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园的建筑布局
袁仲一
在中国帝王的陵园中,秦始皇陵园是保存较好、时代较早的一个。研究秦始皇陵园的建制,以及与之相关的礼仪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 陵园的建筑布局
秦始皇陵园的建筑结构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陵园有内、外两城。内城的中部有条东西向的夯土墙,把内城分成大体相等的南北两半。内城的北半部又有条南北向的夯土墙,把内城的北半部分成东、西两区。内城和外城四面都留门。外城垣有四门,内城垣有六门。门上都有门阙建筑。
在上述各个分区内的建筑设施(包括地上、地下)的分布,大体情况如下:
(一)秦始皇的陵墓坐蒋在内城的南半部。陵墓封土基部近似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249.775平方米。内城的南半部几乎被始皇陵墓的封土全部占据。剩余的空间,南边和北边大约各长85米,东、西两边各长47.5米。在这些剩余的空间内,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获知,封土的北侧偏西部有一座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的大型建筑遗址,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独断》)的寝殿基址,在封土西侧偏北部有甲字形墓一座,估计是公子高的墓,封土的南边和东边的剩余空间内,目前尚未发现地上或地下的建筑遗迹。这里要说明的一个情况是,前几年在现封土西侧20米处发现的铜车马坑、府藏坑,以及现封土南侧、北侧的陪葬坑,原来都是压在封土下的。因历年来农民平整土地对封土的切削,使原封土的范围大大缩小,因而铜车马坑等,变成了似乎在现封土之外。
(二)内城的北半部的东区为陪葬墓区,已发现墓葬28座。这些墓葬分布有一定的规律,象是秦始皇后宫“从死”者的墓葬。西区内从南到北分布着一排排的建筑基址。从出土遗物可知,这些建筑均以瓦覆顶,有石阶踏步,有的地面用青石墁铺,比较豪华。因这些建筑位于大型寝殿的北侧,两者紧相连属,证明是寝殿的附属部分,即便殿。
(三)内城和外城两重垣墙之间,形成了东、西、南、北四区。从目前的考古勘探资料来看,南区、北区和东区等三处空间内,没有发现任何遗迹,而大量的遗迹、遗物分布在西区。西区以内城和外城的两门之间的道路为界又可分为南、北两半。南半部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大型马厩坑和31座珍禽异兽坑、跽坐俑坑。
西区的北半部,目前发现的遗迹有二:一是紧靠内外城西门之间的大道北侧,有48座小坑。坑形似墓葬,但由于尚未发掘,情况不明。在这48座小坑以北直至内城西北角的长方形的空间内,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三组近似四合院式的房屋建筑基址。从出土的遗物分析,这些建筑是为陵园服务的飤官等的园吏寺舍。
(四)始皇陵外城的东侧有两个陪葬区:一是位于外城东门大道的南侧,西距外城东垣墙350米处的17座陪葬墓和近百座小型马厩坑。17座墓呈南北一字形排列。可能是被二世杀害的秦始皇的公子和公主的墓葬。小型马厩坑位于墓葬的东边,间距5—10米。马厩坑成南北向的三行排列。从马厩坑出土的器物上的铭文证明,这些马厩坑象征着京师的厩苑。
另一处是位于始皇陵外城东门大道北侧的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它西距外城东垣墙1.225米。这组兵马俑群,象征着秦始皇生前驻扎在京城外的宿卫军。
(五)始皇陵外城垣南侧靠近骊山,目前没有发现任何遗迹。外城垣的西边发现的遗迹,由南向北依次为修陵人墓葬区、砖瓦窑址、石料加工场遗址。外城垣墙的北边有鱼池遗址。另外有一处宫殿建筑基址,可能是负责修陵官员的官邸。由上可见,始皇陵外城垣墙的西边和北边的遗迹,都是修陵期间遗留下来的遗迹或临时设施。
