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论著 > 解读秦俑:考古亲历者的视角

[上一记录]  

后 记

王学理


  秦俑面世,国人振奋,域外惊异。自1974年以来,秦俑迎接八方来客,并多次海外巡游,成为传播文化的使者。
  由秦俑、秦简引发的对秦文化的探索,成为考古、历史学界关注的热点。要研究秦文化,首先要脱离对秦俑好奇、欣赏的一般认识水平,要把秦俑作为一门学问,真正地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去探索,回答一些切实的历史问题,从而揭示它隐含的各种历史密码。
  我作为秦俑发掘与研究开拓期的参与者,1976年便进入这一领域。从支援秦俑博物馆筹建时住简易工棚,到加入考古队夜宿农舍;从1977年试掘秦俑二、三号坑,到1978年正式发掘一号坑;从秦俑发掘、考古报告的编写,到秦始皇陵园调查与清理……风风雨雨地度过了14个春秋,从台前到幕后,可说是饱尝人间百味。但对我而言,有一条是不可动摇的,那就是把秦俑研究作为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无论是长期与秦俑为伍,还是1988年离开秦俑,我始终都围绕着一个“秦”字在转。发掘秦俑、研究秦俑,就得用行动对得住秦俑。即以秦始皇陵为例,除了多篇学术论文之外,还出版了《秦始皇陵研究》一书,以专著的形式,首次勾画出了陵史与秦始皇陵的构架轮廓。在考古材料不全的情况下,出版《秦陵彩绘铜车马》,窥探到秦銮驾制度的影像。凭多年探索研究而形成的《秦俑专题研究》,从军事、兵器、艺术到检测,29篇论文既自成专题,又可综合贯穿起来俯瞰秦俑的全貌,以期达到解读秦俑的目的。《轻车锐骑带甲兵》,则是前书的普及型著作。《秦俑专题研究》在1974年出版之后,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当时在个人受困的条件下做学问,实属不易。鉴于秦俑作为秦始皇陵“外藏系统”的从葬坑之一,已经过总体测绘,以及“解剖麻雀”式的部分试掘和全面的揭露,对其布局、内涵已基本廓清,预料到今后的发掘——无论从迹象还是到文物的“新发现”——也只能是对此前成果的补充与验证,绝对不会影响已探明的秦俑整体框架构成,因此,24年前在早已具备了研究材料的条件下,《秦俑专题研究》的产生就顺理成章。现此书早已告罄。再看发掘秦俑工作由于人为的原因,停顿了24年,作为研究的凭藉——实物材料,也并无大的起色,那么对秦俑作全景式地研究,也实属必要。经过1994年到2011年这17年间的沉淀、过滤,在前述学术专著与论文的基础上,推出了《解读秦俑——考古亲历者的视角》一书,从材料到观点,力图予以补正、深化,或许可以作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秦俑的铺路砖石、具备一定参考价值的一家之言。本书所用线图,部分系自己手绘,部分采自发掘报告或学术期刊;本书彩版,大部分系自己拍摄,部分系郭佑民先生赠送。
  在《解读秦俑——考古亲历者的视角》成书过程中,得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炜林院长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学术界朋友们的鼓励,以及原出版社三秦出版社的理解,这些都使人没齿难忘。特别值得感激的是责任编辑潘占伟先生,从框架结构到文图格式,从观点的成立到材料的运用,他都不厌其烦地进行校核、琢磨,并同我详细商讨,取得妥善处理意见。在学术和出版浮躁的时下,他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严谨勤奋的作风是难能可贵的。因此说,此书得以同读者见面,功劳应归之于为学术研究铺路、具有良好风气的学苑出版社。这,绝不是例行的奉承话。
  王学理
  2011年5月3日记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解读秦俑:考古亲历者的视角/王学理著.—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