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僖宗靖陵 > 靖陵简介

  

唐僖宗靖陵

周魁英


  靖陵是唐朝第十八代皇帝僖宗李儇的陵墓,位于现咸阳市乾县铁佛乡南陵村以东的台地上。这里地势高亢,海拔高度821米。西距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约2.5公里。东可遥望九嵕山唐太宗昭陵。是“关中唐十八陵”最末一陵。
  唐僖宗本名俨,唐懿宗第五子,母王氏。初封普王。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唐懿宗病重,大宦官、左神策军中尉刘行深勾结右神策军中尉韩文约杀死懿宗长子,伪造诏书立普王李俨为太子,改名儇。同年八月,懿宗驾崩,李儇在懿宗灵柩前即帝位,时年12岁。改年号为“乾符”。
  李儇即位后,宦官专权日益严重,拥立有功的宦官刘行深和韩文约把持朝政大权,但不久,又被另一宦官田令孜取代。少年皇帝李儇只知吃喝玩乐,提拔田令孜为神策军中尉、左监门卫大将军。将朝廷军政大事全权交由田令孜裁决,李儇甚至称令孜为“阿父”。而田令孜恃宠专行,擅权纳贿,打击异己,朝政日坏。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藩镇军人势力纷纷拥兵自重,朝廷反而受制于藩镇军阀,唐王朝中央朝廷已名存实亡。当时,唐朝国内土地兼并日甚一日,全国半数以上农民无田可耕,四处流亡。苛捐杂税繁重,统治集团挥霍无度。加上天灾频繁,社会矛盾尖锐异常。全国各地兵乱四起。乾符元年(874年)庞勋兵乱、王仙芝起义。乾符二年(875年)黄巢聚众响应,数月之内,兵至数万。起义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朝廷军队屡战屡败,其间又有大同兵乱,沙陀军攻雁门等事件。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数十万大军破潼关、陷长安。僖宗李儇在田令孜所率神策军挟持下,从长安城金光门仓皇出逃,远遁四川。881年,黄巢在长安城含元殿登基称帝,建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同年,李儇逃亡到成都。中和二年(882年)九月,起义军将领朱温投降唐军,黄巢军势力衰落,退出长安城。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起义军败退到山东泰山,黄巢兵败自杀。次年即光启元年(885年)三月,狼狈不堪的大唐皇帝僖宗李儇才得以返回长安。但是,田令孜却忌恨收复京城有功的大臣,竭力排斥打击,引起了一些朝中大臣和一些节度使不满。当年十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联合沙陀军首领、藩镇李克用起兵叛乱,要求诛杀田令孜,并攻打长安。十二月,僖宗李儇又在田令孜挟持下出逃凤翔。光启二年(886年)正月,经宝鸡奔逃陕南。直到文德元年(888年)二月,李儇再返长安。同年三月,这个昏庸无能、命运多桀的苦命皇帝——僖宗李儇终因病驾崩,年仅27岁。同年十二月葬于靖陵。取代田令孜控制朝政的杨复恭拥立唐懿宗第七子、皇太弟、寿王李晔即皇帝位,是为昭宗。新皇帝李晔给僖宗李儇上尊号“圣神聪睿仁哲孝皇帝”,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庙号“僖宗”。
  靖陵是唐十八陵中4个平地挖穴夯土为陵的帝陵之一,易遭到人为破坏。唐僖宗入葬后不久,李唐王朝即于公元907年土崩瓦解,中国历史随之进入了军阀林立、战火连绵的五代十国时期。据记载,后梁静明军节度使温韬曾大规模盗掘唐帝陵。温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规模较小、堆土为陵的靖陵更难逃其劫。五代十国之后,靖陵还曾数度遭到盗掘。特别是1994年,犯罪分子使用炸药将靖陵封土炸开,致使靖陵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墓室都暴露在外。为了防止靖陵遭受更大破坏,保护陵内残余文物安全,1995年经有关部门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这座已经被盗掘的陵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基本搞清了靖陵玄宫、墓道、甬道、墓室的形制结构,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首次揭示出唐代末期帝王陵墓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对陵园地面文物遗存进行了考古调查。
