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东侧第二、三号俑坑军阵内容试探
袁仲一
自1974年以来,在秦始皇陵东侧先后发现和试掘了一、二、三号兵马俑坑(见《文物》1979年12期)。根据试掘情况推断:一号坑是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估计坑内排列着约六千件陶俑、陶马;二号坑是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曲尺形军阵,坑内约计有战车八十九乘,驾车的陶马三百五十匹,陶鞍马一百一十六匹,各种武士俑九百余件;三号坑是统帅一、二号兵马俑军阵的军幕,坑内计出土驷马战车一乘,武士俑六十八件。一、二、三号俑坑有机地联系,构成一个面积约20.780平方米,车步骑混合编组的气势宏伟的军阵体系(1)。
关于第一号兵马俑军阵的内容,过去已作过分析(见《文物》1975年11期)。本文拟着重分析一下第二号兵马俑军阵的内容和第三号俑坑的性质,以及一、二、三号俑坑的关系等问题。
一 第二号兵马俑坑军阵的编列
第二号兵马俑军阵面积约6000平方米,平面略呈曲尺形,由四个单元组合而成。第一单元,即曲尺的东端;是由持弓弩的徒兵组成的方阵;第二单元,即曲尺形的南半部,是由战车组成的方阵;第三单元,即曲尺形的中部,是偏伍结合(即车徒结合)的长方形军阵;第四单元,即曲尺形的北半部,是由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小阵互相勾连,组成一个曲尺形大型军阵(见《文物》1978年5期)。
兹将四个小阵的编列情况分述如下。
(一)由弓弩徒兵组成的方阵
根据一单元试掘方已出土的文物判断,此部分是由三百三十四件持有弓弩的武士俑组成的方阵。其排列情况是:方阵的东、西两端各有面东的两列横队。东端的两列,每列有武士俑三十件;西端的两列,每列有武士俑十四件。方阵的左、右两侧,各有面东的三路纵队,每路有武士俑十四件。方阵的中心是八路面东的蹲跪式武士俑、每路二十件,共一百六十件。
其装束和姿态,方阵四旁和方阵中心的武士俑迴然不同,方阵四旁武士俑的装束和姿态可分两种:一是身穿短褐,勒带,束发,腿缚絮衣,足登方口齐头履或单梁长靴,右足向右前方斜出半步,双足成丁字形,左腿微拱,右腿后绷;左臂向左侧微举,四指并拢,手掌伸张,掌心向下;右臂横曲胸前,手掌伸张,掌心向内,或手掌上仰;头微向左侧转,昂首凝视左前方。这种立姿当为弩兵持弩发射的准备姿态。《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对陈音说:“原复闻正射之道”,陈音对曰:“臣闻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儿。右手发,左手不知,此正射持弩之道也。”文献、实物两相对照,基本吻合。这类武士俑手里没有托附弩机,仅作个类似托弩的姿态,疑是教练的队列场面。第二种武士俑,身披铠甲,两足八字立,右手作持长兵状。方阵的左右两侧全是第一种弩兵俑;方阵的前、后两端除弩兵俑外,杂有持长器的铠甲俑,体现了长以卫短,短以护长的兵器配备组合原则。
方阵中心的八路纵队的武士俑,装束与铠甲俑同。其左腿蹲曲,右膝着地,身微向左侧转,双目炯炯,凝视左前方,两手在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其附近并有铜镞及木弓遗迹,当是持弓箭的射手。
在此方阵的西北角,有两件装束、姿态特异的武士俑,一左一右面东并立。左边一件,异常魁伟,穿红色中衣,套黑色短褐,外披彩色鱼鳞甲,头戴鶡冠,双手交垂于腹前,作拄剑状,神态雍容,肃然伫立,当为此方阵的统帅。另一件,与前一件装束不同者,是身披带彩色花边的前胸甲,头戴长冠。从其甲衣和冠饰分析,地位较前一件将军俑略低,当为此方阵的下级统领。它有手作持物状,左手前挥,似在下令。方阵四旁的弩兵俑作立姿,象征持弩的操练动作;方阵中心的武士俑作蹲跪式持弓动作;那件拄剑的将军俑似在注目观看。说明此方阵的性质是弓弩徒兵习战的场面。历代的兵家对士卒的教练非常重视。《吴子》说:“夫人当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战为先。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圆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每变皆习,乃授其兵,是谓将事。”秦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楚时,让士卒投石超距,虽不是战阵之教练,亦为练兵的一种方法。此弓弩徒兵俑教战的形象记录,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一幅教战图。
