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参考书架 > 兵马俑真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俑坑里根本就没有“战车”

陈景元

 
  在当前的考古工作中,经常出现一种偏向:有人见到一个“车”字,就认为它一定是“战车”;有人只要挖出一辆“车”,就认为它一定就是“战车”,这一种看问题的方法,实在是很固执、很机械、很不妥当的。比如说,秦俑坑里挖出那么多的“车”,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车,它们到底能不能用于实战,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车”,本来就值得人们去认真地进行分析和研究。现在,还是让人们来看看秦俑坑出土的“车”为什么都不是作战用“车”的各种事实和证据吧!应该说,用它们去否定和推翻秦俑的那一种“定性”结论,实在是不可缺少的,
  中国古代,用于进行拼杀的“战车”,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要有满足三名甲士在车上完成各项战斗动作所需的内部空间,不然就无法进行战场格斗;其二,要有适应在外域疆界特殊车辙前进的通行能力,如果战车都开不到敌国,哪还有什么“车战”可言;其三,要有极其平坦开阔的、适宜大兵团作战的场地,在作战区域之内,不能有河沟阻断,不能有崎岖地形,否则遇到的麻烦就大了;其四,要有足够的主战兵器以及弓矢器材的储备,装备不全的甲士,到战场无疑是去送死。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个角度,去验证一下秦俑坑里面的“车”。
  古代木制战车,是相当笨重的,一乘车的车体宽度,不应少于2米,驾驭战车的四匹战马,横向活动空间也在3米以上。春秋时期的战车,轮径大多都保持在2米左右。这种车的自重,再加上各种兵器,重量实在太大,战马拉着它要取得很高的速度,是很困难的。车体又不能太宽,轮距也不能过大,否则拐弯调头都很困难。秦俑坑所谓“战车”,车舆的宽度和进深尺寸是:1.00米×0.90米、1.10米×1.00米、1.20米×1.00米、1.30米×1.20米、1.37米×1.10米、1.40米×1.08米、1.43米×1.08米、1.45米×1.10米、1.50米×1.20米。难道这样一些尺寸的车,就能作为真正的战车,在战场上进行拼杀吗?
  如果它们确实是秦代的战车,那么就应该按照秦王朝的法令去行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而舆六尺。”《睡虎地秦墓竹简·工律》中,也有“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的规定。这是说,秦王朝制造的所有车辆,尽管用途各不相同,但车舆的主要尺寸、车轴长度、车轮轮距,必须按照标准化、系列化要求,以统一制定的基本尺寸,去安排和组织生产。任何有违法律和制度的车辆,是不允许出厂,不允许上路的。即使它们上了路,也是无法在秦代统一固定的“车辙”内自由通行的!
  我们看到的秦俑形象,个个都是膀大腰粗,如果让3个大汉,挤在只有1.00米×0.90米的小车子上,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以中国人体标准体宽0.60米计算,3名甲士所需的活动空间,至少要在1.80米以上,否则这些甲士,根本就不可能施展任何的战斗动作。由于秦俑坑这些车的车舆尺寸非常小、非常杂乱,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舆六尺”的制度,完全不相符合。可以肯定这些车根本就不可能是秦王朝时期制造的车,也不可能是任何一个时代能够用于作战的车。应该说秦俑坑里面的车,是一些早年制造的、只用于非军事作战目的的“等外车、杂牌车”。
  出于研究的目的,有必要浏览以下资料:殷商遗址的轮距为2.40米、2.20米、2.00米;陕西老牛坡遗址的车辙宽度为2.25米;陕西周原齐家村的轮距为2.00米;甘肃秦安上袁家秦墓的车轨宽度为1.80米;秦国霸城遗址测得的车轮轮距为1.50米;西安北郊一处遗址中的车辙宽度为1.50米。洛阳东周王城遗址中的车辙间距为1.10米;河北井陉天门关车辙宽度为 1.40米;长沙浏城桥出土的车轮距为1.39米;云南曲靖古道上的车辙宽度为1.40米;辽宁朝阳一处城门,留有宽度为1.40米的车辙印痕。这么多尺寸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好几个宽度为“1.40米”的车辙了。
  车舆、车轨、车辙、轮距、轴距、轨距,它们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说文解字》说:“辙者,通也;车辙者,谓舆之下两轮之间空中可通,故曰车辙,是谓之车轨。上距舆,下距地,两旁距轮,此之谓轨。”车轨既指车舆两轮之间车轴的长度,也指两个车轮着地形成的车辙距离。从《铜车马发掘报告》的材料可知:一号铜车轮距为0.95米;二号铜车轮距为1.02米;放大一倍后的原型尺寸,一号铜车轮距为1.90米,二号铜车轮距为2.04米。俑坑出土几辆车的情况:多数车轮直径在1.34米~1.35米之间,只有一辆车的车轮直径为1.80米;只有一辆车的轮距为1.80米。
  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的进步,始终都与“车、轨”两个字紧密相连的。所谓“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和“人生轨迹不可磨灭”,都有一种缜密的哲理性。秦始皇的时代精神或者秦代对“车”的立法背景,还体现在“车同轨”的法定制度中。“车同轨”制度确定之后,秦代所有车辆的车轴长度,必须是统一的,也就是车辆的轮距,必须是相同的。任何一辆车是否属于秦代,最权威、有效的鉴别方法,就是看看车的轮距尺寸,是否符合“车同轨”的制度。秦代许多历史悬案,如果不从当时“车轮”和“车轨”的角度去认真地进行梳理和解剖,恐怕是很难进行破解的。
  李白《北上行》一诗中,就有“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岗”的句子。说的是各种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对路面都要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即使在石质道路上行进,时间一长也会磨出两道深深的车痕,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辙。杜牧在《池州诗》里,也有“九衢林马过,千门织车辙”的句子,说的是在四通八达的城外,处处都有如织的车痕。在古代,车轮总是沿着相对固定的轨迹行进的,车辙本身起了一种很好的导向作用。如果车轮正好与车辙相一致,那么车辆就能够十分顺畅平稳地前进。而任何难以与车辙吻合的车辆,根本就不可能在这种特定的轨道上行驶。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