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俑学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秦俑艺术的流派及渊源

呼林贵


  一九七四年以来,在秦始皇陵东侧先后发现了三个兵马俑坑,出土了大量的秦代兵马俑,另外在陵西还发现了两乘铜车马。它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宝库,是秦帝国时代留下的奇迹。秦俑坑和铜车马的出现,不仅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而且也在美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关于秦俑艺术,研究文章已有不少。本文仅就秦俑艺术的渊源和流派问题试加探讨,以期得到专家学者的批评和指正。
  如果把秦始皇陵兵马俑与咸阳杨家湾出土的西汉早期兵马俑加以对比,(1)就会发现两者显然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秦俑浑厚高大,似真人般大小,人体的各部比例适中,从人的发须和衣服的纹理、眼眉、鼻口及唇齿到手的指甲及立卧蹲等不同姿态下的肌肉变化,都是极其维妙维肖的表现和刻划出来,使人看上去几乎可以指出不同来源的兵卒,难怪乎有人说兵俑之中有的是关中人,有的是陇西人。不仅人物雕塑很是逼真,就是马、车也雕塑的很是认真。马的眼、唇、齿和尾巴,车的辋、顶、纹饰图形等等都极其精细。线条的质感强烈,和谐而统一,应该说是写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而杨家湾出土的西汉早期俑则是单薄、纤细,人体的比例则明显失度,身驱过长,腰过细。骑士的两眼及手、发、须、衣等明的具有象征性质,不加细刻精雕,它与汉代长沙、江陵一带的木制骑马俑的雕刻手法相似,其艺术风格以写意为主。汉初杨家湾兵马俑的艺术风格并不同于秦俑的风格,而战国楚墓中出土的木俑艺术的风格相近,可以说是木俑艺术延续和更高阶段上的再现。战国楚木俑及帛画中的人物细腰、身长、纤细小巧,比例不同于实体。头小身长,或头大而身小,服饰上也是楚地风格居多。如果我们把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黄河中游和长江中游的雕塑绘画艺术风格分为两个大的流派的话,那么,西汉初年的汉俑则是楚地风格的延续和再现,是写意派或称“南方派”,也许这与汉王朝最高统治阶级出于南方,喜爱楚地风格有关系,与汉王爱楚音喜楚舞及汉兵多江东之士等原因有关系。刘邦取得最高统治权以后,许多南方的工匠艺人也都随之迁到关中北方之地来了,楚人制俑的风格影响到北方,促使南北两大风格的融合,加之两汉时期其它民族艺术的融入,就出现了一个雕塑艺术的新高潮和新面貌。艺术作品中既有稍加雕刻的大写意,又有仔细雕刻的写实性。即写意中又有写实,写实的同时又不放过写意。使得作品既浑厚粗犷,又生动逼真。表现在雕塑艺术上可用卫青、霍去病墓前的西汉石刻和两汉时期其它作品为其代表作。
  秦俑艺术的渊源,《秦俑艺术初探》一文中已有论及,然而限于当时的材料,不可能作更多的考究,袁仲一同志认为,秦俑艺术的出现,除了社会物质基础和一批能工巧匠外,还有它一定的艺术基础。我国陶塑的起源很早,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小型的雕塑品,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陶人头像,殷墟的男女奴隶形象,山东临淄一春秋晚期墓中曾出土几件小型陶舞俑,河南辉县、山西长治等地战国墓内都出土过陶俑,以及各地陆续发现的木俑,为我们提供了大批实物资料。这些陶俑之中,有的虽然形体小,但其神情姿态却颇生动,应当说这此都是秦俑艺术的先驱。袁仲一同志认为秦兵马俑艺术的发生的确是以往艺术的总结和提高的表现,这是宏观的看法,但是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它的近源,即其自身民族的艺术源流。
  我们认为秦俑艺术有别于楚地风格,而是基本上继承了北方黄河流域的风格。早在安阳殷墟发掘出土的商代人像雕塑中,不论是陶塑或是石雕和玉雕,人物的面部表情刻划就已经很是逼真了。秦陵兵马俑雕塑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的产物,它渊源于春秋战国时的秦人雕塑艺术。只是早期的作品形体较小,晚期的变得高大了。