秦始皇陵园内外各区地上、地下遗迹的分布情况,上面作了扼要的归纳。在此基础上我们来探讨一下陵园的方向和平面布局。关于始皇陵园的方向,过去有人认为是坐南面北,现在看来应该是坐西面东。作出这种判断的理由是:在始皇陵封土的东侧发现5个通向地宫的墓道,封土北有一个斜坡墓道,封土南侧和西侧正在勘探中,初步获得的迹象亦可能是一个墓道,这说明东边的墓道是主要的通道,即地宫的正门。东西墓道和内外城垣的东西门正相对应,形成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正好从封土的正中心通过,陵园东门外的陪葬墓、马厩坑和兵马俑坑分别位于这条中轴线的左右两侧。再者,从地理形势和遗迹、遗物的分布情况来看,陵南紧靠骊山挡住了去路;陵北是地面建筑区和陪葬墓区,陵园内外城的北门不相对应,和陵丘的正中构不成一条中轴线:陵的西侧是修陵人的葬区,以及砖瓦窑场、石料加工场、砖瓦材料堆放地等。这说明陵的南、北、西三面都不具备墓向的条件。只有东边地势开阔平坦,条件最好。而兵马俑坑及一些小型跽从俑坑出土的陶俑、也都面向东,与陵园的方向是一致的。从秦民族的葬俗来看,根据关中地区已发掘的917座秦墓的资料统计,秦人的墓葬大多头西脚东,面向东方,时代越早这一特点越为显著。始皇陵园的方向朝东,继承了秦人固有的传统习俗。
明确了秦始皇陵园的方向,整个陵园的平面布局也就比较清楚了。在陵园的内城中,右为陵墓,左为寝殿、便殿及后宫女嫔陪葬墓。整个陵园以右侧的陵墓为中心,形成一条贯通陵园内外的中轴线。以中轴线为准,陵园东门外以及陵西内外垣墙之间的陪葬墓、陪葬坑等分列左右。寝殿、便殿之间,以及寝殿、便殿等大型建筑和园寺吏舍等附属建筑的主次关系也非常明确。即右为寝殿,左为便殿。寝殿体量高大,便殿体量较小。寝殿、便殿居前,园寺吏舍居后。前者体量高大,建筑豪华;后者体量小,为一般建筑。这些都合情合理,等级分明。从内外城垣内的布局来看,陵园的主要设施在内城垣里面;外城垣里面的东、南、北三区是空白区;而外城垣的西区,则地上和地下的设施比较密集。这种布局的主从关系、前后关系也一目了然。从礼仪制度方面考察,陵墓置于内城垣的右部,左部为寝殿、便殿。秦代以右为尚,把陵墓置于右部,使其地位突出,寝殿、便殿置于陵墓的左边,不但主次关系明确,也与文献所说的“起寝于墓侧”的记载相符。兵马俑坑置于陵园正门的外边。铜车马坑及各种府藏坑等象征着后宫的设施,置于陵墓封土的西边沿。马厩坑、珍禽异兽坑,置于陵墓之后外城垣的西南角。陪葬墓的分布:女嫔墓置于内城垣的左前方,公子和公主的墓置于外城垣的东侧偏南部。总之,整个陵园的平面布局,中心突出,主从分明,错落有致。
秦始皇陵园的平面布局和战国时期的一些诸侯王的陵园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处。例如,河北省平山县的中山王陵出土的兆域图所反映的陵园布局,陵园呈横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城垣,即内宫垣和中宫垣,二者相套成回字形。王堂、后堂等主要建筑在前面;而大*宫、执旦宫、正奎宫、*(外疒里召)宗宫等附属建筑,在主体建筑的后边内外垣墙之间。另外,河南省辉县固围村的魏王陵园,亦是横长方形的回字式墙垣的陵园。这些都与秦始皇陵园的布局相同,只是始皇陵园的规模较大,而中山王陵和魏王陵的陵园规模较小。可见始皇陵园的规划设计,承袭了战国王陵陵园的布局。
但是,秦始皇陵园的布局也有许多与前代王陵不同的地方。例如,辉县固围村的魏王陵园中有三墓并列;中山王陵兆域图所示为五墓并列。而始皇陵园内只有秦始皇一人高大的陵丘,没有王后陵、夫人陵的位置。再有,魏王和中山王的陵园的坟丘上都有享堂建筑,而始皇陵的封土上未见另有木构建筑,在陵侧建有寝殿和便殿。前代的列国王陵虽有的设置守冢户,但没有陵邑;而从秦始皇陵开始,秦汉的陵墓设置陵邑。另外,秦始皇陵封土的高大、陪葬物品的丰富都超越前代,成为中国帝王陵园中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的一个典型,对后世影响深近,特别是汉代的帝王陵园基本上承袭了秦始皇陵的建制。
