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雄伟壮观的建筑
徐卫民
千古一帝秦始皇以好大喜功而著名,因此在陵园建筑上,穷天下财力、物力,使其整个陵园富丽华贵,雄伟壮观。虽被项羽入关后“付之一矩”,但我们从今天所见到的遗址来看,也足以看出其以前的壮观景象。
陵墓建筑在统治者看来,是仅次于都城建筑的重大工程。秦人向来以大为好,从秦景公墓到秦始皇陵可以看出,秦统治者的陵墓建筑,是不受任何约束的。
一、封土堆
秦始皇陵封土堆是古代帝王陵中最为高大的。据史书记载,其高度为50丈。《汉书·楚元王传》记载:“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余”。汉时一丈折合今天2.3米,那么秦始皇陵原高应为115米余。原封土堆的底部近似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现存封土堆较原封土堆已大小缩小,现存封土呈覆斗形,中腰部有一缓坡状阶梯,顶部为一平台,封土堆的现存高度,由于秦始皇陵园周围地势高低不一,故测得的高度众说纷纭,有76米、73米、71米、46米、43米等。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即秦始皇陵的封土是古代陵墓中最高大的。
秦始皇陵上的封土体积达11241375立方米,这些土是从什么地方运来的,据传说这些土是经过烧后从咸阳运来的。经对封土堆土质分析,封土堆的土不是经过烧炒的,否则不会有西汉时的“树草木以像山”,也不会有今天郁郁葱葱的石榴树林,因此不是从咸阳运来的,而是从秦始皇陵东北的鱼池遗址运来的。据《水经·渭水注》记载:“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汙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秦始皇陵封土还有一部分是从陵南运来的。
秦始皇陵封土上现有一小平台。秦时其上有无建筑呢?目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种观点认为在其上有享堂建筑,秦始皇陵覆斗形的封土,可能是享堂多级中心土台“墉”的遗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非也。从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来看,第二种观点是正确的。因为享堂墓建筑始于商代,到春秋战国时,许多诸侯国已开始修筑冢墓。秦实行冢墓制度最迟始于献公、孝公时,后来的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庄襄王等一直沿用此种墓。巨大的封土堆以显示陵墓的高大雄伟。所以到秦始皇不可能再筑以前的享堂墓。况且《史记·秦始皇奉纪》和《汉书·贾山传》均载有秦始皇陵封土上种植的树木成林,怎会有享堂存在呢?
二、地宫
秦始皇陵封土之下便是墓室,因其恢宏富丽,犹如地下之宫殿,人们便称其为地宫。根据文献记载,秦始皇陵的地宫规模非常浩大。《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意即生前所有在地宫中均有,金银财宝俯拾皆是,地下建筑犹如地上的宫殿。
秦始皇陵根据现代科学探测提供的资料分析,其地宫主体部分应是一座口大底小的竖穴方坑。地宫四周有一周宫城墙。宫城墙的做法是以细绳纹砖坯砌筑,这样做的作用可能一是为了加固土圹周壁,防止墓穴因受雨水冲刷而坍塌,二是为了控制出入墓穴之人员。宫城呈长方形,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墙宽和厚均为4米。北宫墙有两处缺口,一处位于宫城西北隅东75米处,宽8米,是由地面通往地宫的斜坡道,其上原有棚木盖顶。另一处位于第一缺口东95米处,宽18米,与封土北侧的陪葬坑相通。宫墙的四面有门,东边发现斜坡墓道5个,北边、西边各1个,南边正在勘探中情况不明。
秦始皇帝陵的地下宫殿中都埋葬着哪些宝贝,这是从古至今人们都关心的问题,因而历代史书中也多有秦陵地宫的神秘记载。在众多的史料中,我们觉得司马迁《史记》的记载比较可靠,以后的记载,有的同于《史记》,有的则充满神秘色彩。