这个教战图编列的队形是方阵。其特征是方阵的四旁是弩兵,中心是持弓的徒兵。强弩居于四旁,攻利于穿刚达坚,破敌之锐师;守利于坚持疾战,守隘塞口。但是弩张迟,临敌不过三发。当是为了弥补此不足,而采取了阵中张阵,中间布以弓箭射手。弓弩番次射击,矢注不绝,使敌没有可乘之机,无法迫近,大大增强了战斗力。这当是此方阵采取弩表弓里布阵的原因。弩和弓的射击方法有立姿和跪姿两种,方阵四旁的弩兵为立姿,方阵中心的持弓射手为跪姿。攒箭注射时,为了避免误伤己方人员,必须要求前无立兵。由此可知四旁的弩兵和中心的持弓射手是番次射击,即一立一跪,迭次交换。
(二)由战车组成的方阵
根据试掘情况判断,二号坑南半部,排列着战车八列,每列八乘,共六十四乘组成一个方阵。车系木质,已被火焚毁。车前驾有和真马大小相似的陶马四匹。车后一字排列着御手一人,甲士二人。两名甲士均一手持长兵,一手作按车状,侧首倾耳,似在凝神听令;马昂首喷鼻,攒蹄欲行;御手作紧控马辔,说明此车阵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古代用车作战,要编成一定的队形,即所谓偏列。有九乘之偏,十五乘之偏,二十五乘之偏(2)。《六韬·均兵》又说:“易战之法,五车为列,险战之法,十车为聚,二十车为屯”,而此车阵,是以八车为列,八列组成一个方形军阵,与上述文献所言之偏列都不同。文献所言之偏列,除九乘之偏外,都本于伍法,以五为基数。《孙膑兵法·官一》说:“制卒以州闾,授正以乡曲”,即按地方行政组织编制士卒,任命官长。此法亦见于秦之文献,如《商君书·画策》说:“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境内》篇说:“其战也,五人来(束)簿为伍”。而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战车以及骑兵、徒卒,都不见以五为基数之编组,而大都以四为基数。如徒兵四人一列,战车八乘一列,骑兵的鞍马四匹一组。《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一年“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因之,以四为基数,是否为秦代军队编组的实际情况,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这个车阵,每乘战车上有甲士三人,车后没跟随徒兵。而二号俑坑第三单元的战车,以及一号俑坑试掘方内出土的战车,车后都有徒兵。这说明秦代的战车有的跟随徒兵,有的不跟随徒兵,二者并存。殷周时代,每乘战车上除三名甲士外,车后都要跟随徒兵。作战时,车驰卒奔。到了春秋战国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不跟随徒卒的战车,如《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晋将荀吴败燕无终及群狄于太原,曾毁车为卒,“五车为三五,为五阵”,即每车有甲士三人,不见徒卒,与此车阵是一样的。究其原因,可能是到了春秋战国以至于秦,徒兵成了独立的兵种,作战时是战车与骑兵、步卒互相配合。遇到平原广野地区作战则多用车,险峻的地区则多用骑兵和步兵。所以战车后跟随的徒兵为独立的步兵所代替。但事物的发展变化总不是一刀切的,因此反映在秦代的军事编制上,就出现了战车后跟随徒兵和不跟随徒兵二者并存的现象。
(三)偏伍结合的长方形军阵
二号兵俑坑的中部,是由战车十九乘,徒兵俑二百六十四件,骑兵的鞍马八匹,组成一个长方形车阵,十九乘战车排三路纵队。第一路纵队有战车六乘,战骑四匹;二路有战车七乘,战骑四匹;三路有战车六乘,其中最后一车出土将军俑一件。每乘车上除甲士三人外,车后均跟随徒兵。车后跟随徒兵数:一路的一至五,二路的一至六,三路的一至三辆战车,每乘车后有徒卒八人:一、二路纵队的最后一辆战车,每乘车后有徒卒二十八人;三路的后三辆战车每乘车后有徒卒三十二人,八匹战骑位于一、二路纵队之尾,每匹马前立骑士一人。
从上述排列情况来看,一般是每乘车上有甲士三人,后跟徒卒八人,但阵尾部分的战车跟随的徒卒是二十八人,出土将军俑的战车及此车的前两乘战车跟随的徒卒是三十二人。这当是为了加强后卫力量。
车与徒的排列,是车居前,徒在车后。这种编列方法,殆即文献所说的先偏(即车)后伍(即徒卒)的鱼丽阵法。如“昔周伐郑,郑为鱼丽之阵,先偏后伍,伍承弥缝”,“先其车足以当敌,后其人足以徒变”。(3)这种编列方法体现了以车为主,徒卒仅是佐助力量,起着所谓“伍承弥缝”的作用。商周时代车战时卒乘的战斗队形的编列,也多用这种阵法。
