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代帝陵概况 > 唐代帝陵陵寝礼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公卿巡陵

陈安利


  皇帝亲自祭陵的机会毕竟很少。唐代21个皇帝中,见于记载的仅有太宗、高宗和玄宗三位亲自祭陵,而其他的未见记载。未祭陵的原因可能有好多种,但政权的不稳和经济的凋弊可能是主要原因。皇帝不能亲往,就只好派公卿大臣去了。史料中关于唐代公卿祭陵的记载保存很多。
  “天子不躬谒,则以太常卿行陵。所司撰日,车府令具轺车一马清道,青衣、团扇、曲盖伞,列俟于太常寺门。设次陵南百步道东,西向。右校令具薙器以备汛扫。太常卿公服乘车,奉礼郎以下从。至次,设卿位兆门外之左,陵官位卿东南,执事又于其南,皆西向。奉礼郎位陵官之西,赞引二人居南。太常卿以下再拜,在位皆拜。谒者导卿,赞引导众官人,奉行、复位皆拜。出,乘车之它陵”①。比皇帝祭陵的礼节简单明了多了。 
  显庆五年(660年)二月二十四日,高宗因为“每年二月,太常卿、少卿分行二陵(即献陵和昭陵),事重人轻,文又不备,卤簿威仪有阙,乃诏三公行事。太常卿少卿为副,太常选卤簿事毕,则纳于本司,仍著于令”②。
  公卿巡陵原定春秋仲月,即每年两次。武则天执政后,改为每年四季之日及忌日、降诞日,即每年6次。景龙二年(708年)三月,左台御史唐绍为此事上奏皇帝说:“臣伏以既安宅兆,礼不祭墓。所谓送形而往,山陵为幽静之宫,迎精而返。宗庙为享茬之室,但以春秋仲月,命使巡陵。卤簿之冠,礼容必备。自天授以后,时有起居。因循至今,乃为常事。起者以起动为称,居者以居止为名。参候动止,盖非陵寝之法,岂可以事生之道,行之于时。望停四季及忌日、降诞日并节日起居陵使,但准二时巡陵。庶得义合礼经,陵寝安谧”③。当时的中宗批复说;“乾陵每岁正旦、冬至、寒食遣外使去,二忌日遗内使去。其诸陵并依来表”④。
  开元十五年(727年)二月二十四日,玄宗下令:“每年春秋二时,公卿巡陵。初发准式,其仪仗出城。欲至陵所十里内,还具仪仗。所须马,以当界府驿马充,其路次供递车辆,来载仪仗。推辂三十人。余差遣并停,所司别供,须依常式”⑤。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又下令:“古者分命公卿,巡谒陵寝。率皆乘辂,以备其仪。虽礼则是常,不可废阙。而事有适要,亦在变通。宜令太仆寺司,每陵各支辂两乘,并仪仗等,送至陵所贮掌。既免劳烦,无亏肃敬。其公卿出城日如常仪,至陵所准此”⑥。
  天宝六载(747年)八月一日又下令:“每年春秋二时,巡谒诸陵。差公卿各一人,奉礼郎一人,右校署令一人。其奉礼郎右校署令,自今以后,宜停。至陵所差县官及陵官摄行事。其巡陵仪式,宜令太常寺修撰一本,送令管陵县收掌”⑦。玄宗为公卿巡陵之事几次下诏,总的趋势是祭礼越来越简单。
  贞元四年(788年)二月,国子祭酒包佶上奏:“每年二月八日,差公卿等朝拜诸陵。伏见陵台所由引公卿至陵前,其礼简略,因循已久,恐非尽敬。谨按开元礼,有公卿拜陵旧仪,望宣传所司,详定仪注,稍令备礼,以为永式”。德宗下令:“宜令所司酌礼量宜,取其简敬”⑧。可见,由于皇帝对祭陵礼仪的疏忽,公卿巡陵逐渐成为一种形式,甚至一些大臣都看不惯。 
  长庆元年(821年)六月二十七日,吏部上奏:“公卿拜陵,通取尚书省及四品以上清望官,中书省及诸司五品以上清望官,及京兆少尹充,从之”。长庆三年正月,御史台又奏:“应差定拜陵公卿,伏请除准式假外,如吏部差定奏下后,称疾患事故者,望同临祭出斋例论罚俸,应拜陵公卿,正衙辞后,并合当日出城,近来因循,转不遵守,动经累日,止宿于家。受命不恭,莫甚于此。臣请申明旧制,因事酌宜,计其道程,前后辞发”⑨。此时已到唐朝中晚期,政治、经济上的衰落,竟连公卿巡陵制度也难以维持,迫使主管部门不得不申明有关旧制。
  公卿巡陵主要还是代替皇帝祭祀祖先陵寝。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职责,“春则扫除枯朽,秋则芟薙繁芜,扫除者,当发生之时,欲使茂盛也。芟薙者,当秋刹之时,除去拥蔽,且虑火灾也。今巡陵公卿,皆持斧击树三发,谓之告神。其为不径,一何甚也。”⑩
  ①《新唐书·礼乐四》。
  ②《唐会要》卷20。 
  ③《唐会要》卷20。
  ④《唐会要》卷20。
  ⑤《唐会要》卷20。
  ⑥《唐会要》卷20。
  ⑦《唐会要》卷20。 
  ⑧《唐会要》卷20。
  ⑨《唐会要》卷20。 
  ⑩《唐会要》卷20。 

唐十八陵/陈安利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5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