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车马的发现与发掘
袁仲一
发现经过
自一、二、三号兵马俑坑发现后,秦俑考古队分成两个小分队。一队继续负责对兵马俑 坑的发掘,一队对秦始皇陵园做系统、全面地勘探,以期对陵园内外地上、地下遗迹、遗物 的分布情况全面了解,为研究陵园的布局及相关的丧仪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1978年6月11日,程学华率领杨绪德、田松亭、郑解放等考古队员,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 钻探。在耕土层和秦代以后的冲积土下,突然发现人为的五花土。土质较硬,颜色泛黄,黄 土中夹杂黑垆土及少量砂粒。根据这一线索扩大钻探范围,经过40天艰苦、细致的工作,至7 月20日发现这是一座平面呈“巾”字形的大型陪葬坑。坑东西长和南北宽均为55米,距现地 表深约8米,面积为3025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大致可分为四区:一区为斜坡形门道,二区和四 区发现有并排的耳室,三区内发现有木炭遗迹。陪葬坑的东边与现存陵墓封土的西边沿相连 。
这一发现令大家心情振奋。但是坑内埋藏的是什么东西?坑的性质如何确定?当时谁也说 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决定探几个深孔摸摸坑内的情况。在三区的东端打了两个探孔 ,发现腐朽的棚木及红色漆皮遗迹。四区的两个探孔,发现厚达三米的红烧土及木炭遗迹, 负责钻探的田松亭说:“完了,完了,烧光了!”感到失望和心灰意冷。
这时惟一的希望寄托在二区的钻探上。7月24日下午,杨绪德在一个探孔内开始发现腐朽 的棚木遗迹。探到7.5米深时,把铲头提起,铲头带出的土中有一个半球形的东西,把包裹在 上面的泥土去掉,是个黄灿灿的金泡。金泡径2.5厘米,重20克,上有浅浮雕式的卷曲云纹, 背面有三个钮形鼻,鼻上刻有“廿六”两字,为器物的编号。金泡的形状和兵马俑坑出土的 马络头(俗称马笼头)上的铜泡(名节约)完全相同,因而断定它是马络头上的构件。至于是车 马还是乘马头上的饰件,以及马是陶马还是木马、铜马,坑的性质是车马坑还是兵马俑坑, 抑或是其他类陪葬坑,这些问题则是个谜。
最后决定,在其附近再探个深孔摸摸情况。探到7.7米深时,铲子下去碰到硬物发出金属 声,急忙把铲子提起,铲刃上染有铜锈遗迹。于是怀疑地下埋藏的是铜车马,消息在考古队 员之间传开,个个惊喜不已,这可能是继兵马俑坑之后,又一重大的考古发现。
车马坑的试掘
1980年10月15日,国家文物局局长任质斌在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方杰和省文物局局长 杨达的陪同下,来秦俑博物馆视察。在一号俑坑前的南接待室内,程学华把1978年发现大型 陪葬坑的情况,向任局长做了汇报,并把该坑探出的金泡让局长看。程学华说,根据钻探资 料分析,坑内可能埋有铜车马。任质斌局长说:“如果真的是铜车马,将会再次震惊世界。 ”并决定让考古队尽快“先挖个小探方,摸清坑内的埋藏情况”。
10月18日,我们拟订了局部试掘的方案。试掘前对该陪葬坑的二区做了较详细的复探, 进一步掌握了该区的地下建筑结构。二区有南北相邻并列的五个东西向的耳室,由北向南依 次编为一至五号。试掘方选在曾出土金泡的一号耳室部分。试掘方的方口东西长13米、南北 宽5.8米,面积为75.4平方米。试掘方的大小正好把一号耳室套住。
试掘工作于1980年11月3日正式开始。参加发掘的人员有袁仲一、程学华、杭德洲、吴学 功、郑解放、杨绪德、田松亭、丁保全等。挖过厚约40厘米的耕土层后,发现土的质地较硬 ,似经过夯筑,但夯层不清晰。挖到3.8—4米深时,发现了原坑口。坑口东西长11.8米,南 北宽3.1米。到12月3日,把坑内倒塌的乱土层清除后,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暴露出来。工地 上顿时一片欢腾,程学华激动得流下泪来。
