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陵墓位置与陵园规模
刘向阳
景陵位于陕西蒲城县西北13公里处的金帜山(今三合乡义隆村)上。西距睿宗桥陵3公里,东北距穆宗光陵7公里,距玄宗泰陵19公里。1956年8月6日,陕西省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帜山,海拔872米,山势突兀挺拔,直入青冥,犹如一面旗帜悬挂在空中。清程大昌称其“山势高耸铺张,有如悬旆”(《雍胜略》)。山的东、南二面地势平缓,西面为深沟大壑,北面群峦蜿蜒。景陵依金帜山主峰而筑,座北面南,陵区封域20公里。《蒲城县志》记载,景陵占地20顷30亩。
据《旧唐书·令狐楚传》(卷172)记载,元和十五年正月,宪宗驾崩,其第三子李恒即位,诏令宰相令狐楚为山陵使,柳公绰为山陵副使,在金帜山为宪宗修建景陵。金帜山为一座青石结构的山峰,开凿地宫十分艰巨,但整个陵园的修建仅用了四个月时间即告完工。是年五月十九日(820年7月3日),穆宗李恒护送宪宗灵车至奉先县(今蒲城县)之金帜山,为宪宗举行葬礼,太子李忱(宪宗第十三子,后为唐宣宗)从丧。不料,灵车道遇风雨,百官皆散去避雨,惟山陵使令狐楚扶着灵柩没有离开,以显示他的忠心。埋葬宪宗后,有人告发令狐楚充奉景陵山陵使期间,与专知景陵工程的京兆府户曹参军韦正牧、石作专知官奉先(仙)县令于*(上羽下军)及翰林阴阳官等共同贪污工徒钱,克扣伙食,以“羡余(冶炼银子的损耗)”的名义扣压十五万余贯工钱不发,致使工徒“怨诉盈路”,穆宗不得不贬令狐楚为宣歙(今安徽省宣城、歙县一带)观察使,韦正牧、于*(上羽下军)“重杖处死”。不久,再贬令狐楚为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刺史。后在《景陵优劳德音》诏(《唐大诏令集》卷77)中也没有提到他的名字。
金帜山地势北高南低,景陵座北面南,地下宫殿“玄宫”从山南开掘于山腹之中。陵园布局略同于京城长安,原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四边皆设城门,门前皆置石狮等大型石仪。四角置阙阁建筑。内城设寝殿、宫阙、卫所、祭坛等建筑物。据文物考古工作者勘测,陵园内城四门门阙和角阙遗址保存较完整,其中东南和西南角阙遗址间距及西南至西北角阙遗址间距均为2400米,南北二门间距约2500米,东西二门间距约2900米。朱雀门内北约50米处为献殿遗址,范围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其上现有隶书“唐宪宗景陵”青石碑一通,上款书: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五级毕沅谨书;下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蒲城县事冯方邺立石。朱雀门外另有两道门址,第一道门为鹊台,距南神门2876米。鹊台二阙遗址间距63.0米,其西阙尚存,残高1.0米,底长7.0米,宽6.0米;东阙址已被平掉。第二道门为乳台,距南神门526米,其东西二阙遗址间距195米。
文献记载,景陵建成后,曾广植松柏,称之柏城。陵园西南五里建有下宫。五代时,后梁军阀温韬掘开景陵寝宫,盗走金银财宝,并焚烧下宫。北宋赵匡胤开宝六年(973)曾下诏修葺历代帝王陵墓,景陵也在其中。民国初年,陵园千年古柏被砍伐一空。内城四门外石刻亦多被损毁。下宫遗址位于今蒲城县三合乡齐家村西南庄北250米处,北距陵园2300米。遗址范围东西约350米,南北约200米。遗址南有北宋开宝九年(976)所立“大宋新修唐宪宗庙碑铭”一通,碑额六螭垂首,碑身高2.66米,宽1.52米,厚0.48米。碑文为中大夫行尚书司勋员外郎判吏部尚书兼推判太常寺公上柱国和岘撰,翰林院待诏朝议大夫太子洗马同正张仁愿书,字体行楷。现今碑面文字大多漫泐。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