车阵的殿军部分有骑兵两组(八匹),这是商周的车阵所没有的,骑兵轻捷,放在车阵之尾作为机动兵用。如作通讯联络,或配合车战侧击,突袭敌军,以补车阵臃肿行动不便之缺。
统帅所乘之车居于左后方,而前面介绍的弓弩徒兵阵中的统帅亦居阵之左后方,这似乎是秦代之定制。《文献通考·车战》说:“盖古者车战之法,前后整齐,必有护卫前后行列,元帅末易动摇也,至春秋列国用之,往往军伍不正,而元帅每以车逐利,混然左右,率无定法,故敌人得以及之,终春秋之世,致败者未有不由战车之无法而轻动摇也”。这就是说元帅之车须有护卫前后行列,否则容易打败仗。而此车阵元帅所乘之车不是居阵之中,而是居阵之尾,无后卫之车,这说明秦代和春秋战国一样是扬弃了元帅之车一定要有护卫行列的编列方法。这反映了敌对双方把战车排成呆滞的堂堂之阵对垒的战法,已渐渐不能适应,由于兵种的增多,战场范围和战争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运动战、包围战等战略、战术上的变化。《文献通考》所说的“混然左右,率无定法”,正是这种新变化在战斗队形的编组方面的必然反映。
(四)骑兵阵
二号兵马俑坑左侧,有战车六乘,鞍马一百零八件,排成十一列横队的长方形骑兵阵。第一、三列为战车。每列有战车三乘。第二列和四至十一列为骑兵。每列有陶质鞍马三组,一组四匹,计十二匹。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件,马背上雕塑的鞍鞯、衔辔齐全,两侧尚无踏镫。骑士俑,头戴介帻,足登长靴,穿紧袖短褐,交襟于胸之右侧,甲衣特短仅及腹部,左手牵缰,右手作持弓状,这使我们对秦代骑兵的装备有了具体的认识。
上述排列可分为前后两线。前线为两列战车夹一列骑兵作为阵头;后线由八列骑兵组成阵体。这种编组方法,反映了秦始皇时代骑兵虽然成了独立的兵种,但在战争中战车仍然占居首要地位,骑兵作为机动兵力,所以列阵时以车居前,以骑居后,也就是兵书所言的以车为正,以骑为奇。骑兵行动迅速,是一种便于离合、集散的兵种。“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机动性很大。所以战国和秦时,把骑兵作为军之伺候,用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秦、赵长平之战,秦以轻骑五千突然插入赵壁间,使赵军分而为三,粮道绝,配合战车和步兵歼灭赵军四十五万,获得大胜。这是骑兵配合车、步作战最典型的战例之一。
另外,骑兵编组亦有易战、险战之别,《六韬·均兵》言:“易战之法,五骑为列,前后相去十二步,左右四步,队间十五步;险战者,前后相去十步,左右二步,队间二十五步,三十骑为一屯,六十骑为一辈,十骑一吏,纵横相去百步,周环各复故处”。二号兵马俑坑的骑兵阵,因系屯居之阵,其间距仅具象征意义,已无从了解其险战、易战之编列情况。但它是以四骑一组,十二骑一列,八列(九十六骑)组成一个大的战斗单位。这为我们了解当时骑兵的编列提供了实物例证,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上面我们介绍的四个小阵,有机地结合,组成一个大型的曲尺形军阵,这也就是兵书上所说的方、圆、曲、直、锐五种阵中的曲形阵。它的左翼突出于左前方,成为军阵的前角;它的中军部分的后尾突出于曲尺形之后,成为军阵的后犄。所以说这个军阵是具有前角、后犄的曲形阵。四个小阵合成一个大阵,这种布阵方法,可叫做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互相勾连,分而各自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合而浑然成为一个整体。作战时这种分合奇正的变化,在于统军的将领根据地形和敌对双方的情况,临机决断,灵活运用,演绎出一曲曲壮丽的战斗篇章。
四个小阵摆列的位置,是持弓弩的徒兵居前,成为军阵的前锋;战车和骑兵分别为军阵的左右翼;车徒结合的长方阵居中,其后尾成为军阵的殿军,这种编列组合,是根据各兵种的特点而定的。弩是当时一种先进的武器,根据兵书看来,弩兵在布阵时所处之位置:一是作为前锋;二是处于两翼;三是环列于四周(4)。这与秦始皇兵马俑军阵的情况基本相符,如一号兵马俑军阵是弩兵环卫四周,二号兵马俑军阵是作为军阵之前喙。武车、骁骑为军之重兵。作战时,战车用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骑兵作为奇袭的机动兵。车、骑、弩三者的作用各有不同,所以《孙膑兵法·八阵》说:“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两军交战时,则视地理环境之险易,平原广衍,草浅地坚,则用车;地势险峻,追奔逐北,乘虚猎散,反复百里,则用骑;溪谷险滩及屯扎守卫壁垒时则用弩。三者相侍参合,才能百战不殆。