为确保文物的安全,即在试掘方的坑沿边用玉米秆子搭了个人字形的草棚,棚内铺些麦 草,以供白天休息和晚上睡觉用。当时天气寒冷,尤其晚上从骊山大水沟山谷吹来的山风有 刺骨之痛。不久,下了一场小雪,接着又是一场大雪。条件更为艰苦,棚内铺的麦草都是湿 的。至12月初铜车马初步揭示出来后,考古队员一刻也不敢离开。连一日三餐也不敢回到考 古队驻地的食堂里去吃,而只好轮流到附近的农民杨秀玲家里吃饭。工作紧张时,她把饭送 到工地。晚上从不脱衣服睡觉,就这样坚持了两个月,在这期间从未洗过澡,从未安安稳稳 地睡过一个夜晚。尤其程学华人本瘦弱,经过这一折腾身体更差,骨瘦如柴,终日咳嗽不止 。
两乘铜车马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一前一后面西置于一长方盒状的木 椁内。两乘车由前向后依次编为一号和二号。木椁已腐朽,仅存灰迹和木板印痕,但其结构 关系仍清晰可辨。坑的底部南北向平铺一层木板作为椁底。贴坑四壁的内侧用枋木叠砌构成 木椁的四壁。木椁的顶部原来搭盖有南北向的棚木盖板作为椁顶。木椁长7米、宽2.3米、高 2.2米。
由于木椁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两乘铜车马出工时均已被压碎,但原位未有太大的变 动,车马的构件基本齐全。一号车上有一铜伞,车前驾有4匹铜马,车上有站立的铜御官俑一 件。一号车出土时,车马向北侧倒卧,马腿断折,车箱、轮、伞等已成碎片。二号车上有一 龟甲形的车盖,车前亦驾有4匹铜马,车上有跽坐的铜御官俑一件。二号车出土时,车马亦向 北侧倒卧,车箱、车盖破碎,车上的彩绘花纹局部剥落。车、马、俑为青铜质,但有大量金 、银质的装饰件。这是中国考古史上时代最早、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的两乘铜车马,是秦 始皇陵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铜车马出土的消息在当地城镇、乡村迅速传开,越传越神奇,最后说成秦始皇陵挖出了 金车、金马、金人。并越传越远,西安市大小机关、工厂的干部、职工及一般市民,从四面 八方纷纷涌到始皇陵园,一睹秦始皇铜车马的风采。一些到兵马俑博物馆及临潼华清池参观 的外国客人,闻讯也赶来以求先睹为快。发掘现场被人群层层包围。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在 试掘方的周围栽上木桩围上铁丝网,在坑边用玉米秆搭起一个棚子,考古队员日夜看守。为 了确保文物的安全,与当地驻军联系,派来一个排的兵力驻守工地,日夜持枪值班,以防不 测。
铜车马出土地位于岳家沟农民的麦地中,麦苗长势旺盛,一片葱绿。绿色的麦苗被源源 涌来参观的人流任意踩踏。尤其是不久前刚刚下了场雪,雪水溶化,土地泥泞,麦苗几乎被 踏成泥饼。农民看到这种情况心急如焚,男女老幼一起出动站在麦田的四周,阻挡参观的人 流进入麦田,因此引发了观众与农民之间的纠纷,吵嘴、骂仗、打架的事件接连不断地发生 。有一工厂的几十个工人与众多农民两军对垒,剑拔弩张,将要发生一场恶斗,幸被劝阻, 才避免一场流血事件的发生。
农民见硬性阻挡参观的人流比较困难,于是改变方式,派人引导观众沿着田间一条固定 的泥土小路走。在距铜车马坑约四十米小路的转弯处,用绳阻拦,设卡售票,每张票5分钱。 参观者在此购票后才能前去参观铜车马。这一措施使农民一举两得,既避免了参观的人流踩 踏麦田,每天又有数目可观的收入。农民把关严紧,除考古队员外,其他人一律要买票才能 通过关卡,走到铜车马坑边。观众开始以为是考古队在卖票,后来得知是当地农民设卡卖票 ,意见很大。省、市领导令农民停止售票、撤除路卡。但农民不予理睬,并说:“铜车马坑 在我们的田地里,我们有权卖票。”
铜车马整体装箱迁移
1980年12月3日铜车马出土后,秦俑博物馆于12月4日即派张宁鑫、吴永琪二人携带铜车 马出土的照片,乘飞机火速赶到北京向国家文物局汇报。任质斌局长等领导一张张地翻看铜 车马出土情况的照片,赞不绝口,连说:“太好了!这是令世界震惊的珍贵文物!是又—重大 考古发现!”