《史记》记载:地宫“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意思是秦始皇陵地宫挖得很深,直到地下水多层,用铜液浇灌,并涂以丹漆,上面再放棺椁。地下宫殿中有文武大臣的位次,并有大量的珍宝器皿、珍禽异兽。地宫门上置有弩机暗器,以防盗掘。墓室顶上绘有天文星宿图像,地面下模拟山岳九州的地形,又灌大量的水银做成河流大海,以机械动力使之川流不息。用娃娃鱼脂膏做成蜡烛,这种蜡烛能点燃很长时间。
为何说司马迁的记载比较可靠呢?虽然秦陵地宫仍然埋在地下,我们今天还看不到它的真实情况,但司马迁距秦始皇死才70余年,他写《史记》时,遍访全国名山大川、人文胜景,作为当时的史官,特别是他遍览宫廷档案石室金匮之书。秦陵又距西汉都城长安较近,因而他对当时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同时关于地宫中的记载有许多已被今天的考古资料所证实。如关于地宫中的水银记载,通过地球化学探矿方法,对其封土堆中的水银含量进行了测量,其结果,封土堆的水银含量大大高于周围地区,说明2000多年来,地宫水银不停散发,直至今天仍在发生作用。在陵墓中用水银,并不是秦始皇的创造,在秦始皇之前已有人使用了。春秋时吴王阖闾和齐王桓公的陵墓中就有水银。为何在陵墓中放入水银呢?一则因为水银具有防腐的作用,可以防尸体的腐烂,二则由于古代帝王兴厚葬,但又害怕别人盗掘,水银易挥发,所以当盗墓者进入墓穴时,就会毒死盗墓者。始皇陵地宫中水银的作用大概与这两个因素有关。同时,水银可以流动,以表示生前他游览过的河流大川。
另外,秦陵地宫中“上具天文”的记载,在今天发掘的西汉墓葬中已有出现①,应该是受秦陵的影响,人在世时,受日月星辰的影响,死后必然有所反映,因而秦始皇陵地宫中的这种现象虽然未发现,但应该是存在的。
关于“以人鱼膏为烛”的问题。人鱼即娃娃鱼,人鱼膏即娃娃鱼的油。在今天的北美洲太平洋沿岸,仍在使用鱼做蜡烛。有一种叫“艾乌拉霍”的鱼,体内含有大量的脂肪,它除了可以作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外,还有一种独特的作用,即当灯点。剖开这种鱼后,先把它晒干,用一根线穿身,当作灯芯,这样就可以把它挂起来当灯点了,出海人经常用它来照明,可谓名副其实的鱼灯。据说这种办法是很久以前印第安人发明的。从《史记》的记载来看,中国人早在秦以前,就发明了这种鱼作灯的方法。
再从近年在秦始皇陵园内发现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以及震撼世界的“青铜之冠”——铜车马来看,这么重要的东西作为随葬品埋入地下,竟然《史记》无一文记载,说明司马迁认为这些东西相对于地宫所埋葬之珍宝是小巫见大巫,不足挂齿。
目前考古工作者钻探出了秦始皇陵地宫的宫墙,地宫究竟有多大呢?宫墙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墙体高和厚各4米,其顶部距地表深2.7米-4米,采用未经焙烧的砖坯子砌成。宫墙的四面有门,东边发现斜坡门道5个,北边、西边各有门道1个,南边的情况还不太清楚。在四周地下环绕的宫墙范围内当为地宫,其平面近似方形,面积约180320平方米(相当于270余亩地大),比迄今发掘的先秦时期最大的墓葬秦公1号大墓还要大30多倍,这么大的地宫是人们无法想像的。
陵墓中的秦始皇身着什么呢?史书记载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即穿着金缕玉衣。这是可信的,因为目前发现的西汉金缕玉衣已有好多件了,汉承秦制,更何况作为大名鼎鼎的秦始皇,肯定会有此享受的。
地宫顶部的形状如何?有人认为是采用穹窿顶状,有人则认为非也,这么大的面积,怎样封顶,确是一个大问题,我认为其顶部很可能采用目前发掘的秦汉大墓的建筑形式,如秦公1号大墓、马王堆汉墓、北京老山汉墓,即木椁以上填土覆盖。因而地宫中便有“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存在。他一生奢侈享受,修了众多的宫殿台阁,地宫中也必有表现。同时有百官侍候在左右,是生前生活的一个缩影。
