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数字影像与计算机技术在唐墓壁画管理与研究中的应用

刘万虹

                                               
  唐代经济文化的发达,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是极为突出的一章。唐墓壁画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分类,在中华灿烂辉煌的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壁画图象是唐墓壁画最为珍贵的文物信息,它与器皿类文物最大的不同体现为,壁画图象是所有相关信息,包括艺术、文化、政治、建筑、美术等方面的唯一可了解的历史素材。一但壁画图象遭到损伤,那么相关的文物信息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失。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唐墓壁画,多数为初唐时期的作品,距今以有1300年之久,保存至今的唐代墓室壁画,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可称为国之瑰宝。以往对墓壁画图象的保存基本上采用的是胶片摄影,进几年也部分采用了一些录象方式,这些措施对保护唐墓壁画图象信息是积极有效的补充,然而也存在某些不足。且不说唐墓壁画腿色这一世界性的难题至今还未找到根本的解决方法,就胶片和录象带这种图象信息资料载体本身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胶片的腿色,录象带磁粉脱落,信号衰减,色彩失真等现象也是无法避免的实际情况。所以,如何找到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记录和保存壁画图象信息已成为唐墓壁画信息保护一项重要课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文物领域得到广泛地使用和推广,在发达国家,数字化和计算机数据库以成为文物信息资料管理与研究方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计算机数字信息具有无损伤复制,良好的传播性,便于保存管理和容易使用,快捷检索等诸多优点,从而成为代表未来发展方面的非常实用的文物信息保存手段。利用数字影像和计算机技术,可以避免传统摄影和摄像技术在唐墓壁画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采用这种技术,其最终目的是:一,获取高精度的唐墓壁画信息资料,并能长期存贮,建立一个完整的唐墓壁画信息库。二,方便地查询和检索有关唐墓壁画的资料信息,尽量减少与壁画真迹的接触。三,真实再现壁画图象和壁画的复制。
  一、唐墓壁画图象的保存与计算机图象处理
  唐墓壁画图象信息的保护是要完整保存文物对象的全部信息,运用物理与化学的手段保护、保存唐墓壁画的几何外形,防止其破损,表层脱落。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库,在保护唐墓壁画文物形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保护唐墓壁画文物载体表面的图像,是最重要的方面。唐墓壁画的价值即源与比,要真实记录唐墓壁画的图象信息,必须记录的完整与准确。完整的概念应包括墓葬资料与其相关的尽可能全的背景资料。如此大的文物信息量只能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完成。准确是指获取的文物信息的精度质量。就当前数字摄影的现状来看,采用数字摄象机对壁画图象的摄取十分方便、直接,数字式摄象机(DV)格式的水平清晰度以达到500线,数字式摄录一体机信号的输出输入,可采用符合1EEEl394)协议的电缆,用它即可以连接到计算机,进行图象的编辑和处理。比如,一座唐代墓葬的墓室结构、壁画分布、墓葬所处地理位置、出土以及修复等相关资料都可以用数字摄录机进行拍摄与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并且可以存盘后随时调阅或复制,图象几乎没有质量损失,不足的是,数字摄影所获取的图象在分辨率,色彩还原的准确度方面,目前还达不到文物图象信息所理想的精度要求。所以,高精度的唐墓壁画图象摄取还需要依赖传统的胶片拍摄方法,为了避免胶片在保存过程中的褪色,可以采用先进的数字式图象输入扫描仪来贮存壁画图象信息,专用于胶片的扫描仪有着极高的分辨率,可以扫描大于A3(4X5英寸胶片规格),扫描精度在36bit以上,不过这种扫描仪Microek35T/45T的价格也比较高,一般在数万元。拍摄的唐墓壁画图像信息,经过扫描仪数字化处理,就可以转为数字化图象信息,同时与收集到的各种文字资料和相关的(DV)录象资料一起,就可以建立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唐墓壁画资料库。
  当然,以上所有数字图象的处理都需要计算机的支持,不同规格的图形图象工作站都可以作为数字摄影系统的硬件平台,这就要本着先进与够用的原则,首先要满足高精度,真实地保存唐墓壁画信息这样一个要求,然后考虑市场因素来配置所需要的设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只要满足了项目的需要,充分发挥了设备的使用价值,就算达到了预期的结果,盲目追求所谓“顶极”是没有必要的。 
  二、方便快捷的计算机唐墓壁画查询系统
  经过前期的摄取和后期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我们把一套完整的唐墓壁画信息贮存在计算机系统中,这其中包括以菜单格式建立的壁画墓葬资料和相关的文字、背景图象等多方面的唐墓壁画信息。