秦始皇陵园的平面布局与战国时列国陵园的异同,通过以上的对比已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现在我们再从秦国本身陵园的发展史方面作点考察,秦国的陵园有许多还没有作过详细的勘探,工作做得较多的是位于陕西省凤翔县的秦公陵园。据《文物》1983年7期《凤翔秦公陵园钻探与试掘简报》称:在秦都雍城(今凤翔)已“发现13座陵园,共32座大型墓葬;还发现并试探了两座陵园的隍壕设施。”每座秦公陵由不同数目的大墓组成。“大墓有平面作中字、甲字、凸字、目字形及圆坑五种类型”。后三种类型可能是车马类的殉葬坑。墓均作东西向,墓上未见封土。其中lo座墓上发现有建筑遗迹或遗物,说明墓上原来有享堂建筑。每座陵园以右为上,各祔葬墓依次向左下方排列。例如,凤南1号秦公陵园由两座中字形大墓(M1、M3)、一座甲字形中等墓(M5),以及目字形、凸字形、圆形等三个陪葬坑组成。M1的规模最大,全长300米,墓室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45米,深24米。M3的规模略小,全长226.4米,墓室东西长49.2米,南北宽29.2米,深17.6米,位于M1的左下角,M5全长96米,墓室长21.3米,宽15.4—16.1米,深17.45米,位于M3的左下角。从其规模可知,M1为主墓,M3、M5为祔葬墓。两座车马坑位于主墓的右下角,一座小陪葬坑位于M5的左下角。这座陵园的主次和等级关系非常分明。M1已发掘,时代属于春秋中晚期。
凤南3号和10号陵园特别值得注意,围绕主墓陪葬坑有内外两重壕沟,即所谓内隍和中隍,内隍位于中隍之内的南部,两隍相套成回字形。例如3号陵园由一座中字形墓(M9)和一座凸字形的墓(M1O)组成。前者是主墓,后者可能是车马坑。主墓东西向,全长170米,墓室长58.6米,宽42.2—43.1米,深20为。车马坑亦为东西向,位于主墓的右下角,全长80.2米,最宽处17.4米,深12米。主墓位于内隍中部,车马坑位于内外隍之间。内外隍均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南、北两边各有一门。内隍长285米,宽92米,周长754米,外隍长438—444米,宽263—310米,周长1.455米。内外隍的横截面都呈马槽形,宽3.7—5.5米,深3.1—4.6米。从隍内出土的遗物判断,时代属于战国早期。凤南10号陵墓的平面布局与3号陵园基本相同,只是中隍略作方形,另外,据称还发现了凤南所有秦公陵园都围绕在内的外隍的局部段落。是否是外隍还待今后进一步的工作①。
除了凤翔的秦公陵园以外,在临潼县骊山西麓的坂原上还发现了秦东陵的四座陵园。其中一号陵园的规模较大,东西长4.000米,南北宽1.800米,面积72000平方米。陵园内有两座亚字形大墓(编号为86LDM1、M2、两座陪葬坑(编号为86LDP1、P2);另外还有两处陪葬墓区,以及四处地面建筑夯土台基。陵区的南北两则各有一道天然壕沟,东面有一道人工壕沟,西面的情况不明,看来是座四面环有隍壕的大型陵园。
两座亚字形大墓,南北并列,相距40米。M1东西通长220米,南北通长128米。墓室南北58米,东西57米。墓道均成斜坡形,前宽后窄。东墓道长120米,宽13—31米,西墓道长43米,宽13.5—32米。南墓道长28米,宽18.5—31.8米。北墓道长42米,宽12—33.5米。东墓道和北墓道上各有一长方形耳室。
M2东西长220米,南北138米。墓室东西长58米,南北宽56米。四面的墓道亦呈斜坡形,东墓道长122米,宽16—36.5米。西墓道长40米,宽12—31.5米。南墓道长37米,宽13.5—33米。北墓道长42米,宽14.5—31米,东墓道和北道上各有长方形耳室一个。
值得注意的是M1和M2的两座墓的顶部均有封土,封土残高2—4米。说明这两座墓是冢墓。在封土的附近并发现四处夯土建筑基址,出土有板瓦、筒瓦及部分陶器残片。这证明此时已把早期建于墓顶部的建筑移于墓侧。墓葬的时代,据《秦东陵第一号陵园勘查记》一文推断:“它可能是秦昭襄王或庄襄王的陵园”(《考古与文物》1987年4期)。
秦东陵二号和三号陵园的规模较小,陵园内的主墓平面均呈中字形,墓道位于墓室的东西两侧。四号陵园的规模较大,主墓平面呈亚字形。这三处陵园内亦发现有地面建筑,墓上原来也有封土。这三处陵园的时代,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地面暴露的板瓦、筒瓦残片分析,均属于战国晚期。
