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坑出土的战车模型和骑兵、步兵俑
陕西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
通过对一、二、三号兵马俑坑的试掘和发掘,已出土木质战车二十辆、拉车的陶马百余匹,骑兵的鞍马二十九匹,各类武士俑一千四百余件,青铜兵器万余件。估计三个俑坑内当有战车一百三十余辆,拉车的陶马五百余匹,骑兵的鞍马一百一十六匹,车兵、骑兵和步兵俑近七千件。车、马和俑的大小、高矮和真的相似,车、马、俑的排列也完全仿照当时军阵的编列,是秦国军队的形象记录。为我们研究秦国的军事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下面拟就俑坑出土的战车和骑兵、步兵俑的形象和编组,作一些粗略的探索。
一 战车、骑兵和步兵俑的分类
(一)战 车
秦俑坑出土的战车均系木质,因经火焚和俑坑塌陷的破坏,车迹比较零碎。根据残迹观察,车的形制:均为单辕,辕长3.70—3.96米。辕的前半段扬起,后段平直压于车舆下。舆呈横长方形,宽约1.4米,进深约1.2米。舆的左右两侧有棂格形的车辆,輢高约40厘米。舆前有轼,后边闢门。轮高1.35米。辕的前端有衡,衡上缚有双轭。车则通体髹漆,有的并彩绘花纹。车前驾有四匹陶马,即两骖、两服。马身长约2米,通首高l.72米。车马上的驾具齐全,有铜衔、络头、靷、辔等,与实用的战车没有大的差异。
根据车上的乘员和装饰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指挥车、副车、驷乘车和一般战车四种类型。
1. 指挥车
指挥车的装饰比较华丽,通体髹黑漆,上绘精致的几何形图案,车上有圆形华盖,并悬有钟、鼓。车上有陶俑三:一为将军、一为御手、一为车右(又称戎右)。将军居于车左,御手居中,车右居右。《文献通考·车战》则说,战车是将领居中、御居左、戎右居右,看来此说不确。
车上三俑装束、姿态各异。将军俑,着红色中衣,罩深紫或绿色长襦,披彩色鱼鳞甲,下着紧口长裤,足登翘尖履,戴鶡冠,佩长剑,昂首伫立,状貌威武而雍容。御手俑,着绿色长襦,外罩无披膊的长甲,着红色或蓝色裤,足登履,戴长冠,两足作八字立,身微前倾,目下视,全神贯注,双臂前举,作用力揽辔状。车右俑,着红色或绿色长襦,披甲,腿裹胫缴,足穿履,戴长冠。左手作按剑状,右臂前曲,右手作持长兵状,体态雄健,孔武逼人。
车上悬铜甬钟,通高27厘米,上饰变相夔凤纹。鼓扁圆形,已朽,面径约50厘米,高约20厘米,鼓腔上有等距的三个铜环,以备悬挂。出土时已离开原位,悬挂方法不明。古代作战是用金鼓铃旗指挥。据《尉缭子》说:“金鼓铃旗四者各有法,鼓之则进,重鼓则击,金之则止,重金则退;铃传令也;旗麾之左则左,麾之右则右……鼓失次者有诛,讙譁者有诛,不听金鼓铃旗而动者有诛”。
2. 副车(又名佐车)
二号兵马俑坑的骑兵阵前出土副车二乘。车的形制与指挥车相同,但车上没有华盖和钟鼓。车上有陶俑二:一为御手,一为车右。御手居中,车右居右。御手俑的装束、姿态与指挥车上的御手相同。车右俑,戴双版长冠,着长襦,披甲,腿裹胫缴,足登履,双臂前曲,手半握,持物不明。
一般车上都有乘员三人,而此种车上只有二人。古代作战时,将领所乘的车后一般都有副车跟随。如《礼记·檀弓上》记载:“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马惊败绩,公坠,佐车授绥”,庄公攀绥上了佐车,免于被俘。佐车上只有二人,古代叫作“旷左”,或名“虚左”。因为左边是尊者之位,尊者不在车上故曰“旷左”。二号兵马俑坑出土的佐车,位于骑兵阵的阵头,当为骑兵统帅的佐车。
3. 驷乘车
二号俑坑和三号俑坑各出土驷乘车一辆。以三号俑坑出土的车为例,车的形制与指挥车相同,车上亦有华盖,但未发现钟、鼓。车上有陶俑四:一为御手,一为军吏,其余二佣为甲士。御手俑的装束、姿态与指挥车上的御手俑相同。军吏俑,戴长冠着红色长襦,披有带彩色花边的前胸甲,长裤,腿有胫缴,足登履,左臂微向前曲,作按剑状,右臂下垂,手半握,持物不明。两甲士服饰相同,均着长襦,披甲,腿护胫缴,足登翘尖履,一俑戴长冠,一俑无头,冠饰不明。二俑的姿态各殊,一双臂向前半曲,手均半握拳,持物不明。另一左臂微举,挥掌作按剑状,右臂前曲,作持长兵状。