当然,秦陵地宫至今仍没有打开,这个谜可能还需要持续一段时间。不过,从陵园周围发现的众多陪葬坑、陪葬墓来看,地宫中的埋藏物将是中国古代帝王陵中非常丰富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重要遗产,是一个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那么大家一定会问,为何不把秦始皇陵打开,让这个谜底揭晓呢?说到这里,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目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还达不到。大家知道,文物破坏了,是不能复生的,北京定陵的发掘,是我国考古工作者主动发掘的,但在发掘中,由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限制,致使一些文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秦兵马俑前期的发掘也是很明显的例子。刚出土时,有的陶俑身上还有彩绘,但由于发掘的规模大,科学的保护措施跟不上,以及其他因素,因而,挖出后,经过外界的风化干燥,彩色便自然脱落。另外像秦始皇陵这样大的墓葬,在全国还没有,由于规模太大,对发掘工作带来诸多不便,首先在发掘之前,必须在地宫之上有保护措施,防止雨水的浸泡,最起码房屋的跨度在500米以上,而据说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跨度只有200多米。因此要解决如此跨度大的防雨设施,在今天看来难度太大了。有人会提出,能否打个洞进去,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秦始皇陵不像隋唐以后的帝王陵墓,有墓门、墓道,找到墓门就可以开启进入地宫或墓室,而是先挖出规模宏大且很深的墓穴,然后用一层层黄土填夯起来,不仅没有墓道,而且土层中可能有文物。若要发掘就要将山丘般的陵冢层层挖去,不仅工程浩大,而且也是对秦陵本身的破坏,因为地宫已经过2000多年,宫内情况现在无法知晓,即使坑顶原来有保护措施,但经过地震、水浸,可能早已塌陷,何况至今仍有水银蒸发,对人的身体是有损害的。还有许多原因导致现在还不能发掘,所以秦陵地宫之谜,暂时无法解开,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及国力的强大,秦始皇陵地宫之谜总是要破译的。
注解: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
三、地面城垣
据钻探得知,秦始皇陵有两重城垣,除南边的内外城垣仍有局部残段存留地表外,其余仅在地下存有墙基。内外城垣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内城长1355米,宽580米,周长3870米,外城周长6321米。①两城虽然套合,但内城的位置稍为偏南偏东一些。内城的中部由东向西有条长330米、宽约8米的隔墙把内城分为南北两区。内城的北区又有一条南北向的宽约8米的隔墙,把北区分成东西两部分,这样就在内城东北角形成一个长695米、宽330米的周长2050米的小城。
内城垣目前共发现有六个门。南、东、西三面各有一门,北面有两门,中部东西向的隔墙上有一门。南边的门址仍高出地表2米-3米。墓冢位于内城的南部。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门,其中南北两门两两相对,在南北轴线上,门址上堆积着大量瓦砾及红烧土、灰烬,证明原来有两门阙及角楼建筑。外城的西门台基仍存在,其上堆积着厚1米-1.5米的瓦砾及红烧土等遗物。瓦有筒瓦、板瓦及各种云纹瓦当。筒瓦、板瓦及瓦当之上多有戳印模压的“寺水”、“宫水”、“左水”等陶文,内城西门址上曾出土刻有“甲百”字样的石门槛,而南门台基至今仍高出地面3米有余,远看似座小丘,明代人都穆在其《骊山记》中讲到秦始皇陵园时“自南登之,二邱并峙。人曰:此南门也,右门石枢,犹露土中”。这里的二邱即指始皇陵内城南门外的门楼遗址。
据探测,其内城门址墙基一般宽8.9米,据勘探内城的东门有三个门道,中间门道略高于两侧,外城门宽12.2米,附近均有大量建筑材料及红烧土,要不是项羽一把火烧掉始皇建筑。其一定是巍峨宏大、气势非凡的。同时在东区南墙上原有南北出檐骑墙式的长廊建筑,迄今遗迹仍存。1972年冬,在陵园外城北门附近的毛家村南的一块青石板下发现了一柄铜钥匙,重约半斤,造型奇特,上有篆刻“北门钥”三字,说明陵园的门平常是上锁的。
陵园外城是一南北长大于东西宽的长方形夯城垣。其具体尺寸曾做过几次测量,略有差异,1999年8月,在考古钻探出外城的四角后,经GPS定位测量,外城西墙长2188.378米,东墙长2185.914米,北墙长971.112米,南墙长976.185米。城垣的外侧可能还有廊房一类的建筑。外城垣的墙基宽度为7.2米,小于内城垣,可能反映了内城垣高于外城垣的事实。②
