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
始皇陵瘗鹤新认识
吕劲松
内容提要 秦始皇陵K0007陪葬坑出土青铜鹤,为研究当时养鹤、驯鹤及鹤用途、种属、栖息地等提供了珍贵资料。将始皇陵瘗鹤当作这种大型涉禽所处时空“坐标的”原点,从横向(空间)、纵向(时间)来全面认识古代的鹤。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秦,特别是秦始皇这一时期与鹤相关的问题,厘清一些主观、片面、模糊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 始皇陵 鹤 来源 鉴别 驯化 用途
有关古代鹤的著述不少,针对始皇陵K0007陪葬坑出土的青铜鹤,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但对这一历史时期鹤的来源、种属、豢养、驯化、用途等问题,至今学界仍少有关注,亟待进一步探讨。客观地讲,秦这方面材料的确不多,难觅且零碎。而鹤文化在中国有几千年的深厚积淀,至今仍渗透在人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多样的形式,在不同的场所表现出我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理念。现围绕始皇陵两类陪葬形式的鹤,略抒己见。
一、鹤的来源
鹤是候鸟,每年都有规律地迁徙。全世界除两极、南美洲、马来群岛、太平洋群岛、新几内亚及马达加斯加岛外,都有鹤分布。鹤的多数种群由于狩猎和人为影响,栖息地较始皇时代大为缩小,有的种类已绝迹或濒临灭绝。
始皇陵K0007陪葬坑出土的鹤来自何方,是首先要探讨的问题。鹤形目、鹤科属于古老类群,最早的化石发现于北美始新世地层。[1]鹤形目化石在我国出现最早者为内蒙古之始新世,距今约54万年。姜寨遗址出土鹤的左侧胫跗骨一件(远端),[2]它在这里发现,说明附近有广阔的水域,是鹤的栖息地之一。新疆南疆库鲁克塔格的兴地岩画中的动物形象也有鹤。[3]
《四方献令》:“菌鹤、短狗为献。”《方舆》载:“江陵泽中多有鹤,遂呼江陵郡名为鹤泽。”《世说新语·尤悔》:“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馋,被诛。临行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晋书·陆机传》记述,陆机,华庭人(今上海松江县),被司马颖所杀,临死叹道,“华庭鹤唳,岂可闻呼!”在丹徒(今江苏镇江)发现的梁朝残石《瘗鹤铭》载,“鹤得于华亭。”现代鸟类保护专家通过鹤的环志科学研究发现,鹤群经秦皇岛沿渤海湾迁向长江中下游湖沼或沿海滩涂,如江苏盐城等地越冬。
上述几处文献可简略看到,不同时期鹤集中栖息的地区域、迁徙时间、路线、途经地域变化不大。这是鹤这一物种自出现在地球上以来自然选择的结果。《五藏山经》载有动物的分布的差异。《考工记》有动物地理分布的界限。
嬴秦统一中国,疆域东至辽东,包括今天辽宁、内蒙,宁夏(东南部一隅),北据河套,兼有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之全部。[4]上述这些地方有的就是鹤活动的区域。长江中下流域是多种鹤越冬地。人为因素不可能彻底改变自然界鹤群生存习性,人类活动范围日渐扩大,只能使其生存空间缩小。所以,始皇陵鹤应主要来源于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的安徽、江西、江苏一带,与现在鹤栖息地出入不大。始皇陵K0007陪葬坑模拟的是沼泽环境。沼泽中植物丰富,水源充沛,是各种涉禽类如鹤、游禽类如天鹅、雁等一些候鸟生活的天堂。
二、鹤的鉴别
(一)种属
袁仲一先生认为始皇陵出土的铜鹤属于何类鹤已不易确断。[5]马王堆一号汉墓283号竹笥及330号竹笥发现的动物骨骼,鉴定报告确定其个体是鹤,究属何种,尚难确定。[6]古代瓦当、肖形印、画像石、画像砖、帛画、铜镜、钱币上鹤的造型虽多,但都很难判断鹤的种类。
从修复后的青铜鹤透露出的许多信息及相关旁证,可以断定始皇陵陪葬的是丹顶鹤。参与整个修复过程的刘江卫、马宇也持此观点。青铜鹤与丹顶鹤对比如下。