车上有乘员四人的十分罕见。《文献通考·车战》记载:“叔夏御庄叔,緜房甥为右,富父终生驷乘”,杜预注:“驷乘,四人乘车”。又《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商子游御夏之御寇,崔如为右,烛庸之越驷乘”。《周礼·天官、太仆》贾公彦疏:“王与御者并戎右已有三人,今更有太仆,则驷乘”。此种乘法不是通例,因为增加一人会影响战车的速度,同时因车上拥挤,不利于甲士挥戈与敌格斗。所以驷乘车当不是用以战斗的车。从其出土的位置看,二号俑坑的驷乘车位于车阵右前角,三号坑的车位于队列的最前端,似为前驱车,又名先驱车,行军时导行在先,作战时“挑战前驱”。即在战前向敌军致战,表示必战的决心,然后两军交锋。
4. 一般战车
一般战车,即战士所乘的车。其形制与上述诸车相同,但车上没有华盖和钟鼓。有的在车舆后边的左右两角除有木柱外又各立一根铜柱,以资加固;辕首呈尖锥形,衡的两端各装一个锐利的铜锥。车前亦驾四匹陶马,车后一字排列着陶俑三件:一名御手,两名甲士,即车左、车右。御手居中,甲士分列左右。
御手和甲士的装束、姿态都较别致。御手俑所着的甲其披膊长及手腕,把臂全部罩住,手上有护手甲,颈部有盆领(即颈甲),腿上缚有胫缴,头则罩以巾帻,帻外再戴长冠。御手甲衣的形制实为仅见。古代战车都是立乘,御手驭车冲杀,标目较大,所以防护很重要,以免臂、手受伤使车马失去控驭,而致败绩。两名甲士的服饰相同,姿态各异。都是长襦披甲,腿裹胫缴,着方口齐头翘尖履,戴赤色巾帻。右边的甲士,左足向前作稍息式立姿;左臂衣袖绾于肘部,伸掌作用力按车貌;右臂前曲作持长兵状;头左向仰视前方。左侧的甲士其动态恰与之相反,故形成对称,两者目光相斗,极为生动传神。
据说古代战车每乘有甲士三人,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名‘甲首’;右方甲士执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名‘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蓝永蔚《春秋时期的步兵》)。秦俑坑出土的战车每乘有甲士三人,以及三人排列的次序与上述说法相符;但车左和车右手中均持矛、戈等长兵,车上亦备有弓箭。看来作战的方法是,远则弓箭射之,近则用戈、矛击刺之。《诗·鲁颁、閟宫》郑笺云:“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其说不确,或者说,至少秦代的车兵之法不是如此。秦俑坑出土的战车上的三名甲士,其中御手戴长冠,车左和车右戴巾帻不戴长冠。说明御手的地位较高,应为一车的甲首。金鹗说:“中人主御,是为甲者”(《求古录礼说,军制车乘士卒考》),其说可信,车左为“甲首”的说法不确。
战车上的御手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记载:“驾騶除四岁,不能驾御,貲教者一盾;免,尝(偿)四岁繇(徭)戍”。即驾车已任用四年,仍不会驾车,则罚负责教练的人一盾,本人免职,并补服四年内应服的徭役。战车上的甲士也要经过选拔。《六韬·武车士》说:“选车士之法,取年四十已下,长七尺五寸(1.73米)已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缚束旌旗,力能彀八石弩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秦俑中的车士个个身材雄健,显然就是这种经过选练的车士的形象。
(二)骑 兵 俑