  一九八四年七月至八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铜川市北关郊区枣庙村附近清理了一批春秋战国时的秦人墓葬,获得了一批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其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出土了几件泥塑人俑。(2)这些泥俑是直接用当地红胶泥捏塑而成的,并不加火烧,在泥胎的表面施有一层彩绘。因而也可能叫彩塑泥俑。这一发现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雕塑艺术填补了空白,也为我们进一步考察秦俑艺术的渊源找到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枣庙发现的小泥俑,一般高在十五至十八公分左右,基本上是真人的十分之一大小,体形比秦兵俑小得多。小泥俑的脸扁平,下巴稍尖,脸盘呈瓜子形,鼻子稍高,鼻准高而直尖,横断面呈三角形;脖颈粗圆。这些特点在后来的秦陵陶兵马俑中也有更多的反映。据王玉清同志的研究,秦陵兵俑之中存在着鼻子高直,横断面呈三角状,脸面呈瓜子形的俑③。小泥俑基本上都昂首挺胸,神态逼真,不卑不亢。在秦陵大兵俑中,部分俑也都制成昂首挺胸状。小泥俑的眼睛是用色彩平涂点画而成的,眼白是用白色平涂,中间用黑彩点绘出黑瞳孔来。眼睛各部位的用色与秦陵大兵俑的用色是前后相承的,只是后者较为细致。秦陵大兵俑的眼睛是经雕刻后再涂色的,小泥俑没有经过雕刻。这是前后技术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的。小泥俑和大陶俑的脸面施色均为粉红色。秦陵大陶俑中的兵士头右上部有一小发髻,当是武帻,这在秦兵俑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枣庙发现的春秋战国时的小泥俑中,有一个小俑的头右上部也有一小髻。秦陵大兵俑当是后者的延续。人物的造型依其身份、性别不同而异。秦陵大陶俑中众多的兵俑的脸谱、身段、外貌各不相同,千姿百态。这乃是本民族早期雕塑艺术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枣庙秦墓M5:3和M5:5两件泥俑就有所不同,反映了性别和身份的不同。前者当为男俑,服饰上是长袍过膝不拖地,而后者长袍拖地;前者脑后有武帻发饰,后者则无。身驱形态也各不相同;前者身体圆中略方,后者则是呈圆形,腰较细,身肢修长,线条柔和,明显表现了女性的身姿美。这里因描写对象的不同而不同,特点比较明确,采用了写实的手法,积极刻划,抓住不同对象的形与神,运用了对比的办法,相互衬托。如男俑的身体圆中略方,而女俑则身体修长,线条柔美;男俑袍过膝而不及地,女服则长裙拖地。这种运用写实和对比的方法在秦陵兵俑中更为广泛。如年轻与年长,将军与甲士,以及不同兵士之间,表现的就更为逼真写实了。
  小泥俑的各部位基本上符合于解剖学的原理。但与秦陵大兵俑相比,其原始性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必定为后者的提高作好了技术准备。
  秦陵大俑在制法上采用了模制及传统的塑、堆、捏、贴、刻削和彩绘结合,其中除去模制外,其他几种基本方法则早在春秋战国时秦的小泥俑身上得到反映。另外,模制的第一步需要先有堆塑的雏形,在这点意义上讲,小泥俑的出现也为秦陵大陶俑模制作好了准备。
  秦陵兵俑的五官、手肢及衣服的纹饰等都雕刻的很细致,而这种写实手法的出现在秦人本民族雕塑艺术中有一个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小泥俑的眼睛不是直接刻挖而成,而是采用彩点绘的,耳朵是捏两个半月形泥坯堆贴在头两侧,鼻孔仅一俑有两孔,其他则没有。口部用色彩平绘,其中有两个俑是用刀刻挖出口形的,但唇、齿的神态不曾详尽表现出来,而这在秦陵兵俑的雕塑中显然得到了提高。这里明显的存在着提高和发展。
  总之,由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秦陵兵马俑艺术所具备的基本技艺和风格,在春秋战国时期小泥俑身上已有显现,秦陵兵俑雕塑艺术的那种浑厚和粗犷的写实风格,是本民族雕塑艺术传统的发展和提高,它与楚地木俑和西汉早期陶俑艺术是不同的两个流派,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秦陵兵马俑艺术中形神兼备,充分应用对比写实等手法来刻划人物,应用彩塑结合,互为补充的办法来为主题服务,这是春秋战国小泥俑的继承和发展。秦陵兵俑注重边饰,小泥俑也是如此。着色采用平涂的方法,发髻部位等各方面也都明显的继承关系,而且反映了同一民族雕塑艺术的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说秦始皇陵兵俑的出现是先秦以来雕塑艺术的结晶。
  注解:
  (1)《咸阳杨家湾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第10期。
  (2)简报待发,资料承考古所铜川队杜葆仁同志提供,特此致谢。
  (3)王玉清《秦俑面形和表情》,《文博》1984年创刊号。
  (4)文中所涉木俑材料是根据已发简报和笔者两次前往江陵、长沙、武汉等地参观笔记,湖南,湖北博物馆也有展出。
  (原载《文博》1985年第1期)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