以前对始皇陵有两重城垣似乎已成定论。但当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发现及河北战国中山王陵铜版兆域图出土后,对始皇陵有几道墙垣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山王陵兆域图上刻有内外两重“回”字形的墙,而文字注明为“内宫垣”、“中宫垣”,以此推之,必有“外宫垣”,但“外宫垣”没有在铜版兆域图上出现,而正好兆域图上的墙垣和始皇陵的内外城完全相同,因此学者们不得不考虑秦始皇陵的第三道垣域即“外城垣”了。恰好在秦兵马俑坑以东发现一双门阙遗址。这样以始皇陵的封土顶点为基准,向东西南北各延伸3750米,则南到骊山,北到新丰塬,东到鱼池水,西到赵背户村西边的古河道,山、塬、河形成一个长宽各为7.5公里的自然屏障,在此范围内,历年来不断发现秦代的遗迹、遗物。如东边的兵马俑坑,西边的窑址、石料加工场遗址,南边的防洪堤,北边的动物坑、七号坑、鱼池等,均在此范围内,对于千古一帝秦始皇来说,一生好大喜功,其来世空间一定会修造得非常宏大。我认为当初建秦始皇陵时就未规划外城垣,随着国力的强大,秦始皇的权力愈来愈大,对其陵墓的要求越来越高,将无止境的修下去,要不是秦始皇50岁去世,陵园还会更大。
注解:
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博物馆编著:《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②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俑博物馆编著:《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1999),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四、寝殿
寝殿位于秦始皇陵封土北侧的西部,南距封土53米。基址的平面近似方形,南北长62米,东西宽57米,面积为3524平方米。周围环有回廊,中间的台基略微高起。基址的西北角稍残。在遗址上有残留的墙壁及大量堆积的残砖、筒瓦、板瓦、灰烬等。在东边回廊南端,有长15米的一段向外伸出1米,此处好像是门。基址的四周铺粗沙,好像是散水。留下的残墙高30厘米-50厘米,墙的表面有一层麦草泥,并涂丹垩,说明墙面是经过认真处理的。
按照蔡邕《独断》所说的:“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再依该建筑基址的形制、规模及所处的位置来看,应为始皇陵园的寝殿遗址。①
注解:
①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五、便殿
便殿位于内城北区西半部,即寝殿的北边。建筑基址密集,在南北长670米、东西宽250米的范围内,一排排成组的建筑由南向北密集排列,组与组之间以河卵石铺的路面相连,有的路面用青石板铺成。在平整土地过程中,该基址曾遭到严重的破坏,1977年临潼县博物馆对基址南边的1号-4号建筑遗址进行了清理,四座建筑东西向排列成为一组。其中的2号建筑基址保存较好,由主体与门道两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南北长19米,东西宽3.4米,面积64.6平方米。残存的墙壁高0.26米-0.4米,地面经过夯筑,坚硬光滑。主室的西侧有一长5.3米,宽1.6米的廊房式门道,门道两侧镶贴着青石板及壁柱,阶墀用青石拼砌,主室的北半部有一长25米、宽0.5米的片石铺的甬道通向室外。2号遗址的墙面做法与咸阳宫1号遗址墙面做法相同,即施泥两层,厚6厘米;里层粗草泥铺底,厚4厘米,外层用极细的草泥抹面,光滑平整,并涂2厘米厚的白粉。3号建筑基址面积较大,但残破严重,宽9.7米,残长3.8米,残壁高0.3米-0.4米,室内用方砖石板铺地。
①1号-4号建筑基址内出土有铺地及镶贴壁用的大批青石板,以及鸱尾、瓦当、筒瓦、板瓦、铁铺首、铁拴板、陶井圈、残铜器等。其中有一件夔纹大瓦当直径达61厘米,高48厘米,背有筒残长32厘米,残筒瓦饰粗绳纹,里有模布麻点纹,夔纹遒劲,刀法简练,其制法是作出纹饰轮廓,再用平刀加以斜平浅浅的阴刻,阴阳分明,立体感强。这种纹饰完全承袭了商周青铜器纹饰的传统作风,是我国古代陶雕中的杰作。这是一种超乎寻常的特大瓦当,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小瓦当施于椽前,而是用来遮挡檩头的,既可以防腐,又具有艺术装饰的效果。从此瓦当的出土,我们完全可以想像这座建筑的宏伟气势。此种大瓦当在河北的秦皇岛、辽宁绥中的秦宫殿遗址中也有发现,这些宫殿是为秦始皇当时出巡到渤海求仙药而建的离宫别馆,但其瓦当仍比始皇陵的小。目前只在陕西眉县、兴平的秦离宫别馆中发现两个比始皇陵稍大的瓦当,直径分别为78.3厘米和72厘米。