骑兵俑都出土于二号兵马俑坑,四匹马一组,十二匹一列,九列组成一个长方形的骑兵阵。马的大小犹如真马,身长约2米,通首高1.72米,至鬐甲高1.33米。马剪鬃、辫尾。马背上雕着鞍鞯,鞍的两端微微扬起,鞍面上有一行行的鞍钉,并涂有红、白、蓝、赭四彩。质地似类皮革;鞯的周围缀有流苏和短带。鞍后有鞦,下面有条肚带把鞍固着于背。马头带有络头和衔、鑣,衔为铜质,络头和韁系用铜丝编缀石菅组成。马首的左前方立有骑士俑。它一手牵马韁,一手作提弓状。骑兵的装束与步兵不同。它头戴圆形小帽,上面用朱色绘满梅花形的散点式花纹,帽的两侧有扣带扣结頜下。上衣和铠甲都较短,铠甲的下摆仅及腰部,双肩无披膊;上衣的袖口窄狭,衣襟掩于胸的右前方,腰束革带,下穿紧口长裤,足登短靴。
秦俑坑出土的骑兵俑的形象,使我们可以获得这样几点新的认识:一、过去认为马鞍的出现要到西汉时期。今可证明秦时鞍鞯已经俱全,只是缺少马鐙。马鐙要到西晋时才有。二、过去对赵武灵王改革服制的“胡服骑射”,由于缺乏形象的实物资料,在认识上比较模糊。秦骑兵俑的发现给我们拨开了迷雾。它穿的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右侧的上衣,和唐俑的褶服相同。唐人张守节以唐时服*(左采右只)古之胡服,其说至确。这种服装较中原人双襟交输于背后的长襦,便于抬足上马。另外,短甲,短靴,行动轻捷,尤便骑马彀射。三、古代骑兵用的战马和骑士的选择都有一定的标准。秦简《秦律杂抄》说:“驀马(供骑乘的军马)五尺八寸(1.33米),不胜任,奔摯(絷)不如令,县司马貲二甲,令、丞各一甲。先赋驀马,马备,乃粼从军者,到军课之,马殿,令、丞二甲;司马貲二甲,法(废)。”由此可知秦国挑选骑兵所用战马的标准,是马高1.33米以上,要奔驰羈系听从指挥;骑士自从军人员中挑选。到军后进行考核,如马被评为下等,县令、丞罚二甲;司马罚二甲,革职永不叙用。古今测量马的高度都以至鬐甲的高度为准,不能以马头为准,因为马头的高低难定,秦俑坑出土的骑兵马,至鬐甲的高度正好为1.33米,与秦简的记载完全相符;骑士俑的身高都在1.8米以上,体型匀称修长,神态机敏。《六韬·武骑士》说:“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已下,七尺五寸(1.73米)已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秦俑坑出土的各类兵俑大都是依据真人塑造的,几乎多已达到相当逼真的程度。上述骑兵,对于我们研究秦国骑兵史无疑是珍贵的形象资料。
(三)步 兵 俑
秦俑坑出土的步兵俑数量最多,形象逼真。从军事建制上看,有隶属步兵俑和独立步兵俑两大类。以地位高低区分,有军吏俑和一般士兵俑两类。所谓“隶属步兵”,即是隶属于战车的徒兵,“独立步兵”则不隶属于战车,是独自编队。此两种步兵在服饰和武器的装备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军吏俑和士兵俑的区别明显,其甲和冠饰各不相同。下面就军吏俑和士兵俑分别作一扼要地描述。
1. 军吏俑
军吏俑,又有将军俑、中级军吏和下级军吏的区别。如二号俑坑第四试掘方出土的一件将军俑,其装束是鶡冠,长襦,外为鱼鳞甲,下着紧口长裤;其履为方口齐头翘尖。衣袖半绾,双手交垂于腹前作拄剑状。此俑身高1.95米,伫立于弩兵阵的左后角,当是统帅弩兵的将领。
中级军吏俑,有两种不同的装束,即:一为胡服,着齐边甲;一为汉服,着胸甲。如一号俑坑第十九方十过洞出土的一俑,戴双版长冠,穿交领右衽褶服(即胡服),以革带束腰,着前后摆平齐的鱼鳞甲,腿裹胫缴,两臂微曲,手均半握;左手作握剑状,右手持物不明。再如二号俑坑第四试掘方出土的一俑,着交领右衽长襦,及缀有边饰的前胸甲,以背带系结于腰际,背带上彩绘精致的几何形纹饰;着长裤,足下翘尖履,亦戴双版长冠。左手前挥作按剑状,右手半握,持物不明。此俑立于上述将军俑的右侧,其地位当低于将军,属中级军吏。
