汉帝陵陪葬墓的封土形状不尽相同,保存至今的陪葬墓封土,大多为圆锥状,少数为覆斗形,极个别的为“山”形。圆锥状封土的大多数估计已非原貌,推测其中大部分原为覆斗形。覆斗形封土是古代所崇尚的。《礼记·檀弓》记载:“昔者夫子言之曰,吾见封之若堂者矣。”注曰:“封筑土为垄堂形,四方而高。”《疏》:“封谓坟之也。若如堂基四方而高。”①“山”形封土在西汉帝陵陪葬中现保存三座:一座为长陵陪葬墓的“三联冢”,另两座是茂陵陪葬墓,即霍去病和卫青的坟丘。将封土筑成“山”形,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西汉时期,西域文化对内地产生了一定影响。霍去病墓的“山”形封土上竖巨石,墓前置石刻,就是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文献记载,霍去病墓是仿照祁连山修筑的,“祁连山即天山也,匈奴呼天为祁连。”②霍去病夭逝,把他的坟墓修成祁连山形状,犹如为他树了一块光照千秋的丰碑。
  文献记载,卫青的墓冢是仿庐山修建的。庐山是匈奴地区的一座名山。有人认为它是匈奴的中山,也有人说庐山是单于南庭山,还有人认为庐山是匈奴境内的*(上穴,下真)颜山③。汉代学者扬雄则把庐山作为匈奴地区的代名词④。尽管解释不一,但庐山是匈奴境内一座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大山,却是没有疑义的。将卫青坟墓修成庐山形状,其意义与把霍去病坟墓修成祁连山形状是一样的,也是对卫青在抗击匈奴侵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的纪念。
  西汉帝陵陪葬墓中的山形墓冢,对后代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唐太宗昭陵陪葬墓中的李靖、李勣、阿史那思摩和阿史那社尔的坟墓,都修成“山”形。李靖墓冢象征阴山(内蒙古西部)、积石山(青海西宁市西南),李勣墓冢象征阴山、铁山 (陕西榆林一带)和乌德鞑山(又称郁都斤山,位于内蒙古中南部),阿史那思摩(即李思摩)墓冢象征白道山,阿史那社尔墓冢象征葱山。这些“山”形坟墓的形制“如卫、霍故事”,目的是“以旌其功”⑤。
  从目前材料来看,西汉以前的高大坟丘虽称“山”或“山陵”,但不过是一种夸大的说法,真正仿造自然界的“山”修造的墓冢,在中原地区始于西汉,代表性的墓葬就是霍去病和卫青墓。霍去病墓的封土不但筑成“山”形,而且封土上还竖立、堆放大量巨石,封土上下附近又排列了成组的巨型石刻。到了东汉初期,甚至渤海之滨的中山简王刘焉坟墓上也放置了采自涿郡山的石头。
  如果说墓葬封土形状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寓意,那么墓葬封土规模(主要指高低)则往往反映当时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统治阶级对封土大小的规定非常明确、具体、严格。
  西汉诸侯王坟墓的高度低于皇帝和皇后陵墓,但高于其他人的坟墓。我们从西汉诸帝陵陪葬墓来推断,诸侯王坟墓的封土高约20米左右。已发掘的河北省定县北庄东汉初期中山简王刘焉之墓,封土高20米。《周礼·春官·冢人》郑玄注引《汉律》认为,汉代“列侯坟高四丈,关内侯以下至庶人各有差。”实际上,西汉的墓葬封土比这个规定要高一些。
  汉代墓葬,死者“以爵等为丘封之度”⑥。汉景帝时,卫不害因为坐葬过律而被夺国。就是皇亲国戚也不能违背规定,东汉时代的明德马皇后,因“太夫人葬,起坟微高”,惶惶不安,让其“兄廖等即时削减。”⑦甚至皇帝、皇后,其陵墓高度也要按规定营筑,不能例外。西汉初年,吕太后想为其子惠帝刘盈增筑墓冢,遭到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只好作罢。哀帝把他祖母孝元傅昭仪作为皇后合葬于渭陵。王莽当政后以其“冢高与元帝山齐”为理由,发掘其墓,将封土夷平。
  西汉帝陵陪葬墓的封土上及墓地附近,是否沿袭了战国时代墓地植树数量多少有明确规定的作法,还不清楚。但墓地及封土上已广种树木,却没有疑义。东汉学者认为陵墓附近植树,是根据死者的不同等级,种植相应的树,如皇帝坟丘植青松;诸侯坟丘种翠柏;大夫和士的坟丘分别栽欒树与槐树;庶民没有坟丘,只在墓上植杨、柳。这种说法与先秦和西汉制度都不符合。汉代上至帝陵,下至一般人的坟墓均植柏树。文帝霸陵不起山陵,墓上稠种柏树。汉代制度规定,对于盗伐诸陵柏树者弃市。文献记载,汉昭帝时,“长安诸陵,柏树枯倒者,悉起生叶。”⑧可见,西汉诸陵上广植柏树。西汉时代,一般官吏的坟墓上都要种柏树,这已成了当时的社会习俗。龚胜就提出他死了以后,“勿随俗”,不要在他的坟墓上“种柏”。后世承袭了汉代陵墓上种柏树的习惯。如唐代诸帝陵附近柏树环绕,以此“遮迾陵寝”。这种柏树林一般三里见方,又称“柏城”。古人在墓地植柏,是由于他们认为松柏为百木之长,又能驱逐“好食亡者肝脑”的“罔象”⑨。
  ①《十三经注疏》(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92页。
  ②《汉书、霍去病传》卷五十五,第2481页,注(二),颜师古注文。
  ③《汉书补注》,第3984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④《汉书、匈奴传》卷九十四(下):“运府库之财填卢山之壑而不悔。”
  ⑤《新唐书·李靖传》,第3815页;《新唐书·李勣传》,第3820页;《旧唐书·突厥列传》,第1438页;《新唐书·阿史那社尔传》,第4116页。 
  ⑥《十三经注疏》(上册),《周礼注疏》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86页。
  ⑦《后汉书·皇后纪》,第413页。
  ⑧《太平御览》卷九五四、木部,柏条,第4231页。
  ⑨《风俗通义》,第428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西汉十一陵/刘庆柱,李毓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