1.青铜鹤。位于始皇陵园外城垣东北角以北900米处的K0007陪葬坑出土天鹅、鹤、鸿雁三种46件原大青铜水禽。其中有6件鹤,外层虽然锈蚀严重,但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白色颜料。铜鹤体高125、通长101、宽22.5厘米。躯体羽毛细部同真鹤几无差异。每只鹤通体残留少量彩绘,仔细观察,可以看出主要存在于鹤的颈部、胸部和尾部的羽毛之上,黑白两色。编为25号鹤的头顶仍留有红色颜料痕迹[7]。喙部、舌、脚爪绘也有红色颜料,眼睛是黑色,其余皆白。形体各部都符合真鹤的解剖关系。
2.丹顶鹤。丹顶鹤直立可达1.3米,长1.10米。雌雄同色,喙、颈、腿均长,后趾均短小,而且位置高于前三趾。次级和三级飞羽为黑色盖在短而白的尾羽上。全身羽毛为洁白色,喉、颊、颈部为暗褐色,两羽的一部分飞羽是黑色。头顶皮肤裸露,呈朱红色,故名丹顶鹤。
3.文献记载。陈志达所著《殷墟》一书认为,20世纪30年代殷墟出土29种动物骨骼,在灰坑和祭祀坑内曾发现丹顶鹤。汉代路乔如的《鹤赋》有“白鸟朱冠”。《三才图会》:“鹤,丹顶,白羽黑翎。”晋代陆机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描述:“鹤,形状大如鹅,长三尺。脚黑青,高三尺。赤顶、赤目。喙长三寸余。多纯白,亦有苍色者。”《本草纲目》:“鹤,大于鹄;长三尺,高三尺余。啄长四寸,丹顶赤目,赤颊青脚,修颈凋尾,粗膝纤指。白羽黑翎,亦有苍色者。”王世贞《二鹤赋》:“朱冠缟衣。”
始皇陵铜鹤的外部特征与上述文献记载、描写符合,但也不能仅从头顶的朱色来断定始皇陵青铜鹤是丹顶鹤,因为顶红的鹤还有美洲鹤、灰鹤、白头鹤、黑颈鹤。
4.其他旁证。丹顶鹤现在主要分布在东北扎龙一带,在几千年之前,河南安阳一带曾经是它们的迁徙路线之一。[8]东汉早期的两件陶鹤,形制一致。外饰灰白色。冠已残,上有红色。[9]唐代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表现宫廷场景,其中就绘有一只丹顶鹤。北宋政和二年(1112),都城汴京一群丹顶鹤飞鸣在宫殿上空,其中两只分别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卜。徽宗认为是祥瑞之兆,亲绘绢素之上,名为“瑞鹤图”。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代早期墓前室甬道东壁上方,绘有写实画法的飞翔状丹顶鹤。《明史·舆服志》:“洪武二十四年定,文官一品仙鹤。”便是丹顶鹤形象,清代延用不改。清乾清宫内室皇帝宝座稍前方左右各有一只丹顶鹤的铜造型。[10]
始皇陵青铜鹤与丹顶鹤相同点最多,其他几种鹤的颜色和体型大小与之有明显的差异。丹顶鹤最为人们钟爱,各历史阶段此种鹤的造型最多。这与其易通人性,形体、形态优美、高雅,善舞唳声高亢,红、黑、白三种主色符合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等因素有关。青铜鹤是丹顶鹤在始皇陵的真实再现。
(二)雌雄
《埤雅》:“鹤雌雄相随。”考古学上动物的性别鉴定比较困难。《尔雅·释鸟》:“鸟之雌雄不可别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王子年拾遗记》载,周昭王时,塗修国献丹鹤一雄一雌。汉武帝曾问东方朔:“何知鸟之雌雄?”对曰:“雄,左翼加右,声高。雌,右翼加左,声小。”[11]《汉书·东方朔传·〇一》:“烧毛纳水中,沉者雄,浮者雌。”《花镜》:“雄(鹤)鸣上风,雌(鹤)鸣下风,有时雌雄对舞,翱翔上下,婉转跳跃可观。”《养鹤要略》:“雄则声闻数里,雌则声下而不扬。”
古人这些经验之谈虽然不全正确、科学,但启示我们始皇陵瘗鹤也应有雌雄之别。从始皇陵已陪葬坑已发掘的铜马、陶马都毕肖雕裂出生殖系统的写实手法,特别像表现每匹铜挽马去势摘除睾丸后,隐蔽处阴筒褶皱这样的细枝末节都惟妙惟肖、一丝不苟逼真再现出来,由此推断青铜鹤造型也可能有雌雄之异。