把凤翔的秦公陵园、临潼的秦东陵的四处陵园,以及秦始皇陵园加以综合考察,从春秋到秦王朝时期秦国陵园的发展脉络,和始皇陵园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已比较清晰。
(一)凤翔的秦公陵园、临潼的秦东陵的陵园,以及秦皇陵园的方向,都是东西向,即坐西面东,这是秦陵的共同规律,显示了秦人葬俗的特点。
(二)陵园的平面均呈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凤翔秦公陵园有内外两重隍,两隍相套成回字形。秦东陵的陵园亦发现有隍环绕,目前仅发现一重隍,有可能也是内外两重隍相套,不过这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工作来验证。秦始皇陵园的地面上有内外两重用夯土筑的墙垣,这在总的布局风格上与前代陵园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把壕沟变成了夯土墙垣,这是个新的发展,但其作用相同,都是表示陵园的一定界域,视陵园若都邑。
(三)凤翔的秦公陵园的墓上无封土,秦东陵的墓上已有了封土,到秦始皇陵,封土筑造得更高大,好象一座耸立的山丘。关于墓上的封土问题,据考古调查资料获知,咸阳原上的秦惠文王和武王陵,都有高出地表的坟丘,至今仍保存较好。从秦简《法律答问》的律文中,可知秦献公和孝公墓都有守冢户。这说明秦国冢墓的出现大约始于战国早期,较凤翔的秦公陵园是个新的变化。
(四)从墓葬的形制方面看,凤翔的秦公陵园的主墓平面都是中字形,这与秦的国君为诸侯的地位是一致的。到了秦东陵已发现有两座陵园的主墓平面都呈亚字形,这是墓葬形制的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与秦国自惠文王起改称王的背景是一致的,即由诸侯级变为天子级的葬制。秦始皇陵为四出墓道,墓葬的规模更大,显示了四海归一、天下一尊的皇帝的威严。
(五)凤翔的秦公陵园,在墓顶建有享堂建筑,到了秦东陵发现墓顶上已无建筑物,而把建筑物移于墓侧。秦始皇陵继承前代于墓侧设立寝殿、便殿。过去有个传统的观点:认为陵侧设寝之制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秦东陵墓侧建筑的发现,证明在秦始皇之前秦国已有此例。可能秦国冢墓出现以后,即出现了把墓顶部的建筑移于墓侧的变化。
(六)凤翔的秦公陵和临潼的秦东陵的每处陵园内都有陪葬的大型车马坑,秦始皇陵园亦继承了这一葬习传统,但是也有所变化,除陪葬有大批马厩坑外,还有铜车马坑、兵马俑坑、珍禽异兽坑等各种各样的陪葬坑,其规模和数量均超越前代。
(七)凤翔秦公陵园是否设有专人守护,情况不明。但献公、孝公时已有守冢户则是确定无疑的。到秦始皇陵已发展成为设置陵邑。
总之,秦始皇陵园的建制,既继承了秦国固的葬习以及列国陵园建制的传统,又有所革新和创造,成为后来中国封建帝王陵园建制的一个典范。
二 始皇陵园反映的社会意识和礼制变化
陵园建制是一定观念形态的反映,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理念,反映在陵园制度上也就有所不同。关于这个问题,王世民先生曾作过论述(《考古》1981年5期)。西周和春秋时代盛行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反映在墓葬区的布局上,是实行按照血缘关系的聚族葬。当时的墓地有两种:一是公墓;二是邦墓。公墓,是贵族的墓地。根据爵位的高低,确定各个家族的墓葬位置,以及坟丘的高低和植树的数目。邦墓,是平民墓地,各个家族也有各自的“私地域”(《周礼·春官》)。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天子权势衰微,诸侯、大夫的势力崛起,宗法制度被动摇。这时公墓制度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王室冢墓单独集中的墓地,燕下都两个墓区20多座大冢是最好的例证”②。陕西省凤翔县南的秦公陵园的墓葬显然不是冢墓,但亦是秦公的墓单独集中葬于一地。“到战国中期,随着各国君权的加强,又有了以一个国君为中心的陵墓,平山中山王墓和辉县固围村大墓都是如此。”③到了秦始皇时代,他自以为功盖三皇,德逾五帝,千古一尊,为了显示帝威,在建筑上追求上扼天穹,下压黎庶的气氛,反映在陵园布局方面,一墓独尊,墓侧设寝殿和便殿,一切设施都追求至高至大,气势宏伟,尽收世间万物,象征于地下。这是封建君主专制集权思想的集中反映。
