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新贵——寒门根底困扰的大唐新贵之家
胡戟
武德七年正月二十三日,即公元624年2月17日,武则天诞生在长安(今西安市)。①父亲武士彟(577年—635年),官拜正三品工部尚书,封应国公。生母杨氏(579年—670年),出身名门,其父杨达是隋朝宗室宰相。这是大唐京城里的一个达官贵人家庭。
传说武则天在襁褓中时,精通相术的袁天纲路过利州时曾到武士彟府第替一家人看相。这时长得“日角龙颜”、“神色爽彻”的武则天穿着男孩子衣服,正抱在乳母怀里,袁天纲走近仔细端祥一番,又让她下地试行几步,大惊道:“此郎君子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又说:“若是女,当为天下主也。”②不论载入正史的这段看相故事是否无稽之谈,后来这个襁褓中的女主人公,确实成了天下之主,当了中国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家庭出身对她后来的发迹和一生的政治性格有深刻的影响。
武士彟先世的事迹,唐以前史书俱不载,武则天以后的材料,包括长安元年(701年)武则天敕立的《攀龙台碑》③在内,多虚美之辞,惟《太原事迹》透露一点武士彟起家的真实情况,说他:
太原文水县人,微时与邑人许文宝以鬻材为事,常聚材木数万茎,一旦化为丛林森茂,因致大富……及高祖起兵,以铠曹从入关,故乡人云:士彟以鬻材之故,果逢构夏之秋。④
另外,敦煌卷子S6502及S2658《(大云经)神皇受记义疏》谓武氏先世之姓氏为北方羽姓,柳存仁认为“此即史传所谓北朝胡姓也,”武则天之先世“亦即北朝时有汉族以外血统之家庭。”⑤联系旧题柳宗元撰的《龙城录》关于武则天高祖武居常容貌的描写:“人呼为‘猴颊郎’,以居常颐下有须若猿颔也”,武则天的族属也成为扑朔迷离的谜。
大致武士彟先世不显。他长兄武士稜“勤于稼穑”,在家务农,后来官拜司农少卿,“常居苑中,委以农囿之事”,⑥是用其所长,和武士彟经营过木材,便做了工部尚书一样。早年武士彟走过请镇守太原的汉王杨谅引荐的门路,汉王反叛失败,武士彟受连累亡匿,改做木材生意,武家这才致富,是他抓住了隋炀帝大业年间到处大兴土木的发财机会。既“家富於财,颇好交结”⑦,后来弄了个晋阳宫留守司铠参军的职务,因此有缘结识后来成为李唐开国皇帝的李渊。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出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翌年为太原留守,武士彟随之参与征讨历山飞等反隋武装,“行军于汾、晋,休止其家,因蒙顾接”。⑧引为司铠参军。武士彟“尝夜行,闻有称‘唐公为天子’者,登遣寻索,了无其人。又梦从高祖乘马登天,俱以手扪日月,於是具以状白,并献所撰兵书”,⑨即《古今兵要》30卷。晋阳起兵后授中郎将兼司铠参军。霍邑之役,得封爵寿阳县公。从平京城,迁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赐宅一区,钱三百万,綵五千段。武德元年(618年)八月六日诏表彰16名“太原元谋勋效者”,武士彟位居第十二,俨然厕身于太原元从功臣之列。⑩
细论起来,武士彟在晋阳起兵前态度有些骑墙,一方面,“尝阴劝高祖举兵,自进兵书及符瑞”,(11)同时又受到隋炀帝派来监视李渊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信任。当时李渊借口讨伐刘武周,任用避役亡命在太原的长孙顺德、刘弘基募兵,王威、高君雅认为事属可疑,私下和武士彟商议追究,士彟以“此并唐公客也,若尔,便大纷纭”,劝阻王、高的行动。李渊得天下后,武士彟讨好新皇帝说:“尝梦高祖入西京,升为天子。”被李渊奚落了一顿:“汝王威之党也。以汝能谏止弘基等,微心可录,故加酬效,今见事成,乃说迂诞而取媚也。”(12)不留情面地揭露他想左右逢源的两面派嘴脸。对此,李渊早有认识和警惕,晋阳密谋起兵之事,李渊就是没让他参与。他的元从功臣身份,甚至招致一些史家怀疑,王鸣盛提出:“士彟之於高祖,不过旧故承恩泽耳,何足以言功臣?”(13)宋德熹以为:“王氏此说诚是”,“武士彟此种不切实际的‘功迹’八成是假”,认为是许敬宗窜改《高祖实录》所致。(14)