鹤是单配制鸟,天性终生配对,不离不弃。所以历代成双成对鹤的造型很常见。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具有写实手法玉雕鹤,两两成对。[12]战国半圆形“树双鹤纹瓦当”中间一棵树,两侧各有一姿态不同的鹤。[13]印谱《匋斋藏印》有战国铜质“双鹤纹”玺。秦建章宫遗址出土“六鹤纹”瓦当。[14]西汉“云鹤纹”瓦当,塑一对昂首站立的鹤。出土于成都市郊汉代“庭院”画像砖,厢院中有两只展翅的鹤。“大泉如意钱”有双鹤的图案。[15]
雌雄鹤羽色相同,两性外形十分相似,雄性略大于雌性。始皇陵青铜鹤体型大小有少许差异,个体最大者,通长0.665、颈长0.4、躯干最大0.2米。个体小者,通长0.4、躯干最大径0.17米。这种差异当是制作时有意为之。
综上分析,始皇陵K0007陪葬坑青铜鹤可能为雌雄各三只,双双相配,共三对。
(三)优劣之分
(宋)陆佃撰《埤雅》有评价鹤优劣标准。明代《养鹤要略》言:“相鹤但取标格奇古,唳声清亮,颈细而长,足欲瘦而节,身欲人立。背欲直削。身横则类鹳鹜,颈肥则类鹅雁矣。观其隆鼻短口则少眠,高脚疏节则多力,顶若朱红则善鸣,眼露赤色则视远,回翎亚膺则体轻,龟背鳖腹则善产,凤翼雀尾则善飞,轻前重后则善舞,洪髀纤指则善步。”上述典籍核心内容皆来之于汉代浮匠伯《相鹤经》。从承袭角度讲,说明汉以前的秦人对鹤的品质高下区分也应有一套标准。
(四)年龄
鹤可以活50-60年。生长90日的幼鹤体形大小与成鸟相似,飞羽发育完全。始皇陵六只青铜鹤是训练有素处于青壮期的成鹤形象。
三、豢养与驯化
(一)豢养
周文王营建沣京时,在南部开辟了巨大的园林区——灵囿。毛苌注:“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天子百里。”《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囿者,所以养禽兽。天子曰苑,诸侯曰囿。”秦始皇的上林苑,是古人改造自然环境,为鹤等动物营建的乐园。何清谷先生校注《三辅黄图》认为,汉代的鹤池,在长安城西,后废。《西京杂记》记载,汉代茂陵富民袁广汉,在邙山下筑园,江鸥海鹤在其间产卵孵雏。
发现最早鹤的雕塑是在3200年前的商朝武丁时期。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发现春秋中期郑国的青铜“莲鹤方壶”,莲瓣盖上装饰一只鹤,欲展翅飞翔,具有写实手法。[16]郭沫若先生喻之为春秋时代之精神象征。春秋后期刻纹铜器残片,有五只鹤,有飞有立。[17]出土文物证实,商周时期,我国已开始饲养鸭、鹅等水禽。[18]
《周礼·地官》有管理、饲养鹤的内容。《史记·平准书》载:“分诸苑养狗马禽兽。”唐代关于养鹤的诗有百首之多。明代《便民图纂》卷十四有“牧养类”其中就有谈到鹤。
从始皇陵K0007陪葬坑的鹤、鸿雁、天鹅来看,秦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掌握了动物的生态学知识,实践总结出这些水禽都可驯养。陪葬坑发现天鹅、鸿雁各20件,鹤6件。真实反映出三种禽类繁殖率有高低这一自然规律。[19]
《淮南子》亦云:“鸡知将旦,鹤知夜半,……今吴人园囿中及士大夫家皆养之,鸡鸣时亦鸣。”从始皇陵模拟鹤的生态环境来看,帝王养鹤独辟一处,与贵族豪门在庭院养鹤不同,凸显皇家气象。
《谈苑》:秀州华庭鹤,食稻梁者虽甚驯,熟久须飞去,惟食鱼虾者不能去耳。《相鹤诀》:养以屋必近水,竹给以料,必备鱼稻,蓄以笼饲。以熟食则尘浊而乏精彩。《考槃余事》亦有此说。从始皇陵铜鹤觅得食物,喙部离开水面一瞬间的动作可以看出秦时为宫庭豢养的鹤主要靠在人工环境中自然觅食虫虾等。
(二)驯化
《露禽》:“鹤驯养子家庭者,饮露则飞去。”是说鹤野性未泯,天气转凉,就会迁徙。只要铩其翮,就飞不走。《世说》载有相同内容。
鹤是野生禽类,天性温顺容易豢养,长期共处易对驯养者产生依赖,建立感情。
1.方法。明代高濂撰写的《雅尚斋遵生八笺》(卷十六):“预教(鹤)以舞,俟其饥馁,置食于空野,使童子拊掌欢颠,摇首起足以诱之,彼则奋翼而唳,逸足而舞矣。习之既熟,一闻拊掌,即使起舞,谓之食化。”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曾作《舞鹤赋》。上述可作为始皇陵陪葬鹤之驯化佐证。
