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与杨文干造反有关系吗
惠焕章,杨婧
史籍记载: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六月,唐高祖前往仁智宫避暑,李世民与李元吉随同前往,命李建成留守长安。李建成趁此时机,私下里叫与他关系密切的庆州都督杨文干“蓦健儿送京师,欲以为变”。同时又派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押送铠甲到庆州,交给杨文干。李建成还在高祖离行前,与李元吉秘密商议除掉李世民的策略,并说:“安危之计,决在今岁,”谁知尔朱焕、桥公山二人至幽州“上变,告太子使文干举兵,使(与元吉)表里相应;又有宁州人枉风举亦诣宫言状。”此事刚被揭发,杨文干就举兵反叛,攻陷宁州。消息传来,高祖既怒又惊,即命钱九陇、杨师道二人率军征讨,却又不大放心,又召秦王世民谋之,李世民从内心深处对杨文干的反叛表示出极大的蔑视,他认为只需“遣一将讨之耳。”高祖却道:“不然,文干事连建成,恐应之者众,汝宜自行,还,立汝为太子。吾不能效隋文帝诛杀骨肉,废建成封作蜀王,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
关于此事记载的真实性,曾经有人怀疑。杨树桐先生认为史书有关杨文干反事连建成案的记载,必与事实不符。为此,他特地撰写了《唐杨文干反辞连太子建成案考略》一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再结合牛致功先生对这一问题有关史料的分析,从而可得出结论:太子建成与杨文干造反是没有关系的。
其一,关于尔朱焕、桥公山“告太子使文干举兵,表里相应”的事,史学家司马光并没有肯定它的真实性。他在《通鉴考异》中引用刘*(左食右束)《小说》中的原话:“人妄告东宫。”刘*(左食右束)是刘知几之子,刘知几的修史态度是如实撰写历史,“不掩恶,不虚美。”刘*(左食右束)既是“知名于时”的史学家,必然继承其父之志,他写“人妄告东宫”,应该可信。
其二,李建成的政敌是李世民,并不是唐高祖。他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必定要依靠高祖的支持,李世民多次借高祖之手取李建成而代之,都没有成功,可见,高祖还是他的靠山。他不可能指使杨文干公开造反,从而惹怒高祖,这对他有害无利。李建成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怎么可能去推翻自己的靠山呢?
其三,高祖派钱九陇去镇压杨文干也值得怀疑。史载:钱九陇“从隐太子讨刘黑闼于魏州,力战破贼,策勋为最。累封郇国公,仍以本官为苑游将军。”李建成曾主动请缨,前往讨伐刘黑闼,其主要目的就是要网罗人才,扩大东宫势力。钱九陇随其征战功勋卓越,李建成自然会设法笼络,让他死心塌地地为自己卖命。如果李建成支持杨文干造反,高祖能让钱九陇前去讨伐吗?
其四,从有关记载来看,李世民根本不知道李建成与杨文干造反有关系,只是经高祖提醒:“文干事连建成,恐应之者众”,这时才灵机一动,赶紧率军讨伐杨文干。其实,这正是贞观史臣“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伎俩,如果李世民不知道李建成与杨文干造反有关联,当然没有人会怀疑是有人故意“妄告东宫”了,高祖承诺的“立汝为太子”也就名正言顺了。然而,杨文干的反叛被李世民迅速粉碎后,李渊并没有立李世民为太子。可见,李渊所言“立汝为太子”正是史家为迎合李世民的需要歪曲历史的证明。挖掘史料也可知,“妄告东宫”者正是李世民集团的成员。
最后,高祖在最终处理这件事时,“复遣建成还京师居守。惟责以兄弟不睦,归罪于太子中允王珪,左卫率韦挺,天策兵曹参军杜淹,并流于隽州。”李建成最初的罪名是造反,造反是针对高祖皇帝的。但李渊却归于“兄弟不睦”,是对与李世民的关系而言的。而且李建成仍留居京师,太子地位丝毫没有动摇。可见,李建成与杨文干造反一事无关,否则,唐高祖对于太子造反这样的大事,是绝不可能心慈手软的。唐太宗晚年获悉太子承乾将欲谋反,也曾是迅速出击,一网打尽,丝毫没有半点私情。同为太子造反,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不能不令人深思。大概只能说明太子建成,是被人“妄告”的,唐高祖经查证并没有轻信“妄告”之词,事实的真相只能是由“兄弟不能相容”而引起的。
总而言之,李建成支持杨文干造反一事纯属“妄告”之词,是太子建成与秦王世民为争夺皇位斗争中矛盾的严重激化,秦王世民对太子建成发动的攻势又一次失败了。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