秦人好大喜功,“高台榭,美宫室”。特别是秦始皇时期修建了众多的离宫别馆,有“关内三百,关外四百余”之称。著名的阿房宫、咸阳宫代表了秦代建筑的水平,均规模宏大、雄伟壮观。那么作为自己来世的建筑——秦始皇陵园,其建筑也不逊于生前,目前在秦始皇陵已发现众多的建筑遗址,这些遗址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夔纹大瓦当的发现即是实证。只因后来项羽入关后,一把火烧了三月,辉煌的建筑化为焦土。
在这座便殿遗址中,还发现了两件鸱尾。一件两端稍残,一件完整。长达89厘米,高15厘米,下宽16.5厘米,中间断面为覆钵梯形,尾部唇长2.5厘米,前端作云纹瓦当。在1号-4号建筑基址的北侧,还有大片的夯土建筑基址,一直延伸到陵园内城的北垣。在这片建筑基址内,筒瓦和板瓦的残片俯拾皆是。
从这组建筑的地面处理、门道等情况来看,非常讲究,而且特殊,有的用素面石板铺地,有的则用很美的线雕菱纹铺地石铺地。现存的一块菱纹铺地石上有编号,号为“右东十八”。
关于此建筑基址的性质,有的学者认为是秦始皇陵园内的寝殿。然而从这组建筑的规模和形制以及所处的位置都与寝殿极不相称。②而位于此遗址以南的大型地面建筑应为寝殿,它位于寝殿之旁,“便殿者,寝殿之别殿耳”。所以这一建筑基址应为秦始皇陵园中的便殿。
另一处便殿遗址是1995年发现的,此次发掘先后揭露出6组大型建筑基址,南距现封土边沿130米,西与西内城墙相连。6组建筑东西分布在一条直线上。东西长240余米,南北宽约20米,总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1号建筑群的东端,东西残长15米,南北残宽16米,从东南两边清理出的廊房和散水遗迹判断,1号建筑很可能是一座坐南面北廊院式的四合院建筑。2号建筑亦是坐南面北,因破坏较甚,形制不清。3号建筑大部分压在现公路下,形制内涵尚待进一步勘探。四号建筑保存较好。它属于一组廊院式的四合院建筑。建筑遗址东西长28米,南北宽14米,建筑四周均为廊房,北边辟一中门,在南北廊房的房基上发现对称的带有榫卯的青石壁柱柱础4个。东廊房的房基下还发现两排南北向排列的五角形陶水道。廊房屋面制作尤为讲究。在夯上面施有一层麦草泥,在麦草泥上再抹一层细泥,待细泥烘干后再复一层类似于地板漆的一层朱红色涂料,其质体有待于进一步化验。5号建筑似为一座四阿式建筑。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近20米,遗址南边发现一道长50余米的片石散水,遗址东边也发现一道南北向的片石散水,面积近1000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遗址除发现脊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之外,还发现几块彩绘俑头残片和10余个铜箭头,这是其他建筑中所没有的,它说明陵寝建筑中也可能放置陶俑。6号建筑亦为四阿式建筑。遗址东西残长近80米,南北宽10米许。遗址北边散水以内发现一排方形柱础遗迹,柱长宽均为55厘米,约相当于秦代尺半见方,柱础与柱础之间的间距仅有1.15米,正好相当于秦代尺值的五尺。如此粗壮的立柱,较近在其他陵寝遗址中尚不多见。由此不难想像,2号建筑群中的6号建筑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此外6号建筑的排水设施也是别具一格,遗址南北两侧均发现有用鹅卵石铺砌的散水,散水内高外低保留着一定的倾斜度,在鹅卵石外侧还有用沙石铺砌的凹形排水沟,排水设施的讲究也从侧面反映了建筑的宏伟和高大。③该建筑应为便殿而非寝殿。④
注解:
①赵康民:《秦始皇陵北二、三、四号建筑遗址》,《文物》1973年5期。
②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③张占民:《秦始皇陵北寝殿建筑群的发现与初步研究》,见《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④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午12月版。
六、飤官遗址
