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唐太宗昭陵 > 昭陵百谜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晋王治何以成为皇太子

惠焕章,杨婧


  李治字雉奴,是唐太宗的第9子,他与李承乾、李泰均由长孙皇后所生,是长孙皇后的第3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六月生于东宫之丽正殿。五年封晋王。
  唐太宗嫡长子李承乾幼时聪明伶俐,深得太宗喜爱,8岁就被立为皇太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染上了纨绔劣习,“每临朝视事,必言忠孝之道,退朝后便与群小亵狎,”显得文过饰非,太宗知道后,心里很不高兴,加之李承乾又有足疾,行动不便,更惹得太宗厌恶他。嫡出的亲王李泰小李承乾1岁,他“聪明绝伦”,好士善文,“甚得美益”,颇得太宗“宠异”,太宗在处事上明显地给了李泰高于太子承乾的特殊优待。太子承乾清楚地看到父皇对自己的日渐疏远和对李泰的偏爱,觉察到太子地位的岌岌可危。而李泰更是垂皇太子之位,与太子承乾势不两立。太子承乾力图挽回局势,打算孤注一掷,在汉王李元昌和吏部尚书侯君集等人的支持下决定发动宫廷政变,发兵攻打皇宫,用武力夺取帝位。谁知阴谋败露,太宗一怒之下将太子承乾废为庶人,汉王李元昌等人被处死。
  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子承乾被废,魏王泰、晋王治作为长孙皇后所生的嫡次子,都有继承储君的资格。然李泰的条件比较优越,他年长李治9岁,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尤其是得到太宗的宠爱和支持。承乾被废后,李泰在太宗面前倍献殷勤,又以肉麻的言辞博取太宗的同情,于是“帝阴许立泰”,消息传出去后,宰相“岑文本、刘洎请遂于泰为太子”。李治虽然不利条件居多,但却有一个绝好的武器,即得到长孙无忌的大力支持。长孙无忌极力反对立李泰为太子,主张拥立李治,使得李泰对自己的弟弟李治怀恨不已,视他为自己皇位道路上的绊脚石,便在暗中威吓李治说:“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大概还说什么不要与我争,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李治胆小怯弱,经李泰这么一吓唬,惟恐李元昌参与谋反之事牵连自己,便害怕得整日提心吊胆,忧形于色。太宗召见李治时,见他忧心忡仲,精神憔悴,便询问原因,李治经不起这个折磨,将李泰说的话如实相告。太宗听完恍然大悟,“始悔立泰之言矣。”太宗之所以有些后悔,是因为他从李泰的话中隐约感到一股杀气。他想起褚遂良含有隐忧的警告:“陛下昔以承乾为嗣,复宠爱泰,嫡庶不明,纷纷至今。若为立泰,非别置晋王不可。”立李泰为太子,这不仅涉及晋王治将来的安全问题,同时也牵涉到废太子承乾能否活下去,但若立李治为太子,“则承乾与泰皆安”。
  为了避免兄弟残杀的事再度发生,那就只有放弃魏王泰而改立晋王治。但太宗对李治没有类己的英武果断作风,很不满意,再则李治为人过于仁弱,惟恐他将来没有驾驭群臣的能力。太宗为了探试近臣对立李治为皇太子的态度,还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
  据史载,唐太宗有一天御两仪殿朝见群臣,待百官退出,独留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兵部尚书李勣等朝中重臣议立太子。太宗情绪激动地对他们说:“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谬”。指的是嫡长子承乾谋反,嫡次子泰、治争立,弟元昌参与承乾谋反。话音刚落,“因自投入床,抽佩刀欲自刺。”众臣们大惊失色,还是长孙无忌眼尖手快,急忙上前抱住太宗,夺下佩刀递给晋王李治,他们问太宗为何如此呢,太宗高声说道:“我欲立晋王。”长孙无忌抓住此话,急忙宣告:“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话说完又显得有些犹豫,长孙无忌等人又以“臣负陛下万死”,发誓以死辅佐李治,才使得唐太宗最终“建立遂定”。
  不久,太宗在太极殿召见六品以上的文武百官,对群臣说:“承乾大逆不道,李泰很凶险,皆不可立,朕打算从诸皇子中另选一人为太子,谁可担此大任,请众卿明言。”群臣皆呼曰:“晋王仁孝,应当为嗣。”就这样,李治被正式立为皇太子。这一年,李治才15岁。
  懦弱的李治当上皇太子,可见并非出于唐太宗的一厢情愿,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可以说极大程度上是由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竭力促成的。 

唐太宗李世民百谜/惠焕章,杨婧编著.—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