无论如何,李渊既曾出入文水武士彟家,有些老交情。后来武士彟又作为行军司铠参军,当军需官跟随进军长安,所以李渊一直待他不薄。尽管武士彟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戡难功劳,仍以故旧承恩泽,忝名功臣。仕唐以后的表现令皇帝非常满意,唐高祖有敕:“此人忠节有余,去年儿夭,今日妇亡,相去非遥,未尝言及,遗身殉国,罕无与比。”(15)于是亲自作媒替他续弦。大约在武德三年(620年),武士彟原配夫人相里氏过世。唐高祖择定小武士彟两岁的杨氏后,命嫁给杨氏堂弟杨师道未久的桂阳公主为婚主,(16)撮合了这门孕生武则天的婚事。
杨氏的父亲杨达是隋文帝族子,观德王杨雄的小弟,杨素盛赞他“有君子之貌,兼君子之心”,(17)是杰出人才。他曾参与隋文帝和独孤皇后陵墓的营建,又以纳言领营东都副监,大业中死于征辽军中,继以隋亡,这宗室宰相之家的地位大不如前。杨氏竟以年逾40的老姑娘之身成为武士彟继室,并为他生下三女,武则天行二。
虽然外祖父家是关中军事贵族的重要成员,武则天的血统里有高等士族弘农杨氏——可能是伪冒——的成分,但当时的门第是按父亲论的,武士彟的出身不过是一个林业富商。他作为开国功臣,官居三品,爵封三等,以“今日冠冕而论,可以跻身士族”,但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修的《氏族志》并“不叙武氏本望”,(18)仍按传统的门阀观念,把武则天家族排斥在外。难怪连突厥人都称:“武,小姓”,默啜可汗之女拒绝武则天的侄孙武延秀“罔冒为婚”,(19)认为武姓的王爷不配与可汗攀亲。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指斥她“地实寒微”并非滥言。
家庭给与武则天的,一方面是当时宦游于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另一方面是过去沉迹于下层民间的寒门根底。荣华富贵滋养了她无限的权势欲,寒门根底使她饱受流俗的鄙视攻击。在一个极重阀阅的门阀社会里,她这样寒门新贵出身的人,前途是坎坷有限的。正像在一座打开了的希望之门前横着几是无法逾越的障碍。这境遇刺激着武则天,她那追逐最高权力要支配一切的欲望,和为此冷酷不择手段地报复一切的独特的女皇性格,在人性和命运的冲突和交互影响中逐渐养成。
①生年按《则天皇后实录》、《资治通鉴》所记享年82岁推。生日暂按广元传说,关于出生地,郭沫若撰文《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载《光明日报》1961年5月29日,李树桐:《武则天出生时地考》,《大陆杂志》第73卷第1期,认为生於扬州。按武德七年三月起李靖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武士彟继任在八年李靖改任安州大都督之后,若武则天是武德七年出生,则出生地应是长安。
②《大唐新语》卷13《记异》、《旧唐书》卷191《袁天纲传》、《太平广记》卷224引《谭宾录·武后》。
③碑在文水已没,文见《文苑英华》卷875、《全唐文》卷249。
④转引自《太平广记》卷137《武士彟》。
⑤《武则天先世来原之推测》,《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第2、3期合刊。
⑥《旧唐书》卷58《武士彟传附士稜传》。
⑦⑧《旧唐书》卷58《武士彟传》。
⑨李峤:《攀龙台碑》。又见《册府元龟》卷21《帝王部·征应》。
⑩《唐会要》卷45《功臣》,又载《册府元龟》卷133《帝王部·褒功二》。
(11)(12)《唐会要》卷45《功臣》,又载《册府元龟》卷133《帝王部·褒功二》。
(13)《十七史商榷》卷186《武士彟应入外戚》。赵翼:《陔余丛考》亦批评旧传:“何得入功臣传”。
(14)《唐武士彟事迹辨证》,台湾《食货复刊》11—11、12。
(15)《册府元龟》卷627《环卫部·忠节》。
