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盘执壶侍女图
冀东山,申秦雁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
高175.5厘米,宽81厘米
1975年陕西省富平县房陵大公主墓前室东壁揭取
此图绘于前室东壁中间位置。侍女头梳回鹘髻,面形圆润,柳叶眉,细长目,樱桃小口。身着黄面红里翻领袍,下穿白色条纹紧口裤,脚着便鞋。右手提长颈鸭嘴壶,左手托六曲银盘,举步向前,似在准备去侍奉主人。
侍女所梳的回鹘髻,因来源于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回鹘族而得名。回鹘族是现在维吾尔族的前身,从古至今都与汉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回鹘族的衣着及装束对汉族曾带来较大影响。尤其在唐代,回鹘髻及回鹘装更成为贵族妇女的时尚。花蕊夫人《宫词》中就记有当时宫廷妇女喜好“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情况。这幅侍女图不仅印证了史书的这一记载,同时也证明了回鹘装束对汉族的影响从初唐已经开始,更正了过去有些史书中所述是从开元年间开始的说法。这种发髻是将头发先向后梳,然后在头顶扎束,再挽成桃形、球形等各种形状。图中侍女发髻即挽成了“丫”字形。与发髻相配,侍女身着胡服。从此图及韦泂永泰公主墓线刻胡服侍女、咸阳边防村出土胡服女俑等形象看,唐代女子的胡服多为头戴胡帽,身穿翻领镶边窄袖开襟胡袍,下着条纹紧口翻边裤,腰系蹀躞带,脚蹬靴或软锦镂空履。初唐时期的长安,人文荟萃,四方辐辏,作为东方的第一大都市,长安城里有成千上万的回鹘、龟兹、吐蕃、南诏、日本、新罗、波斯、罗马及阿拉伯人,他们将新奇而充满诱惑力的异域风情带到了长安,生机勃勃的唐文化大胆地吸收这些外来文化,当时“女为胡服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骑与胡装,五十年来竞汾泊”,头梳回鹘髻、身着胡服的这幅侍女图就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
侍女手中的壶为鸭嘴式口,长颈,椭圆形腹,圈足;盘为六曲花瓣形,从其造型看均应为金银器。唐代,金银器的使用者主要是皇室成员或地位显赫的贵族,身为唐高祖李渊之女的房陵公主,其墓内的侍女手中拿着金银制作的壶和盘准备去侍奉夫人,真实地再现了房陵公主生前奢华的家居生活以及唐代金银器的使用情况。侍女右手提的单柄长颈鸭嘴壶应为一水器,其独特的造型来源于中亚的粟特,有学者将其称为“胡瓶”。侍女左手托的“银盘”,为一盛食器,形制为唐代流行的六曲花瓣形,也有学者认为应是唐代金银器中的多曲长杯,此种长杯造型在俄罗斯、波兰、伊朗及日本收藏的波斯萨珊银器中经常见到。
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冀东山主编, 申秦雁本卷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6
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唐墓壁画卷/冀东山主编, 申秦雁本卷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