接着,国家文物局派孙轶青副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王廷芳副所长等来陕 西视察。他们下到试掘方的坑底,详细观察了铜车马的出土现状,并听取了我们的汇报,研 究下一步工作怎样做。
铜车马的结构复杂,每辆车都是由数千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其中并有大量的金银质构件 。因此细部的清理工作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研究,弄清各零部件 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当时田野工作的环境太差,天寒地冻,参观的人流如潮,对文物的安全 和细部清理工作十分不利。我们拟把两辆铜车马按出土原状迁移到室内进行清现和修复。孙 轶青和王廷芳非常赞同我们的意见,返回北京后立即草拟了个报告,请中共中央宣传部审批 。不久,中央宣传部正式发电文通知:“秦陵出土的铜车马,运至秦俑博物馆进行清理、修 复和展出。”
铜车马占的面积约16平方米,并在距现地表深7.8米的地下。预测整体迁移部分的总重量 约在10吨以上。如何将其全盘移入室内,而文物的现状又不能有丝毫变动,成了摆在大家面 前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难题。
迁移工作,由考古队的柴忠言、吴永琪及一批技术工人负责。经反复观察、探讨、实验 ,设计了迁移的方案:利用两乘铜车马的自然分位,划分为四块,即一、二号车的四马及车 各为一块。然后采用“压力切离法”,即用强大的压力将一块带刃钢板水平压入文物底部的 土层,达到切离上层,整体包装迁移的目的。根据这一设想,做了多次地面模拟试验,获得 了各种数据和经验。
在迁移施工过程中,各级领导和许多群众都跑来观看。只见施工人员,先在一号车前下 挖30厘米,修平后将一块钢板放入;然后在迁移物的四周挖一土槽,形成一个支托着遗物而 与四周分离的土台;在土台的四周用木板包镶加固;再用两个千斤顶将钢板缓慢压入土台底 部;最后用木板包装形成木箱,再用吊车起吊移至运输车内。利用这种办法,依次把分割的 四千承托着遗物的土台,安全地运到秦俑博物馆的修复室内。这一办法省工、省时、安全, 前后用了大约10天的时间就圆满地完成了迁移任务。
在迁移铜车马的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载着钢板、木板及各种工具的大卡车要进入施工 现场时,必须经过农民的麦田。一群农民把车拦住不准汽车通行,说:“汽车把麦轧坏了, 我们吃什么?”负责铜车马迁移工作的张宁鑫说:“轧坏的麦田,我们按产量的二倍负责赔偿 。”农民说:“那不行,汽车过一次给300元,少一个也不行。”并要求给现款。张宁鑫说: “现款我没带,我给你们写条子。”于是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写道;“按群众要求,汽 车进一次工地由秦俑馆付300元。”签字:“张宁鑫。”在10天的迁移过程中,汽车、大吊车 来来往往不断地在工地上驶进、驶出,农民收到的条子也日益增多。
待铜车马的迁移工作结束后,张宁鑫找农民商量赔偿问题。农民说,当时我们怕汽车在 麦地里乱跑,把麦苗都轧坏了的心情,你们是理解的。因为汽车都按照固定的路线行驶,损 坏面积不大,赔偿的事就算了。为保护国家的文物出点力,也是应该的。农民纯朴、憨厚的 性格和高尚的品质,使张宁鑫深受感动。
铜车马的细部清理
铜车马整体装箱由野外迁移到秦俑馆后,由于文物的细部清理尚未进行,每辆车有多少 个零部件,其中金银质构件有多少,都是未知数。因此,文物安全工作仍由考古队负责,程 学华每天仍睡在修复室内。秦俑馆派的安全保卫人员,负责修复室外部的安全,只要门窗不 破、盗贼不进入室内偷或抢文物,文物如果出现丢失现象概归考古队负责。搞文物考古的人 都清楚,文物这个东西谁也不敢轻易接手,万一出了问题,责任谁也担当不起。
不久便开始了细部的清理工作。一号车破碎严重,小件器物多已移位,二号车相对来说 保存状况较好。根据先易后难的原则,清理工作先从二号车开始,待摸清车马及各种附件的 结构和组合,连接规律后,再清理一号车。
二号车的结构也非常复杂。据后来统计:整个车马共有零部件3462件,其中铜构件1742 件、金制件737件、银制件983件。总重量1241公斤,其中金3033克、银4342.1克。各种构件 的接口计3780个,其中活性接口3171个。全车已破成1555片、断口1877个。这些惊人的数字 ,说明清理工作的难度在中外考古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稍有不慎,就会给车马的修复工作 带来困难,甚至出现错误。
根据考古发掘规程,采用由上而下逐层清理的方法,并绘图、照相、做详细的文字记录 。每个构件要进行编号,贴上标签。清理时最关键、也是令人最伤脑筋的,是要分析研究各 零件、各碎片之间的关系。在未弄清彼此的关系以前,不能轻易移动文物的位置。大型构件 ,如铜马、铜俑、车箱、车轮等,都比较好处理,最难的是各种链条的系结关系,而每根链 条又都是由数十件及至一二百件细小的零件组成的,且出土时已散落地面。为了精确地判断 这些零件的位置及前后的衔接关系,对每个零件都进行了反复观察,开采用了边清理、边拼 接的方式。有时为了确定一个零件的位置,要耗费几天乃至几十天的时间。例如,位于车箱 前辕面上用以束约两匹服马靷绳的一个近似方形的铜盖板,出土时已远离原位。这一构件为 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对其作用和位置谁也说不清楚。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琢磨,发现铜盖 板弯曲的弧度和车辕面的弧度相契合;铜板背面有一半环形的铜条,适巧和辕的粗细、曲度 相同,辕上隐约地可看到铜条束约留下的印痕:铜板上有两个呈斜坡面的方孔,恰与两服马 靷扁平条带的宽窄、厚度相吻合。于是心中豁然开朗,终于弄清楚了这一铜片原来的位置。
