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十四国酋长圆雕石刻像之一-突厥颉利可汗左卫大将军阿史那咄苾
刘向阳
突厥是一个多民族、多部落的国家,从6世纪中叶起,就占据着漠北的广大地域。隋开皇三年(583),东、西突厥分裂。颉利可汗是继其父启民可汗、其兄始毕可汗、处罗可汗相继去世后,于唐武德三年(620)继位为东突厥可汗的。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即皇帝位,颉利可汗乘新帝初立,国内局势动荡之机,率20万大军南侵,八月二十八日(626年9月23日),兵临渭水北岸,直接威胁着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在渭河桥上“刑白马设盟”,以智勇巧退强敌。此后,唐太宗积极备战,侍机反攻,以彻底解除来自北方的威胁。贞观三年(629),突厥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分崩离析,唐朝反攻的时机成熟了。十一月,唐太宗派李靖、李勣、柴绍、薛万彻领兵10万,分路出击。经过马邑(今山西朔县)、云中(今山西大同东)、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等几场战斗,颉利大败。贞观四年三月十五日(630年5月20日),颉利在逃往吐谷浑的途中被唐军活捉。唐太宗感念自渭水结盟以来颉利没有入侵中原,赦免了颉利,并授任左卫大将军之职。贞观八年,颉利可汗在长安去世,唐太宗诏赠归义王,让突厥人按其俗将颉利可汗安葬。
唐代帝王陵墓/刘向阳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