这种从体现贵族宗法关系的公墓制,到以一个国君为主体的各自为陵的变化,“反应了宗法分封制解体和君主集权制确立的历史过程。”秦始皇陵可视作“封建专制主义在全国胜利的一种象征”④,又是封建帝王至高无上权威的象征。对秦始皇陵的剖析,是研究秦王朝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在陵园建制方面,秦始皇陵有不少新的创制:
(一)墓侧设寝
秦始皇陵封土北侧的大型寝殿和便殿建筑基址,与《汉官仪》所说的“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后汉书·明帝纪》引)完全相符。在秦王朝以前陵园内就有建筑,不过早期的建筑不是在墓侧,而是在墓上。墓上建房,远在殷代就已出现。例如,小屯妇好墓及大司空村的M11、M12、M301、M311、M312等,在墓圹口上都压着房屋基址。西周时代由于资料缺乏,墓上是否有建筑,不太清楚。到春秋战国时期,墓上建房的风气比较盛行,前面曾提到过的凤翔县的秦公陵墓,固围村的魏王墓,平山县的中山王陵等,墓上都有宫殿式的建筑。有的论者根据秦始皇陵的封土多呈多级梯形,推测“可能是一座远较平山中山王陵更为庞大的高台建筑式样的享堂”,“估计秦是在墓上享堂之后又置寝,大约是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来规划的”⑤,但对秦始皇陵封土的多次勘查,没有发现任何建筑遗迹,只在墓侧发现寝殿和便殿基址。
秦的墓侧设寝之制,目前见到的考古资料最早为秦之东陵及始皇陵。这种制度当是先秦墓上建筑的演变和发展。至于先秦墓上的建筑的名称和作用,目前学术界的看法比较分歧。有认为应称作“寝”,是墓主灵魂起居生活之处⑥;有认为应称作“堂”或“享堂”,用以祭祀⑦。中山王陵的兆域图上有5座墓,墓上的建筑分别际明为“王堂”、“王后堂”、“哀后堂”、“夫人堂”等⑧,说明中山国墓上的建筑称作“堂”。其他诸国墓上的建筑是否也称作“堂”,因资料不足,很难作出肯定的判断。不过,在没有更多的不同新资料出现前,暂称作“堂”,或沿袭传统的叫法称作“享堂”,也是可以的。
先秦墓上的建筑是否用作祭祀?杨宽先生摘引的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云南基诺族的墓葬礼仪,可以作为参考。基诺族人死后,“把棺木抬至村社的公墓里挖坑深埋,不留坟冢。……墓表搭一小竹房,内置竹桌,以供祭献食品。死者亲属一般每天要到墓地竹房内献食三次,大多数村寨有献食数月至一、二年的习惯,有些人家还要守墓数月,以示悼念。”⑨基诺族人的墓上竹房和先秦墓上建筑相同,都建于墓表。基诺族人建竹房的作用,是用来每天献食,如象对待活人一样每天供三餐。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墓祭。从这里可以得到启示,先秦墓上的建筑,其作用可能与基诺人墓上的小竹房相同,对死者来说,是起居生活之处;对活人来说,是祭祀先人的场所。秦汉时陵上的寝殿、便殿的作用也应与上述一样,可见,基诺族人墓上的小竹房,先秦墓上的享堂,秦汉墓侧的寝殿和便殿,作用都是相同的,都以人死后灵魂不灭的观念为基础,要“事死如事生”。秦之寝殿当是由先秦墓上的享堂发展而来。
