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参考书架 > 兵马俑真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吕不韦戈”是后人遗留的

陈景元


  尽管淤泥层的厚度和层数不同,但是在俑坑各处淤泥层的最底部和最上部代表的这一段时间差,应该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淤泥层的底部,代表着俑坑建成后,首次进行淤积的年代;而淤泥层的表面,则代表着俑坑最后被焚毁之前的时间。另外,在淤泥层很薄,或者没有淤泥层的地方,只要俑坑焚毁后的坍塌土、坍塌物压在薄层的淤泥之上,甚至直接压在俑坑的坑底之上,那么俑坑原来计算存续时间的原则和方法,不应该受到任何的影响。这是因为,坑内其他地方存在着的“14层淤泥”,就把“俑坑的建造、俑坑的焚毁”这两个时间,已经完全拉开了距离。
  现在我们必须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淤泥层问题上来。“吕不韦戈”到底是在俑坑哪个位置出土的呢?请看:袁仲一先生在1985年第1期《文博》杂志上,发表的《秦俑坑是始皇陵的陪葬坑》这篇文章中说的话:“俑坑已出土的带有明确秦始皇纪年的兵器共20余件。其中有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相邦吕不韦造的戈5件。三年、四年和七年吕不韦戈出土时,和矛连在一起构成合体戟。戟上带着木鞘,装有木柄,鞘和柄已朽。其中2件出土于砖铺地上,其余都出土于淤泥层的下部。淤泥层覆盖着黄土及坑顶的倒塌土,兵器出土的地层未经人为的扰动。”
  袁仲一先生显然是用“吕不韦戈有的出土在砖铺地上、有的出土在淤泥层下”和“兵器出土的地层未经人为扰动”这两条理由,去说明“吕不韦戈”的出土位置的。对此,人们怎么也弄不明白:这“吕不韦戈”出土在砖铺地之上和出土在淤泥层之下,会存在着什么样实质性的区别?秦俑坑建成之后不久,外部的洪水冲进了俑坑内,经过了无数次周期性的沉积、干涸,自然一层一层地覆盖在坑底的铺地砖上。其实,坑底铺地砖之上就是淤泥层,淤泥层之下是坑底铺地砖。所谓“铺地砖之上”和“淤泥层之下”,难道不是一回事,不是属于同一个地层位置上的吗?
  应该说,在俑坑的铺地砖之上、淤泥层之下,这中间根本就不存在另一个能将两者隔开的“未经人为扰动的地层”。其实,袁先生的这番论述,说过来,说过去,无非是向外界宣称:秦俑坑里所有的“吕不韦戈”,通通都是被压在淤泥层之下的,它们根本就不出土在淤泥层的表面之上。而且这一种“淤泥层压在吕不韦戈之上”地层之间的关系,是从来没有被扰乱过的,它们始终都保持着一种永久的、固定不变的状态,只要这种地层关系不变,“吕不韦戈”进入俑坑的年代,就必然是在坑内形成厚厚的淤泥层之前,那么俑坑属秦始皇的“定性”也就不会有错。
  然而,在秦俑坑里面,包括“吕不韦戈”在内的大量兵器,并不像袁先生所说的那样,都是在“铺地砖之上、淤泥层之下”这个地层出土的。1988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一书第15页和16页上,就明确无误地说过:“陶俑和陶马的下半段,均被淤泥、淤沙掩盖,各种兵器的遗迹、遗物,多出土于淤泥层的表面或淤泥、淤沙中;……淤泥层最多者约14层,在淤泥层内及其表面出土有大量的兵器。”而5件“吕不韦戈”,到底是以什么方式落到淤泥之下、淤泥层之中、或者淤泥层之上的,这是一定要认真地、仔细地加以分辨的!
  证明“吕不韦戈”,不在淤泥层底部、而是在淤泥层之上的材料有很多:俑坑第0924号“吕不韦戈”的位置——根据《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第256页的材料,可知:该戈出土于T19方11过洞“上部”的红烧土中,它距现有地表2.50米之处,也未发现有木柄的痕迹。可见,这一件“吕不韦戈”出土的位置,根本不在坑底的铺地砖之上或者是淤泥层之下。又由于有戈而无木柄,说明这件“吕不韦戈”只能被徒手“挥舞”使用,戈是不能拿在手上和敌人进行拼杀的,因而它不可能属于俑坑内军队正常装备的原配兵器,唯一能解释得通的就是它来自于外部。
  俑坑内的第0710号“吕不韦戈”,它的位置——根据《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第258页的材料,可知:该戈出土于T19方8过洞的0.29米厚的淤泥层“上面”,木柄也是残缺的。由此可见,这一件“吕不韦戈”,根本与袁先生所说的“坑底铺地砖之上、淤泥层之下”的说法,是完全不相符合的。正是由于它出土在淤泥层的表面,所以这件“吕不韦戈”的进坑年代和秦俑坑实际的建造年代,也必然就存在着一个很大的时间差,加上木柄残缺的事实,充分地说明它也不可能是秦俑坑内的“原配兵器”,因为木柄残缺的戈本身,就不可能是帝王墓葬的陪葬品。
  俑坑0577号“吕不韦戈”的位量——根据《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第258页的材料,可知:该戈出土于6过洞17号俑~20号俑的踏足板前。材料上,对它具体位置没有任何说明,但从《报告》提供的图版180上显示出来很深、很重的阴影来看,此戈出土的位置,也不在俑坑底部,而是在厚厚的淤泥层上。俑坑01392号“吕不韦戈”的位置——根据《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第259页的材料,可知:该戈出土于10过洞101号俑的右前方,从袁仲一先生所著《秦兵马俑》一书的附图中,能看到在该戈的下面,有一层十分明显的淤泥层,可见它也不直接落在俑坑最底部。
  俑坑0576号“吕不韦戈”的位置——根据《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第259页的材料,可知:该戈出土于6过洞13号俑~16号俑的前方,公开发表的文字资料也未提及它具体的出土位置。但从该《报告》提供的图版180(2)显示出来的阴影部分来看,人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该戈也不直接落在俑坑底部的铺地砖之上。以上这一些来源于秦俑馆方面的确凿、可靠、权威的考古发掘材料,无一例外地都证明了,这5件“吕不韦戈”,确实不出土在俑坑最底部的铺地砖之上,也不是被压在俑坑淤泥层的下边。应该说,将“吕不韦戈”定为外来之物,是完全可信的。

兵马俑真相/陈景元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