二 第三号兵马俑坑内的殳仗队
三号兵马俑坑,面积520平方米,坑的建筑布局有车马房和南北厢房,在车马房内出土木质战车一乘,车前驾有陶马四匹、车后有武士俑四件;南厢房内出土铠甲武士俑四十二件,北厢房内出土铠甲武士俑二十二件。另外,坑内还出土铜殳三十件。
三号俑坑的突出特征:是出土的武士俑在南厢房和北厢房内沿周壁面向内两两相向排列(见《文物》1979年12期)。二是俑坑内出土的兵器为铜殳,不见弓弩、矛、戈、戟等兵器。这说明三号俑坑的武士俑是手持铜殳担任警卫职务的仪仗队。
殳是一种锤击的武器,不能用于钩、刺、砍杀,适于作卫体的武器。尤其到春秋战国时期,弓弩、戟、矛戈等成为作战的利器。殳相对地说来比较落后。殳虽仍用为战车上的五兵之一,但已逐渐退居为仪卫的武器。根据文献的记载看来:一是王之先驱执殳开道。《如诗》云:“伯也执殳,为王前驱”;《释名》:“殳,殊也,长丈二尺,无刃,有所撞桎于车上,使殊离也”,二是宫廷内的卫队执殳,《韩非子》云:“楚国法,太子不得乘车至第门。时天雨,王急召太子。廷中有水,太子遂驱车至第门。廷尉举殳击马,败其驾”。三是候人执殳于道旁迎宾客,如“彼候人兮,荷戈与杸”(《周礼·夏官司马,杸即殳)。四是武士执殳立于宫殿外之道旁,担任警卫,如《左传》说:“莒子庚舆出奔,闻马存执殳立于道左,惧将止……”。五是王之前驱车向敌军营垒挑战时执殳,如《易林》:“太子之讼,乘钺执殳,挑战前驱”。六是王之侍从仪仗执殳,《司马兵法》:“周左执黄钺,右执白旄,所以不进者审察斩杀之威也。有司皆执殳戈,示诸鞭朴之辱”。这种执殳的仪仗一直延续到唐。《新唐书·仪卫志》说:“元日冬至大朝会,……又有殳仗,步甲队,将军各一人检校,殳仗左右厢千人,厢别二百五十人执殳,二百五十人执叉,皆赤地云花袄,昌,行滕鞋袜,殳叉以次相间”。唐代宫廷内虽有殳仗的仪卫队,但是自秦汉后殳已逐渐被美戟所代替作为前驱的仪卫。第三号兵马俑坑内的殳仗队,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大型殳仗队的形象记录,与文献相互参应,使我们对古代殳仗的仪卫制度有更明确的认识。
《商君书·境内》记载: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将之主,短兵百;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国封尉,短兵千人;将,短兵四千人。战及死吏,而轻(刭)短兵,能一首则优”。“短兵”当即卫兵。上面说的设置有两个系统;一是军队的五百主,将之主,国尉,大将;一是行政系统的县令。以此与三号俑坑的仪卫队对照,三号俑坑内计有卫士六十四人,高于五百主之卫队,低于二五百主,将之主的卫队数目,距国尉和大将的卫队数目更远。第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内的武士俑近七千件,战车百余乘,战骑百余匹,统帅这样庞大数目军队的将领,其地位一定很高,所以说三号坑内的殳仗队数目仅具有象征意义,而非实际卫兵之数。
古代大将统军出征,因为没有固定的治所,所以张布幕为府,故统帅所居之处称为幕府,或名军幕、帷幄,或简称曰幕。三号俑坑内的殳仗卫队环卫的人物,当是一、二号兵马俑军阵的统帅,故三号俑坑可以称之为幕府,或军幕,按照一般规律,军幕是设在中军之内,而此单独设立,仅具象征意义。
三号俑坑内没有发现装束、姿态特异的将军俑,这是因为古代打仗是临时命将统军出征,战争结束即交回兵权。统观一、二、三号兵马俑军阵的性质,系屯驻的坐阵,而非出征的战阵,也就是说不处于战时,这或许是军幕已张,而统帅一、二号兵马俑军阵的人物尚未出现在军幕内的原因。
三 一个未建成的兵马俑坑
1975年夏天,我们在第一号兵马俑坑的中部北侧,二号与三号兵马俑坑之间发现了一个未建成的废弃坑。坑的北边及东、西两边的北段十分整齐、清晰,坑的南半部被河流冲垮,南边线不清。坑东西长48米,复原后的南北宽约96米,深约4.8米,总面积4608平方米。坑内的堆积,上层覆盖着1.5—2.5米厚的砾石,路面交错叠压着不规则土层,下层是乱土,4.8米以下是原生黄土。坑内未发现文物遗迹。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①坑的北边及东、西两边的北段非常整齐,东北和西北两个夹角十分规整,说明此坑是经人工有意挖掘。②坑的深度和已发现的一、二、三号俑坑的深度相同。③从兵马俑坑的建筑平面布局上看,有了此坑显得布局完整,去掉此坑则右重左轻不太对称。所以说此坑和一、二、三号俑坑当是同时挖掘的一组俑坑。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年冬陈涉所遣周章等将西至戏,……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刘向上罢昌陵疏》说:“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⑤这恐怕也是此坑未建成而废弃的原因。