下级军吏俑出土的数量较多,依其装束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是轻装俑,二是铠甲俑。如一号俑坑东南角前锋部队的一件轻装的下级军吏俑,长襦,束带,短裤,腿扎行縢(裹腿),足履,戴长冠。左手作按剑状,右臂前曲作持长兵状,挺胸直立,神态勇武。身穿甲胄的下级军吏俑,都着长襦,披双肩有披膊的长甲,甲片较一般战士甲衣的甲片小而密,腿部有的扎行縢,有的裹胫缴,着履或短靴,亦戴长冠,有的执长兵,有的持弓弩。给人以勇健、精悍之感。
2.士兵俑
①轻装士兵俑,束发免胄,位于军阵的前锋和阵表(四边)。因为前锋和阵表的士兵要求轻足善走,行动轻捷,所以装备要轻。例如一号俑坑东端的前锋部队的二百零四名兵士,只三人有甲,余均轻装。轻装而长襦,束带,腿裹行縢,足着浅履,背负矢箙,手提弓弩。再如二号俑坑东北隅弩兵方阵四边的士兵俑,其装束与上述兵俑大体相类,所不同的只是腿裹胫缴,着短靴。这些兵俑均作持弩的单兵操练动作,其动态十分生动。
②铠甲士兵俑:
铠甲士兵俑的种类较多,从大的方面说可分为如下四种:
第一种为头绾圆髻的铠甲俑。这类俑均长襦、短甲,腿紮行縢或胫缴,着履或短靴,束发,所绾之圆髻均立于顶的右侧。手执长兵或持弓弩。
第二种为头绾扁髻的铠甲俑。服饰和兵器与前一种大体相同,但头部装束不同,唯发式别致,发均拢于脑后,梳成六股宽辫形扁髻敷于脑后。
第三种为头戴巾帻的铠甲俑。服饰与上相似,只是一律腿裹胫缴,着履;束发绾成圆形发髻后,再罩以巾帻。巾多数为朱红色,少数为黑色。手持长铍(类似矛形的刺兵)。
第四种为蹲跪式铠甲俑。服饰与第一种甲俑相同,但姿态不同。上述几种甲俑都是立式,此则为蹲跪式,左腿蹲曲,右膝着地,双手在胸的右侧,一上一下作用力控弓状。
秦俑坑出土的步兵俑情况略如上述,把它综合起来看,我们会发现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步兵中是有等级区别的,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甲衣和冠饰的不同。将军俑,戴鶡冠,着前胸呈前三角形的彩色鱼鳞甲,甲的双肩及前后胸有用彩带扎的花结,色彩绚丽。中级军吏俑,戴双版长冠,着带彩色花边的胸甲或前后摆平齐的彩色鱼鳞甲。下级军吏俑,戴单版长冠,着黑色长甲。一般战士,无冠,短甲、免胄。
第二,将军俑和中级军吏俑佩剑,不持进攻性兵器(弓弩或长兵);下级军吏和战士持进攻性兵器。这说明前者的职责在于指挥,后者在于格斗、拼杀。据秦简说:“故大夫斩首者,*(上西中大下巳)(迁)”(《秦律杂抄》);《商君书·境内》:“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朱师辙《商君书解诂定本》:“百将、屯长责在指挥,故不得斩首”。文献、实物两相参证大致相同。
第三,步兵俑中没有持盾和戴头盔的。其实秦国的军队是有盾和盔的,如秦简中关于罚甲、盾的条文很多,《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可为佐证。但是秦国的军队打仗时和六国的军队不同,六国的军队“被甲冒胄以会战”,而秦国的军队则“*跔、科头”,“捐甲徒裎以趋敌”。“科头”即不戴头盔,以显示其勇敢不怕死的气概。
秦俑坑出土的步兵俑,以及骑兵俑和战车模型,都是秦国军队的真实写照,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强大军队的缩影。使我们对秦国的兵种及各兵种的形象获得更加鲜明、具体的认识。
二 战车、骑兵和步兵俑的编组
古今军队打仗时都要编成一定的战斗队形,因为军队只有组成一个个坚强的、有纪律的战斗集体,才有战斗力,乌合之众是不堪一击的。古代把战斗队形的编组叫作军阵,编组的方法叫作阵法。作战时,双方的军队都排成整齐的队形,互相冲杀。一旦把对方的队形冲垮,使之车失编列、伍失行次,对方就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所以阵形如何,是衡量军队是否训练有素,是否有战斗力的标志。在战斗队形里,“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孙子兵法·军争》),不准喧哗顾盼,要听从指挥,严守岗位,做到“逐奔不踰列”。