(16)《攀龙台碑》称“高祖自为帝婚主”,此从《顺陵碑》,即《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载《全唐文》卷239。
(17)《隋书》卷43《观德王雄传附达传》。
(18)《资治通鉴》卷200显庆四年六月条,以下通鉴引文不备注。
(19)《唐会要》卷94《北突厥》。
传说武则天在襁褓中时,精通相术的袁天纲路过利州时曾到武士彟府第替一家人看相。这时长得“日角龙颜”、“神色爽彻”的武则天穿着男孩子衣服,正抱在乳母怀里,袁天纲走近仔细端祥一番,又让她下地试行几步,大惊道:“此郎君子龙睛凤颈,贵人之极也。”又说:“若是女,当为天下主也。”②不论载入正史的这段看相故事是否无稽之谈,后来这个襁褓中的女主人公,确实成了天下之主,当了中国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家庭出身对她后来的发迹和一生的政治性格有深刻的影响。
武士彟先世的事迹,唐以前史书俱不载,武则天以后的材料,包括长安元年(701年)武则天敕立的《攀龙台碑》③在内,多虚美之辞,惟《太原事迹》透露一点武士彟起家的真实情况,说他:
太原文水县人,微时与邑人许文宝以鬻材为事,常聚材木数万茎,一旦化为丛林森茂,因致大富……及高祖起兵,以铠曹从入关,故乡人云:士彟以鬻材之故,果逢构夏之秋。④
另外,敦煌卷子S6502及S2658《(大云经)神皇受记义疏》谓武氏先世之姓氏为北方羽姓,柳存仁认为“此即史传所谓北朝胡姓也,”武则天之先世“亦即北朝时有汉族以外血统之家庭。”⑤联系旧题柳宗元撰的《龙城录》关于武则天高祖武居常容貌的描写:“人呼为‘猴颊郎’,以居常颐下有须若猿颔也”,武则天的族属也成为扑朔迷离的谜。
大致武士彟先世不显。他长兄武士稜“勤于稼穑”,在家务农,后来官拜司农少卿,“常居苑中,委以农囿之事”,⑥是用其所长,和武士彟经营过木材,便做了工部尚书一样。早年武士彟走过请镇守太原的汉王杨谅引荐的门路,汉王反叛失败,武士彟受连累亡匿,改做木材生意,武家这才致富,是他抓住了隋炀帝大业年间到处大兴土木的发财机会。既“家富於财,颇好交结”⑦,后来弄了个晋阳宫留守司铠参军的职务,因此有缘结识后来成为李唐开国皇帝的李渊。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出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翌年为太原留守,武士彟随之参与征讨历山飞等反隋武装,“行军于汾、晋,休止其家,因蒙顾接”。⑧引为司铠参军。武士彟“尝夜行,闻有称‘唐公为天子’者,登遣寻索,了无其人。又梦从高祖乘马登天,俱以手扪日月,於是具以状白,并献所撰兵书”,⑨即《古今兵要》30卷。晋阳起兵后授中郎将兼司铠参军。霍邑之役,得封爵寿阳县公。从平京城,迁光禄大夫,封太原郡公,赐宅一区,钱三百万,綵五千段。武德元年(618年)八月六日诏表彰16名“太原元谋勋效者”,武士彟位居第十二,俨然厕身于太原元从功臣之列。⑩
细论起来,武士彟在晋阳起兵前态度有些骑墙,一方面,“尝阴劝高祖举兵,自进兵书及符瑞”,(11)同时又受到隋炀帝派来监视李渊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信任。当时李渊借口讨伐刘武周,任用避役亡命在太原的长孙顺德、刘弘基募兵,王威、高君雅认为事属可疑,私下和武士彟商议追究,士彟以“此并唐公客也,若尔,便大纷纭”,劝阻王、高的行动。李渊得天下后,武士彟讨好新皇帝说:“尝梦高祖入西京,升为天子。”被李渊奚落了一顿:“汝王威之党也。以汝能谏止弘基等,微心可录,故加酬效,今见事成,乃说迂诞而取媚也。”(12)不留情面地揭露他想左右逢源的两面派嘴脸。对此,李渊早有认识和警惕,晋阳密谋起兵之事,李渊就是没让他参与。他的元从功臣身份,甚至招致一些史家怀疑,王鸣盛提出:“士彟之於高祖,不过旧故承恩泽耳,何足以言功臣?”(13)宋德熹以为:“王氏此说诚是”,“武士彟此种不切实际的‘功迹’八成是假”,认为是许敬宗窜改《高祖实录》所致。(14)