2.乐器。《孙氏瑞应图》曰:“玄鹤者,知音乐之节至。”《列仙传》曰:“萧史善吹箫,能致白鹤。”《韩子·十过》:师旷援琴一奏有元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郭门之垝。《渚宫故事》:“(鹤)闻奏钟磬翻共舞,婉转低昂妙契弦节。”《宋史·赵抃传》:“帝(神宗)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呼!’”《宋史·谢方叔传》:方叔罢左右丞相至仕,度宗即位,方叔以一琴一鹤来进。《梦溪笔谈》:赵阅道为成都转运,出行部内唯携一琴一鹤,坐则看鹤鼓琴。韦鹏翼《戏题盱眙壁》诗中有:“自从煮鹤烧琴后,背却青山卧明月。”[20]阴铿《咏鹤》:“依池屡独舞,对影或孤鸣。乍动轩墀步,时转入琴声。”苏轼的《放鹤亭记》也有对鹤鼓琴。明代篆刻家文彭曾创作一枚印文是“琴罢依松玩鹤”印章。成语有“焚琴煮鹤”。可见用来驯化鹤的主要乐器是琴,其次有箫和钟磬。秦时亦是如此,在始皇陵K0007陪葬坑发现的乐器配件可作证明。
四、用途
(一)观赏
渭河南岸直通终南山的上林苑,是秦代最大的一座苑囿。《西京杂记》卷一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重建、扩建秦始皇的上林苑,将整个苑分为三十六个区域,其中有菌鹤池,饲养的珍禽供皇室贵族观赏及射猎。袁仲一先生认为,K0007陪葬坑饲养鹤是出于观赏的目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辑出版的《秦始皇帝陵》一书也认为,青铜鹤就是为皇帝的灵魂提供娱乐服务,驯化起舞悦人。《左传·闵公二年》载春秋初年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始皇也是好鹤者。
(二)食材
1996年在K0007陪葬坑以西1000米的吴西村南,发现一座约300平方米的陪葬坑,坑内甬道有动物骨骼,鉴定有10余种飞禽、走兽、鱼鳖,其中有鹤类遗骸。[21]出土陶棺通高59.2厘米,长98.8厘米,壁厚3.9厘米,用来放置珍禽异兽骨骼。在K0007陪葬坑Ⅲ区象征性河道中发现一只鹤腿和一些零碎动物骨骼。[22]l966年,对西汉窦后墓进行勘察,发掘从葬坑47个,坑内放置陶棺或用条砖垒砌成长方棺形。其中就有生埋的鹤等禽畜。[23]汉薄太后陵从葬坑也出土过鹤的骨骼。[24]
在马王堆一号墓,作为墓主人主要食材原料的野生动物,属于禽类的有鹤、天鹅、雁、野鸭、喜鹊等,肉食品是用熟食随葬的,肉已全部腐烂,仅剩下各类动物的骨骼。[25]其中有“熬鹤”菜肴。
《天中记》卷五八,传说伊尹向商汤进“鹤羹”得以拔识。这些资料为认识始皇陵所瘗真鹤提供了旁证。
(三)药用及滋补品
《穆天子传》:“天子至巨蒐二氏,献白鹤之血饮之。云益人气力。”《北堂书抄》卷一六也有“饮白鹤之血”的记载。《嘉祐》载,白鹤血:①气味:咸、干、无毒。②主治:益气力,补虚乏,去风益肺。《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汉书》有王莽食用鹤骨髓的记述。《抱朴子》对鹤脑,《活幼全书》对鹤卵,《本草纲目·第四十七卷》对鹤骨的药用价值及疗效都有记载。此类内容古人记叙较多,此处不一一赘述。古文献这些资料对今天认识始皇陵瘗鹤用途有参考价值。
五、鹤认识的补充
(一)先秦、秦及以后对鹤认识的衍变
追根溯源,最初鹤主要是人类捕猎的一种大型飞禽,因其天生姿态优美、鸣声独特,对人有亲和力,逐渐成为帝王和贵族所喜豢养的宠物。从始皇陵瘗鹤可以看出,在当时人的心目中鹤与雁和鹅处于同等地位。有学者认为,青铜鹤生动体现了秦始皇死后乘鹤成仙的思想。[26]通过各类资料可以看出,先秦、秦汉及以后历代帝王、贵族、官宦、文人养鹤主要出于观赏和实用两种目的。