铜车马通体彩绘,尤其是车箱的内外和车盖的内侧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国家文物局专门 派人送来一批彩色胶卷,把彩色花纹拍摄下来。另外,我们采用临摹的办法,用近似秦人彩 绘铜车马时用的矿物颜料,把铜车马花纹出土的原状忠实地记录下来,作为原始资料珍藏起 来。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二号铜车马的细部清理。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在二号铜车 马清理后向修复人员移交的过程中,不知哪个环节出了点差错,骖马的肚带少了一块方形铜 板节,板节上缀有四枚小银泡钉。顿时大家紧张起来,把已清出的土重新过筛,把装箱时填 充的锯末一点点地反复翻捡。折腾了多日,发现此铜板节和另一构件包裹在一起。结果虚惊 一场,吓出一身冷汗。
接着又对一号铜车马进行细部清理。两辆车的清理前后历时8年。加上田野发掘和后期的 资料整理及编写发掘报告,共花费了17年时间。当时发现铜车马时,大家还是四十多岁的壮 年,此时已年逾花甲。把最美好的时光用在铜车马的勘探、田野发掘和室内的清理工作上, 是件有意义且令人怀念的事。
铜车马的修复
铜车马的修复工作是和清理工作同步进行的。国家文物局、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领导都 非常关心,由省文物局主持成立了以秦俑考古队、秦俑博物馆、国营黄河机器厂为主的铜车 马修复小组。在小组成立之前,考古队的队员曾带着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走访了北京、上海、 苏州、西安等地三十多个博物馆、大专院校,研究所和工厂等有关单位,请教了几十位专家 、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并进行了试验性的局部修复。修复小组成立后,经过反复讨论、研 究,以及初步模拟试验、近似试验、直接试验等过程,最后确定了综合性的修复方案。针对 不同部位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工艺措施,即胶接、焊接、机械连接等多种工艺综合运用 的方法。
修复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难题,是修复件的矫形问题。铜车马出土时变形非常严重,例如 车的36根盖弓,每根都有几处扭曲,完全失去了原形。车盖破碎成199片,每片都有不同程度 的变形。车箱底部扭曲,造成左侧箱板相差9厘米,无法合拢。据统计,二号铜车有487处需 要矫形后才能修复。铜车马埋在地下两千多年,有的铜质部件氧化严重,有的韧性很差,容 易破碎,更增加了矫形的难度。
究竟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矫形?大家在苦苦地思索,反复进行模拟性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 ,使大家认识到:根据器件的大小、厚薄、强度等情况来看,使用小型工具无法完成矫形任 务,于是决定自制一台矫形压力机。压力机可以旋转,能适应不同倾角,保持压力平衡,并 采用缓慢加压、多次重复,使加压矫正成为弹性变形。此方法效果显著,顺利地完成了四百 余件残片的矫形任务,为下一步的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号铜车马的修复是1982年4月开始的,1983年6月结束。一号铜车马于1987年6月开始修 复,1988年4月结束。至此,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恢复了原貌。1995年8月陕西省文物局授予 “秦陵一号铜车修复技术”项目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11月,国家文物局授予该项目为 “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从1988年5月1日开始,两乘铜车马一起对外公开展出。一号车为双轮、单辕,前驾四匹 铜马;车上立一铜伞,伞下有一站立的铜御官俑;车上备有弩、盾、箭等兵器。是皇帝车马 仪仗队中的兵车,古名立车,又名高车。二号车亦为单辕的四马车,但车舆比较特殊,分为 前后两室,前室内有一跽坐的铜御官俑,后室为车主人的居处。车上有一龟甲状的车盖,车 的前边及左右两侧各有一窗,窗上有镂空成纱窗状的窗板,车后留门,门窗可自由开合。此 车古名安车,因开窗则凉,闭窗则温,故此车俗名又叫辒輬车。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时 病死沙丘(今河北广宗县大平台),尸体载在辒輬车中运回咸阳。
一、二号铜车的驾具齐全,形象逼真,系驾关系清晰。以往人们对古代车制上许多模糊 不清的问题,均可迎刃而解。每辆车都是由3000多个零部件组合而成,连接的方法有嵌铸法 、包铸法、焊接法,以及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套接、卡接、铆结、锥度配合等十多种工 艺。另外,还有锉磨、抛光、钻孔、切削、錾刻,镶嵌、钳工装配、冲凿等多种细加工工艺 。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是人类最珍贵的文化财富。
秦兵马俑/袁仲一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