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太宗如何改革教育制度

惠焕章,杨婧


  《旧唐书·文苑传》序说:“文皇帝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贡帛而礼儒生。”可从史籍材料中知道,贞观学校之盛是前所未有的。追其缘由,大概只有如此解释了:“太宗以武功定海内,栉风沐雨,不暇于诗书”,所以,在统一天下后,开始重视教育,使得学校教育逐渐完备,确立了中央、州、县三级官学制。
  贞观元年,原来的国子学在太宗的倡导下改名为“国子监”,号称三监之首,成为全国最高学府。其下属有六种学校,即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学生名额依次是300、500、1300、50、30、30等,前三种学校只接纳三品、五品、七品以上的官僚子弟入学,而后三种学校则录取八品以下的官吏和一般地主子弟。此外,贞观初唐太宗在门下省置弘文馆,贞观十三年,在太子东宫设崇文馆。这两文馆兼教授生徒,专门收取皇亲国戚及宰相高级官僚的子弟。
  至于士庶地主的子弟,地方上设有京都,都督府、州、县等所学校可供选择,大概也有资格的限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才可由地方官保送参加科举考试。
  在唐太宗的关照之下,学校体制逐渐趋于完善,为此,太宗多次亲临国子监,参加“释奠”仪式与听讲经义,鼓励儒生读经学文。所谓“释奠”就是每年仲春和仲秋,以大牢敬祭孔子,礼典极为隆重,太宗亲临圣驾,表示对学校教育的关怀。另外,为了培养“贞观之治”的众多人才,唐太宗费尽心思,对学校教育制度作了某些改革。
  首先,太宗十分重视各类教师的选拔。史称“太宗大征天下名儒为学官。”这对提高师资质量起了积极作用。如著名经学大师孔颖达,贞观六年召为国子司业,贞观十二年拜国子祭酒,前后在国子监掌教长达十多年。“专精儒业”的经学家马嘉运,贞观十一年征为大学博士,贞观十九年迁升国子博士,如此等等,不胜枚举,通过这种面向全国招聘教师的方式,致使一大批博学的贤士涌向学校,开辟了学校百花齐放的讲学局面。
  其次,唐太宗针对师说多门、章句繁杂的弊病,命令孔颖达等编撰《五经正义》,而且颁行了《五经定本》,作为国子监试用教材,令学生统一学习。如此一来,学徒们学有依据,不再因文义解释歧异而无所适从。
  第三,唐初的教育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招生名额都是有资格限制的。贞观时,为了更多的庶族地主子弟能获得学习的机会,唐太宗广开学校,尽量让地主阶级内部子弟都能接受教育。由于学习名额的扩大,使得国子监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府。一时间,学风大盛,“四方秀艾,挟策负素,盆集京师,文治谓然勃兴。”贞观六年七月,唐太宗甚至为了鼓励地方兴学办校,“诏天下行乡饮酒”,暗含着天下劝学行礼的蕴意。
  第四,由于唐太宗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京城长安成为各族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异族异国的学生都涌向长安留学深造。正如唐代杜佑所言:“贞观五年,太宗数幸国学,递增筑学舍千二百间……无何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可见,贞观学风与文化气息,是何等浓厚。
  中唐杰出的大诗人刘禹锡对太宗的“养才之道”赞叹不已,甚至提出“贞观之风,染然可复”的希望。贞观学风在唐太宗的热情倡导之下,使得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为“贞观之治”积聚了大批贤才谋士,推动了社会的大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