如何理解汉人所说的“古人墓祭”。杨宽先生曾经指出:“所谓‘古不墓祭’,不是别的,就是指西汉以前没有‘上陵礼’,没有象宗庙中那样隆重的祭礼。……直到东汉明帝在光武帝原陵举行上陵礼,陵园中才开始举行隆重的朝拜献祭典礼⑩。此说应该可信。不过,不能因为在明帝以前没有上陵礼,就完全否定西汉以前有墓祭的存在,区别仅在于祭祀礼仪的轻重不同而已。秦始皇陵园出土有带“郦山飤官”铭文的残器,还有“乐府钟”,就是墓祭很好的物证。关于先秦的情况,《周礼·春官·冢人》说:“凡祭墓为尸”。《礼记·檀弓》:“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孔颖达疏:“《正义》曰:此谓既窆之后事也。……凡祭墓为尸者,证葬毕奠祭。……凡者非一,诸祭皆是。”说明先秦时代在墓成之后也有祭墓的礼仪。殷墟王陵区曾发现大批用人牲祭祀的排葬坑,从武丁至廪辛近百年间,在这里举行长期的祭祀活动(11)。这批排葬坑虽不能说属于某一个墓主,但在陵区,亦当与墓祭有关。
综观之,中国古代墓祭的历史悠久。先秦墓上的建筑,秦汉时墓侧的寝殿,都与墓祭礼仪有关,只是到了东汉明帝时出现了上陵礼,墓祭的礼仪更隆重起来。
(二)陵邑的设置
秦王朝以前的王陵未见有设置陵邑的。《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记载:苍闻欲为原陵、显节陵起县邑,随上疏谏曰:“臣愚以园邑之兴,始自疆秦。古者丘陇且不欲其著名,岂况筑郭邑,建都郛哉!”近年来,在秦始皇陵园内曾出土的两件带有“丽邑”刻辞的陶器残片,一件为残陶盘上的刻辞:“丽邑二升半,八厨”;另一件是陶器盖上的刻辞:“丽邑五斗,崔”(12)。“丽邑”建制的时间是始皇十六年(公元前231年)(13)。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因徒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年”(14)。汉代陵邑,是就陵之前后左右即成县邑,陵园长官即是陵邑之长,如魏相为茂陵令,司马相如为文园令,朱博为安陵丞(15)。秦丽邑的地望,目前还不能确指。我们在始皇陵北刘寨村一带,发现大片的秦建筑基址,此处有可能是丽邑的所在地。秦之丽邑是否也和汉的诸陵邑的性质相同,文献无征。但从“丽邑供厨”的器物能和“丽山飤官”的器物在陵园内伴出,可知两者都服务于陵园。说明丽邑和陵园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丽邑有可能和汉陵邑的性质近似。东平王苍说“园邑之兴,始自疆秦”或许是有所据的。
到汉代,陵邑之制盛行起来。高祖刘邦葬长陵,置长陵邑;孝景帝五年作阳陵邑;孝武建元二年,初置茂陵邑。永光四年,曾将诸陵邑分属三辅。到汉元帝的渭陵才不复徙民起邑。过了三十年后,到汉成帝时又置昌陵邑。不过因建,昌陵数年未成,乃罢昌陵,而建延陵(《汉书·陈汤传》)。
建陵邑的目的,《汉书·地理志》说:“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汉书·元帝纪》:“顷者有司缘臣子之义,秦徙郡国民以奉园陵。”又《汉书·陈汤传》记载,汤上封事说:“初陵,京师之地,最为肥美,可立一县。天下民不徙诸陵三十余岁矣,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可徙初陵,以强京师,衰弱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于是天子从其计,果起昌陵邑,后徙内郡国民。”可见建陵邑的目的一是奉侍陵园,二是削弱地方诸侯豪强势力,促使中央权力、财力、人力的集中,所谓“内实京师,外销奸滑”(《汉书·主父郾传》)。
(三)陵园内的官吏
先秦时代,设有“冢人”、“墓大夫”,分别管理公墓和邦墓的有关事项(16)。到战国时代,出现了以一上国君墓为中心的陵园的建制。这时就出现了专门看守国君墓的守冢户,秦国叫作“甸人”。秦简《法律答问》:“可(何)谓甸人,甸人守孝公、*(献)公冢者殹(也)”。献公死于公元前362年,孝公死于公元前338年。说明秦国这时已有了冢墓,并设有守冢户。中山王陵附近出土的一块大河光石,其上的刻文说明中山王陵亦有看守陵墓者(17)。到秦汉时期陵园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发展,服务的人员增多,有一套官吏制度。《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光帝陵,每陵园令各一人……丞及校长各一人”,又“每陵食官令各一人”。《长安志》引《关中记》说,汉武帝茂陵的“守陵、溉树、扫除,凡五千人,陵令属官五人,寝庙令一人,园长一人,门吏三十三人,候四人。”守陵人员之多可谓惊人。