飤官位于内外城西垣之间,范围颇大。南自内城垣西门之间的道路北侧起,北到内城垣的北墙附近。在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180米的范围内,分布着三组建筑遗址,分别位于现在临马公路南北两侧及晏寨村。这三组建筑遗址,由于平整土地和基建工程,被破坏十分严重。经过局部清理,共有五处建筑遗址。①
最东边的一座建筑基址残长约25米,东西宽约8米。这是一座面阔5间,进深4.5米的坐东向西的一排房子,东边有一道共同的背墙,墙宽2.8米,墙面呈粉红色。房子均分台上、台下两部分,台高25厘米。在台子上下清理出有筑墙时用过的夹柱方形窝,证明在台子的边沿,有南北走向的一道檐墙。基址内堆有不少土坯块和表面粉刷红色的草泥墙皮。土坯质地坚硬,原宽16厘米-22厘米,厚7.5厘米-9厘米,残长11厘米-19厘米。墙皮厚5厘米,竹皮痕迹最大直径有4厘米,泥内并留有绳子横绑竹片的遗迹,有一条道路用半截砖和瓦片修成。
在基址内发现一大型建筑,地基处理很特殊,可谓秦建筑史上的新发现。平面过于窄长,地基比周围凹下近40厘米。在坑内东西铺有三条与地基同长的方形木头,方木之间垫有顽石、沙土,南北又铺有木地板(火烧后仅留有炭迹)。在中间凹下的部分很可能就是这座建筑的主体部分。东西长28米,南北宽5米,面积138.5平方米,有大量的红烧土块和瓦片。四个大型石础东西排成一行,石础为长方形,长72厘米,宽36厘米,高26厘米,面上中间偏外有一人为的极规整的圆柱形卯窝,直径10厘米,深5厘米。证明本柱与石础之间有子母榫关系。石础总体形状很规整,可看出是经过严格加工的。在主体建筑的周围盖有较低的房屋,与主体建筑构成重檐式屋面。发现一块方形薄砖,砖的下面压有火烧过的苇席炭灰的黑色纹迹,在席灰纹下,在厚约6.5厘米的泥片,泥片上留有火烧前原席所压下的纹痕。据考察,这些遗物遗迹应是从原来未毁前的房顶翻落下来的,说明原房顶上铺有方砖,砖上铺苇席,然后在上涂泥,而且在此遗址上还发现了长达3.1米的砌有三层砖的墒,系上下错缝。发现的地下排水设施有五角形陶水管道、渗水井、陶漏斗、弯头等。
在该建筑基址还发现水井三眼,其中一眼还有陶井台子,周围栽有半截方砖,在栽砖以内又铺有完整的方形薄砖。口径1.2米,井中有脚窝,下端有井圈。发现的建筑材料有板瓦、筒瓦、脊瓦和瓦当,数量很大。特别是脊瓦,在以前很少发现,其横断面成马鞍形,内外均为素面,通长45.4厘米-51厘米,通高13.2厘米,还有方形砖、条形砖、方石等建筑材料。
根据该建筑基址出土的遗迹来看,其建筑布局比较分散,位置又处于内城之外,应为正寝边侧的附属建筑。从遗址内出土的“丽山飤官”陶文看,说明这个建筑基址为供奉陵寝饮食的“食官”,即园寺吏舍建筑。“丽山飤官”古代文献中记载,可补史书不足。从出土的刻有“囗囗六厨”、“丽邑二升半八厨”陶文看,可反映出厨的数量之多及膳食供应的规模之大。出土的鸭蛋壶、大陶缸、陶盆、陶罐等器,也都是厨房用具。
该建筑基址内出土墙的遗迹共8处,从中我们发现秦时筑造夯土墙的办法与今天的办法相似。即在墙的两侧栽埋“夹柱”,以便把墙筑高,所不同的只是秦人先普遍打好地基后才筑墙的,这可从墙两侧柱窝中发现的夯层看出。把墙筑成后,又把孔分层夯实,以防雨水浸入墙基而破坏建筑结构。这种筑墙法在案建筑中还是首次发现。证明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这种先进的筑墙方法已为我国劳动人民发明采用。
从该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陶文来看,说明当时这一建筑的施工所用砖瓦都是由中央政权控制的制陶作坊烧造供应的,如“左(右)司空”、“左(右)水”、“都司空”、“寺水”、“宫水”、“大水”、“大匠”、“北寺”等,看不见民间制陶作坊供应的砖瓦,充分说明了这项建筑工程的重要性。在遗址的北边发现了一组六排的五角形下水管道,反映出该遗址的用水量是非常大的。
从此建筑基址上,还发现了大量的炭迹、灰迹及红烧土和被烧成渣块的筒板瓦,说明项羽当年烧始皇陵时,该建筑也遭受大火厄运。
在飤官遗址内,发现了一件国宝级文物——错金银乐府钟。1976年春节期间,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先生留守秦俑考古工地,他便利用空余时间对秦始皇陵园进行了一次普查。在普查过程中,于2月6日下午竟意外发现错金银编钟一件,钮上刻有“乐府”二字。
乐府钟发现于断崖的瓦砾中,放在一个残破的带三矮足的陶案内,陶案置于来房内地面之上。
