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唐代帝王陵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肆 唐中宗定陵/一 和事天子唐中宗——李显

刘向阳

    
  唐中宗李显(656~710),又名哲,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个儿子,武则天所生第三子。继高宗李治为唐朝第四任皇帝,684年、705~710年在位。显庆元年十一月乙丑(初五日,656年11月26日)生于长安。据说武则天生李显之前,害怕难产,召见了高僧玄奘,请求佛祖保佑。玄奘立即诵经、祈祷,然后对武则天说:“圣体必安和无苦,然所怀者是男,平安之后,愿听出家。”武则天听了很高兴,立即赏赐玄奘袈裟一领并它物数十件。后果生男即李显。及至满月时,高宗赐名“佛光王”,敕玄奘进宫为师,并为之剃度。显庆二年李显两岁时,封周王,授洛州牧。仪凤二年(667)八月,徙封英王,改名哲,授雍州牧。永隆元年(680)八月,其兄太子李贤因不满武则天的言行,以“忤逆”罪被废为庶人,李显被立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死于东都洛阳,遗诏太子李显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武则天)处分。”宰相裴炎受遗诏辅政(《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十二月甲子(十一日,684年1月3日),李显继位,是为中宗。
  李显即帝位后,改年号为嗣圣,尊其母武则天为皇太后,以裴炎为中书令。嗣圣元年(684)正月,李显立妃韦氏为皇后,以后父韦玄贞为豫州刺史,族人韦弘敏为太府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此后,李显欲以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宰相),并授乳母子五品官,受到宰相裴炎的抵制。李显怒曰:“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裴炎告知武则天,二月戊午(初六日,684年2月26日),武则天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炜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等率禁军入宫,宣武太后令,废李显为庐陵王,立即扶下宫殿。李显不服气,问:“我有何罪?”武太后斥责说:“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李显被幽禁于别所,韦玄贞被流放钦州(今属广西)。武则天又立李显之弟豫王李旦为皇帝,居于别殿,并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独揽大权,李旦成为名符其实的傀儡皇帝。五月,以李显为庐陵王,迁于均州(今湖北均县),不久又徙居房陵(今湖北房县)达14年之久。
  武则天柄政晚年,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举棋不定。娘家侄武承嗣、武三思千方百计营求为太子,多次使人劝说武则天,“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宰相狄仁杰以姑侄没有母子亲的道理,劝武则天立子,“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在狄仁杰、吉顼等人的一再劝谏下,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以给庐陵王治病为名,将李显及其妃、诸子召回神都洛阳。九月,皇嗣李旦再三请求逊位于庐陵王,得到武则天的许可,于是,李显第二次被立为皇太子(《通鉴》卷206)。
  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重,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昌宗居中用事,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率禁军发动军事政变,逼迫武则天让位于皇太子李显。正月丙午(二十五日,705年2月23日),太子李显即皇帝位于通天宫,李显第二次成为大唐天子,史称中宗复位。其年二月复唐国号,以洛阳为东都,诏令将武则天时所改社稷名称,一律恢复原名,并昭雪武周时期诸多冤案。同时将国家政治中心重新移回都城长安。立妃韦氏为皇后,子李重俊为皇太子,十一月,群臣上李显尊号曰“应天神龙皇帝”。
  李显是一个政治外行、玩乐内行的无为皇帝,他在位期间,昏庸懦弱,宠信韦后,重用武三思,贬杀拥戴复位功臣,奢侈挥霍,恣意玩乐,政治腐败,社会经济停滞不前,政事受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摆布,是一个很窝囊的皇帝。
  武则天在位时,其侄武三思(武则天同父异母兄武元庆之子)官至天官尚书、春官尚书、检校内史等职。张柬之等人发动军事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时,诛杀了“二张”,没有诛杀武三思及其党羽。李显复位后,武三思凭着与中宗李显的儿女亲家(长安中,李显在东宫为太子时,武三思次子武崇训娶李显最幼女安乐郡主为妻)关系,依赖太平公主(武则天之女)和安乐公主的势力,迅速成为中宗朝权势显赫的人物。他先后与上官婕妤(上官婉儿)、韦皇后私通,并合谋排斥张柬之等拥戴复位功臣,诋毁张柬之等五人“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昏庸的中宗竟信以为真,他先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敬晖为平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史称“五王”。神龙二年(706)先后三次贬“五王”为边州刺史、司马和流放岭南,使武三思得以“遣使矫制杀之”(《通鉴》卷208)。韦、武两族遂结为朋党,专擅国政。其女安乐公主,生于中宗迁房陵途中,中宗宠爱特深(《旧唐书》卷283《武延秀传附安乐公主》)。公主恃宠骄恣,卖官鬻爵,势倾朝野;她常自制皇敕,掩其文而请中宗署名,中宗“笑而从之”;她曾当面请中宗废皇太子而立己为“皇太女”,中宗虽不从,也没有谴责(《通鉴》卷208)。公主骄横,宰相以下多出其门,滥官充溢,时人“以为三无坐处,谓宰相、御史及员外官也。”(《通鉴》卷209)员外官比正式官职多数倍。中宗、韦后与安乐公主又广营佛寺,“务取崇丽,大则用钱百数十万,小则三五万,无虑所费千万以上,人力劳弊,怨嗟盈路。”韦嗣立等上书建议改变这种状况,中宗充耳不闻。监察御史崔琬曾当庭对仗,弹劾宗楚客、纪处讷暗通戎狄,受其贿赂,招致边患。按规定,大臣被弹劾,应俯首伛背,立于朝堂待罪。但宗楚客却盛气凌人,自陈忠直,反称被崔琬诬陷。中宗李显既不究辨事非,也不斥责宗楚客,反而命崔琬与宗楚客结为兄弟,和解了事,时人称李显为“和事天子”(《通鉴》卷209)。
  韦后和安乐公主既贪权倚势,又与武三思沆瀣同污,这必然同皇太子李重俊发生冲突。李重俊非韦后亲生,受到韦后、安乐公主和武三思等人的忌恨,安乐公主与驸马都尉武崇训竟呼太子为“奴”。上官婕妤与武三思私通,每下制敕,必推崇武氏,引起太子怨愤。景龙元年(707)七月,太子李重俊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发动军事政变,诛杀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中宗在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婕妤的怂恿策划下,命羽林禁军反击,李多祚等被杀,太子率百骑逃往终南山。至户县西,为左右随从所杀。昏懦的中宗竟“以其首献太庙及祭三思、崇训之柩,然后枭之朝堂。”(《通鉴》卷208)武三思既死,政权由韦后、安乐公主一伙控制,太平、安乐二公主各树朋党,相互谮毁,朝政更加腐败。特别是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一个想效法则天故事;一个欲韦后临朝称制,自为皇太女,便相互合谋,于饼馅中投毒,景龙四年六月壬午(初二日,710年7月3日),中宗被毒死在神龙殿,时年55岁。韦后秘不发丧,亲总庶政,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临朝称制。相王李旦(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第四子)的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联合举兵,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宗楚客等,拥立相王为帝(即睿宗第二次当皇帝)。九月,百官上李显谥号曰“孝和皇帝”。景云元年十一月己酉(初二日,710年11月27日),葬中宗于雍州富平(今陕西富平县)城北山脉,曰定陵,庙号中宗。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二月,改上谥号为“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唐代帝王陵墓(修订本)/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