春秋以前,作战的方式主要用车,队形编组比较简单;到了战国和秦,作战时除了战车外还有骑兵和步兵,这时的队形的编法比较复杂。《孙膑兵法》中曾提到有所谓“八阵”、“十阵”。对于古代军阵到底如何编组,一直缺乏这方面的资料。自秦俑坑的发现才填补了空白,等于使我们获得一部形象的阵法图谱,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军阵的编列,很有助益。
一号俑坑是个长方形的军阵,二号俑坑则是曲形阵,三号俑坑是卫队的排列。其具体的编法分述于下:
一号兵马俑坑的军阵,是战车和步兵相间排列。军阵座西向东,其前锋为三列南北向的横队,每列六十八人,共二百零四人。这些大都是轻装的步兵俑,背负矢箙,手持弓弩。接着是战车和步兵相间排列的三十八路纵队,这是军阵的主体部分。在俑坑的南北两侧各有一列分别为面南、面北的东西向横队,在俑坑的西端有三列南北向的横队,其中两列面东,最后一列面西。这是军阵的两翼和后卫部队,用以防备敌人从两侧和后部袭击。
《孙膑兵法》曾讲到古代布阵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末必锐”、“本必鸿”。“末”是指前锋,“本”是指阵体。他曾以剑作比喻,如果一个军阵没有精锐的前锋,就像无锋的剑;如果只有锋而无强大的后续部队,就象剑而无柄,失去了杀伤力。只有“有锋、有后”,才能“相倍不动,敌人必走”。一号俑坑的军阵有锋、有后、有两翼、有后卫,组织严密,与兵法的布阵原则相合。
二号兵马俑坑,是由四个小阵勾连组成一个曲形阵。第一个小阵,位于曲形阵的前角,是由三百三十四个弩兵组成的方阵。它分为阵表(即四旁)和阵心两部分。阵表是由一百七十四件立射式弩兵俑组成;阵心有八路面东的蹲跪式持弓俑,每路二十件,共一百六十件。在此方阵的西北角有一双手拄剑的将军俑和一中级军吏俑,当为统帅。这个小阵的特点,是强弩居于四旁。但是弩张迟,临敌不过三发,为弥补此不足而采取了阵中张阵,中间布以弓箭手。弓弩番次射击,矢注不绝,使敌无法迫进,无疑增强了战斗力。
第二个小阵是个方形的车阵。位于曲形阵的右侧。是战车八列,每列八乘,共六十四乘。每乘车上有甲士三人:一为御手,一为车左,一为车右,车后没有跟随徒兵。古代的车阵都是双车编组,即两两成双,以便进攻和防守时互相掩护,一旦分离,便成“偏师”,就要打败仗。所以双车编组是车阵的最小战术编队。而此车阵,共有战车八列,每列八乘。正好两两成双,每列有车四组,计三十二组。在双车编组的基础上车队又要分为左右两偏(即左右两行)。两偏成雁翅形展开,以构成角的队形。此车阵有车八行(即八偏),每偏有车八乘,两偏有车十六乘,也就是说十六乘为一编队。《司马法》说:“车九乘为小偏,十五乘为大偏”、“二十五乘为偏”。即战车有十八乘、三十乘、五十乘三种编队。而此为十六乘编为一队,当属于小偏编队的方法。六十四乘编成四个小队,四个小队组成一个车队。
第三个小阵,位于曲形阵的中部,是战车、步兵、骑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计有车十九乘,步兵二百六十四人、骑兵八人,分成三路纵队排列。十九乘车中有将军乘坐的指挥车一乘,位于军阵的左后角。每乘车上有乘员三人,即一名御手,两名战士。每乘车后跟随的步兵人数,有八人、二十八人、三十二人三种。其中步兵八人者为十四乘,二十八人者二乘,三十二人者三乘。最后以八骑为殿军。
这个小阵有车十九乘,亦当属于小偏编队的方法。十九乘车除去指挥车一乘,还有十八乘,亦符合于双车编组的原则。不过是分作三路纵队排列,与分为左右偏的排列不同。关于车后跟随的徒兵人数,过去的说法不一,有十人、三十人、七十二人等说法。此车后跟随的徒兵多数为八人,而二十八人、三十二人者是位于指挥车的附近,当是为了加强护卫力量增加了步兵人数,其基本数字应为八人。再者,车阵中有骑兵,这是新出现的现象。骑兵轻捷,放在车阵之尾作为机动兵,以补车阵行动不便之缺憾。