秦始皇陵园内守陵的人员究竟有多少,又设有哪些官职,未见文献明确记载。但在始皇陵封土西侧内外城垣之间,南北约千米长的范围内密集排列着大批建筑基址,无疑是守陵官员的房舍基址。从其中的一座基址内发现多件刻有“丽山飤官”铭文的陶器残片,可知秦始皇陵和汉代的帝王陵一样置有“飤官”,掌望晦时节的祭祀。根据汉承秦制的规律,寝园令长丞等官秦亦应有之。另外,始皇陵园出土“丽山二升半,八厨”、“丽山飤官,左”、“丽山飤官,右”等器铭。其中的“八厨”和“左”、“右”均有供厨的编号,反映了供厨数量的众多,膳饮供应规模巨大。每个供厨内的人员若以10人计,总数就要超过100人。此外还有供奉于寝殴、便殿的宫人,以及负责扫除、守卫、尚食等等方面的人员,数量将会更多,起码有数百人。
从先秦时代的“冢人”、“墓大夫”到“守冢户”,再到秦汉时代的陵园内的一套官吏的发展序列,表现了陵园发展的不同进程;也说明陵园的建制到秦汉时代,已象宫廷、都邑的建制。
三 对汉代陵园的影响
秦始皇陵园的建筑布局,对西汉帝王陵的影响很大。西汉帝王陵园的布局基本上沿袭于秦,只是在少数地方稍有损益。如:
(一)西汉诸陵的封土和始皇陵一样都作覆斗形,底部近似方形,顶部呈长方形或方形的台面。如刘彻的茂陵,封土底部240米见方,高46.5米,顶部台面东西长39.5米,南北宽35.5米。平陵、康陵和李夫人冢的封土,和始皇陵的封土一样呈阶梯状。
(二)西汉诸陵封土的周围绕有用夯土筑成的垣墙,墙上四面辟门,门上有双阙。这些都和始皇陵园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始皇陵园有内外两重垣墙,而汉陵为一重垣墙;始皇陵垣墙呈长方形,汉陵的垣墙都为方形,且规模较始皇陵小,如茂陵陵园为430X414米;长陵陵园呈方形,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900米;阳陵陵园414X410.4米,约相当于始皇陵园面积的十二分之一。
(三)汉承秦制,陵侧亦建筑寝殿、便殿。据报道,茂陵的东南1公里处,有一大型在面建筑基址,可能是茂陵的寝殿基址(18),阳陵的东南方亦有一寝殿基址(19)。其他诸陵因未作详细的勘察,寝殿情况还不能明指。
西汉诸陵的陵园除建寝殿外,还建有原庙。这是秦代所没有的,属于汉代的创建。庙内藏主,寝殿内放置皇帝的“衣冠几枚象生之具”。因原庙和寝殿都与祭祀有关,因而往往寝庙连称。但是寝殿和原庙的祭祀有所不同。《汉书·韦贤传附韦玄成传》所说的“月一游衣冠”,即每月一次把陈放于寝殿内的衣冠取出游于原庙(20)。
(四)陵邑的设置,根据考古调查资料,高祖刘邦的长陵邑在长陵之北,和陵园紧密相连,陵园的北墙就是长陵邑的南墙,长1194米,西墙长2040米,北墙长1300米。东墙尚未发现,也可能是因为东边是陪葬墓区,范围较大不便筑墙(21)。阳陵邑在阳陵之东约2公里,安陵邑在陵北约2—2.5公里,茂陵邑在陵园西南1.5—2公里,平陵邑在平陵之东,杜陵邑在陵园之北,都四面有墙。汉元帝时(永光四年)曾下诏罢置陵邑,后又复置,直至东汉时陵邑之制才废除。
(五)西汉诸陵,都是帝、后同茔不同穴合葬,帝陵一般都在西边,后陵在东边。后陵与帝陵的形制相同,只是规模略小,只有吕后陵的形制、大小与高祖长陵完全相同。这种葬制与周代和春秋战国的陵园相同。纵览中国古代的陵墓发展史,殷商时代未见夫妇合葬墓。到了西周时,出现了夫妇异穴合葬墓,如*(左弓右鱼)伯墓与其夫人邢姬墓紧密相靠(22)。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夫妇异穴合葬的制度已经比较普遍,如山西省长治县分水岭的“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的晋、韩墓地中,凡大型或中型的贵族墓,都是两两成对,并列在一起”(23)。秦公一号陵园也是两个相似的中字形大墓并列,可能亦是夫妇异穴合葬。秦昭襄王与唐后合葬芷阳(24)。华阳太后与秦孝文王合葬寿陵(25),秦始皇母赵后与庄襄王合葬芷阳(26),都是异穴合葬。西汉的帝、后合葬制显然继承了中国固有的传统葬制,而与秦始皇陵不同。