汉代逐渐将鹤神秘化,汉画像石开始出现鹤与龙及朱雀在同一个图案的造型。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上,就有骑鹤的画像。西安理工大学1号壁画墓墓室券顶有仙鹤、鸿雁(西汉时期)。[27]汉代浮丘公《相鹤经》认为:“鹤乃羽族之宗,仙人之骥。”此时始有仙鹤之称。刘向《九叹远游》:“腾群鹤于瑶光。”晋代崔豹《古今注·鸟兽》:“鹤千岁则变苍,有两千年则变黑,所谓玄鹤也。”就连做梦“梦见白鹤,得先(仙)道”[28]这样的唯心思想也大行其道。一步步将鹤上升为神禽,鹤被极力神圣化、被推崇、被崇拜,成为仅次于凤的“一品鸟”。对鹤的造神包装,从汉、晋逐渐肇始,历代绵延不绝,到唐代处于一个高峰。《全唐诗》近五万首,涉及鹤的诗篇有二千四百首,对鹤的描写分28类,有“豢养类”、“声音类”、“自然环境类”、“栖息地域类”、“颜色类”、“动作类”等。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指出:“动物是人所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的存在便依靠动物;人只靠动物的帮助才得进入文明的高峰;但是,人是要把他的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尊奉为神的。”马克思说:“神圣的东西最初是人们从动物界取来的,就是动物。”[29]
鹤是鸟类长寿者。朝鲜族的“十长生图”,包括鹤等。[30]华夏文化赋予鹤最核心的内涵就是长寿,寄托人们对长生不老的期盼。这一意识在秦时还没有产生。
(二)鹤名之辨
《诗经·大雅·灵台》:“白鸟翯翯。”毛奇龄释:“白鸟,鹤也。”《尔雅·释鸟》说,鸧:麋鸹,鹤类鸟名,又称灰鹤。《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双鸧下,玄鹤加。”(元)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一书有:“塔顶上有鹤巢,宽七尺余,有朱顶雌雄二鹤,长存不去,每岁巢于其上。春则育一,二雏,及羽翼成,飞去,惟老鹤存焉。”朱顶鹤即灵鹫,汪氏称灵鹫为鹤,因此禽头部和颈部为白羽点缀有红褐色羽毛,故以朱顶鹤命名。有古籍记载,麻那里(今索马里、肯尼亚一带)“有仙鹤高六尺许,以石为食。闻人拍掌,则耸翼而舞,其容仪可观,亦异物也”[31]。此仙鹤实指鸵鸟,来源于《岭外代答》之骆驼鹤一名。民间称朱鹮为“红鹤”。
(三)鹤识勘误
鹤营地面而生活,从不停栖树上。[32]此观点是错误的。世界上有两种鹤会栖息在树上,东非冕鹤是其中之一。
《诗经·小雅·白华》:“有鹤在林。”《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载:“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亦山中一清响也。”由此推断,古代鹤不限于现在认识的种类。
从始皇陵的瘗鹤可以看出,秦是世界养鹤、驯鹤史上一个巅峰,青铜鹤的艺术造型是空前绝后的,精湛制作工艺举世无双。这里的鹤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视角认识中国古代鹤文化。
注释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3卷),第757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2]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文化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第515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3]盖山林:《中国岩画学》第90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4]童书业:《中国疆域地理讲义》第33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5]袁仲一:《关于秦始皇陵铜禽坑出土遗迹遗物的初步认识》,《秦文化论丛》(第十二辑),三秦出版社,2005年。
[6]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脊椎动物分类区系研究室、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骨骼鉴定报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动植物标本的研究》第67-68页,文物出版社,1978年。