  就博物馆而言能经常接触唐墓壁画原作的只有少数专门从事保管和研究的工作人员,即使这些专业工作人员,因条件的限制,对壁画的系统研究也是有一定的困难,馆藏1000余平方米的唐墓壁画,出自20余座不同的墓葬,壁画的绘制方法、布局和反映内容上的不同,其中所包含的文物信息量是非常之大,决非段时间内仅靠传统的观察手段就可以对其深入地进行了解。更有许多想要了解和研究唐墓壁画的人员,直接近距离接触唐墓壁画的机会就更少,过去文物的研究和使用和文物的保护是一对矛盾,而转换为数字格式的壁画资料,已不存在这个问题。采用胶片摄影,获取高质量、高精度壁画图象反转片,经过数字反扫描得到壁画的数字图象,并在计算机图形工作站(美国SGIW5一S2,华胜天星600D)经过几何纠正,色彩还原等图象处理,并辅之以用数字摄象机拍摄的墓葬背景系列资料和相关壁画档案的唐墓壁画数据库,为更多的人在不接触原作壁画的前提下,方便地查询想要了解的壁画资料提供了便利地条件。如果是出版刊物或是学术交流,还可以利用数字胶片记录仪,把数字壁画图象重新记录成底片。以往,资料来源不足和查询困难是许多研究人员面对的实际问题。采用这种技术可以把一些珍贵的壁画图象通过数字技术在计算机数据库中长期贮存,而不必担心图象褪色。同时减少对壁画原作多次拍摄而带来的损伤。而胶片记录仪CRT输出的像素点高达11、190、272等同与胶片的清晰度。完全可以满足对于唐墓壁画高精度图象输出的要求。可以很方便地制版或复制,甚至在必要时再经过扫描制成数字光盘。计算机全彩色输出打印技术进几年也有了飞速地发展,高性能数字打印设备的技术指标完全可以满足研究人员对壁画图象输出质量与精度的要求。所有这些技术的采用,目的是一致的,有利于壁画的保护,同时又便于研究人员工作,提高研究水平,并实现资源共享。
  三、让大唐壁画走进Intemet融入世界文化信息资源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唐墓壁画独领风骚,它直观、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宫廷生活、礼仪制度和社会风尚。其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可以说就是大唐帝国文化风貌和社会生活的真写照,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可以说就是大唐帝国文化风貌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享有很高地声誉。问题是现有的壁画库不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毕竟是库房,不是展馆。即使将来建成壁画馆,出于保护壁画的因素,也会限制参观人数,这对许多想亲自目睹唐墓壁画风采的人士来讲,的确是一种遗憾。为了能使更多的人不分地域、时间的限制,观赏这一人类共同的艺术瑰宝,走入Intemet是必然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有一批专门从事唐墓壁画研究、保护方面的专家,馆藏壁画1000余平方米。进几年也拍摄了大量的壁画资料,在壁画的研究与保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已具备登录互联网,建立网上“虚拟唐墓壁画馆”的能力和基本条件,从技术上讲,也是可行的。首先完成唐墓壁画信息库的建立,然后有选择地将一部分壁画图象制成系统软件,这其中包括壁画图象,墓葬外景,三维墓室复原效果,双语种壁画背景资料和有关壁画研究、保护方面的成果一并储存在服务器上,并设立专门的网址,就可以让唐墓壁画走进互连网。不管我们是接受还是拒绝,互连网时代的确已进入千家万户,陕西历史博物馆应该也需要融入这一国际潮流。在英国,大英国书馆的国际敦煌项目就将两万余幅珍贵的敦煌藏经洞手稿和画卷输入计算机,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在Intrnet网上供人们检索和查询。我们平时常说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陕西历史博物馆,了解唐墓壁画,从Intrnet网上宣传和扩大影响是最方便和快捷的通道。
  文物图象信息的贮存与再现项目在中国文物界具有相当的紧迫性,敦煌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等单位在文物图象信息化计算机存贮与再现方面,都作丁大量的实际工作,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相比之下,陕西历史博物馆在这方面的工作还处于探讨起步阶段,我们应该充分了解自身的能力与条件,同时也应客观地看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
  文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象唐墓壁画这类以图象为最重要的文物信息表现形式的文物资源,今天保存的图象信息有可能是以后唯一可以看到的该文物的资料了。比如一幅壁画在墓葬中的原始状况,揭取和修复过程,虽然不具备观赏性,但其学术、科研方面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口号式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实实在在地为保护好现有的唐墓壁画资源做些实际工作,让先人留下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能世代永传,是文物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当人们谈起唐墓壁画,并为之而惊叹和赞许的同时,也许更应该关心如何以科学的手段将这些民族文化瑰宝稳妥、长期地保存下去。因为,它属于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刚、李实:《敦煌壁画计算机存贮与在现系统的目标与实现》,《敦煌研究》2000年第1期。
  2.陈飞、陈婕好:《字摄影世界》,《摄影与摄像》2000年第10期。
  3.汤姆·彼得森:《谈谈数码胶片记录仪》,《摄影世界》1999年第11期。
  4.越人:《新一代MIKROTEK扫描仪》,《摄影世界》2000年第3期。
  刘万虹 陕西历史博物馆 馆员
  

唐墓壁画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历史博物馆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