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秦始皇陵 > 秦俑百迷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伴随铜车马出土的铜盾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王 芸


  盾是最古老的兵器之一,是古代用来抵御原始兵器伤害的一种手持防护械具。《释名·释兵》说:“盾,遁也,跪其后避刃,以隐遁也。”盾又称干。几千年来,如同进攻性兵器中的矛一样,盾被视为防护器具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相传早在黄帝时代就已有护体的盾。在新石器时代末的原始武舞崖画上曾见到有舞者一手执盾,一手持兵仗的形象。古代的盾多是以木、藤及皮革等材料制成的。因此,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很难觅到其完整的形象。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盾,是在河南安阳殷墟见到的盾残迹。秦盾在兵马俑坑内还没有发现,但伴随秦陵铜车马出土了一面铜盾,它插在车右輢内侧的盾囊里,由于是青铜制作的,虽经两千多年,却仍然完整如故。
  此面盾,十分美观精致,通高36.2厘米,底宽24厘米,厚0.4厘米,上弧下方,中部双亚腰,四角上耸而内卷,形状像是一个加工夸张了的正面无头的简化人体,上部正中凸起“脖颈”,两边弧形似流线的双肩。盾的正面的中部纵向鼓起棱脊,体表中间微微隆起,上下两端凹下,便于遮掩身体。在盾的背面,于脊的中间设有桥梁形鼻纽状盾握,纽梁上还铸出缠扎的革带纹。盾的正背两面布满绚丽的花纹图案,构图精美,虚实结合,图纹清晰、细腻,线条流畅、飘逸,立体感强,富于变幻,给人以典雅而又洒脱的美感。
  盾的种类很多,按《释名·释盾》罗列的种类,有吴地制作的既大又平的吴“魁”盾,有蜀地制作的表面隆起的“滇盾”,还有什么“干*(左盾,右发)”,“樐*(左旱,右戈)”等,以及步兵使用的“步盾”,车上使用的“孑盾”,犀皮制作的“犀盾”,木做的“木盾”等等。一号车配置的盾是什么已无法确指了,但是既然它是建于皇帝乘舆上的,等级一定很高,或许就是《诗经·秦风·小戎》中说及的龙盾或类似的种类。
  这个铜盾,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史上仅有的,我国古代防护兵器盾遗迹中最趋于完整的一件。它的出土为我们探索和研究古代盾牌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秦俑百题/孟剑明主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