秦始皇陵园内为什么不见帝后陵?是由于始皇死后帝后仍健在,秦王朝又旋即灭亡,因而帝后未能葬在陵园内?如果是这样的话,在陵园内应预留下帝后陵的位置,而始皇陵园的平面布局已无帝后陵的插足不处。翻捡史记,不见秦始皇的帝后之名,秦始皇的皇后是谁,至今还是不解之谜。推其原因,秦始皇可能鉴于宣太后专政,及始皇未成年时母后与嫪毐结党擅权酿成叛乱,所以在他亲理朝政后对皇后之名不显,在修筑陵园时亦是一墓独尊。这种推测是否确切,尚难断言。
总之,秦始皇陵园的布局对西汉诸陵乃至以后的陵园建制都有很大的影响。
注解:
①韩伟《凤翔秦公陵园钻探与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7期。
②③④王世民《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冢墓》,《考古》1981年5期。
⑤⑦杨鸿勋《关于秦代以前墓上的建筑问题》,《考古》1982年4期,又《<关于秦代以前墓上建筑的问题>要点的重申——答杨宽先生》,《考古》1982年8期。
⑥杨宽《先秦墓上建筑和陵寝制度》,《文物》1982年1期;又《先秦墓上的建筑再探讨》,《考古》1983年7期。
⑧(17)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1期。
⑨易谋远《基诺族人的农村公社及其历史略探》,载《魏晋隋唐史论集》第一辑,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⑩杨宽《先秦墓上建筑问题的再探讨》,《考古》1983年7期。
(11)安阳亦工亦农文物考古短训班、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安阳殷墟奴隶祭祀坑的发掘》,《考古》1977年1期。
(12)袁仲一《秦代金文陶文杂考三则》,《考古与文物》1982年4期。
(13)(14)《史记·秦始皇本纪》
(15)(清)黄本骥编《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版。
(16)《周礼·春官·冢人》:“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正墓位,跸墓城,守墓禁,凡祭墓为尸”;“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令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正其位,掌其度数,使皆有私地域。凡争墓地者,听其狱讼。帅其属而巡墓厉,居其中之室以守之。”
(18)王志杰、朱捷元《汉茂陵及其陪葬冢附近新发现的重要文物》,《文物》1979年7期。
(19)王丕忠、张子波、孙德润《汉景帝阳陵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0年1期。
(20)《汉书·叔孙通传》颜注:“谓从高帝陵寝月出衣冠游于高庙,每月一为之。”
(21)石兴邦、马建熙、孙德润《长陵建制及共有关问题——汉刘邦长陵甚察记存》,《考古与文物》1984年2期。
(22)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发掘队《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4期。
(23)王仲殊《中国古代墓葬概说》,《考古》1981年5期。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晋东南工作组等;《长治分水岭269、270号东周墓》,《考古学报》1974年2期。
(24)《史记·秦本纪》
(25)(26)《史记·吕不韦列传》
(节选自《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秦俑学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