第四个小阵,是个骑兵阵,位于曲形阵的左侧。有战车六乘、骑兵一百零八骑,排成十一列。第一、三列为战车,每列三乘;第二列和四至十一列为骑兵,每列有马三组,每组四骑,计十二骑。
《六韬·均兵》说:“易战之法,五骑为列”,“三十骑一屯,六十骑一辈,十骑一吏”。此骑兵阵是四骑一组,十二骑一列。两列战车夹一列骑兵作为阵头,八列骑兵(九十六骑)作为阵体。这为我们了解秦国骑兵的编队方法提供了实物例证,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上述四个小阵有机地配合,组成一个大的曲形阵。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李靖公问对》)。从兵种上看,有战车、骑兵和步兵。战车用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骑兵作为机动兵,用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六韬·均兵》)。《孙膑兵法·八阵》说:“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三者相互参合,才能百战不殆。如公元前260年秦、赵的长平之战,秦军便是车、步、骑密切配合,用骑兵五千骑把赵军切成两段,竟歼灭赵军四十余万,成为古代战争史上著名的战例之一。
第三号兵马俑坑,内有战车一乘,卫兵俑六十四件。卫兵俑不作战斗队列的排列,而作仪卫式的列队。在南边的长廊及甬道和前后室内,有陶俑四十二,北边的厢房内有陶俑二十二,面均相向,作夹道形排列。陶俑手中不持弓弩、戈、矛、戟等进攻性武器,而持仪卫性的武器殳。说明三号坑内的武士俑是担任警卫职务的殳仗队。
《商君书·境内》记载:“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将之主,短兵百……国封尉,短兵千人;将,短兵四千人”。“短兵”即卫兵。三号坑只有卫兵六十四人,高于五百主的卫队,低于二五百主、将之主的卫队人数,较国尉、大将的卫队人数相差更远。一、二号俑坑有战车百余乘、骑兵百余骑、步兵俑近七千件。统帅这么庞大军队的将领,地位一定很高。所以三号坑的卫兵人数仅具有象征意义。
综上所述,一号兵马俑坑是以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阵;二号俑坑为弩兵、战车、骑兵组成的曲形阵;三号俑坑是统帅一、二号俑坑军阵的指挥部,从而构成一个大的军阵体系。秦俑军阵的编列,似乎可以和《孙子兵法》媲美,只不过它是一部形象的兵书。
三 武器的配备
秦俑坑出土的骑兵、步兵俑及战车上,都配备着实用的青铜兵器。目前出土的兵器已达万余件。可分为远射兵器及长兵、短兵三种。远射兵器有弓、弩,长兵器有戈、矛、戟、钺、殳、铍,短兵器有剑、弯刀。短兵器用以卫体,远射兵器和长兵器用以和敌格斗。
俑坑出土的弓弩,和战国时的弓弩相似,弩机仍然没有铜椁,望山上没有刻度。出土时弓、弩都装在麻布囊内,铜镞放在矢箙内。铜镞都成三棱形,有一种镞特大,长达41厘米,重约100克,其中镞首长4.5厘米,重约50克,这应是强弩上用的。戈、矛、戟、殳、铍等兵器,出土时有的带着木柄和竹柄,柄长约3米。铍,这种兵器古书上记载颇多,但没有见过完整实物,此为首次发现。其首和短剑完全相同,长约30厘米,后边装有长约3米的长柄,是种锐利的刺杀兵器。短兵中的弯刀,为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其形状如弯月,齐头无锋,两面有刃,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吴越春秋》说,“閤閭作金钩”,《庄子》称:“曲者中钩”。此弯刀可称为金钩,或简称曰钩,到南北朝、隋、唐时称为“吴钩”。俑坑出土的青铜剑,长约90厘米,近锋处束腰,棱脊规规,刃锋锐利,虽埋在地下两千多年,仍无锈有光,光洁度在6—8花之间。其硬度相当于中碳钢调质后的硬度。剑身的表面经过铬盐氧化处理,具有抗腐防锈的良好功能。