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玄武门政变”究竟是谁酿成的

惠焕章,杨婧


  随着唐王朝统一战争的节节胜利,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逐步明朗化,太子建成与秦王世民“相猜忌”,各自垂涎皇权,勾心斗角,势不两立。最终不得已同室操戈,兵戎相见。秦王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射死乃兄建成、其弟元吉,高祖无奈,立李世民为太子,从而,铺平了他登上皇帝宝座的道路。但是,这场“喋血禁门”的事变,究竟谁是主要的责任者呢?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三种争议:
  第一种观点认为,“玄武门政变”虽然是秦王世民策动的,但却是由李建成自己酿成的。李世民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决定先发制人,主要责任在太子建成。据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90武德五年记载:“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内不自安,乃与元吉协谋,其倾世民,各引树党友。”唐王朝建立后,李渊以“立嫡为长”的传统惯例,册封李建成为皇太子,立李世民为秦王,但无论是太原起兵或是到真正统一全国,应数李世民的功劳最大。他智勇双全,功勋卓越,人心倾归,再加上秦王府谋士骁将,更让李世民如虎添翼,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政治集团。太子建成自己只是位居嫡长,就其功绩和声望来说,远不及世民。他心胸狭隘,深感秦王世民的存在对自己是个潜在的威胁,便广招贤臣猛将,以皇太子身份积聚实力,决定与秦王相决斗。东宫谋臣魏征劝太子早除秦王,以消除后患。这时,齐王元吉为了自己的利益表示愿意为太子效力,共同对付李世民,一场骨肉相残的阴谋就在暗中展开了。
  由于东宫与齐府的联合,秦府必然处于不利地位。武德六年下半年,秦王世民屯守并州,再也没有从前那样显赫的军功了。年底回来后,直至武德七年六月,又遭到冷落与排挤。齐王元吉趁李世民随李渊来齐府之际,甚至派出刺客暗杀李世民。武德七年七月,李渊为了缓解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带着他们一起到城南射猎,李渊命三子骑马射箭,李建成却故意选出一匹肥壮,而喜蹶的劣马让李世民骑。李世民骑着这匹马逐鹿,中途马突然仆倒,将李世民跃起于数步之外,脱险后马起,李世民再骑,前后如此颠仆3次。他心里明白,对身边的人说:“他想借这匹马来杀害我,其实生死有命,又怎能伤害得了我呢?”李建成听到这话时,赶紧让妃嫔向高祖捏造说:“秦王自言他有天命,自然会成为天下之主,怎么会白白死去呢?”企图以谋反之罪置世民于死地。除此之外,李建成还千方百计地打击或者收买秦王府的官属。武德七年,李建成企图剪除秦王府猛将程知节,暗中借李渊之手,将他调为康州刺史。甚至用金银器帛等收买秦府将领尉迟敬德、段志玄、李安远等,但都遭到了拒绝。此计不成,又生一计,建成与元吉认为:“秦王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于是,又在李渊面前告黑状,将房、杜逐出秦王府。《资治通鉴》记载:就在“玄武门政变”发生的前几天,李建成趁北征突厥之际,图谋将秦王府的精兵和骁将转移到自己手里,然后再除掉李世民,只是这一次阴谋泄露,才未能得逞。面对李建成、元吉咄咄逼人的气势,李世民一忍再忍。世民的僚属们认为,只有先动手诛杀建成与元吉,才能“安家国”,而且矛盾的冲突已经发展到生死存亡之际,刻不容缓,在周围大臣的说服下,李世民才决定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政变”。
  第二种观点认为,“玄武门政变”的发生,是为争夺皇位的相互残杀,主要责任在于秦王李世民。当时有位大臣就曾说:“秦王恃有大勋,不服居太子之下。”据《旧唐书》卷192《隐逸传》记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平定王世充期间,李世民与秦王府谋臣房玄龄,微服拜访了一名叫王远知的道士。这位道士为世民观相后说:“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李世民听后很高兴,取代太子建成的念头越来越浓。随着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军功日益显赫,声望地位逐渐提高,他本人觊觎皇位的政治野心日益高涨。
  为了能取太子建成而代之,李世民精心策划,到处笼络人才,主动请求出兵打仗,屡立战功,网罗文官武将作为自己的谋臣,又通过长孙氏争取高祖妃嫔的支持。甚至对东宫集团心腹人物也进行收买,为其所用。李世民积极进攻,迫不及待地利用一切机会发动攻势,贞观史籍中处处把李世民写成被动挨打的局面,是背离事实的。东宫谋士魏征“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所。”就是因为看到秦王对太子的威胁日益严重,所以常劝李建成早日动手,除掉世民。后来做了皇帝的李世民为此指责魏征离间兄弟,魏征却直言不讳地说:“皇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听了魏征的话,并不加报复,反而重用了他,这一反常情况,恰恰说明了太宗认为魏征所言是正确的。同时,也无疑证明,李世民是主动的进攻者。到了武德九年,李世民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发动了向太子夺嫡的宫廷政变,对此,陈寅怡先生认为:“唐自开国时,建成即立为皇太子,太宗以功业声望卓越之故,实有夺嫡之图谋,卒酿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政变。”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太子建成与秦王世民长期明争暗斗的矛盾冲突中,唐高祖李渊始终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企图以此消除和化解兄弟之间的猜忌,没想到这一“平衡”政策却成了双方武力冲突的导火线。唐高祖既不支持建成与元吉联合起来加害世民,也不情愿轻易更换太子。李世民集团的人妄告杨文干反叛之事连及李建成,李渊并不深加追究,只是把“兄弟不能相容”的罪责归于东宫与天策府官属。武德九年六月初,李建成夜召李世民饮酒,因酒中有毒,李世民心痛而归。李渊知道后,向李世民吐露心思说:“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准备建东西两宫,土地分东西两半,让李世民“居住洛阳”,“自陕以东”由他管辖。这种办法,不仅梦寐以求太子地位的李世民不愿接受,就是李建成、李元吉也极为不满。在他们看来,“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李世民不愿离开长安,建成、元吉阻止其离开长安,不言而喻,高祖缓和矛盾的措施无济于事。而且事实上,高祖这一“平衡”政策在客观上膨胀了李世民的野心,助长了他们兄弟胡作非为的嚣张气焰,最终促使事变的爆发。
  “玄武门政变”是唐初统治者之间为了争夺皇权而发生的一幕悲剧,这次悲剧对改变整个唐王朝的历史影响深远。然而,究竟谁是事变的主要责任者,历史学家们根据所掌握的史书材料和自身理解,各持己见,使得这一问题至今尚无定论。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