无论如何,李渊既曾出入文水武士彟家,有些老交情。后来武士彟又作为行军司铠参军,当军需官跟随进军长安,所以李渊一直待他不薄。尽管武士彟没有什么可以夸耀的戡难功劳,仍以故旧承恩泽,忝名功臣。仕唐以后的表现令皇帝非常满意,唐高祖有敕:“此人忠节有余,去年儿夭,今日妇亡,相去非遥,未尝言及,遗身殉国,罕无与比。”(15)于是亲自作媒替他续弦。大约在武德三年(620年),武士彟原配夫人相里氏过世。唐高祖择定小武士彟两岁的杨氏后,命嫁给杨氏堂弟杨师道未久的桂阳公主为婚主,(16)撮合了这门孕生武则天的婚事。
杨氏的父亲杨达是隋文帝族子,观德王杨雄的小弟,杨素盛赞他“有君子之貌,兼君子之心”,(17)是杰出人才。他曾参与隋文帝和独孤皇后陵墓的营建,又以纳言领营东都副监,大业中死于征辽军中,继以隋亡,这宗室宰相之家的地位大不如前。杨氏竟以年逾40的老姑娘之身成为武士彟继室,并为他生下三女,武则天行二。
虽然外祖父家是关中军事贵族的重要成员,武则天的血统里有高等士族弘农杨氏——可能是伪冒——的成分,但当时的门第是按父亲论的,武士彟的出身不过是一个林业富商。他作为开国功臣,官居三品,爵封三等,以“今日冠冕而论,可以跻身士族”,但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修的《氏族志》并“不叙武氏本望”,(18)仍按传统的门阀观念,把武则天家族排斥在外。难怪连突厥人都称:“武,小姓”,默啜可汗之女拒绝武则天的侄孙武延秀“罔冒为婚”,(19)认为武姓的王爷不配与可汗攀亲。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指斥她“地实寒微”并非滥言。
家庭给与武则天的,一方面是当时宦游于上流社会的荣华富贵,另一方面是过去沉迹于下层民间的寒门根底。荣华富贵滋养了她无限的权势欲,寒门根底使她饱受流俗的鄙视攻击。在一个极重阀阅的门阀社会里,她这样寒门新贵出身的人,前途是坎坷有限的。正像在一座打开了的希望之门前横着几是无法逾越的障碍。这境遇刺激着武则天,她那追逐最高权力要支配一切的欲望,和为此冷酷不择手段地报复一切的独特的女皇性格,在人性和命运的冲突和交互影响中逐渐养成。
①生年按《则天皇后实录》、《资治通鉴》所记享年82岁推。生日暂按广元传说,关于出生地,郭沫若撰文《武则天生在广元的根据》,载《光明日报》1961年5月29日,李树桐:《武则天出生时地考》,《大陆杂志》第73卷第1期,认为生於扬州。按武德七年三月起李靖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武士彟继任在八年李靖改任安州大都督之后,若武则天是武德七年出生,则出生地应是长安。
②《大唐新语》卷13《记异》、《旧唐书》卷191《袁天纲传》、《太平广记》卷224引《谭宾录·武后》。
③碑在文水已没,文见《文苑英华》卷875、《全唐文》卷249。
④转引自《太平广记》卷137《武士彟》。
⑤《武则天先世来原之推测》,《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第2、3期合刊。
⑥《旧唐书》卷58《武士彟传附士稜传》。
⑦⑧《旧唐书》卷58《武士彟传》。
⑨李峤:《攀龙台碑》。又见《册府元龟》卷21《帝王部·征应》。
⑩《唐会要》卷45《功臣》,又载《册府元龟》卷133《帝王部·褒功二》。
(11)(12)《唐会要》卷45《功臣》,又载《册府元龟》卷133《帝王部·褒功二》。
(13)《十七史商榷》卷186《武士彟应入外戚》。赵翼:《陔余丛考》亦批评旧传:“何得入功臣传”。
(14)《唐武士彟事迹辨证》,台湾《食货复刊》11—11、12。
(15)《册府元龟》卷627《环卫部·忠节》。
(16)《攀龙台碑》称“高祖自为帝婚主”,此从《顺陵碑》,即《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载《全唐文》卷239。
(17)《隋书》卷43《观德王雄传附达传》。
(18)《资治通鉴》卷200显庆四年六月条,以下通鉴引文不备注。
(19)《唐会要》卷94《北突厥》。
武则天本传/胡戟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