这种先进工艺,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发明,可见当时兵器制造工艺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关于兵器的配置情况,从骑兵俑的手均作提弓姿势,和在其附近出土有小型铜镞来看,说明骑兵备有弓箭,和赵武灵王教国人穿“胡服”习“骑射”的记载相符,证明从战国到秦王朝,骑兵配备的都是弓箭。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的战国时的一件金银错铜镜上有一骑士持短剑与虎搏斗的图象。可见当时的骑兵亦配有剑。不过秦俑坑出土的骑兵俑目前尚未发现有持剑者。
文献记载,古代战车上配有戈、殳、戟、长矛、短矛等五种兵器,称为“车之五兵”(《周礼正义》卷八十二),插在战车两旁备用。秦俑坑出土的战车,目前发现的有弓、矛、钺等兵器,未见有五种兵器全具者。弓是用以对付远距离的敌人,当敌人迫时则用矛、钺等拼搏。
关于步兵的武器配备,如一号兵马俑军阵,其前锋、后卫和两侧的翼卫部队,基本上都挟带弓弩,有的并兼佩长剑,只有少数人持戈、矛、钺等长兵;而军阵主体部分的步兵,与之相反,绝大多数的人手持长兵,有的兼佩长剑,只有一部分人挟带弓弩。二号兵马俑军阵前角的步兵,基本上全持弓弩,只有少数人持长兵;而阵体部分的步兵则与之相反。
由上述武器配备来看,我们大体上可以获得这样几点认识:①远射的兵器基本上都配备给军阵前锋和军阵四表的战士;而戈、矛、戟、铍等长兵,基本上都配给后续部队(即阵体)的战士。这与古代兵书所说的“强弩在前,锬戈在后”、“材士强弩翼吾左右”的兵器配备原则是一致的。弩是当时先进的武器,攻利于穿刚达坚,破敌之锐师,守利于坚持疾战,守隘塞口,因而把它配备在重要的部位。但是弩利于远射,不利于近斗,戈、矛等兵则与之相反。所以在兵器的组合上必须“长短相杂”,使“长以救短”、“短以护长”,这是兵器配备的又一重要原则。秦俑坑军阵的前锋及阵表的部队,除弓弩外兼有戈、矛、戟、剑等兵器;阵体的部队,除戈、矛等外兼有弓弩,正体现“长短相杂”的组合原则。②骑兵配备的武器是弓箭,利于中远距离的战斗,近斗则不易发挥威力。所以骑兵亦当兼有剑。可能是由于发掘规模太小,目前尚未见有剑的出土。剑利于刺击,砍杀则易断折。而骑兵行如飘风,近斗时刺击则不便,只有用刀挥臂砍杀杀伤力才大。但是战国和秦时还没有长刀,说明当时骑兵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到了汉代骑兵成为主要的兵种后,因而长刀也应运而生。③秦俑坑出土的战车上,没有发现古书上说的那五种兵器,只配有远射的弓弩和近斗用的矛或钺等。同时车上的两名战士(车左和车右)都作手持矛等长兵状,看来古文献上的“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的说法,与事实有出入。在实践中,车左和车右各负责一个侧面,长射和近斗的兵器二人都需要,这样才能提高战斗力。④战车,骑兵和步兵所配备的兵器,和山东六国的兵器比较,种类和兵器的形制大体相近,但都是青铜兵器,铁兵器只见到一件矛。而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等国,制造和使用铁兵器已很有名,如楚国的“宛鉅铁釶,惨如*(上夆,下左虫,下右虫)虿”,韩国的铁剑能“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秦国的兵器和六国的兵器相较,相对说来是落后的。但秦终于消灭了六国。这证明武器在战争中虽然是重要的,但决定胜负的因素还不是武器,而是各国的政治、经济的形势和人民对战争的态度。秦国的政治改革比较彻底,经济发展较快,顺应了人民要求统一的历史潮流;加上又具有“车千乘、骑万匹、奋击百万”这个强大的军队,才取得胜利,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6