  靖陵陵园由陵垣、陵门、门阙、封土(陵台)、司马道(神道)、乳台及陵前石刻群等部分组成。其中,封土南侧有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唐僖宗靖陵”石碑1通。
  一、陵园
  靖陵陵园大体呈方形,东西485~505米,南北480~485米。四周原有夯土城垣,但现已毁圮,地下仅存墙基。陵墙四面各辟一门,分别以四神命名,门外各置石狮1对。朱雀门(南门)外尚存石狮1对,夯筑阙台遗址1对。青龙门(东门)外现存一对夯筑阙台址,位于封土以东263米处,南、北两阙址间距约40米、南阀址残长7.1米,残宽2.2米,残高1.6米;北阙址残长8.7米,残宽9.5米,残高9.5米。陵墙四角均现存有角楼的夯土台基。东北角楼基址底边长16.1米,残宽8米、残高3米;西北角楼基址底边残长5.5米,残宽4.5米,残高2.7米;东南角楼基址底边残长6.8米,残宽6.4米,残高2.3米;西南角楼基址已基本夷平,现地面散布砖瓦残片。封土(陵台)位于陵园中部偏后,呈覆斗形,底边长41米,顶部边长8米,现高7.~9.7米。
  二、司马道及其石刻
  司马道位于朱雀门(南门)外,长约605米。其南端现存阙址1对,东、西间距约100米。东阙址底残长11.3米,残宽9.8米,残高4米;西阙址底残长11.5米,残宽9.5米,残高5.5米。司马道东、西两侧石刻现残存11件,间距约60米。从朱雀门(南门)向南依次为石狮1件、石翁仲2件、石马5件、翼马1件、华表2件。其中,华表通高3.5米,覆盆式基座,柱身为八棱形,莲苞状顶。翼马(西列)高1.55米,残长1.55米,宽0.7米,肩部雕有高浮雕状卷云纹双翼。仗马(西列1件、东列2件)均残破,残长1.24~1.4米,宽0.52~0.56米,残高0.7米,马背部雕有浮雕状鞍具。石翁仲东、西各仅存1件,头部均已残破,残高1.56~1.59米,均着朝服,武官双手持剑,文官双手捧笏板。靖陵陵园石刻比较注意细部表现,石人的服饰、石马的马具均较写实。但与初唐、盛唐陵前石刻相比,虽然基本组合没有大的变化,翁仲依旧是左文右武。但大小、造型、风格等却完全迥异。形体卑小,雕刻粗陋,形象呆板,图具其形而不备其神。已完全没有初唐石刻的造型雄伟、细腻传神;更不具备盛唐石刻的高大健硕、气势磅礴,充分反映了唐王朝濒临灭亡,社会动荡,经济窘迫,文化衰落的历史现状。
  三、墓室墓道
  199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这座已经被盗掘的陵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基本搞清了靖陵玄宫墓道、甬道、墓室的形制结构。
  靖陵墓室坐北朝南,由斜坡阶梯式墓道、圆拱形顶甬道、拱形顶土洞墓室等部分组成,全长44.7米。墓室底部距今地表19.2米。墓道位于封土南侧正中,南北全长35.6米。上下为二层台式,二层台以上呈反“凸”字形,南部宽4.2米,北部最宽处达12.2米。二层台以下宽2.7米,墓道底在较陡的生土坡上挖出台阶。墓道东、西两壁原均有壁画,但损坏严重。东壁南部残存局部青龙壁画,北部因坍塌不存;西壁北部零星可见有两层相叠压的仪仗出行图。
  甬道南北长4.1米,东西宽2.2~2.5米,甬道底部距地表19.2米,开口于墓道北壁下端,甬道口上绘有火焰宝珠壁画,顶部被盗洞所破坏,但仍可看出是微拱形顶。东、西两壁各开凿2壁龛,龛内壁各绘一兽首人身的生肖图。东壁南龛为马、西壁南龛为羊、西壁北龛为猴。两龛之间的壁面各绘一执戟武士像。甬道内原有一道石门,早年被盗掘者所破坏,留有后代(发掘者判断为宋代初年)堆砌的石块封门墙。
  甬道北侧即连接墓室,形制为长方形拱顶土洞单室,东西长5.78米、南北宽4.48米。东侧顶部多坍塌剥落,西侧保存较好,残留有天象壁画,现存月亮及星宿图局部。东、西壁原各有3个壁龛,南壁东、西两边各有1个壁龛,共计8个。墓室壁龛内亦绘兽首人身生肖像,可辨有兔、鸡等,其余均残,北壁壁画仅存东、西两侧局部,西侧残存3人,头部残,着圆领袍衫,腰系带;东侧残存2人,服饰同东侧,其中一人双手作“叉手礼”。墓室地面以石碑、柱础、石块和砖等各种材料砌成东西长4.4米、南北宽3.1米、高0.3~0.4米的棺床,占据了墓室80%的面积。棺床上原有木棺椁、木箱等物,因早年的严重盗扰,棺床表面一片狼籍,只有棺椁下的垫木痕迹依稀可辨。棺床上和周围散乱分布着玻璃珠、铜饰件、陶罐、陶碗、玉器残片等。棺床与北壁之间,东西并排放置镂空壶门座的石函2件,一大一小,形制相同,应为盛放哀册、谥册所用。南壁东侧的壁龛中发现玉璧、玉佩、玉带饰等14件。
  四、出土的重要文物:
  靖陵历史上多次被盗掘,陪葬品基本上被盗窃一空。这次抢救性发掘,仅出土了侥幸残存的少量文物,已无法全面了解当时的陪葬制度、陪葬品组合等历史信息。出土的主要文物有: 