乐府钟为铜质,通高13.3厘米,舞修6厘米,舞广4.8厘米,铣间7.2厘米,鼓间5.8厘米。鼻钮、舞部铸满纤细的云雷纹,钟内侧为纤细的阳线云纹。何以称此钟为乐府钟,是因为钟上镌刻秦篆“乐府”二字,这一秦乐府钟中的发现,弥补了文献的不足,订正了注家的错误,为秦代乐府官署的存在提供了物证,从而解决了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即乐府是否始于汉武帝时的问题。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颜师古注:“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哀帝时置之。”秦始皇陵乐府钟的发现,证明颜师古的说法不确,乐府之名秦代已经出现,汉代的乐府是秦代乐府的继续沿用。
秦乐府钟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是嵌错结合,即在铸造好的钟体上用金银丝镶嵌成花纹,然后把器表磨光,使线条鲜明,花纹清晰,钟内壁的花纹虽细如发丝,但非常清楚。铸造如此细小的花纹,一是制模不易,二是浇铸时铜斗的温度难以掌握。若温度偏高容易把横的纹路冲垮,偏低则铜斗流动不畅,花纹铸不完整。此钟的花纹基本完整、清楚,令人惊异。
乐府钟壁的内侧有调音带四条,带上有错痕数道,说明原已调过音。经音乐家吕骥先生的测试,钟声属于C调,声音清脆悦耳,音调准确。
错金银编钟上刻有“乐府”二字,说明此钟原置于乐府,是秦乐府的钟。为何秦始皇陵园中有乐府钟?这与秦始皇陵的园寝制度有关。秦以前不祭墓,从始皇开始,在陵园内设立寝便殿,在寝便殿内按时进行祭祀,祭祀时就要奏乐助祭,此乐府钟应是祭祀用的乐器之一。
注解:
①秦始皇陵考古队,《秦始皇西侧“丽山飤官”建筑遗址清理简报》,《文博》1987年6期。
七、鱼池建筑
位于秦始皇陵北的鱼池村西北。地跨鱼池堡、鱼池村、吴东、吴中四个自然村。建筑基址东西长2000余米,南抵鱼池村北崖,北至吴东村以北,宽近500米,总面积约百万平方米。其主要遗迹有夯土墙垣、房基和灰坑等。①
在此建筑基址内,发现了三条夯土墙垣。一条在鱼池村北崖上,长约300米,残高2米-4米;在村西即夯土西端有南北长达100米的夯土,从而形成遗址的西南边;村东边也有南北向夯土,夯层厚7至10厘米。三条夯土墙已被后期建村筑路破坏,但仍可看出其遗址原为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近200米的环周墙垣。
现在的吴东村正好建在秦的房基之上,这从该村西墙外壕沟东壁断崖上暴露的东西向由南向北的五条夯土可看出。其中第一条宽48米,残高1米,中有12米的空间相隔。这五条东西向夯墙两端均被破坏,现存残长200米。在村南和村东,都有地下排水设备,有粗绳纹陶质圆形水管,村南的排水道作南北向单行排列。村东的一处水道上有上、下接口加用管拐相连接,结构严密。
在遗址上发现八处灰坑,分布在吴中村东土壕内的断崖上。灰坑中杂有粗绳纹板瓦、细绳纹筒瓦残块。据当地群众反映,在这些灰坑以西有南北用破口石铺砌的路面,但遭破坏。遗址发现大量的建筑构件,有带花纹图案的薄砖,其类型有卷云纹、菱形纹、S纹、回纹、小方块纹、绳纹素面等。用途为铺地面和镶嵌壁面。有一种砖带隆起的乳钉,似为建筑的门楣或门卷顶处所用。其建筑材料既有中央官府制作,又有属县邑官署制作的。
对该建筑遗址的性质目前看法不一。有的认为是秦始皇陵修筑时的官署建筑;另有人认为是秦步寿宫遗址。后秦始皇修葺拆建,作为建陵时的官邸建筑。
注解:
①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陕西临潼鱼池遗址调查简报》,《考古与文物》1983年5期。
八、石刻
秦始皇陵还有石刻,关于其陵石刻的最早记载是晋代的葛洪,他在《西京杂记》一书中记载:“五柞宫,其宫西有青梧观,观前有三梧桐树。树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胁为文字,是秦始皇骊山墓上物也。头高一丈三尺,东边者前左脚折,折处有赤如血,父老谓其有神,皆含血属筋焉”。唐代封演云:“秦汉以来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之属,人臣墓前有石羊、石虎、石人、石柱之属,皆所以表饰坟垄如生前之仪卫耳,国朝因山为陵”。①近年来考古调查已在陵西北发现秦陵石料加工厂遗址。秦始皇陵所用石料均是从渭北的甘泉山磨石岭运来的,在些进行加工。