《管子·参患》说:“故凡用兵之计,三警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军之三用,可成一战之功”。所以古代诸将关于军队的编列虽然各不相同,然不外乎左右中,所谓“三军同利”、“三军徙合”、“三军可击”、“三军之众分而为四五”等等,是古代兵书之习用语。一号兵马俑坑可视为右军,二号俑坑可视为左军,三号俑坑是军幕,唯独缺少一个中军,那个未建成的俑坑根据其位置来看,正处于中军的部位,因此,此坑很可能是原拟议中的象征着中军的兵马俑坑。这样一来,左右中三军加上一个象征指挥部的军幕,构成一组完整的军阵编列系统。
四 秦始皇兵马俑军阵的性质
大型的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我认为似象征着屯驻在京师外边的宿卫军。
它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距始皇陵外城约1025米,秦始皇陵的建制是一幅理想的宫城图,它有高大的封土和内、外两道城墙。封土下的地宫象征着秦宫,内城象征着宫城,外城象征着京师的外廓城。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再现。秦始皇生前住的咸阳宫及咸阳城是驻有军队守卫的。根据文献记载,京师的卫队可分三类:一是皇帝的侍卫军,主要由郎充任,其职责是在殿中侍卫、守卫宫殿掖门户,出充车骑,由郎中令统领。二是宫门外的屯卫兵,由卫尉统领。《汉书·百官公卿表》说“卫尉,秦官,掌宫门屯卫兵”,“师古曰:“汉旧仪云,卫尉寺在宫中。胡广云,主宫阙之门内卫士,于周垣下为区庐。区庐者。若今之仗宿屋矣”。《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三年(前209年),赵高谋作乱,使郎中令为内应,遣阎乐将兵入望夷殿门,“缚卫令仆射,曰:贼入此,何不止?卫令曰:周庐设卫甚谨,安得贼敢入宫”。这说明秦代的宫门外边是驻有卫队的。三是京师的屯卫军,是征调郡国的材士充任,《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世立,“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蒿,皆令自斋粮食,成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可见秦咸阳屯卫的军队是相当多的,起码不会低于五万人。这样众多的军队类似西周时驻屯于镐京的“西六*”和驻屯于成周(今河南洛阳)的“成周八*”或“成*”,以及汉代守卫京师的北军,都是守卫兵或名宿卫军。如有“四夷侵轶”,则命降统军出征。秦始皇陵东侧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内的战车、骑兵和步兵与上述京师的三种卫军对照,当属于第三类,即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第一号兵马俑军阵是为右军;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第二号兵马俑军阵是为左军;未建成的废弃坑,当为拟议中的中军;第三号兵马俑坑是统帅左、右、中三军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征着屯军的壁垒,三军拱卫京师,是秦代统治者希图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一统江山的思想反映。
注解:
(1)《临潼县秦俑坑试掘一号简报》,《文物》1975年11期;《秦始皇陵东侧第二号兵马俑坑钻探试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5期。
(2)《古今图书集成》卷102。
(3)《山堂考索·车战》。
(4)《孙膑兵法》中的《威王问》,《陈忌问垒》,《尉缭子·守权》,《六韬》。
(5)《汉羽·楚元王传》。
(原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