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唐初实行过分封制吗

惠焕章,杨婧


  武德初年,唐高祖李渊以四海未定,欲威天下,遂封亲子分掌兵权,如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等。但仅封亲子,并不足以逞威显风光。于是又广树宗室,“遍封宗子”,甚至把宗室一些没有将才、未立寸功的无能之辈也加封称王,完全背离了论功行赏的原则,变成了论亲和血统行赏。此外,李渊亦封晋阳首义和参与统一战争的功臣,动用了拮据的财库,封赏浩大,导致“国用不足”。况且,李渊赏赐,全因喜怒而异,厚此薄彼,导致内部不和。
  唐太宗即位后,为了纠正武德年间的滥封宗室和滥赏功臣的弊病,确立了论功分封与行赏的政策,在分封的道路上比乃父想得周密,走得更远。
  《旧唐书·宗宣传》中记载了唐太宗与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讨论关于宗室分封的问题,太宗诚恳地说道:“肤理天下,本为百姓,非欲劳百姓以养己之亲也。”于是,皇室子弟除外,对宗室子弟就以明辨亲疏、示以至公作为理由,制定了两条限制藩封的原则,即非功不封,非亲不授。疏属无功者必降无疑,而疏属有功者,不致贬爵;功大者,甚至晋爵,并且对这一策略严格贯彻执行。如李道宗,是李道玄从父弟,而道玄为高祖的从父兄子,按血缘与李唐关系较疏远。武德年间初封略阳郡公,后升爵为任城王。太宗即位,不见贬爵。贞观年间因破突厥、平吐谷浑之功,改封江夏王。李神通乃太宗皇叔,太宗面定勋臣“爵邑”时,李神通仅得实封五百户。可见,宗室疏属降爵的主要原因则是无功之故,充分体现了唐太宗的军功政策。
  除此之外,太宗对在玄武门之变及统一战争中立过功勋的文臣武将进行封赏。武德九年九月,封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杜如晦、侯君集等5人为国公。十月“庚辰,初定功臣实封差第。”既然唐太宗制定“实封的等差制度”,那么必有具体条文。据考查,史书上并没有有关此条文的记载,不过大体可以推测而知必按功之大小,以定实封户数之多寡,这从《旧唐书·刘文静传》可获得证明:“武德九年十月,太宗始定功臣实封差第,……裴寂……为一千五百户;长孙无忌、王君廓、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5人食邑一千三百户,长孙顺德、柴绍、罗芝、赵郡王孝恭等4人食邑一千二百户……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宝、程知节4人食七百户……”可见,太宗“始定”的“功臣实封差第”,是按功劳大小来划分等级的,疏远不遗,微贱不漏,故宗室与庶族地主甚至奴隶在论功行赏面前是平起平坐的。淮安王李神通自恃皇族身份,仅得实封500户,庶族出身的房玄龄则得1300户,奴隶出身的钱九陇、樊兴也能得400户。李神通妒忌房玄龄实封在皇族之上,倚恃皇亲争功,唐太宗声色并厉地数落了他一顿,使得原先“诸将争功、纷纭不已”的局面得以平息。
  唐太宗采取的限制宗室滥封与“始定功臣实封差第”的做法,显然是对高祖缘私滥封的革弊,但是,他并没有摒弃分封制,而是想通过改革使分割制更加完善。唐太宗以他在位一半以上的时间热衷于搞分封制,曾发生过多次激烈的争论。建议者只有萧瑀,支持者仅是唐太宗,而反对者却不乏其人。
  贞观元年七月,唐太宗向公卿询问享国久长之策略,尚书左仆射萧瑀答称:“臣观前代,国祚所以久长者,莫若封诸侯以为磐石之固。”并掇引周、秦行封建、郡县进行对比说:“三代封建而久长,秦孤立而速亡”,显然是“封建之法,实可遵行”的说教,史称“太宗然之,始议封建。”
  贞观二年,唐太宗、萧瑀一提出封建王侯的建议,就立即遭到魏征与李百药等人的强烈反对,纷纷上疏指陈分封弊病,使得太宗不得不“竟从其议”,暂停分封。贞观四年、五年,关中连年丰收,突厥之乱也已平定,唐太宗又于贞观五年十一月颁布了分封诏,这个诏令不仅重复过去的亲王、郡王就封藩国,分土临居,而且提出了功臣拥有与藩王一样出镇外藩和子孙世袭的封建特权。然而,此分封诏令再次遭到群臣的反对而未能实现。
  封国制度虽然一度没有搞成,但是,唐太宗并不死心,于贞观十一年六月正式诏颁,指出“建藩屏以辅王室”的目的是使“义存于致治”、“志在于无疆”,即为了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为此,必须施行“共治之职”、“分土之实”,并以“其所任刺史,咸令子孙代代承袭。”同时,又诏颁了赵州刺史长孙无忌为首的14位功臣为世袭刺史。
  唐太宗此次颁下亲王、功臣世袭刺史的诏敕,使得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侍御史马周甘冒触犯龙鳞的杀身危险,向太宗上疏世袭刺史的弊病,并且言辞激烈,有理有据。唐太宗只得暂缓实行,但并未下诏停封世袭刺史。
  当“世封功臣”的诏敕颁布之后,却出现了受封功臣联名抗表的事件。由功臣之首长孙无忌出面,肱股重臣房玄龄附和,于贞观十三年二月向唐太宗递交了表文,指出三代封建虽是圣人“随时作教”,然而也有“礼乐节文,多非己出”的弊病,以致会造成君轻臣重、干弱枝强的缺陷。接着又从四方面阐明因福得祸的理由,真诚地道出“无忌等不愿受封”的想法,把太宗的长保富贵、苦心设计的一番美意拒之门外,岂不令太宗心酸?
  据史学家分析,实际上,“无忌等不愿受封”,表面看来,仿佛不合情理,然而,长孙无忌等人是另有深谋远虑:“如其(世封)适以珍绝其苗裔而祸天下,苟非至愚,未有不视为陷阱者也。”可见,贞观君臣各有打算,并不能达到两厢情愿,自然遭到功臣的抵制。为此,太宗不得不遗憾地说:“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义,意欲公之后嗣,辅朕子孙,共传永久,而公等乃复发言怨望,朕岂强公以茅土耶!”才不得已于贞观十三年二月“诏停世封刺史”。
  经过这几次反复折腾,唐太宗被搞得精疲力尽,使他本人倒成了孤家寡人一个。在唐太宗一生的处世行事中,从未遭到如此众多大臣的抵制,才使得他不得不痛下决心,将实行分割制的愿望化为乌有。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