  1.豆卢钦望墓碑、杨再思墓碑 豆卢钦望生前曾任唐礼部尚书、左仆射。杨再思生前曾任唐中书令、户部尚书。二人死后均陪葬乾陵。因此二碑原均为乾陵陪葬墓之碑,修造靖陵时被运来铺设棺床。僖宗李儇入葬时,竟不惜破坏先帝陵园而盗用乾陵陪葬墓碑修造棺床,确属千古奇闻。连泱泱大唐皇帝死后都无力按照礼制修造棺床,可见当时的唐王朝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出土时,杨再思碑因正面朝上,致使碑文多侵蚀漫漶:豆卢钦望碑正面向下,碑文大部分保存完好。这两通碑刻是乾陵17座陪葬墓中仅见的墓碑。
  2.龙凤纹玉璧、玉佩 各2件,均出自南壁西龛。两件玉璧纹饰相同,一面雕如意云纹与走龙,一面雕如意云纹与飞凤。雕纹简洁明快,线条流畅舒展,动态表现较好,其中一件外径11.2厘米,一件外径10.6厘米,厚0.5~0.6厘米。两件玉佩形制稍不同,一件为尖顶连弧梯形,一件为圆顶连弧梯形,两面分别雕走龙纹、飞凤纹。
  3.镂空龙纹玉佩 1件。正方形,边长8.1厘米。中一圆孔,镂空雕刻一条盘绕状的龙,龙体周围装饰有繁缛的缠枝卷草纹。
  4.玉带饰 共计9件,其中带跨8件,铊尾1件。带跨长7.0厘米、宽5.8厘米,铊尾长14.2厘米、宽6.7厘米,这9件应同属一条玉带上的带饰,形体都较大,正面素面,背面有弯弧孔眼。
  5.哀册(或谥册)残片 只发现两件带字的残片,汉白玉质,其中一件上残留有两个半字:“圣恭”两字和一个宝盖头,经检索唐代皇帝谥号,与唐僖宗的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中的三个字相合。据此可以断定该墓确为唐僖宗靖陵。
  6.鎏金铜锁 4件。大小不等,均为箱匣上所用,保存较完好,其中两件还带有钥匙。此外还出土有鎏金的铜把手、屈针、莲花状片饰、玻璃片饰等。
  靖陵是目前惟一经过考古发掘的唐代帝王陵,为研究唐代陵寝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唐代末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唐靖陵于1956年8月6日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唐靖陵的保护范围,具体是:
  重点保护范围:东、北至缓坡,西至土坎,南至小路。
  一般保护范围:东、西、南均至土坎,北至缓坡。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南北沟,西至南陵村,南至土坎,北至东西路。
  唐靖陵的管理部门是咸阳市乾县文物旅游局。同时,在当地还聘请有群众性文物保护员协助文物管理部门负责日常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西安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
  2.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陕西省文物志》,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
  3.车吉心主编:《中国皇帝全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4.陈全力、侯欣一编著:《帝王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5.陈安利著:《唐十八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6.贺梓城:《“关中唐十八陵”调查记》,《文物资料丛刊》,1980年3期。
  7.杨宽著:《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8.刘庆柱、李毓芳:《陕西唐陵调查报告》,《考古学集刊》,1987年第5辑。
  9.周明:《陕西关中唐十八陵陵寝建筑形制初探》,《文博》,1994年1期。
  1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靖陵考古发掘资料,待发表。 





陕西文物古迹大观Ⅱ/陕西省文物局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0

陕西文物古迹大观Ⅱ/陕西省文物局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0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