正像《太平御览》引《关中记》云:骊山无此大石,运取渭北诸山,故其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一唱,万人相钩”。在始皇陵附近,解放以来,农民在平整土地过程中,发现好几块“石”,就是始皇陵的遗物。这些石块形体巨大,因人们愤恨运石之事,故称“览石”。在秦始皇陵园中,应该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马、石人等,这些石刻均仪卫于秦始皇陵的神道两旁,这在唐乾陵,明十三陵都可以看到。“石,在临潼县东十里,秦始皇陵东南二里,形似龟,初始皇远采此石,将置之骊山,至此不复动,石高一丈八尺,周十八步”。②今天我们之所以看不到这些石刻艺术品,是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对秦始皇的贬骂,导致秦始皇陵人为的破坏,有的被毁,有的迁往另处,有的挪作它用。这些石刻当时位于秦始皇陵的东神道两侧。
另外在秦始皇陵园中还有一处制酒官署建筑基址。位于陵园内吴中村一带,在此处发现一“丽山茜府”陶盘。陶盘色泽黑亮细腻,出土时已破碎。复原后的口径为34厘米,高7.2厘米,在圈足内的盘底刻小篆“一斗二升,丽山茜府”八个字。茜府即洒府,在秦始皇陵园中设置酒府是为了储藏各种酒,以供祭祀之用。早在凤翔雍城秦公陵区就出土过茜府铜壶两件,说明秦人在陵区中设置茜府并非秦始皇首创。
以上是目前考古工作者探出来的建筑遗址,还有很多未被探出或埋在现建筑之下。尽管如此,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即秦始皇陵建筑雄伟高大,高贵富丽,这与秦一贯的建筑风格是有继承关系的。
早在秦穆公时,西戎使者由余看了秦的建筑后便不禁发出评论“使人为之,亦苦民矣;使鬼为之,亦劳神矣”。而这时秦的人力、财力、物力还不很充裕,到后来的秦都咸阳宫、阿房宫建筑等,秦的建筑便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咸阳宫巍峨壮观,阿房宫富丽堂皇。据《史记正义》引《庙记》云:秦时,“北至九*甘泉,南至长杨五柞,东至河,西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离宫别馆相望属也。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徙,穷年忘归,犹不能遍也”。关中有宫殿三百处,关外有四百处,充分反映出秦时建筑的壮观场面,众多的离宫别馆是为秦始皇生前出巡、游幸及寻仙药之用的。
秦始皇的陵墓,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礼制,也当有众多有宫殿建在陵园之中。陵墓中应有尽有。正像《吕氏春秋·节丧》所指出的:“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夫玩好货宝,锤鼎壶滥,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
关于秦始皇陵的墓向问题,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坐西朝东,另一种认为是坐南朝北。我认为第一种观点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从整个陵园的地理形势、秦人的墓葬习俗、陵园遗址的分布等方面来看,应是坐西朝东的。
秦始皇陵园的建筑形制,既有对秦先公陵墓的继承,又吸收了战国时期各国陵园建筑中的经验,同时由于秦始皇好大喜功的特点,对前者又有所发展。因此,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形制到秦始皇时期已臻于成熟。西汉及以后的帝陵多有所继承。
从以上所介绍的情况来看,昔日的秦始皇陵园真是富丽堂皇,豪华无比。“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项羽率兵入关后,怀着对秦始皇强烈的复仇心理,“烧秦始皇陵”,把雄伟壮观的秦始皇陵建筑一把火烧掉了,留给我们的只是被烧焦的砖瓦、土地及一些建筑材料,加之两千多年来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现在能看到的已非昔日的景观了。
注解:
①封演:《封氏闻见记》,见《说郛》卷四。
②宋敏求:《长安志》。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