[7]马生涛:《秦陵7号坑铜水禽彩绘保护分析》,《文博》2009年第6期。
[8]侯连海:《记安阳殷墟早期的鸟类》,《考古》,1989年。
[9]成都文物考古工作队、青白江区文物管理所:《成都市青白江区跃进村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99年第8期。
[10]《中国古建筑之美·官殿建筑·末代皇都》第21页,台湾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11](明)董斯张:《广博物志》第959页,岳麓书社,1991年。
[12]陈志达:《殷墟》第215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13]袁玉红:《国家图书馆藏陈介祺藏古拓本选编·瓦当卷》第173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14]傅嘉仪:《中国瓦当艺术》第216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15]卢振海:《中国古代压胜钱谱》第20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
[16]《中国青铜器全集》编委会:《中国青铜器全集·第7卷·东周(一)》第22页,文物出版社,1998年。
[17]谭旦囧:《中华艺术史纲》第260页,台湾印刷出版社,1986年。
[18]杜石然:《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第73页,科学出版社,2003年。
[19]每对鹤一年仅产两枚卵,通常只有一只小鹤能生存下来长为成鹤。鸿雁每窝产5-10枚卵。天鹅每窝产4-7枚卵。
[20]《全唐诗》卷七七〇。
[2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发掘简报》,《文博》2005年第6期。
[2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1-2003),第161页,文物出版社,2007年。
[2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Ⅳ)第412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24]王学理:《咸阳帝都记》第254页,三秦出版社,1999年。
[25]何介钧、张维明:《马王堆汉墓》第32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26]刘占成:《秦陵“七号坑”性质和意义刍议》,《文博》2002年第3期。
[27]黄佩贤:《近年关中地区出土西汉壁画墓的启示》,《文博》2011年第3期。
[28]《敦煌遗书》斯620(本书八《占梦书》残卷)
[2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12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30]苑利:《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物质民俗卷》第409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1](元)汪大渊:《岛夷志略》第146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32]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卷》第54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2/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